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秦滅六國之戰,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停止消滅山東六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完畢,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畢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場面,樹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度,即秦朝。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變法及超前概念

秦國的勝利源自變法,強大於立法的強度和執法的力度。在動亂的戰國時期,嚴厲執法有助於提升國度凝聚力,快速的完成全國的政令統一。但是,當秦統一六國後,在廣闊的山東地域依然執行如此嚴厲以至嚴酷的法令,顯然不合時宜。秦固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六國的遺民,特別是王公貴族依然在當地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秦國在變法強大後具有了「統一華夏」的想法,這算是初級版本的「大一統」思想。這個思想在當時的中國是十分超前的,此時雖有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三綱五常」等思想,但並不是主流。自商朝施行分封制以來,「天子一統,諸侯並立」思想曾經不得人心。因而春秋時期無論齊桓,晉文,還是秦穆,楚庄,都是以「尊王攘夷」為要旨。所以無論是哪個國度強大都沒有想過去消滅其他的國度,最多就是佔領幾個城,擴展地盤而已。在這種「天下一統」的思想指引下,秦國走到了六國的前面。但是,在當時的狀況下,山東六國,以至於秦國的底層百姓並沒有這種思想。即使秦軍方式上統一了六國,但秦人還是秦人,楚人還是楚人,並沒有漢人這種民族共識,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統一條件


秦自商鞅變法以因由於社會變革比擬徹底,樹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度政權,新興地主的力氣比擬強大,經濟開展迅速,軍隊配備精良,戰役力強。到秦王政執政時,關東六國先後衰落下去,唯獨秦國越戰越強。


當秦王政剛即位的時分,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書中指出:秦國已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六國實踐上已降到秦的郡縣的位置了。這說明由秦國統一中國,曾經是水到渠成了。


準備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前238年秦王秦王政根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端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輔佐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戰略。詳細的措施是:拉攏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一擊破。




  • 前236年,秦王政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分兩路大軍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的序幕。秦軍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趙國的實力大減。



  • 前234年,秦王政擔憂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再無組織進攻才能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才轉向攻打韓國。



  • 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被李牧擊敗(番吾之戰)。



  • 前231年,趙國地帶發作地震。



  • 前230年,趙國遭遇饑饉。


過程


按消滅先後分述史載如下:


滅韓

主條目:秦滅韓之戰


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十萬大軍忽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投誠,韓國淪亡。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滅趙


主條目:秦滅趙之戰




  • 前262年,長平之戰,秦將白起擊敗趙將趙括,並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僅釋放240名年幼趙卒回國傳播恐懼。



  • 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秦王政派王翦領兵攻趙,趙派李牧、司馬尚領兵抵禦。李牧的軍隊戰役力很強,屢次打敗秦軍。王翦用重金收購了趙王的寵臣郭開,結果趙王殺死李牧。李牧被殺,惹起軍隊的不滿,招致戰役力鬆散。



  • 前228年,秦軍破趙軍,攻佔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淪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拾掇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滅魏


主條目:秦滅魏之戰


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佔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證了攻魏秦軍側翼平安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於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假投誠,魏國淪亡。秦在魏國地域設立碭郡。


滅楚


主條目:秦滅楚之戰




  •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禦,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還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



  • 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的戰略。



  • 前224年,楚軍屢次應戰,秦軍亦不與交兵,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離之時疾速出擊,並在蘄大敗楚軍,又強渡淮水,直抵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城下。



  • 前223年,秦軍乘勝追擊,攻佔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項燕潰退至淮河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繼續與秦對立,最後戰敗,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楚國淪亡。秦在楚地設九江郡。



  • 前222年南下的王翦大軍攻陷越都會稽,降越君,越國淪亡。秦在越地設會稽郡。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滅燕


主條目:秦滅燕之戰




  • 前228年,秦軍破趙以後,在追逐趙公子嘉時,大軍接近燕國的西南邊境,燕國面臨淪亡的要挾。王翦屯軍中山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望形成秦國紊亂,以解淪亡的風險,結果荊軻刺秦失敗被殺。



  • 前226年,秦王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援助的代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後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頭獻秦。



  •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剩餘權力,俘代王嘉。同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淪亡。燕、趙兩國最終徹底淪亡。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滅齊


主條目:秦滅齊之戰


秦國長期以來對齊國的拉攏是很勝利的,秦國重金收購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既不合縱抗秦,也不增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事秦謹」,不修戰備。直到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秦國的要挾,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前221年,秦王以齊回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帶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忽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淪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後續


秦在統一過程中,派遣數十萬內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進的消費技術和工具帶到南方,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同時還修通了道路,特別是修鑿了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連結起來,對中原地域同南方、西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後,秦的版圖絕後廣大,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度。


意義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完畢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場面,樹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度。秦滅六國之戰,卻不滅衛國


秦的統一使人民能夠有一個比擬安定的環境從事消費。秦朝推行了許多消弭團結要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根底。這對中國歷史的開展,有著宏大而深遠的影響。


為何不滅衛國


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指導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六個國度。樹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制王朝——秦朝,但是在這一時期卻有一個國度躲過了秦國的魔爪。


這個國度就是衛國,是周王朝的姬姓諸侯國,位於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康叔為第一代國君,秦始皇滅六國,衛國由於弱小而得以保管,秦二世貶衛君角為庶人。


滅和廢應該是兩個概念,戰國後期各大國爭霸,衛國日漸式微,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了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國置東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迫遷往野王,衛也就名存實亡了。但是不斷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淪亡。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珊瑚史海 的精彩文章:

明朝 的午門血案 事件
魏武帝之子以愛妾換馬,是有多風流倜儻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三次氣死的嗎
三國劉巴是何等人物?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想要武則天當老婆?你要不起這樣的「小女人」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
秦滅六國過程中,這才是最難滅的國家,結果幾乎傾全國之力滅掉它
趙、魏都與秦接壤,但秦滅六國時,為什麼首先滅韓國?
秦滅六國,為人作嫁
戰國四君子「門客三千」為何還是沒有阻止「秦滅六國」?
戰國末年秦滅六國中哪個國家是最難打的
秦滅六國,始皇和李斯誰的功勞大
項羽對秦滅國級戰役,二十萬秦卒被楚軍坑殺於新安!
戰國後期最重要的名將,秦滅六國,此人包辦了五個!
春秋戰國時期秦滅六國及巔峰大秦王朝示意圖
秦滅巴蜀之戰經過
秦滅六國後,六國的君主都是什麼下場?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秦滅六國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四課
二分鐘看懂戰爭:秦滅巴蜀之戰
在長平擊敗趙國的一代雄主秦昭王,差點讓大秦滅了國!
呂不韋——秦滅六國的幕後推手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
楚國為何未能統一中國,而是秦滅六國?這件文物透露出真相
在秦滅六國後,秦始皇又打了一場最艱難的統一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