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懷瑾:沒有師爺就無清朝兩百餘年的治理

南懷瑾:沒有師爺就無清朝兩百餘年的治理

提要: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尚且不易,治國平天下則更難。若以清朝為例,南懷瑾在《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中之處,兩百餘年的治理,離開數量龐大的師爺,恐怕是難以延續的。


中華民族與世界上有些民族相同,自古到今,大多都有重男輕女的習俗,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潛在意識。如何望子可以成龍,在中國的傳統習俗,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做官,至於做官以後,要不要升官發財,那可說不定;不過,大多數是希望陞官以後一定可以發財。如此這般,形成這個國家民族做官的便有先天性貪贓枉法習氣,真是習染易就,善道難成。甚之,包括現在投身聯考制度的內涵,或多或少,仍然還沒有脫離這種意識形態的成分,實在很難分說了。


我們讀歷史,知道自秦、漢以來官吏的出身,是從選舉或考試的功名而來。尤其從初唐建立選拔秀士的考試制度以後,經過宋、元、明、清而到現在,一仍不變,只是考試的內容,歷來因時代的需要而稍有變革而已。最明顯的是明、清兩朝六百年間「秀才、舉人、進士」的三級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成規,牢固地深植人心,直到如今,還是讀書人知識分子心中的美好影像。

其實,有實權而能擔當國事的,並非一定是由考試取得功名之士。而由三級考試選拔出來的「秀才、舉人、進士」等人才,只是讀書人取得學位的功名,能否因功名而受重用,得任官職,那可又有一道關限。漢代重視二千石的郡守;明、清兩代,注重由基層地方官的縣令或府台,升遷為巡撫一省的方面大員,由此入閣成為重臣或名臣的,才可算是學者功成名遂的得意功績。因此,在清朝,便有名士、名臣、名吏、名宦等稱譽不同的雅號。


其實,從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以後,凡是出仕朝廷而有職守者,大致都可稱之為吏,尤其對於社會民生有直接關聯,職掌刑法、民事的重臣,根據《史記》體例,清正的歸於《循吏傳》,兇殘的收在《酷吏傳》,從此永為定式,成為歷史公議的定例。例如晚清中興的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亦有稱之為「封疆大吏」,就是由此而來。


但無論「循吏」或「酷吏」,只要在此兩傳有名的,大多都是當代的名臣,權重位隆,不可一世,但不一定是當時的名士。所謂名士之稱,大體上與「才子」一詞有密切的關聯,它與辭章文藝的高度手法不可或分。舉其犖犖大者來說,如西漢的司馬相如、枚乘;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蘇東坡、王安石;清朝北方的紀曉嵐、南方的袁枚等歷史上的名人,都是「名士」。其中有的雖有才名而不一定有高位重職,如果有才名而兼為重臣,享有一代清譽,安閑富貴而過太平歲月的,大概只有宋朝初期的名相晏殊,足以堪當名士而兼名臣的角色。他的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獨步千古,揭開兩宋詞壇的序幕。至如范仲淹、寇準、文彥博等宋史上的重臣,也都是由他的賞識提拔,而成為千古的名臣。


在二十世紀初期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乃至現在的青少年,講到古文學術,大多都讀過從《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書上摘錄在國文課本上的古詩古文。照一般人的常識,好像過去考試功名的文章,便是這種規格,甚之,認為都是陳腔濫調,無益於國計民生的作品,致使國家民族在科技文明、經濟發展史上,沒有進步,都是因為過去只讀古文所造成的缺失。事實上,大謬不然。我們現在所讀過、所知道的這些古文辭,只是前人從古人的詩文集中,摘錄他們一些少數有學術思想的名著,作為後世學習文辭上的樣本之一而已。至於唐、宋、元、明、清,千餘年來,由考試制度所錄取的文章,一般都不記載下來,故在這些名人的文集里,存錄下來的少之又少。等於我們現在的學子們,決不高興把自己在聯考中的問答,記錄在回憶錄里。在明、清所規定的「八股」文章,等於我們現代七八十年來「黨八股」的官式文辭一樣,幾乎是人人會作,個個看了不敢自信自肯,不值回顧。

由此須知,明、清兩代從「八股」文章的考試而取得功名,雖然得到「進士」、「狀元」的學位以後,乃至進了「翰林院」,或者出任為縣令、督撫等官職,平常應用的文字,就與「八股」文章,毫不相干。如果是由「進士」選置在「翰林院」的,進一步想進入內閣中樞,便要留心學習替皇帝怎樣寫詔書制誥的大手筆,或者準備如何討論國是政見的諫議奏本。所以由考取「進士」而進取為朝廷的命官,都先從禮部學習朝班的禮儀,那是必須經歷的一種培訓。至於有關國家的刑名律例,幾乎大都外行,不肯涉獵,認為這些都是胥吏書辦的餘事而已。因此,在清朝而言,一個外放的縣令或府台,本身是「進士」出身,而且又經過「翰林院」一段時期,那才算是正牌科舉出身的大吏,對於僚屬官員,便威風八面,自視甚高,很難侍候。不過,「進士」、「翰林」,只是科目的功名,並不一定就是才子型的「名士」,倘使僚屬中科目功名只是「舉人」,但他原是頗負盛名的「名士」,那就不敢過分怠慢,須當另眼相看了。


清朝官制,大體多自承襲明朝,稍加沿革。作為地方基層官吏的縣令或府台,必須綜管民政、司法、錢糧(經濟)等業務於一身,如果只有學問功名而不懂刑名律例,那就一籌莫展,舉措皆非。尤其是清朝入關之初的滿族官員們,更加為難。因此,必須依照明朝習慣,聘請一班讀書而懂刑名律例的作為助手。可是這些做助手的文士們,本身既無科目功名,而在官制地位上,本無正式編製,只好由主官個人自掏腰包,分出本身餉銀作為薪水,以禮相待,等於請來家庭教師,與做主人的東家平等相對,稱謂西席先生;而在學名上又稱之「幕賓」或「幕客」;僚屬下層的習俗相沿,便叫他「師爺」。明、清兩朝,中國官場中之有師爺的存在,等於是不成文規定的制度。直到清朝去位,民國成立以來,才改作秘書的編製。因此說清朝兩百餘年的治權,上至王侯將相,下及縣令、典史(等於警官),從頭至尾,自始至終,都與師爺共治天下,那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清朝有二百年國柞,而元朝沒有?
十三爺胤祥沒有「十年圈禁」,但晚年康熙認為他不忠不孝
為什麼清朝最後三個皇帝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子女?
從康乾盛世,來看「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做才人十二年的武則天為何沒有給唐太宗生下兒女?
沒有劉邦的一夜情,就沒有大漢的「文景之治」
唐朝一百年的時間,人口都沒有恢復到隋朝的水平?
海賊王5大未解之謎,沒有十年八年的是誰也無法知道答案的!
山東是歷史文化大省,卻為何幾千年沒有什麼古都,也沒出過帝王?
未來的三大星座富婆,有沒有你?
國內最稀少的四個姓氏,你身邊有沒有這幾個姓氏的人
鮮卑貴族改漢姓為八,皇姓也大改,看看有沒有你的姓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太陽穴就是網紅和明星的距離!
清朝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出家?
孫悟空被壓的五百年里,西遊記里沒有寫到的故事?
蕭三匝:沒有鬼神的世界多麼無聊啊
二十年沒見,毛主席依然敬他: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
清朝入關第一大功臣,沒有他,清軍還得等三十年!
清朝到底有沒有尚方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