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邊客」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的出現並非始於民國,至少在眾多的邊塞詩歌中,我們就能找尋到相關記述。在這些邊塞詩中,所謂的「邊客」大體有兩種涵義,一為「戍邊之客」,二為「遊歷邊塞之人」。但是在民國時期,活躍在陝蒙邊境的「邊客」,則與此大相徑庭。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民國時期的「邊客」,主要是在內蒙等地與蒙民交易生活用品的小商販。由於這些小商販大都來自長城邊牆附近,所以便稱之為「邊客」。可以說無論是從地域還是職業上,此時的邊客都與先前有著顯著的不同,地域主要集中在陝西、山西、河北沿長城一帶;職業類型是一種行商(蒙古人稱之為「出撥子」或「貨郎」),是在邊境地帶做貨物貿易和買賣的小生意人。

作為陝蒙邊境的邊客,嚴格意義上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通常說的「走西口」或者「旅蒙商」。所謂邊客,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獲利的一個小商販群體。陝北和晉西北一代的「走西口」隊伍,目的大概有二:一是為了求生存,還有一類是為躲避兵役和逃避訴訟的人。由於內蒙古西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地方統治較為鬆懈,很自然成了這類人理想的避難所。因此對於「走西口」而言,大都是一些沒有地種,或僅有少數沙梁薄地,收入甚少的貧苦農民,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手工匠藝人。這一類人是走西口的主力軍,他們是為生存所迫不得已而走西口,靠出賣苦力獲得報酬,以糊口養家。同樣對於旅蒙商而言,通常是指「旅居蒙境的商人」,他們一般都是針對那些大宗商家(如晉商)而言的。如果說邊客大多指的是行商(他們一般都是春去秋回,很少定居下來),那麼旅蒙商更多的時候則是坐商。旅蒙商的生意規模明顯要大於邊客,邊客則是一些小商小販,也就是說「邊客沒有大資本的商號,多幾人合資或個體經營」。甚至有人指出,陝北的邊客很難稱得上是商人,「他們只能算是搬運工人」。可見,邊客與旅蒙商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陝西邊客主要來自長城邊牆附近地區,具體是指陝北地區的榆林、神木、府谷、橫山及「三邊」地區;也有的人指出,「邊客」僅指定邊、靖邊、安邊去蒙地做買賣的客人。實際上,通過梳理相關的地方文獻資料,我們發現,陝北的邊客並不局限於「三邊」,特別是榆林以北與內蒙接壤的地區,如神木、府谷,橫山等地都有大量的邊客群體,有個別的邊客甚至常年住在內蒙,而且還有自己的一塊草場。


民國時期之所以會出現眾多的邊客,一方面,皆因大多農副產品不能適應陝北當地群眾的需求,故而沒有銷路。另一方面,對於蒙地民眾而言則對日常生活用品有較大的需求,卻因客觀的地理環境和守牧的習慣,和外界的來往較少,所以不得不依賴邊客的供應。事實上,蒙古民族生活用品長期得不到滿足的現象由來已久。早在明初,朝廷就對蒙地實行經濟貿易封鎖,致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需各種內地生產的生活日用品奇缺,蒙古各部族多次請求在邊界沿線開設互市貿易往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朝廷允許榆林一帶漢民到長城以北與蒙人合開「伙盤地」,雙邊貿易有了發展。乾隆之後,蒙漢邊貿繼續發展。但是由於蒙古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特別是蒙民長期守牧,不易外出,於是便出現了邊客和旅蒙商。

隨著私市貿易的不斷發展,有不少邊客因生意日隆而聚集了不少錢財,成為當地有名的富戶,有的甚至乾脆住在蒙地。邊客們在蒙地年深日久,漸有積蓄,於是便在王府附近,或在大召廟跟前建築幾間土屋,長久居住。由於富裕邊客的示範效應,許多陝北民眾便相繼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


作為一個邊客,首要條件,必須會說蒙古話,才可以在蒙古內陸行走,否則便要處處碰壁。與此同時,邊客還得通曉蒙古的風俗人情,這就決定了邊客大多都是靠近內蒙邊境的。而對於蒙古人民來講,由於大都比較熱情好客,特別是對於熟悉蒙古語言和風土人情的邊客,更易與之接近,這就為邊客順利開展私市貿易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便是運輸了。對於貨物的運輸,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一種是挑夫、腳戶,或者是掮客;另一種是以騾馬、駱駝或者牛拉木輪車作為運輸工具。一般來講,去烏審旗、鄂托克旗是以駱駝、騾馬為來往工具;郡王旗、達拉特旗是以木輪牛車和毛驢為運輸力。陝北各地的邊客都有自己的生意區域,所以他們的去向也不盡相同。


關於邊客與蒙民的交易方法,最常見的是傳統的「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以物易物。通過以物易物,邊客再把所易之物出售於內地的商人,從中獲得利潤。另一種方式是錢物交易,這種交易針對蒙民相對更為喜歡的物品,往往能讓邊客們獲利頗豐。此外,還有一種定期交易,這就是當初人們所說的「會」,即集會交易的場所。這種定期交易主要集中在榆林、神木、府谷等地,定期交易的「會」有春夏秋三期,春季一般在二月,夏季在六月,秋季在九月。逢會時期,蒙民就將自己的牛羊騾馬趕到會場進行交易。交易之後,蒙民便在會場購買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


關於交易的貨物種類,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一類是穿戴服裝商品,另一類是生產工具商品,還有一類是傢具器皿商品。由於陝北邊客長期輾轉於蒙地,所以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一個好的邊客必須了解蒙區的地方情況,對王公貴族、喇嘛、兵營駐地要熟記如流,即便晝夜行走,也能暢通無阻,這就要求邊客們必須通悉蒙民的風俗習慣、喇嘛教的禮節和蒙旗對商販的一切規定,精通蒙區交易的業務和社會關係,會說流利的蒙古話,能隨機應變,以便能更好地符合王公、貴族、喇嘛的愛好。如此,方能立足於蒙旗,順利進行交易。所以,好多邊客都主動適應蒙民的習俗,如根據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設香案拜把子,和他們結成盟兄盟弟。在蒙地生活,邊客們住的大都是自己帶的帳房。可以說邊客們的生活起居也受到蒙民的影響,如熬磚茶時加點咸鹽,喝茶時會泡一些炒米等。


同時,基於邊客與蒙民之間的長期交往,邊客們的語言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蒙民的影響。春去秋來的邊客生涯,勢必會使邊客將蒙民的文化生活習慣帶到自己的家鄉。如內蒙古的二人台,就在陝北地區有著較大的市場。流行於陝北、晉西北一帶的二人台《十對花》,就有好多蒙古語。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當然,在與蒙民的日常生活交往與貨物貿易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邊客們的信譽了。儘管邊客也會以低價購買高價賣出的方式獲取高額利潤,有時也直接以高價出售,但是更多的時候則是通過公平交易以獲得蒙民的認可,因此,邊客必須注重自己的信譽。如神木縣著名的邊客呼鴻儒,由於老實公道,做買賣交易公平,講究信譽,很受牧民信賴,所以,最終在蒙地開設了自己的商號――「天成號」。


在長期的邊貿生涯中,陝北地區的邊客群體,在改進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帶動了蒙古人民經濟生活的變化。對於從事游牧業生產的蒙古族人民來說,以前是不重視經濟利益的。但是這種狀況隨著與邊客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最終有了較大的改觀。邊客們最初經營範圍局限在王公、寺廟、兵營等駐地,供應上層人物的急需。但是隨著經營者逐漸增加,在上層人物中,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邊客們便越來越廣泛地深入到廣大牧民之中,從而直接影響到當地民俗,有些蒙民也改營商販,他們不僅隨同邊客攜帶自己的牲畜皮毛到內地銷售,返回時販運蒙民喜愛的急需商品,而且逐漸重視開發自己的土特產。於是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蒙民也開始做起了生意,他們重視甘草、髮菜、蘑菇等土特產,採集出售。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與此同時,陝北地區的邊客在近代中國的革命進程中,同樣做出了積極貢獻。桃力民地區作為黨在伊克昭盟開闢較早的一塊革命根據地,陝北邊客就起了積極作用。桃力民地區位於伊克昭盟中部,區內所轄地區大部分是屬於邊商、漢族地主、商人包租的蒙旗王公土地。實際是兩不管地區,為開闢桃力民抗日游擊區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935年9月,神府蘇區黨的工作者韓峰(韓是今)和中共臨河四區委員楊子華同志,在創建桃力民根據地的過程中,積極宣傳抗日道理,韓是今就是在邊客的掩護下,走村串鄉宣傳黨的抗日政策。正是在邊客的掩護之下,桃力民地區群眾的愛國思想有了進一步提升,並積極投入到抗日活動當中。


延伸閱讀:曹操曾「獻刀」刺殺董卓嗎?


書房記微信公眾號ID:shufangji2013

點擊下方訂閱↓↓↓書房記頭條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期的記者——保持獨立人格
赤壁之戰諸葛亮真的借東風了嗎?
水滸好漢中誰第一個脫離梁山?
漢室龍脈是誰破壞的?
為什麼單篇未達10萬+,卻每天有100萬人在閱讀書房記?
您可能感興趣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沁園春雪》不是轉戰陝北時期寫的
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小米在陝北
陝北民俗六大怪
在陝北以北的草地
《三邊春色》,一個陝北農村青年的詩歌欣賞
轉戰陝北時毛澤東身邊的人都給他起了什麼綽號?
伊朗的農村,酷似中國陝北的窯洞生活!
陝派音樂走進延安 唱響陝北紅色旅遊新中心
南泥灣是陝北的好江南 美軍觀察組鏡頭下延安的大生產運動 組圖
陝西靖邊波浪谷,陝北的另一種壯美和多彩
陝北雨岔大峽谷,中國的羚羊谷,光與大自然的美景
圖說陝北民間生活,陝北傳統文化的精神
震撼!八省區民歌手齊唱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無人知曉的中國陝北「羚羊谷」,比美國的還壯觀,五一走起來!
友情廣告:陝北雲霄月餅
陝北黃土地上的毛驢兒
「銀髮人才」回到江蘇,牽掛留在了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