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一隻叫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蝴蝶
記者:"除了寫小說,您最願意幹什麼?"納博科夫: "當然是捕蝴蝶,並對它們進行研究。如果蘇聯沒有發生革命,我會完全獻身於研究飛蛾與蝴蝶的昆蟲學"記者:"您眼下的名望是否給您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納博科夫:"有名的是「洛麗塔」,不是我。我是一個無名的,有著一個無法讓人讀出的姓名的小說家。"
——一則採訪
以下一組撲蝴蝶圖,出自攝影師Pilippe Halsman,
攝於1968年,納博科夫70歲
本期推送書評所評圖書為《納博科夫傳》
一套原文、譯言均非常優美的權威傳記
《納博科夫傳》
[紐西蘭] 布賴恩·博伊德 著 劉佳林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俄羅斯時期一卷出版於2009年
美國時期一卷出版於2011年
捕捉一隻叫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蝴蝶
文/張佳瑋
在我想像中,如果納博科夫在生時讀到布萊恩·博伊德所撰的這本傳記,大概他會在之後的某本小說序言里,輕緩又俏皮的拿這本書開個玩笑。因為他是一個這樣的人:厭惡詮釋,拒絕精神分析,對陳腐的考據學白眼以對(所以《微暗的火》,他最好的小說,就是對神經過敏考據家的一次完美反諷)。他的小說中,那些似曾相識的段落,其實都屬陷阱:你發現了一隻似曾相識的蝴蝶,走近端詳,卻發現似是而非。這是納博科夫的喜好之一:他的世界裡,生活和小說的關係千絲萬縷的聯繫著,但卻百轉千回。他在這兩者之間設置了一組稜鏡,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迷之餘,卻又讓你無從一一去推延考證。因此,用盧仁、亨伯特或是費奧多爾,無論任何一個主角去推量納博科夫自己,都會被他回以惡作劇般的微笑吧。
但是布萊恩·博伊德,還是決定伸手去捕捉這隻翻飛不定的蝴蝶了。
博伊德在某幾點上態度明確:他沒有在納博科夫的文字世界裡偷懶酣睡;他了解蝴蝶翩舞的個性,於是回溯到更遠之前的往昔——那些納博科夫在《說吧,記憶》里偶爾模糊、有時簡略的記憶,博伊德卻去做了一一的翻檢。納博科夫厭惡牽強附會異想天開的考證,但他自己又是一個有科學精神的人——至少在兩種場合:翻譯《葉夫蓋尼·奧涅金》時,研究蝴蝶時。博伊德的精神類似:他追溯、堆積了足夠多的事實,以至於會讓人感覺枯燥——如果你不是納博科夫的忠實讀者的話。
讀這本書,尤其是上卷,會給人一種快感,類似於讀小說的前傳。隨便一部系列小說,讀前傳都比讀續集有趣。因為續集無非承延,前傳則是對原作真相的擴延。你會在某些斷點獲取快樂,比如「噢,原來他後來如此如此是因為他曾經有這般這般的經歷」,或者「嗯,這裡似乎隱藏了一個很深的伏筆,在原作中哪個段落會發揮作用」。博伊德,在他的上卷中很少做結論,只是大量陳列事實。而作為讀者的你,會很自然的感覺到「噢,這一段似乎暗示著納博科夫某小說的某場景喲」之類。博伊德的細緻與謹慎,使這本書像一張抖開緩慢但網眼極細的捕蝶網,一點點的逼近納博科夫幻影迷離的小說世界。
讀這本書,有時會讓你覺得幻影重重。《洛麗塔》、《天賦》和《防守》似乎在交替出現。如你所知,納博科夫的許多小說都是從小開始敘述,半真半假掩映著少年學校生活、象棋、蝴蝶、詩歌、彩色鉛筆、橙汁這些意象。而這本傳記中多出來的,是一些宏觀背景。納博科夫小說中的童年是由主角眼睛所窺見的世界,而傳記則提了更多的東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旁白提及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羅斯白銀時代,以及納博科夫的父親。
一個大師如何逐漸成長(這個詞不很合適)到某種狀態?庫切《彼得堡的大師》將陀斯妥耶夫斯基推到了那苦澀的結尾。納博科夫自己,時常半戲噱的描寫某個主角的製造指南——他們大多擁有斑斕又舒適的童年,好靜內向的個性,以及流亡生活。《防守》里,父親的形象很迂腐;《洛麗塔》中,父親的形象幾乎虛無。他也很少談到勃洛克及其引領的抒情詩時代,對他造成多麼深遠的影響。在這本傳記中,他父親的經歷之詳細,足以讓人理解納博科夫對政治、宣言和俄羅斯大地的情感。
有些科學家信奉大量數據說明真理;如果數據得出的結論與事實相違背,那麼就是數據還不夠豐足或公式有問題。從這個觀點出發,博伊德是個合格的傳記作者,雖然不夠浪漫但有科學精神。當納博科夫那些或明晰或模糊的歷史被博伊德考證列舉之後,他的一切都似乎更好理解了:他對詩歌的矛盾態度,他對陀斯妥耶夫斯基與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態度,他的自負,他對文體的看法,他小說中出現的海灘、安娜貝爾、長途火車、初戀、柏林僑民、費奧多爾和蝴蝶,一切都似乎有了因果。最後,你也可以更好的理解《洛麗塔》結尾處對俄語的評價,以及他《天賦》開頭那句引言——以及,寫完《天賦》之後,他便與俄語與歐洲揮別時的感情:
玫瑰是一種花,橡樹是一種樹,鹿是一種野獸,麻雀是一種鳥。俄羅斯是我們的祖國,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俄羅斯語文教科書》
—END—

※梅格漢馬克爾模仿凱特米德爾頓著名的皇室風格,以捕捉哈里王子
※阿古茹奧特曼的復活為了拯救被捕捉的蓋亞奧特曼
※安吉麗娜朱莉在迪斯尼帶小孩玩被捕捉,大女兒真帥氣
※智利的卡爾布科火山發威時 攝影師捕捉到末日般奇景
※「動作捕捉第一人」的安迪·瑟金斯,世界欠他一個奧斯卡
※尼哥爾-潘恩:捕捉戰機散發的迷人光芒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岩漿地圖裡的蜥蜴捕捉方法介紹
※安迪·瑟金斯:奧斯卡評委太老了,動作捕捉才是未來
※第五次與奧特曼交手,只為了捕捉奧特曼
※四方框框|康拉德·巴克~用超現實主義捕捉女性美
※跟拍:非洲格巴亞斯族徒手捕捉洞中巨蟒全程
※四方框框|克里斯·比托~寵物肖像畫,捕捉他們「內在」的狂野
※瑪莎·庫伯:50年間遍布全球捕捉街頭藝術的魔力
※冰凍的貝加爾湖:捕捉最古老湖泊脫俗的美
※《希拉里特朗普GO》上線,教你如何捕捉川普
※駐紮在阿拉斯加二十年,只為捕捉那道最美的極光
※美國弗羅里達州政府放出鱷魚捕捉蟒蛇
※《猩球崛起3》值得N刷的是安迪·瑟金斯的動作捕捉表演
※《海豚灣》導演皮斯霍斯:海豚灣非常漂亮,但每年有兩三萬條海豚會被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