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向北》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對南洋各國發動全面進攻,緬甸也不例外。日本進攻緬甸,可以孤立中國,切斷滇緬公路,切斷對中國的補給,也能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陸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國民革命軍部隊。
但是英國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想利用中國人,又不想中國人在緬甸勝利,中國軍隊就是一個墊背的。所以一開始中國的遠征軍入緬甸就註定會是一場悲劇。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傷亡接近20萬。
本書的大背景就是設置在最開始的遠征軍入緬甸的時期。 因為日本人的不信任,以及國民政府高層的不團結。導致這批東北軍,一入緬甸就大敗,一直被逼退到原始叢林里。因為最開始是被命令向西走,去印度。
在叢林里,越來越多的士兵已經無法繼續前行,最初的百人到後來的幾十人。大家最後決定放棄向西的決定。反正英方的補給已經沒了。大家對家鄉的期盼,最後決定向北走,回到中國,回去東北的那個家鄉。東北軍的唯一信念就是向北,向北,回到那個哪怕已經不存在,但是曾經是自己家的故鄉。
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任何補給,有的只是人的頑強意志。
有的人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
有的人堅持了,最後還是沒有走出叢林。
在叢林里,已經沒有了男人女人之分,破爛的衣衫,一天天消瘦的身軀。
樹葉,樹皮是食物。
女人月經的不正常,走出去的已經無法生育。
女人來月經的,因為叢林里的螞蟥,整個人的血液一夜就被吸食乾淨而死亡。
蟒蛇,野豬,野人,瘴氣,回歸熱
人性的高尚與醜陋,對生命的渴望,對愛情的憧憬,
人性,戰爭,求生的慾望,通過作者的筆觸,表現的淋漓盡致。
日軍和中國遠征軍的相遇,以為求生的慾望,即使雙方相互憎恨,卻也相互依賴。
日本人的聖戰精神和對天皇的愚忠,讓人無法理解。
愚忠的軍妓,每天晚上都把自己獻給那些絕望的士兵去發泄。
因為飢餓而扭曲的人性,吃自己死去戰友的人肉,活生生的人肉啊。
日本人眼裡的瘋狂已經讓人失去了理智,是魔鬼啊。
一個士兵與野人山裡一位野女人的故事,貫穿其中。
人與野人,其實誰都沒有錯。
風俗不一樣,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最後走出叢林的,只有幾個人而已。每個人的命運又是那麼的相似,那麼的不同。
回到家鄉的,參與到戰爭中去,可是因為弱勢,身邊的人都戰死了。
陵墓腳下,有個小房子,他們在那裡每天去給掃墓,回想著叢林里的生活。
那一具具無法回到東北的屍體,那一具具屍骨的殘骸,永遠的回不了角,漂泊在叢林里。
走出來的日本軍官,因為對事物本質的看法改變,而改變了對天皇的看法。三觀盡毀 (這塊我不知道該怎麼寫了,想不起來因該怎麼描述了)。開始了一段自我救贖的過程。
那個瘋狂的殺死同胞,吃同胞肉的人,又回到了叢林,做盡了壞事,最後因為軍官的現身,因為不相信天皇會失敗,而自我了斷了。
數萬中國士兵的骸骨永遠的埋葬在了那裡。這絕對是那段歷史中最黑暗的一段。
作者不愧是從軍隊走出來的作家,作品當中洋溢對軍人的那份感情。
那一段野人山的歲月,是我們這一代人無法想想的。不知道這段故事的真偽,很想知道書中人物的原型。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看了鳳凰視頻里的一系列紀錄片:《重返野人山:中國遠征軍緬甸戰地探秘》。又一部分讓我很難受。我們失去的將士沒有陵園,沒有墓碑。但是日本人死的士兵都有確切的數據,還有墓碑陵園,還有佛塔。日本人在70年代,戰後30年,由原來參戰的老兵以及政府的支持,他們回到緬甸尋找日軍的遺骸。他們在當時撤退的時候,日本人的名字和資料都詳細的記錄在案,因此30年後,日本人才根據資料,能夠去搜尋。 日本人建造的佛塔寺廟都刻有所有日本人死去的名字。而我們呢。。。。。 雖然由於政治因素,我們無法找到那些死去的遠征軍烈士的遺骸,無法讓他們安息。不得不說真的是一種遺憾。






※瀾滄江,憂傷向南明媚向北
※中國上古文明從北傳到南,還是由南傳向北?
※有種松樹斜著長 在北向南傾 在南向北斜
※一路向北,跑向幸福!——北馬記
※北京向北,追尋最美的白樺林!
※一路向北之圖片篇(2)
※一路向北,尋找北極蜂的答案
※印度·一路向北
※《浪客劍心》新漫畫今夏開啟連載 舞台轉向北海道
※漢武與唐宗揮劍向北啟示現代中國
※一路向北去漠河,感受那北國的風光!中國的最北,我來啦!
※看鑒好文 | 史上唯一自南向北大一統的王朝
※從東極撫遠到北極漠河 一路向北自由穿行
※俄將建一段中國軌距鐵路 俄媒:向北京示好之舉
※林海牧歌——一路向北,馳騁在群山之間,豪情萬年
※周杰倫一路向北,火了五菱宏光
※明朝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南向北統一的王朝?
※騎上它 一路漂移向北
※騎上它一路漂移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