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傳祿:如何把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

張傳祿:如何把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讀長篇報告文學《根據地》有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要突出問題導向。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把合格的標尺立起來,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划出來,把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學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我對什麼是「黨員的先鋒形象」曾有種種假設,比如「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險關頭豁得出來」等。近讀著名作家李延國與李慶華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有了更加明晰和具體的概念。具體說來,起碼有如下種形象需要黨員樹立好的。


第一,黨群相依、生死與共的形象。


《根據地》披露:1938年5月,山東菏澤古城被攻陷,日軍士兵一周之內屠殺兩千多名同胞,屠城後又分兵到城外的村莊。每到一村,就把所有的村民集中到村外農田裡,逼迫村民低頭跪在地上,有人抬頭,立即擊斃。炎黃子孫並非沒有力量,而是沒有一面旗幟把他們召喚起來。


也就是在這艱難的1938年,黨中央派八路軍到冀魯豫,建立平原抗日根據地。魯西南人民在共產黨舉起的抗日火炬下,拿起武器,浴血奮戰。一寸土地一寸血,一座村莊一面旗。冀魯豫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根據地人民與共產黨生死相依,出現了許多悲壯、堅毅、崇高的故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正因為共產黨堅決抗戰、英勇犧牲,所以人民才真心誠意擁護共產黨、支持共產黨,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才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發展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抗日戰爭中,共產黨人能夠創建起根據地,是因為以明確的宗旨和嚴格的紀律贏得了民心;而解放戰爭中能夠鞏固根據地,代表了一個人心所向的清廉的政黨對一個嚴重腐敗的政黨的勝利。這些故事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比如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制定的「八項規定」,和當年毛澤東主席主持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多麼一脈相承!可以說,每讀一個歷史故事,我們都會聯想到現實問題。


在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靜靜地安放著一個運糧的太平車。這輛車的主人叫朱兆忠,車是他捐獻的支前用的太平車。1948年冬天,他為八路軍運送軍糧回來,穿著單衣回到家,妻子問他,你的棉袍呢?他說賣了買糧食吃了。妻子感慨地說,拉著一車糧食,還需要賣衣服吃飯,共產黨不坐江山,天理難容。


什麼是民心,這就是民心,什麼是人民的選擇,這就是人民的選擇,靠著它,蔣介石的八百萬軍隊土崩瓦解,有了它,千萬輛推車,就推出了一個人民的新中國。


這些真實的故事,證明了一個道理,根據地是共產黨的執政之基。根據地它不是一個地理、軍事或政治概念,而是「人民」的化名。在革命戰爭中,敵人曾擁有比我們更大的地盤,但那只能叫「敵占區」,不能叫「根據地」,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民心。作為歷史名詞的根據地1949年就沒有了,但精神上的根據地一直存在著。「根據地不是地,民心才是根據地」,這是今天以及今後都不應該忘記的,也是這部作品想要提醒大家的。冀魯豫歷史給我們最大啟示,就是共產黨人始終要站在大多數人的利益一邊。但是現在,黨員幹部貪污受賄的現象屢屢發生,他們完全遺忘了「為人民服務」這一崇高宗旨。共產黨人永遠要記住,人民才是自己真正的靠山。

第二,軍民相依、血肉相連的形象。


《根據地》有諸多這樣感人的特寫鏡頭:


1939年5月11日,山東日軍最高指揮官尾高次郎指揮日偽軍5000餘人,將我一一五師機關、魯西區黨委機關、泰西特委機關、六八六團、冀魯邊七團等,包圍在肥城縣陸房村一帶方圓不足20里的狹小地區。陳光代師長帶領部隊浴血奮戰,突出重圍。執行掩護任務的6個八路軍戰士落在了敵人的包圍圈裡。在此危急時刻,他們遇到了三區婦救會長劉克林。劉克林正抱著不足九個月的兒子帶著婆婆往山裡躲藏。包圍圈越來越小了,子彈噗噗的在身邊亂飛。劉克林不容分說,領著六個戰士躲避到一個岩洞里。自己和婆婆守在洞口。敵人的講話聲隱約可聞。就在這時,睡在婆婆懷中的孩子的突然哭鬧起來。看著越走越近的搜捕過來的敵人,望望洞里的六個八路軍戰士。劉克林毅然對婆婆說:娘!快把孩子捂住吧。」婆婆渾身顫抖,嬰兒仍在啼哭,敵人越來越近。劉克林猛地撲上去用手把孩子的嘴緊緊地捂住……


1942年2月,衛河縣被圍。由於戰士都穿便衣,婦女們就到敵人那裡去認「親」,老年婦女領會了自己的「兒子」,青年婦女認回自己的「丈夫」。通過認「親」,基幹大隊的絕大部分隊員衝出了包圍圈。


1942年3月8日,抗日民軍的一個團被日偽軍2000多人包圍在衛河縣瞿固附近。由於民軍身穿軍裝不能突出包圍圈,群眾就給民軍換便衣,男人的便衣不夠,就換婦女的。有的婦女把新婚的衣服脫給軍民,有的婦女赤身蓋被子也把衣服脫給軍民。這次用便衣的辦法掩護民軍300多名戰士突出重圍。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冀魯豫行署在尚和縣搞到一批糧食,要楊得志速派部隊去押送,楊得志立刻命令民一旅旅長兼五分區司令員朱程帶隊前去。不料運輸部隊在運輸途中與敵人相遇,糧食被劫,為了奪回被劫持的糧食,敵我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奪回了糧食。糧食運到沙區,群眾卸車時看見不少糧食被傷亡戰士的鮮血染成了紅色。群眾哭成一片說:「自古都是兵吃民糧,而今民吃兵糧。」


1941年成立了冀魯豫軍區野戰醫院。為了分散對付敵人的「掃蕩」,一個所的傷病員有時分在十多個村莊,在200多戶群眾家裡同吃同住,醫生統一巡迴護理,騎一輛自行車,查一次房要三天。傷病員不論住在那一家,都把他們看作自己的家。老百姓的炕頭就是傷病員的醫院,人民群眾就是看護人。戰爭中,我們不需要後勤部,後勤部就是老百姓。世界上沒有其他的一支軍隊可以享受那麼強大的後勤支援。


在國民黨統治末期,他們徹底失去民心,被老百姓拋棄了。當時,國民黨的行軍日誌上永遠有一句話「不得進村宿營」,這和共產黨剛好相反。共產黨的部隊離村還有好幾里地,孩子們就來迎接了,油燈就點上,大娘將熱水燒好,百姓的炕頭就是營房,很安全。


戰地醫院在農家,部隊宿營在農家,兵工廠在農家,軍需供應靠農家。自古以來只有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才能做到這一點。

災荒之年,農民群眾在食不裹腹的情況下,省下糧食支援部隊,慰問戰士,飼養戰馬。八路軍的戰馬犧牲了,群眾像掩埋烈士一樣為戰馬修墳造墓,忍飢挨餓也絕不吃一口馬肉。


70多年過去了,在冀魯豫騎兵團戰鬥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不少戰馬墳。每逢清明節,群眾自發添墳除草,悼念功勛馬,追憶騎兵團。殯葬改革中,許多墳子都平掉了,獨獨留下了這些不同尋常的戰馬墳。


這是冀魯豫邊區軍民相依,血脈相連的歷史見證。冀魯豫平原上,若沒有人民的軍隊,老百姓豐收的莊稼食會成為敵人的桌上餐。若沒有人民的掩護,八路軍將沒有藏身之地,更沒有迴旋的戰場。軍民相依,血肉相連。


第三,干群相依、同甘共苦的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底到菏澤視察時給大家講過這樣一段話:在河南內鄉縣有一座縣衙,有這麼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聯用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係,封建時代的官吏尚且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的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的多。」


冀魯豫邊區的共產黨人就用自己的犧牲奉獻詮釋著共產黨的官民關係。劉齊濱是冀魯豫根據地曹縣抗日民族政府的第一任縣長,他把自己的家辦成了抗日武裝的旅館,用自己的家財無私支援抗日。糧食吃完了,他就賣自家的樹,賣地,縣長當了一年,家產全賣完。34歲的他積勞成疾,臨終前,告訴在場人,死後不要搞儀式,埋了就行,孩子不要管,讓他們自尋活路。


1941年5月,魯西南抗日軍民最困難的時刻,王石鈞出任曹縣抗日政府第二任縣長。次年春,災荒更重,許多人家揭不開鍋,連樹葉都吃光了。王石鈞一方面組織群眾生產自救,一方面發動幹部、黨員節省糧食,在缺糧最嚴重的幾個村子裡壘起了大鍋,他親自煮粥賑災。這個時候,王石鈞的家中也是多少天一直以野萊充饑。後來,實在揭不開鍋了,飢腸轆轆的孩子對母親說:「娘,俺爹是縣長,聽說在不遠的村裡給大家發粥,咱也去給他要碗粥喝吧?」


妻子深知丈夫的脾氣,一聲沒吭,淚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的臉上。後來在大夥的勸說下,她才領著孩子找到王石均說:「我能忍,孩子實在餓得忍不住了。」


王石鈞看著骨瘦如柴的母子,半天沒有說話,最後還是搖了搖頭說:「這些村受災比咱村重,救濟糧食只有這一點,這粥咱能吃嗎?」妻子再沒有說話,背著孩子回家了。


不久,王石鈞在一次戰鬥中負傷被捕,經受了嚴刑拷打沒吐過一個字,趁黑夜敵人把他往城裡送時,他跳車逃跑,傷上加傷。被大夥救回來己經奄奄一息,他在病床上蘇醒過來時,問的第一句話是:「楊樹花兒開了沒有?」大夥告訴他,楊花已經開了。他斷斷續續地說:「這就好了,群眾有吃的了……」他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永遠閉上了雙眼。冀魯豫支隊司令員楊得志下了一道命令:部隊一律不準打楊花……


縣長李榮村在劉鄧野戰軍發動的豫西戰役中,兩個月內自己親手運送33名傷員,成為支前民工的榜樣,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擔架縣長」。


人民選舉的官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在當時,共產黨還沒有真正執政的情況下,冀魯豫邊區的共產黨人就在努力實踐著為人民服務的諾言。


菏澤市牡丹區圈頭村有一座烈士碑,上面鐫刻的名字大都是1942年冀魯豫邊區豆選時選出的村幹部,後來他們有的當了區長,縣長,最後都成了碑上的名字。人民把信任的黃豆投給了他們,他們無悔無怨的把生命獻給了人民。干群相依,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是冀魯豫革命史的又一大特點。


第四,堅守信仰、無私奉獻的形象。


在崇尚歷史價值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歷史的莊嚴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牢記歷史、信任歷史是當前社會信仰重建的一部分。還原歷史真相,再現革命信仰的真實狀貌,既是對歷史信任的恢復,也同時是對信仰的重新構築。


《根據地》從還原革命歷史的角度,對革命者的信仰進行了大力歌頌。對革命信仰的還原和讚頌,有助於針砭和改造我們這個信仰匱乏的時代,為時代文化建構起一股信仰的精神。


冀魯豫邊區,既是紅色老區,也是信仰者的聖地。這裡有許多令人感動的關於革命信仰的故事。其中有戰爭中的勇猛、機智和犧牲,也有生活中的奉獻、追求甚至委屈。這些革命者的名字不同,遭遇和經歷不同,但對革命的信仰卻是高度一致的,從而共同建構了一座革命歷史的紅色豐碑,也築起了根據地的信仰之堤。這本報告文學在扉頁上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崇高信仰始終是我們黨的強大精神支柱,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現實中,革命信仰遠不只是存在於領袖和英雄身上,而是更普遍地存在於普通老百姓中,甚至可以說,正是普通老百姓對革命信仰最真誠的信任和奉獻,正是無數人默默無聞的奉獻和犧牲,才最終實現了革命的成功。


我們以往的革命信仰歷史建構主要將目光集中在領袖和英雄身上,對普通百姓的信仰關注不夠。《根據地》將相當大的篇幅放在根據地的普通百姓身上。其「序章」就是以「一個被遺忘的名字」命名,以三位耄耋之年的鄉村抗戰老兵寫信呼籲為一位犧牲的八路軍戰士立傳為開端。此外,我們還對根據地老百姓在革命歷史中的具體事迹作了大量展示。


冀魯豫的「花木蘭」----回族女英雄王玉慶,男扮女裝,驅日寇,打蔣匪,隨軍南下,開闢新區,征戰10餘春秋。


冀魯豫的「劉胡蘭」----李冉,面對敵人的酷刑大聲喝問「怎麼個死法?」縱身一躍跳進活埋坑。犧牲時,她年僅22歲,花樣的年華!


冀魯豫的「王二小」-----鄆城華營兒童團長王小三,面對死亡,英勇不屈,誓死保守黨的秘密,與母親一起遭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4歲。


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號召南下開闢新區,冀魯豫地區「六千兒女別故土」,「他們剛剛走出青紗帳,分得了土地,成就了三十畝地和一頭牛的夢想。幸福生活才開頭。可為了解放全中國,他們毅然決然地告別了年邁的雙親,離開了新婚的妻子,拋下了兒女,離開了剛剛分的土地……」不計得失,不怕犧牲,走安徽,經江西,過湖南,來到貴州,成為史上有名的「南下幹部」。


來到貴州他們發揚冀魯豫精神,密切聯繫群眾,一切從頭做起,默默奉獻了一生。


南下幹部夏頁文,廉潔勤政、心繫百姓,「家門隨時為民開」。他把百姓吃水難、吃菜難、行路難、乘車難,當做大事來辦。農場工人、理髮師、清潔工,都成了他的朋友。每年元旦,他常帶上酒到容易被人忽略的火葬場,與那裡的職工一起過節。他去世後,遺體被送到火葬場時,全廠職工泣不成聲。工人們知道,夏老者喜歡乾淨,一個工人爬到焚燒爐里,把爐子擦得乾乾淨淨,他從爐子里出來時,止不住眼淚橫流,滴在爐膛里。另外一個工人說:「這不行,你把眼淚掉到裡面了,對夏老者不恭敬。」這個工人又爬進去,擦呀擦、擦呀擦……  寫到此, 作者情不自禁寫下了以下文字:「捧一掬淚水送給你,不是因為你的壯烈,而是因你的崇高!捧一束鮮花獻給你,不是因為你的偉大,而是因你的平凡!唱一曲悲歌懷念你,不是因為你的逝去,而是因你的永生! 我的先輩,我的同志,我的導師! 我永遠的冀魯豫的浩然正氣;我永遠的民族復興的希望之光!忠誠的道路,忠誠的遠行。穿過槍林彈雨,走過血浸的泥濘,夏老者,你的背影,已變成不朽的豐碑,矗立在南國的大地上,標識著一部偉大史詩的里程……」


讀完《根據地》,我對作者所言身同感受:根據地,你是「人民」的化名,是永不落選的「人民代表」,是共產黨的執政之基!只要我們真正把共產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就會贏得民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大真空太陽望遠鏡升級改造 將加裝強力「散熱貼」
中國火星探測繞落巡「三合一」由長征五號火箭發射
燈紅酒綠艷遇發生地那點事 get下酒吧搭訕美女技巧!
男生一般說你丑意思就是還可以 男生的這些小心思你要知道
您可能感興趣

黨的十九大代表吳敏霞:聽聽黨員「霞姐」的心裡話
來自故宮的這塊「御饌糕點」,是優秀黨員楊師傅做的
戴笠竟不是國民黨員,蔣問:你怎麼不入黨?他的回答把蔣感動一把
對標先進 見賢思齊 爭做廖俊波式好黨員好乾部
他因長得像周恩來而遭暗殺?毛主席題詞他是好黨員
詹啟賢疑隔空叫陣吳敦義:講清楚「人頭黨員」問題
身邊的優秀黨員丨楊守偉:用母愛為孤殘兒童撐起一片天
此人是我軍秘密黨員,袁世凱視他為心腹,卻因他而死,預言毛主席必得天下!
他是蔣介石最愛惜的黃埔學生,卻棄蔣成為共產黨員,蔣氣的大罵他是害群之馬
他是毛主席親自發展的黨員,後來卻弒殺成性,死於非命
他是毛主席親自發展的黨員,一生對毛主席誓死追隨!
我是黨員就應該待在最前線:湘西黨員幹部抗洪搶險紀實
韓在野黨黨員被捕 涉捏造文在寅之子「走後門」謠言
地下黨員回憶:如果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很容易被汪精衛迷惑
周恩來直接領導的「特別黨員」曾是第一個在白宮演出的中國演員
黨員動起來 課程活起來
詹啟賢:現在的國民黨員跟過去不同款 問題剛開始
光榮與夢想 黨員的本色
巾幗英雄,她曾是葉劍英的夫人,做過地下黨員,當過婦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