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題圖:劉文西 國畫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文楊進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1944年1月,由李煥之等編的《邊區民歌》第一集。 1945年6月,由延安新華書店出版的簡譜版《陝北民歌選》。 1949年7月,民國最後一版《陝北民歌選》。 延安時期民歌秧歌演出的火爆場面。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1942年,毛主席與延安文藝工作者合影。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1942年,延安軍民在看陝北民歌演唱。


背景緣起


我們習慣上將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至1948年3月離開這段歷史稱為延安時期。


從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到一個新型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短短13年的延安時期,註定使它成為中國史上一個頗為特殊的年代。其間雖然社會動蕩,戰火紛飛,但非常奇怪的是,延安時期包括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卻空前繁榮和興盛,湧現出一大批開宗立派、堪比古人的大家。這樣的藝術氛圍,也為陝北民歌的橫空出世,平添了最為適宜的土壤。雖然陝北民歌的起源和產生比延安時期要早得多,但對陝北民歌的搜集、記錄、整理和研究,卻的的確確是從延安時期開始的。


1935年10月19日,古老的陝北大地,仍舊像它在數千年的時光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升起一輪平平常常的太陽,亂雀飄忽,低雲飛渡,群山肅穆,大地幽靜。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連綿起伏的溝壑之間,在崎嶇不平的羊腸道上,一支衣衫襤褸卻精神激昂的隊伍悄悄來到了這裡,而這支隊伍的主要領導者,就是氣宇軒昂、神采斐然的毛澤東。這個雖然帶兵卻從不帶槍的湖南人,除了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和領袖風範外,他本身就是一個學富五車、思想敏銳的大藝術家。儘管當時的陝北硝煙瀰漫、戰火連天,但毛澤東以其卓越的智慧、超前的目光和戰略家的思想,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際,敏銳地預感到還要有一支有文化的軍隊,才能戰勝敵人。因此,當他在延安棗園一孔簡陋寒酸的窯洞里與一個來自大洋彼岸的西方記者侃侃而談時,猶如神一般的感召,一大批文化藝術界的青年才俊和名流精英,正從四面八方風塵僕僕地向陝北湧來,窄小偏僻的山溝里一個叫魯藝的地方,成了他們各領風騷各顯其能的天堂。毛澤東作為這所中共最大規模藝術院校的發起人,作為與他們有相同愛好的性情中人,在魯藝來過幾次後,就敏銳地感到這裡「象牙塔」式的陽春白雪與高談闊論,與當時我黨在全國的戰略形勢不相適應,甚至有些脫離。於是,他氣勢如虹地發表了迄今為止仍光彩奪目、思想深邃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大家從「小魯藝」到「大魯藝」,把目光投向民間,「到民間去汲取藝術的營養,到民間去發掘藝術的寶藏」。一石擊起千層浪。當人們紛紛響應這一號召,分批分團迅速深入到陝北大地的田間炕頭時,激情澎湃、蕩氣迴腸的陝北民歌,猶如一座藝術金礦閃閃發光地出現在這些藝術家面前,成了他們「淘寶」的對象。

採風收集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初到陝北時,就被老百姓隨口哼唱的陝北民歌所吸引,一些隨部隊的文藝工作者開始了陝北民歌的零星採集和記錄,但真正意義上有組織、有目的地收集,是在魯藝成立一周年之際。1939年3月5日,魯藝音樂系樹連、椰波、王莘、安波、天風、鐵銘、煥之等人發起了全國第一個「民歌研究會」,正式拉開了包括陝北民歌在內的民歌採集序幕。這一年及之前已在陝北各地記錄的民歌,成為當年民歌研究會編輯歌曲版《陝北民歌集》的主要內容。


民國年間大規模有組織的陝北民歌採集活動共有兩次:


第一次為1942年2月。受陝甘寧邊區政府委託,魯藝派出由木刻家馬達為團長、音樂家安波為副團長的河防將士訪問團,去綏德、米脂、葭縣和吳堡一帶慰問保衛邊區、保衛河防的將士們。出發前,呂驥專門召集訪問團成員開會,強調收集和整理民歌的重要性。呂驥說:「中國民歌流傳了幾千年,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很豐富多樣,它記錄了各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他們的苦難、他們的歡樂、他們的勞動、他們的愛情和他們的希望。」2月3日,訪問團正式出發,所到之處,受到當地軍民的熱烈歡迎。他們一邊演齣節目,激勵鬥志,鼓舞士氣,一邊深入到群眾中採集陝北民歌。採集的方法也很特別,音樂家們先自己唱一些以前收集到的陝北民歌,把氣氛調動起來,起先還不好意思開口的鄉民們的情緒一下子被感染,就盡著陝北人的大嗓門兒爭先恐後地唱起來,一首首婉轉明快、如怨如訴的陝北民歌在這樣的氛圍里原汁原味地唱出來,又一首首被記錄了下來。這個人歌聲未落,意猶未盡,那個人矢口乘興,大嘴一張,又一首新的陝北民歌回蕩在窯洞的上空,聲震屋瓦,響遏行雲,引得眾人喝彩。這次訪問,除了採集到《走西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攬工人兒難》《打夯歌》《光棍哭妻》和《黑狸貓》等著名的陝北民歌近百首外,張魯和關鶴童這個組(另一組安波、劉熾去了葭縣、吳堡)還慕名前往有「官吹」之譽的米脂印斗鄉常石畔村採風,著名藝人常文青(常毛)一曲深沉悲壯、大氣雄渾的嗩吶曲,讓張關二人非常震撼,於是關鶴童用羽調式記下了該曲譜,並由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入1945年油印出版的《器樂曲選》,後來成為一直沿用至今的著名《哀樂》。也就在這一年,利用下鄉和工作的劉熾、杜利、李季、李煥之、明明、彭瑛、韋尹、朱仲一、左江、嚴辰等人,也採集到不少陝北民歌,其中李季和嚴辰收集記錄了數千首陝北信天游,為他們日後分別編輯《順天游兩千首》和《信天游》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是1943年下半年。以張庚、田方等率領的以實踐《講話》精神為主旨的魯藝工作團,來到綏德分區演出和採風。這是當時魯藝派出的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工作團,有張庚、田方、王大化、華君武、張水華、賀敬之、於藍、張平、唐榮枚、張魯、馬可、劉熾、時樂濛、王元方、丁毅、韓冰、王家乙、林儂、陳克、關松筠、吳夢濱、桑夫、祈春、熊塞聲、歐陽如秋、王嵐、何洛、蔣玉衡、黃准、李煥之、李剛、關鶴童、孟波、加洛、陳因、彭英、計桂森、陳凡等42人,可謂名家雲集,精英盡出。當時的綏德分區包括綏德、米脂、葭縣、清澗和吳堡5個縣,是陝甘寧邊區人口最稠密、文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工作團隊員們與老鄉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同樣是一邊演出,一邊進行社會調查,收集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共做調查和採風66次,收集民間歌曲400餘首。被譽為「延安夜鶯」的唐榮枚,這次僅她一個人就在綏德、米脂採集到著名的《三十里鋪》《信天游》《騎白馬》《移民歌》《五哥放羊》《賣菜》《搋軟糕》《掐蒜薹》《小寡婦上墳》等民歌百餘首。與此同時,延安聯政宣傳隊、文協宣傳隊、民眾劇團、魯藝黨校等機關學校紛紛組織秧歌隊下鄉,為群眾演出,同時又向他們學習。各團體都搜集了不少秧歌、民歌及民間戲劇音樂材料。


除了以上兩次規模較大的陝北民歌採風,筆者根據手頭所收藏的延安時期魯藝留下來的音樂資料做了一個統計,零星小規模的陝北民歌採集還有:1939年春,作為邊區民眾劇團音樂教員的李麗蓮、馬可、庄映和安波隨團從延安出發,途經延川、清澗、子長、安定、延長、定邊、安邊、鹽池、安塞、保安(志丹)等10個縣(鎮),歷時一年之久,一邊指導慰問演出,一邊採集到不少當地民歌。這一年還有時樂濛、薄一平、鶴泉、加洛、李清宇、李鷹航、李煥之、李微含等人在陝北各地搜集民歌,採集到《五哥放羊》《走西口》《迎春攬工》《乾哥哥愛我》《打連成》《送大哥》《信天游》《送郎》等數十首;1940年7月,受魯藝民歌研究會委託,庄映與馬可再次隨民眾劇團赴隴東、三邊一帶推進群眾文藝工作,同時搜集當地民歌;1942年2月,詩人廠民(嚴辰)在陝北農村體驗生活,記錄了大量的信天游,同年還有安波、杜利、關鶴童、劉熾、李煥之、明明、彭瑛、韋尹、張魯、朱仲一、左江等人利用工作下鄉機會在邊區各地收集民歌,記錄了《黃河曲》《禿子尿炕》《想娘家》《蘭花花》《上南坡》等百餘首;1942年冬至1947年底,詩人李季在三邊工作,不僅記錄了三千多首信天游,還用這種風格創作了他的成名作《王貴與李香香》;之後的1944年,到陝北各地採集民歌的音樂家和文藝工作者有孟波、劉熾、於蘭、公木、唐榮枚、張烈、韋尹、王依群、王一夫、徐徐、張魯、周雲深、張一鳴、白韋、達尼、黃准、何士德、韓明、加洛、李鷹航、林里、李吟譜、劉恆之、馬可、彭瑛、瞿維、蘇林和王大化等;民國34年,韓明、劉恆之、孟波、唐榮枚、韋尹、馬可、李微含多次利用下鄉機會採集陝北民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以這樣說,這麼多的音樂家、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團體,在一個民歌的原發地大規模、有組織地採集民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採集之多、質量之高、影響之大,在近現代音樂史上絕對是開先河的第一次,開闢了陝北民歌直至中國民歌採風收集的新路子。雄渾高原,大美陝北,紅色邊區,民歌海洋,橫空出世的《東方紅》《黃河船夫曲》《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蘭花花》《三十里鋪》《走西口》和《五哥放羊》等著名陝北民歌,在延安時期猶如風暴一般在各個解放區席捲而來,成為《講話》後中國民族音樂的一道亮麗風景。


整理出版


採集到的第一手原始陝北民歌資料,數量眾多,內容繁雜,互見歧義,互有短缺。為了便於人們交流、傳播和研究,整理出版這些民歌,成了魯藝音樂工作者們的當務之急。最先被編輯出來的《陝北民歌集》是1939年,由剛剛成立的民歌研究會將民國二十四年以來收集到的陝北民歌以油印的方式面世。雖然是一冊油印的不足百首的民歌小集,對於陝北民歌來說,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是近現代音樂史上第一本由專業的音樂工作者在一種民歌的原生地搜集、記錄並整理刊印的民歌選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陝北民歌歌曲集。


有此先河,內容不同的陝北民歌彙集在各地相繼刊印面世:


1944年1月,由李煥之、李元慶、杜矢甲、唐榮枚等編的《邊區民歌第一集》,以民間音樂研究資料叢刊之二油印出版,收入民歌335首;


1945年2月,由馬可、瞿維整理的大型陝北民間套曲《審錄》,以民間音樂研究資料叢刊之三,油印出版;


1945年6月,魯藝編輯的歌曲版《陝北民歌選》,由延安新華書店公開出版,選入各類陝北民歌80首,每首民歌后均注有記錄者姓名,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本正式鉛印出版的陝北民歌;


同年2月,魯藝由何其芳負責的文藝運動資料室,負責整理魯藝在陝北收集到的民間文學材料。因為民歌資料最多,資料室成員張松如、程鈞昌、毛星、雷汀、韓書田等人在何其芳的領導下,先從民歌著手開始整理,到9月,文學版《陝北民歌選》正式編定。何其芳為此書寫的序文大約起草了一半,就被組織調到重慶工作。臨行匆匆之中,何其芳把所編定的《陝北民歌選》交給程鈞昌,囑託在有機會出版時直接由程鈞昌寫一篇例言,不必再等他的序文。有許多陝北民歌研究者的文章,都說這個《陝北民歌選》1945年10月由晉察冀新華書店出版,這是錯誤的。根據當時的印刷條件,9月編定10月就出版,一個月時間完成審查、排版、印刷和裝訂等工序,是不大可能的;筆者專門查閱晉察冀新華書店1945、1946兩個年度的出版總目,並沒有《陝北民歌選》,直到1947年8月,署名「魯迅文藝學院」的《陝北民歌選》才首次由晉察冀新華書店正式出版,這也是史上第一部陝北民歌文學版出版問世,史稱華北版。筆者收藏的由魯藝戲劇文學系教員、著名作家陳荒煤當時所購的晉察冀新華書店1947年8月版的《陝北民歌選》,版權頁上也未註明是再版或再次印刷,可見,這是第一版,也是首次印刷。


1946年3月,由馬可編的《邊區民歌第二集》,以民間音樂研究資料叢刊之八油印出版,收入民歌389首。


1947年5月,李微含編成《信天游》一書初稿。


在中國近現代原生態民歌整理、出版和傳播史上,陝北民歌首當其衝,當仁不讓,是最早、最多、最廣和最成功的。


研究創作


除了野外採風和搜集,對陝北民歌的整理和研究,最早也是從延安時期開始的。首先是「陝北民歌」這一概念的提出。目前許多專家學者的文章,都一直認為「1945年晉察冀新華書店出版的魯藝文學院編的《陝北民歌選》」,是最早提出「陝北民歌」這個概念的。如前所述,晉察冀新華書店1945年並沒有出版過《陝北民歌選》,其實「陝北民歌」這個名字的最早提出,也不是1945年,而是更早的民國二十八年(1939)。從筆者現有的原始資料看,在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成立8年之際,一直參與此項工作並做出巨大貢獻的著名音樂家安波和馬可在1946年10月共同撰文《八年來的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其中提到1939年3月5日民歌研究會成立,「當時所進行的主要工作為:(一)開始延安範圍的採集活動;(二)出版了陝北民歌集。」同年7月,當時民歌研究會負責人之一、魯藝音樂系教員天風,寫成《陝北民歌研究》一文(後載《新音樂》三卷一期)。由此可見,「陝北民歌」這一概念,有據可查的歷史,是1939年出現的。


關於延安時期陝北民歌的研究,第一篇開山之作,就是如上提到天風的《陝北民歌研究》,其中對陝北民歌的曲調形成及藝術特色進行了較為基礎的研究。1939年11月21日,著名詩人柯仲平發表《論中國民歌》一文,其中大部分篇幅是談陝北民歌。文章說:「陝北的民歌,我愛的很多。」「陝北原來就是一個富於民歌小調的世界」。文章用8首陝北民歌實例進行具體闡述,「且舉這幾個例子吧,以後有工夫,我還可以寫一篇專論陝北民歌的文章。」由此可見詩人對陝北民歌的喜愛。1940年,天風的第二篇陝北民歌力作《陝北民歌的曲式》在《新音樂》二卷1、2期合刊上發表,作者在先前《陝北民歌研究》一文的基礎上,詳細將陝北民歌的曲式分為基本一段體、附屬一段體、連續體和三段體4種,開陝北民歌曲式研究之先河。到1942年11月,長期致力於陝北民歌搜集和研究的著名音樂家馬可,撰寫《陝北土地革命時期的農民歌詠》《你媽媽打你》兩篇文章,前者以14首陝北民歌為例,說明「陝北土地革命的時候,人民為自己編了許多新內容的小調,在當時狂熱地流行著。」「反映『熱烈的愛情』『對地主的憎恨』『婦女解放』和『革命的新生活』成為當時民歌的主題。」後者通過對「你媽媽打你你給哥哥說,為什麼倒把洋煙喝?」這段信天游的分析,熱情地讚美了陝北民歌古老的形式和深刻的內涵。文章深情地說:「在陝北當你走在山川中的蜿蜒小路上,當你經過農人們勞作的山坡,或是走進任何荒僻的農村,無論到什麼地方,你總可以聽到老鄉們這樣唱著他們自己的歌,歌聲是那麼遼闊悠遠,像是山川里永遠流不盡的河水;又是那麼單純樸直,充滿農民深刻的情感。不錯,對不熟悉陝北民間音樂的人,初次聽來,也許覺得過於單調,但當我們能夠逐漸地接近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情感的時候,就體會到這簡單的山歌里蘊藏著迷人的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們無時無刻不浸溺於這歌聲里,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了。」馬可能在70多年前如此深刻而準確地理解陝北民歌,實在令人驚嘆,也可見那時對陝北民歌認識的高度並不亞於現在。


還有呂驥,這位第一個奔赴延安的音樂家,魯藝音樂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第一任會長,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任全國音協主席,在民國37年給當時出版的《東北民歌選》作序時,非常令人驚訝的是,序言用較大的篇幅將東北民歌與陝北民歌進行全面的比較,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東北民歌不如陝北民歌好。」「陝北民歌最特徵的兩部分是情歌和革命歌,這兩部分歌曲,不僅內容深刻,語言豐富、有色彩,曲調亦是簡樸有力,坦率情深……」本來是為東北民歌寫序,卻大談陝北民歌之好,這在有關序言中是罕見的,足見呂驥對陝北民歌的深刻了解和喜愛之情。其實,早在1945年,呂驥就為馬可和瞿維採集的大型陝北民間套曲《審錄》撰寫了熱情洋溢的後記。


1939年,長安人李微含進入魯藝,此後長期在延安邊區工作,其間收集了大量的信天游。1947年5月,他為自己編就的《信天游》一書撰寫了前言,從信天游的文藝形式、流行原因、思想內涵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是民國年間最全面的一篇關於陝北民歌信天游的研究文章。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圖說:晉察冀新華書店1947年8月版的第一版《陝北民歌選》


何其芳是著名詩人,又是一個民歌研究大家。他除領導編輯了我國第一部文學版《陝北民歌選》外,1946年10月與11月,何其芳分別撰文《談民間文學》《從搜集到寫定》,一方面對陝北信天游表現生活與情感的自由大加肯定和讚賞,一方面對延安魯藝的民歌搜集工作予以高度評價。文章說:「北京大學從民國七年二月起就開始徵求歌謠,並曾經出過兩次歌謠周刊。第一次從民國十一年十二月到民國十四年六月。第二次是民國二十五年四月復刊。我曾經看過三十多期。他們搜集的歌謠在數量上的確不少。但憑我的印象來說,還是民謠兒歌居多。真正藝術性高的民歌還是較少。對於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思想,民謠兒歌當然也有用處。但要新文藝去從民間文學汲取優點,則藝術性較高的民間作品尤可珍貴……而延安魯藝所搜集的民歌,我覺得在這點上是似乎超過北京大學當時的成績的。我曾經把魯藝音樂系、文學系兩系搜集的民歌全部讀過一遍,覺得其中有許多內容與形式都優美的作品。這原因何在呢?我想,在於是否直接從老百姓去搜集。北京大學當時主要是從它的學生和其他地方的知識分子去搜集,因此兒歌民謠最多。魯藝音樂系卻是直接去從腳夫、農民、農家婦女去搜集。深入到陝北各地,和老百姓的關係弄好,和他們一起玩,往往自己先唱起歌來,然後那些農夫農婦自然也就唱出他們喜歡唱的歌曲來了。」


之外,嚴辰、周揚、陳伯林、馬可、艾青、蕭三、安波、林山等人紛紛撰寫宣傳和報道陝北民歌及其作者、歌者的文章,發表在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邊區群眾報》《中國文化》《戰地歌聲》和《群眾歌曲》等報刊上。呂驥、冼星海、劉熾、鄭律成、張魯、安波、馬可、賀綠汀、江文也等著名音樂家也用陝北民歌風格創作了大量的歌曲,風靡各個解放區。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成為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永久不息。(本文來源榆林日報)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葉振國:《橫山下來些游擊隊》


一月歌曲試聽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本平台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藝術總監:薛九英


文字總監:白曉煒


輪值主播:伍和惠


值班編輯:呂永強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北民歌 的精彩文章:

音樂價值的由來及其本質(二)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中國近代音樂丨第一節:概述丨音樂學堂
高原系列·張江源油畫作品

TAG:陝北民歌 |

您可能感興趣

民國時期,連接上海和南京的滬寧線豪華列車
民國時期的陝北邊客
民國時期,上海的「地下皇帝」
民國時期的東南西北四大王,除了東北王張作霖,都有哪幾個?
民國時期的東南西北四大王,除了東北王張作霖還都有哪幾個?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十大名將
民國時期上海的街頭廣告
民國時期的山西
六朝時期東南地區與海上絲綢之路
民國時期的北京書風
民國時期的中南海舊影
晚清時期,中國北方有一個比上海、廣州更牛的城市
偽滿時期哈爾濱中央大街的猶太國民銀行
抗戰時期中國空軍里的「四大天王」
十里洋場的繁華:民國時期,上海的地標建築
開國中將回憶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
北宋時期對外也空前開放,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係交往中
保留著舊日民國時期風韻的街道,長江南岸的舊日風情
南北朝時期茶葉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