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村:戰神白起在此曾駐軍

劉村:戰神白起在此曾駐軍

◎ 張定中 張建龍


劉村東傍國道,北臨汾河,歷史悠久,人文積厚,是河津古老村莊之一。村周邊發現有大量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遠久部落民居遺址。民間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期的生動故事,其中,白起在劉村駐軍養兵的故事,2000 多年來口口相傳,家喻戶曉。


駐軍養兵

白起,秦國大將,封為「武安君」,譽稱「戰神」,是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軍事統帥。史稱白起「言能撫軍養士,攻必克,戰必勝,用軍神速」,為戰國時期四大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之首。


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 296 年),封白起為大將,向中原各國宣戰。白起採取避實就虛、避強擊弱的戰略戰術,繞過魏國先取韓國,因黃河渡口的潼關和風陵渡距魏國都城駐軍太近,白起就選擇在魏國北陲黃河出口開闊地帶,即今河津市與萬榮縣西灘交界的地方渡河,選中當時汾南坡上最大古村劉村一帶,駐軍養兵。


白起領兵最大戰役是攻趙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2 年,秦國派大將王齕攻趙,趙國有大將廉頗領兵對抗布陣,戰爭二年秦軍不能取勝,秦昭王便派白起代替王齕任帥。白起兵貴神速,暗渡黃河到劉村,集結軍隊,封鎖一切消息,突襲趙軍。由於趙國大將廉頗採用堅守不出戰略,時間拖長對秦軍不利,白起便利用離間計,說廉頗年老膽怯,不敢應戰,趙王中計,撤換廉頗,改派年輕氣盛的趙括為將,結果,趙括輕謀淺慮,急於接戰,中了白起的計謀,領兵五十萬,被領兵兩萬的白起打敗。


「大堡」傳說

堡是王城周邊駐集軍隊之地,專保王土,當時建制國都旁都有駐軍的堡,保護首都安全。凡以堡字命名的村鎮,其起源大都與軍事團體或戰爭有關,多數又是以姓氏或地名、山名、水名貫其名前,惟獨劉村北邊的堡叫「大堡」。劉村「大堡」是級別最大的國堡駐軍之地,東臨國庫「倉」 (今寨上村與蒼底村間處),再東便是耿國之都,今山王村一帶,是通過反覆測選的寶地。


劉村「大堡」向西可直觀陝西韓城,面東可遠眺山西絳州,向北可俯視黃汾平原灘地,直指禹門口,是理想的軍事要地。這裡上居坡垣,下臨汾水,是理想的居住之地,也是保養軍需的最佳地帶。當時由於遍地原始森林和很好的植被,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溝壑,白起就選擇在這個地方長期駐軍養兵,操練兵馬,以這裡為基地,多次發兵攻韓國,掠趙國,最後攻佔韓國,打敗魏韓聯軍,給秦國統治全國打下良好基礎,史稱白起也是秦統一中國的第一戰功名將。


白起死後,各地有惜其軍事才能,立秦有功,紛紛立墳建廟,常年祭拜。劉村現有白起墳,可能也是在那個時期建立的,流傳專制鐵棺,埋有白起用過的兵符和衣物帽盔、戰袍。


鑼鼓演變


鑼鼓是古代軍事征戰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鼓樂則是軍隊在慶祝、娛樂活動中不斷得到改進、豐富的軍事藝術。劉村鑼鼓的產生就與古代戰爭有關。劉村現今遺存的鑼鼓點,相傳產生於公元前 260 年,為秦國大將白起所創。白起用兵以鑼鼓造勢壯威,後來便從軍隊流傳到民間,並經後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單純的民間文化藝術。

白起練兵時,發明了採用鑼鼓納入指揮軍隊的戰術,擊鼓是進軍、衝鋒陷陣之令,鳴鑼是收兵回營。現在劉村西南一塊平地,相傳是當年白起操練鑼鼓場地。正北為一大土台,明代改建觀門,用以觀看鑼鼓操練,後稱西觀門,前面地方至今還叫鑼鼓地。南邊有一道長三里東西向的壕道,稱「跑馬壕」,相傳是唐朝秦瓊和敬德駐軍練兵場所。


劉村鑼鼓的發展、演變與最終成型,據說與唐朝的兩位名將有關。相傳,在唐王朝新政權建立不久,太原總兵叛亂,唐王於公元 619 年發兵平叛,以李世民、徐茂功為主隊,秦瓊、敬德為副隊,東跨黃河沿汾河兩岸進兵東征。李世民駐紮在汾北,秦瓊、敬德在汾南劉村屯兵操練,二人練武之地就選在白起用武之地「劉村」,秦瓊、敬德還經常到世稱「戰神」的白起墓前祭拜,並學習白起的軍事謀略和用兵風格。二人後來被譽為「神將」,民間還把秦瓊、敬德作為門神,祈望永保百姓平安。現在劉村地面還存在「點兵將台」、 「跑馬壕」等地,劉村的地名中還有「大旗」、 「小旗」(也稱「大集」、 「小集」),據說是當時招兵買馬設立集會和義倉之地。秦瓊、敬德兩位唐將在劉村駐紮期間,使得劉村原有的鑼鼓音樂在唐代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軍民歡慶的鑼鼓點與小曲段,並使鑼鼓傳入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津發布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渠劉村劉愛宏請你《坐席》哩!
劉村陳龍《別說你還愛著我》 送給心中的她……
青岩劉村的電商變遷——走訪「中國網店第一村」
二劉村,八閩劉氏的發源地!這些關於「劉氏」的歷史你又知道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