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紐約時報:慈禧死了,趙國改革走向何方?

紐約時報:慈禧死了,趙國改革走向何方?

紐約時報:慈禧死了,趙國改革走向何方?


在西方國家中,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這樣真誠地祝願大清國繁榮昌盛,也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這樣在幫助大清國實現其合理的發展志向方面給予她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


(文章來自於1908年11月22日《紐約時報》)

人類總喜歡預先推定歷史高潮的到來。長期以來,很多研究清國問題的專家都非常自信地斷言,大清國會在慈禧皇太后死後發生一場政治大災難,十年前當我到東方時這種假設性的推定就已為人們所熟知和公認了。


好,現在那個權勢顯赫的女人已經死了,並且,人們普遍認為是她統御天下之工具的大清皇帝幾乎同時也斷氣了。人們先前針對慈禧皇太后之死會對清國證據產生何種影響做出推斷時,大概沒有預料到會有這種巧合。事已如此,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斷定這種巧合很可能會加劇清國證據的動蕩不定。然而,根據我們所了解到的情況分析,大清國在其如此緊要的歷史關頭卻表現得非常鎮靜,並且沒有顯示出任何要歇斯底里發作的傾向。當初人們的判斷,實際我本人也持這種判斷,並沒有獲得驗證。大清國從整體上表現出了其社會體質的穩定性,並且清國政治家們在面對緊急事態時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和能力。顯然,他們對這個緊急事態的出現絕對是早有預料。


然而,我們亦不能因為大清國在事件發生的緊急關頭能夠自我控制,就認為上周所發生的事情不重要了。相反地,大清國上周所發生的事情不只對該國本身,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極為重要。我們並沒有過分地估計這些事件和這個帝國未來之間的關係,雖然隨後發生的事證明哪些悲觀的預言不正確。事實是,這個讓人期待了許久的事件終於發生了,並且按不同於常理的觀點來看,人們當初與其的那些事「什麼都沒發生」,這完全同發生了革命一樣意義深遠並耐人尋味。這兩位君主的死確實為一個新時代的啟動扣響了發令槍,它開創了大清帝國這艘古老航船的另一條航線。


清國改革變動的方向

上周清國政局發生的不事聲張的變動。其原因可以從目前正在大清國進行的所謂「改革變動」中找到答案。有關這次改革的低聲議論我們早就聽說了,但這次運動取得發展進步還只是最近這十年間的事。即使在這段短暫的十年時間內,運動也呈現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把這兩個階段分為「理論上的」和「行動上的」。


朝廷和改革運動之間的關係十分耐人尋味。但我想,這種關係並沒有某些評論家們認為的那麼重要 。在過去的五年中,這種關係經歷了重大變化,就連慈禧皇太后本人都感受到了持續不斷的外界壓力所帶給她的影響。很明顯地,在最近幾年中,朝廷已經意識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一直關心這種改革到目前為止已對滿清王朝的通知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即使在不久前剛剛逝世的兩個位君主的通知下,朝廷官員們都沒有反對改革。朝廷所堅決反對的,僅僅限於兩點:改革的目的是廢除滿族人的統治;或者有任何漢人覬覦皇位。


慈禧皇太后對改革計劃持相對寬容的態度,這可以從她對一下事情所持的態度顯示出來,即她贊成袁世凱以及以袁世凱為首的那個受過外國教育的漢人政治團體在權利上躍升。其實,毫無疑問,在慈禧太后死前至少一年時間裡,她實際上所擁有的權勢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她已經不敢把自己直接地置於進步分子的對立面雖然反對改革的派別一直敦促她這樣做。保守派發現進步分子已經在朝廷和中央的政權機構中掌握了權利,並且他們看得非常清楚,一場真正的改革最終將徹底結束他們的統治,不讓現今政權繼續存在下去。


慈禧皇太后首要的政治考慮顯然是必須保證滿清王朝的繼續統治。為了達到目標,她贊成推舉溥儀小王子殿下來繼承皇位,由其父醇親王載灃在新帝未成年時擔任攝政王。這個方案一經朝廷或中央行政機構中的其他實力人物同意並付諸實施的話,那麼,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所有爭執和分歧也就迎刃而解。然而仍有徹底抵制滿族統治的政治派別,這一派的成員大多是漢人或漢官,但這派人由於受到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以致他們並無可行的方法來表達出他們的這種感情。他們寧願要以為漢人登上帝位,然而在漢人貴族內,受到血統的限制,無人適合接替這個位子。這就導致了漢人的感情不能形成一個可以聚焦的焦點。從這個問題伸延開來,我們最好先來看看最能代表改革運動的幾個派別,這些派別彼此之間又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某種敵意。


改革運動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大家都公認的領袖任務或政黨組織,許多在政治是那個是屬於空想那一類的。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人如孫中山等,希望能建立一個共和政體。而更加明智的人士,如康有為等人則非常清楚,像中國目前這樣的社會架構,要建立健康,民主的共和政體是不可能的。維新派們傾向於通過推舉一位新皇帝來建立新的統治王朝,這個新皇帝最好從這些改革運動的領導人中遴選出最有才能的那位。言以蔽之,哥老會(本文所稱的「哥老會」,實則指「中國革命同盟會」。按:清代民間秘密結社「天地會」,對內稱「洪門」, 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其支派有小刀會、紅線會,受「洪棍」一職,後並手訂製公堂章程八十條,其中第二規定:「本堂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1905年8月20日,在孫中山倡議下,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聯絡光復會成員在日本人東京成立了同盟會,確定「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故有些外國人將同盟會歸為哥老會之一支。)的最終目的就是找出一位中國的拿破崙,讓他重建帝國,並帶領這個帝國走向世界民主之林的最前列。

如果讓我在清國改革家們之間尋找出區別的話,我認為,哥老會的領導人更像是一群煽動家,而不像是一群革命家。這裡的人們相信,革命當中有許多人受雇於哪些希望大清國分裂的外國政府,並且接受了外國政府提供的資金,他們已經在靠近大清國的很多地方建立了根據地,如香港地區,新加坡,西貢,澳門地區和日本等。他們在這些地方進行宣傳,並且把武器彈藥輸送進大清國內部,以便為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做準備。這些所謂的「會黨」,可能只不過是為那些力圖分裂大清帝國的外國勢力所驅使的傻瓜。


當大清國發生了什麼引起國際社會矚目的大事件時,哥老會的會黨們就會利用一切機會跳出來,通過那些由敵視大清國的團體所操縱的新聞機構向全世界大肆散播反清言論。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地說,不管這些煽動家給國際輿論留下了與他們真實面目怎樣相背離的印象,他們對大清國內部事務的影響仍然是相當有限的,雖然他們偶爾也會製造一些暫時的騷亂,如上個春季他們對雲南的入侵等。但較高階層的漢人都反對哥老會的教義和目標,當然大清政府也是反對他們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哥老會的目標對大清國毫無益處,並且意識到它的險惡動機來自於為它提供大部分物質支持的外部勢力。看樣子哥老會在現階段的實力還沒有強大到能建立起一個嚴密的政黨組織。


大清國爆發騷亂將招致外國勢力的介入或者給外國勢力干涉清國內政製造借口,因為企圖干涉清國內政的外國勢力就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若不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總體利益,國內政治力量或許已經利用慈禧皇太后死亡的機會奪取了國家政權,或者發動了一場革命,以大清國暫時的分裂來尋求她將來的穩定。但所有明智的清國人都意識到,在他們自己中間疑惑是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都存在著的嚴重而混亂的一件分歧,如果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即可能給外國人提供干涉清國內政的機會。所以,人們加倍小心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如此分析起來,對於一個了解清國實際狀況的人而言,他對大清國上周所發生的時間就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了。某些大國預測清國將會發生騷亂,一些新聞機構還預先寫好了用來宣布這個消息的電訊稿以及對危機的敘述和評論,他們在這些電文中充分表達了對清國事態發展的悲觀看法。但大量的證據表明,這些人的擔心是庸人自擾了。


北京新政體是推動改革的穩定力量

我六個月前在北京時即已獲悉,對醇親王的任命實際上早已取得大家的認可。並且考慮到現任皇帝隨時都有可能駕崩,大清政府即預先部署新軍(現在大約有12000人以上)以應付任何可能出現的騷亂。在全國所有省份那些人們認為可能出麻煩的地方都部署了軍隊,並且還有幾支部隊待命,作為預備力量準備隨時開赴那些需要支援的地方。在北京附近部署了三隻部隊,由支持進步力量的軍官指揮。北京城內的衛戍部隊數量已經加倍。這樣一來,除了在非常偏遠的地區(那些地方本來就經常發生騷亂,但騷亂無法迅速傳播),其他各地不大可能發生騷亂。大清國新軍的部署,是由袁世凱親自監督實施的,而新軍對袁世凱無限忠誠。


人們對早料到的光緒皇帝之死的注意力,被幾乎與此同時發生的慈禧之死戲劇性地轉移了。有一種說法是,宮廷御醫為了國家政治利益而採取了極端措施來加速慈禧死亡。類似事件在東方國家的歷史上屢見不鮮,如慈禧皇太后本人就被指控做過這樣的事。


由醇親王擔任攝政王而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利,這在帝國歷史上還是頭一遭 。醇親王是個年輕人,他成長的時代正處於現代思想在東方世界取得立足點之際。他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西方世界,其心智和視野並沒有因為紫禁城的城牆而受到限制。因此,他可以做到其他大清國統治者所沒有做到的事情,即立足於現代觀點,以透視的目光,從與其他世界強國的對比中來認識自己的國家。單單憑據這一事實,,即能證明他對目前大清國所面臨的事態所採取的態度是可靠而正確的。


袁世凱及其政治團體的勢力因為慈禧之死將很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增長,這對於一個熟悉朝廷內情並曾執掌過中央以及地方行省權利的人而言是再明顯不過的事情。從袁世凱已經取得過的一些成績來看,他對大清國很可能會是個非常有幫助的人。袁是位「務實型」改革家,在這方面他明顯地有別於那些煽動家和半吊子的「革命黨」,他對清國政體施加影響意味著這個政體能夠在有序和穩定的狀態下發展,進步。袁不會進行草率的試驗和欠穩妥的冒進,而只會推進理性和必需的改革,大清國能夠消化並吸收這些改革的速度有多快,改革推進的速度就會有多快。

美國支持清國改革


迄今為止,在一直對社會進步懷有第一的宮廷內部,慶親王和溥倫貝勒無疑是實力最強大的人物。溥倫貝勒同樣去過國外,他於1904年作為特使出席過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他是位溫和的改革家,其思想觀念具有明顯的進步色彩。人們看到朝廷受到具有現代進步思想的人所支配,這肯定是非常新鮮的事。這種現狀和昔日曾由一千年僧侶與太監通知並被大量陳規陋俗以及迷信束縛的朝廷形成了鮮明對照。這種現狀很可能意味著朝廷將會從現在起鼓勵在大清國內部進行體制改革,甚至朝廷有可能會成為變革的領路人。一個進步的朝廷是使得改革在不願的將來成為現實所必需的條件。從發展到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完全是可能且可行的,而且這對於那些在觀察研究清國政治、社會制度及民情時事業開闊的人們而言是顯而易見的。而那些囿於的東方陳舊觀念的人當然無法擺脫成見,會繼續對大清國的前途抱持悲觀的態度。不過,西方世界最高尚的情感是希望大清國能夠在未來取得成功。


在西方國家中,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這樣真誠地祝願大清國繁榮昌盛,也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這樣在幫助大清國實現其合理的發展志向方面給予她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在未來的五年中,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因素將是塔夫脫總統本人會發揮出怎樣的影響。在所有到訪過大清國的外國人中,沒有任何人能比塔夫脫先生對大清國所有階層所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或許除了清國皇帝和攝政王以外,沒有任何人的建議曾比塔夫脫先生的建議更充分和真誠地被清國政府採納過。在未來幾年中,當諸如此類基於友誼並對大清國有所幫助的建議不斷被清國政府採納時,或則當大清國向美國尋求援助時,大清國的機遇就可能出現。而假如機遇終於來臨時,大清國將會很高興地發現,美國總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曾經訪問過大清國,並且通過親身觀察熟悉了東方情況,了解了問題的癥結,並且一再表示出了對大清國的同情和友好。


很難想像,大清國這個正在露出端倪的新政治集團不會把它們自己的國家與美國的關係拉得更近,並且增加我們美國的威信和影響力,而我們自己的國家戰略也應是通過一切正當手段以達到此目的。唐紹儀閣下不久將作為大清國特使訪問美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親善。唐紹儀本人就是大清國進步官員階層中的一員,他的到訪將會為我們美國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即讓美國人民向清國人民表達進入新紀元的良好祝福,讓美國給清國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節選自《帝國的回憶》一書,原標題《後慈禧時代的清國政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辣筆蕭三匝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官方不對韓國下狠手的原因,可能已經被紐約時報發現了……
媒體都愛八卦,連《紐約時報》都能扯出慈禧與李鴻章的緋聞來
《紐約時報》一篇關於李鴻章和慈禧的新聞,引爆了全世界
好神奇!中國外交部的半島解決方案疑被《紐約時報》抄襲!
北洋水師戰敗後,多名將領自殺殉國,美國《紐約時報》作何評論?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紐約時裝周:楊冪,唐嫣和唐藝昕趙又廷赴紐約,誰才是帶貨達人?
登上《紐約時報》的公社,在稻田裡給孩子詩和遠方!
中國,現金不再為王 紐約時報
別鬧,《捉妖記》的胡巴去了紐約時裝周?
世界拳王的老婆冉瑩穎紐約時裝周走秀,完全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美!
紐約未來何去何從?波神能當好下一站天王嗎?
《唐人街探案2》紐約開機,還有佟麗婭嗎,你們還期待嗎?
《紐約時報》:巴西該推遲奧運嗎?
紐約時報都急了:特朗普,你到底是不是中國的卧底?
紐約時報:蒂勒森暗示或將與朝鮮會談
娛訊:章澤天紐約,蘇芒回應,汪峰帶女兒,陳志朋回應
臂短咋了?鄒市明成拳王!腿短若何?鄒妻冉瑩穎紐約時裝周也走秀
一笑了之!詹皇拒回應明夏是否去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