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明滅亡是不是很可惜?

南明滅亡是不是很可惜?

南明滅亡是不是很可惜?


《桃花扇》中,孔尚任借馬士英之口作出過一個精準的時相判斷:「幸國家多故,正我輩得意之秋。」我曾觀察過諸多史籍,就對歷史的認識與分析,史學家往往難以達到戲劇家的深度——弘光朝的風雨飄搖,恰恰讓一群人拔開雲霧。


——不單單是史可法,不單單是馬士英……還有劉孔昭。

劉孔昭(1604—?),字復暘,劉伯溫第十四世孫,襲誠意伯爵。崇禎十一年,領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劉孔昭的卒年為什麼要留下一個「?」,因為這哥們玩起人間蒸發——南京失陷後,他帶著家人來到祖墳,給祖宗嗑了個響頭,然後莫知所之。


生死關頭,劉孔昭為什麼還要冒險給祖宗嗑頭?因為他的祖宗不僅寶貴,簡直就是寶貝!


關於「勛臣集團」,人們的印象似乎已淡薄。勛臣,是明朝的異姓貴族,是以軍功獲封公侯伯爵位的臣僚及其襲爵後嗣。名義上,它還是明朝武官尤其是高級軍職人選的主要來源。其實,它與「官二代」不同。「官二代」往往隨時伸縮自如,當幹部還是當老總,可憑自己的興趣。勛臣就不一樣了,正常時期,這個既得利益集團都處在混吃等死的狀態,只有政策待遇放在那兒。唯有國家多故,它才會有得意之秋。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南京作為「留都」,「戰時政府」的框架是基本齊全。這個時候的「留都」,除了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勛臣集團對朝政已顯出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時,南京勛臣集團中名列榜首的是徐弘基(徐達之後),其次便是劉孔昭。


儘管是個「官十四代」,劉孔昭的脾氣與「官一代」並無兩樣。權勢日重的劉孔昭,這個時候他要隆重推出他的哥們——阮大鋮。


阮大鋮與劉孔昭走近,全在酒桌上。有錢、有閑、有酒量,兩個人不鐵也沒道理。


順便說一句,阮大鋮復出的問題上,說馬士英不講幹部政策任人唯親,那是有點冤枉的。馬阮最後權傾朝野,那是後話,但硬說是馬士英落實周延儒的政治交待,將阮大鋮拉進弘光朝,明顯是作風簡單粗暴。因為首薦阮大鋮的,並非馬士英,而是劉孔昭。


劉孔昭的舉薦工作,完全是官方特色:第一,提高認識;第二,真抓實幹;第三,加強領導。

標準的官方套路,沒幾年道行,那就不一定能瞧得明白。所謂「提高認識」,就是說辦什麼事情,嗓門儘可能提高八度,以壓倒性的聲響,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嗡嗡地說給自己聽,誰認識你呀?而「真抓實幹」,就是什麼事情指望新聞發言人打口水仗是不夠的,自己要捨得動手,一爪落下去,五道血痕,千萬不要做撓痒痒的假動作。如果前兩招還不管用,就需要讓領導出來「加強」一下了。他老人家出來走一遭還不管用,那就按癌症作後事預案吧。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此時的朱由崧身份尚為監國,尚未稱帝,也就是剛剛鋪開新攤子的時候。新公司籌建,首要之事當然是研究幹部人事問題,朝議監國官員。就在這次朝議中,勛臣誠意伯劉孔昭舉薦了阮大鋮。


但是,劉孔昭的提議遭到了史可法等人的反對。


史可法反對阮大鋮入朝,並非出於個人恩怨。從零星的史料來看,史可法儘管傾向東林,恩師左光斗與阮大鋮的矛盾至死未解,但史可法與阮大鋮並未交惡,並且二人一直互有來往。他反對啟用阮大鋮的重要原因,是黨爭局面的考慮,用錯一個,影響一大片,政治風險評估是必不可少的。也因為這一點,得到了朱由崧的認可,阮大鋮入朝之事,也就歇菜了。


劉孔昭卻沒有作罷。半個月後,史可法離京了,馬士英也入閣了,解決阮大鋮的任用問題的條件,應該比較成熟了。劉孔昭很負責,於是再次舉薦了阮大鋮。盧九德也接過劉孔昭的政治氣球,趁機向朱由崧宣傳阮大鋮的才幹。隨著朱由崧的正式登基,盧九德由中都守備太監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成為了實力派,再不給阮大鋮幫忙,也就太不夠朋友了!

結果,皇上心動了,但外面反對的聲音反而比第一次更大。


阮大鋮的任命還是不能通過,這次的關卡在張慎言這裡。


張慎言(1578—1646),字金銘,號藐山,山西陽城人,弘光朝吏部尚書。組織部長滅一個人,你就當供電部門拉閘吧!


搞組織人事工作,張先生那早就是一把好手。當年,出了著名的吏部尚書趙南星,那就是他推薦的。張先生也是一個為官剛直的人,大虧小虧也吃了不少,因疏彈劾馮銓遭陷害被貶,崇禎元年起用故官,張慎言才被昭雪,後遷南京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掌右都御史事。

要是北都掌事,南京吏部也就是個榮譽部門。這不,弘光朝了,張慎言的意見就不再是僅供參考了。


劉孔昭既然不肯罷休,瞄上張慎言那是肯定的了。而要實現既定目標,必須將工作推向新階段。


朱由崧稱帝的前兩日,又有重要工作要集體研究。劉孔昭決定要增強火力,拉上湯國祚、趙之龍等勛臣,集體開罵張慎言。張先生是個文官,罵陣不是強項。罵急了,勉強自言自語:清者自清,清者自清……


朱由崧呢,還是好脾氣,兩邊勸和,主要精神是請大家工作為重,文武各官,和衷共濟。


劉孔昭並不想給「一把手」面子,繼續展示自己的強項——袖子里,他掏出刀子。這下,張慎言慌了,後悔當年為何不少念兩年書,騰出工夫練練降龍十八掌。現在,什麼都來不及了,應急方案就是老鷹捉小雞,大殿下面無規則地跑。


嚴肅的辦公場所,弄得相當不成樣子。


唱念做打一齊上,隨時受不了。玩法單一的張慎言,實在弱爆了,加上身體確實不好,主動辦理了病退手續。


高弘圖、姜曰廣這幾位老同志,也看出了工作難度係數有點大,也跟著張慎言吵著要回家了。高弘圖說:「臣非敢輕去,惟用人一事,臣謂可,勛臣謂不可,是非混亂,臣何能在位?」


高弘圖的話中,其實包含著另一個信息:弘光朝已經不是從前了,勛臣這個過去並不參政的集團,已崛起為官場的又一勢力,幹部工作不是一個職能部門作主的事了。


黨爭與黨鬧,弘光朝顯然比前朝更複雜。


吵鬧幾個回合,阮大鋮復出的事還是沒鬧成。這個時候,只有來看馬士英了。


崇禎十七年六月,馬士英舉薦阮大鋮入朝。馬士英畢竟是文人出身,說話辦事不會像劉孔昭那樣來蠻的,不成就與人罵街、動刀子。況且,「提高認識」、「真抓實幹」劉孔昭都使過,供自己使用的也只剩下「加強領導」最後一招了。


於是,馬士英上書《冒罪特舉知兵之臣阮大鋮共濟時艱疏》。老馬為何要謙虛說自己「冒罪」?因為阮大鋮是逆案中人,不是「幹部」身份。所以,馬士英措辭很得體:「原任光祿寺卿阮大鋮居山林而不忘君父,未任邊疆而實嫻韜略。其從逆一事,向無實際確據。其才可用,罪可宥也。請遣官立詔,暫假冠帶,入京陛見,而問方略,如堪實用,可補兵部右侍郎。」


他推薦阮大鋮,是有幾分理由的,也不是隨心所欲盡說瞎話:


第一,阮大鋮是個學習型的幹部,通過這些年的自學,已經成為適用的軍事人才;


第二,過去對他的處理,事實並不清楚,不能老揪著歷史問題不放;


第三,到底能不能用,面試以後再研究決定。


馬士英本是朱由崧倚重的人物,既然言之有理,自然要表示接受。


朱由崧同意了,高弘圖不同意。


高弘圖(1583-1645),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硜齋,山東膠州人,崇禎十六年官南京兵部侍郎,繼而升戶部尚書。現在,是名列第三的五大閣臣。


就在阮大鋮準備面試的時候,高弘圖提出:幹部的任命,不能違反組織程序——「須九卿會議」。


馬士英是個明白人,知道高大人的這招更狠。幹部任命走正常程序,我還要那麼多廢話幹嘛?要繞過程序法,唯有堅持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了。雙方的口水戰,比控辯雙方都熱鬧。


高弘圖見朱由崧沒有表態,知道再爭論也沒有結果,也就不再吱聲了。


但高大人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不說不等於不做,下班之後便使了動作,結果又是一片反對聲,搞得連起草文件的人都沒有。


阮大鋮復出之事一再受阻,不能統一認識,那只能加強領導。剩下的唯一途徑,就是中旨起用。


所謂「中旨」,就是皇帝發出敕諭,不通過相關部門和正常程序,直接交付有關機構執行。中旨在歷朝都先例,只是極少使用。領導行使了初始提名權,與會人員反水的畢竟是少數,呼天搶地踢領導更稀罕,何況還是非正常時期。


弘光朝顯然相當地非常,使用中旨本無可厚非,只是用在了阮大鋮身上,招致諸多非議。


馬士英慫恿弘光帝使用中旨,也並非在阮大鋮這裡首開其端。用作試水的,是張有譽。


張有譽,字誰譽,江陰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年曾任饒州知府,四川按察司,很有官聲。吏部尚書鄭三俊,舉天下廉能官五人,張有譽位居第一,被提拔為南京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


以張有譽的聲望,在弘光朝提拔重用自在情理之中。崇禎十七年八月,弘光帝中旨啟用他為為戶部尚書。


但這場試水同樣不平靜,中旨一出,群臣立刻抵制。高弘圖強烈反對,吏科給事中章正宸封還詔書,其他言官亦上書反對。但這一次,朱由崧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繼中旨啟用張有譽之後,朱由崧接著以中旨起阮大鋮為兵部添注右侍郎。崇禎十七年九月八日,邸報發布了弘光帝直接下達的諭旨:「阮大鋮前時陛見,奏對明爽朗,才略可用。朕覽群臣所進逆案,大鋮並無贊導實跡。時事多艱,須人幹濟。著添注兵部右侍郎辦事。群臣不得從前把持瀆擾。」


——這就是阮大鋮的正式任命文件了。


阮大鋮復出了,趕緊上了一份《孤忠被陷之由疏》,首先表明對魏黨的政治態度,自己與他們事實上的「冰炭之不相容」。接著,阮大鋮強調自己與魏大中、左光斗鬧翻,是自己要維護弘光的祖母和老爸的聲譽,而魏、左則倡「邪議」攻擊自己……後一條,通常被視為狡辯。公正地說,拿別人家的事做文章,都是手段,不會是目的。退一步講,阮大鋮在那時做些手腳,也是三餘氏《南明野史》講的,「大鋮嘗渭人曰:『我非不願為君子,他人不許我為君子。』」


當上兵部侍郎後,阮大鋮開始做起本職工作。他連上兩疏,名曰:《聯絡控扼進取接應四著疏》、《長江兩合三要十四隙疏》,展示一下自己的見識與才能,表明 「臣白髮漸生,丹心未老」的決心,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矢之天日」的態度。


事實上,阮大鋮想靜下心來做點事,根本做不到。中旨起阮大鋮後,群臣嘩然,經久不息,操爹罵娘的都有了。情緒最為激烈的,當數劉宗周……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滅亡不是由於滿清也不是李自成,而是它!
明朝的滅亡不是人為,而是因為老鼠!
這個人若是不死,明朝可能不會滅亡
如果魏忠賢不死,大明可能不會滅亡!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自作孽 不可活 明朝滅亡是必然 為何很多人竟會惋惜
袁崇煥不死的話,明朝是不是就不會滅亡了
明朝滅亡原因竟是這樣!崇禎是無辜的?
讓明朝滅亡並不是兵荒馬亂也不是政治腐敗,居然是這幾隻老鼠?
崇禎皇帝要是做了這兩件事,明朝可能不會滅亡
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殺了魏忠賢,如若不處死,明朝可能不會這麼快滅亡!
明朝滅亡是因為吳三桂? 真正原因是這個! 看完覺得太可惡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如果明朝不滅亡會怎樣?
九千歲魏忠賢要是不死,大明朝可能不會那麼快滅亡
真相揭秘:秦朝滅亡原來是因為他!不是項羽、更不是劉邦
明朝的滅亡,不是皇帝無能,也不是缺乏戰將,只因為一個字
假如魏忠賢沒有被崇禎幹掉,或許明朝不至於很快滅亡!
明朝不為人知的名將,若不死,明朝或許不會滅亡,打得李自成亂竄
如果崇禎不上吊,明朝還會滅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