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畫事君說


美麗、嬌弱、隱忍、委屈、溫柔,依然是大眾文化中的女人形象,是女神。否則你就是女漢子,是加了男人屬性的怪胎。但歷史告訴我們,自從扔了裹腳布以後,女人已經開始走向越來越大的天地,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潮流,總有一天,沒有女漢子,只有大女人。

今天,消費主義包圍中的女性,或可自問:早就扔掉了裹腳布的中國女性,為人妻為人母之後,該怎樣使自己人生活出一個「大」字。


帶著疑問,我們嘗試回溯方召麐、鄧季惺、何香凝等幾位民國傑出女性的人生經歷。她們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年輕時經歷丈夫離去之創痛,以超人毅力撫養兒女成人;同時並未放棄自我,在各自領域做出了超人的建樹。


母親節,讓畫事君重新反思「母愛」和教子之道,故而催生了專題《民國最彪悍的單身母親》系列,特地採擷了方召麐、鄧季惺、何香凝三位孀居女性的人生故事,以饗讀者。



何香凝


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婦女


運動領袖、畫家


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之母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諫,又名諫,廣東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芳村區)人,生於香港。童年入女書館讀書,後來堅持自學。1897年,她與廖仲愷在廣州結婚。婚後,丈夫成了引導她前進的老師,她和丈夫一起同情維新、追求新學、渴望前進。


毀家去國 夫妻雙雙赴日留學


何香凝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把陪嫁的珠玉、金銀、翡翠等首飾和所有的細軟及傢具等賣掉,連同私蓄總共「湊得三千餘金」,幫助丈夫赴日留學。兩個多月後,何香凝又把所有的雜物都賣掉,毀家去國,追隨丈夫到了東京。當時,漂洋過海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女青年屈指可數,總數還不足10人。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1916年4月,何香凝(右一)與宋慶齡、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合影。孫中山懷中站立的男孩即是廖承志。

1903年何香凝寫了一篇表達她濟世救民思想的文章——《敬告我同胞姐妹》,表達了這位青年學生的愛國熱忱和改造社會的抱負,這是我國婦女運動史中宣傳婦女解放的屈指可數的早期作品之一。


「女勿悲,兒勿啼,阿爹去矣不言歸」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被害,這給了何香凝極大的打擊。 廖案」的詳情在報上披露後,何香凝更是悲憤交加,她寫了「精神不死」四個大字,貼在自家的門口,表示對國民黨右派的抗議。


她問夢醒、承志兩個孩子:「三年前,爸爸被陳炯明囚禁時,寫給你們的訣別詩,還記得嗎?」「記得。」姐弟倆朗聲背了起來:「女勿悲,兒勿啼,阿爹去矣不言歸。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兒惜身體!欲要阿爹樂,阿女、阿兒勤苦學……。」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1935年9月1日,何香凝在南京準備參加廖仲愷靈柩安放儀式。 圖/中新社


作畫時不忘添上兩個「肥仔」


父親去了,母子相依為命。 廖承志只要有空,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母親。他知道母親在日本養成了愛吃醬菜和「生果子」的習慣,看望母親時常常去買來,替母親換換口味。一次,他去看望母親,見母親手背上貼了塊膠布,心疼地拉起她的手,輕輕揉按了一、兩個小時,不停地勸慰母親:「今後再也不要過份地操勞了。」


此時廖承志已是一名共產黨員了。而何香凝由於對國民黨右派政權的憤慨和失望,辭去了在國民黨中的所有事務,開始了隱居作畫的生涯。廣東人喜歡稱胖乎乎的小男孩為「肥仔」,廖承志生下來時敦厚壯實、虎頭虎腦,也因此獲得「肥仔」的愛稱。每次何香凝作畫時,還不忘在一旁畫兩個「肥仔」。


直闖官邸痛罵市長 換來兒子獲釋


1933年3月廖承志在公共租界被捕,不久引渡到上海警察局,並且準備解往南京。何香凝的好友柳亞子先生探到這一情況,匆匆把這一消息告訴了何香凝。何香凝聞訊大驚,顧不得染病在身,馬上叫了一輛出租汽車,和柳亞子一起趕到江灣,叩響了市長官邸的大門,氣呼呼地朝大門口一坐,大聲地說:「我不是來做客的,我是來坐牢的!罵蔣介石要算我罵得最多了,你們為什麼不抓,卻把無辜的青年關起來!」


在何香凝的責問下,吳鐵城趕緊打電話給宋子文討救策。宋子文覺得事情很棘手,轉而把電話直接掛給了蔣介石。蔣介石也擔心何香凝真的不顧一切,萬一出個好歹,輿論上難向國人交代。於是吩咐宋子文「瞧著辦,不要搞得不可收拾。」最後在黨組織、宋慶齡等合力營救下,廖承志終於獲釋了。


強掩悲傷 巧妙掩護兒子脫身


兒子劫後逢生,何香凝自然是欣喜萬分,這時候她也知道兒子是共產黨的人了。雖然在獲釋書上她以兒子今後不參加政治活動具了保,但簽字的時候,她就明白征馬的腿是拴不住的。


不久廖承志根據黨的指示要去鄂豫皖蘇區了,臨行的那天,何香凝以理解和支持的態度,非常巧妙地掩護了兒子脫身。早上一起來,她就放齣兒子要去游泳的空氣,到了天黑她又大聲嚷嚷:「承志怎麼還不回來,可別淹死了。」然後翻弄兒子的抽屜,找到了一封早已放好的告辭信。


看完信,老人家好一陣傷心。不論誰看了,都不會懷疑這一「不辭而別」是事先預謀好的,因為母親的悲傷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啊!


後來接連三年,母子之間音訊杳然。一直到1937年,何香凝才接到兒子的親筆信,帶上未過門的兒媳經普椿赴香港,見證兒子兒媳完婚。


親情豈止「慈」與「孝」


建國後,母子終於能長時期地聚首一堂了。閑空時,母子不是在一起回顧往事,便是一起作畫題詩,藉以表達胸志和情懷。在逆境中,這些畫成為了他們的精神寄託。


「文革」中,廖承志受誣陷,為了他的安全,周總理親自下令把他藏了起來,與世隔絕了整整五年。夫人經普椿每周可看望他一次,每次見面廖承志劈頭就問的一句話常是媽媽好不好?飲食如何?其時,何老太太對兒子的思念更是牽腸掛肚,她每次問起媳婦,總覺得她在找話搪塞自己。


知子莫如母,何香凝知道承志一定是又遭難了。於是拿出了和兒子一起畫的一幅《踏雪尋梅圖》,回想著兒子過去種種逢凶化吉的奇遇,她堅信,陰霾終將會散去。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廖承志陪母親作畫。圖/中新社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憂病交加中去世。毛主席和周總理為遂她生前欲與廖仲愷先生「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願望,特派專車將靈樞送往南京與廖仲愷先生合葬。從此,每年的清明節,廖承志總不忘來雙親墳前祭掃。


在那國難當頭、哨煙瀰漫的抗戰時期,一個小家庭的好夢是不得長久的。但何香凝與孩子之間,不僅是「慈」與「孝」的愛,而且也融入了為共同的事業戮力同心的革命之愛。



方召麐


國畫大家、香港紫荊勳章榮譽獲得者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喪夫後撫養八子,堅持凌晨四點起床作畫


1914年出生於無錫世家的方召麐,自幼學畫。11歲時,因戰亂,她遭遇幼年喪父,親眼目睹父親被子彈射中。此後她性格益發堅強。23歲留學倫敦,婚後與丈夫歷經十年戰亂逃難,終定居香港。不久,丈夫卻因醫療事故身亡,遺幼齡子女八人。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上圖):1944年,逃難中的方心誥、方召麐夫婦在重慶留影。方召麐在英國留學時,遇見丈夫方心誥,二人情投意合,婚後夫妻恩愛,方心誥更鼓勵方召麐時刻不要放下畫筆。


(下圖):1951年,方氏夫婦八個子女在香港合影。此時,他們的父親已去往另一個世界。


中年喪夫對於一個女人的打擊之巨大,難以想像。但方召麐沒有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她打理丈夫留下的進出口貿易公司,撫養孩子。但不論多忙,她都堅持凌晨四點起床畫畫,並拜師嶺南派名家趙少昂。


四十歲再度留學牛津 畫賀年卡賺微薄生活費


四十歲時,方召麐毅然申請再度留學牛津大學,婆婆讓她帶走八個孩子,意在讓方召麐斷了這條心。但她用兩年時間緩衝,克盡艱難,終於成行。


在英國安頓後,陸續將幾個孩子接到倫敦求學。艱難時期,她為出版商畫賀卡換取生活費,長子方曼生則放學後拎著水桶擦車賺錢。


香港收藏家李典曾問過方召麐,八個孩子里,對哪個最有感情。


方召麐沉吟片刻,說,對每個子女的感情是沒有分別的,但是,對方曼生有「特殊的感情」,是因為,在英國最艱難的日子,她曾經與方曼生相依為命。


把人生信條寫成畫的題跋,言傳身教養育八傑


方召麐從不刻意教育子女,而是將自己的人生信條寫成畫的題跋,給孩子看。現在看,很多畫的題跋並不風雅,但卻樸實而有哲理——她和孩子,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心靈的溝通。


最終,八個子女性格獨立,各有所成,在香港社會有「方氏一門八傑」之稱。次女陳方安生是香港首位華人布政司,後為政務司司長。四子方順生則任聯合國即時傳譯部部長。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陳方安生與母親方召麐


在子女的回憶里,母親方召麐一直堅強、樂觀,即便在客居倫敦、艱苦卓絕的歲月,她也從未在子女面前露出絲毫疲憊。一天的學業結束之後,孩子們回到家中,迎接他們的必然是整潔乾淨的家居、可口的飯菜。


方召麐擅長做涼拌豬耳朵、涼拌乾絲、無錫小餛飩,都是不昂貴卻極有風味的飯食。難以想像,在靠畫玫瑰賀年片為生的歲月里,她是怎樣精心地計算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平衡現實和理想的關係。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方氏一門八傑。圖/東周網


厚積薄發:六十歲抵達藝術巔峰


教子之外,方召麐從未放棄對繪畫的熱愛追求。1953年,她拜師張大千,於美國西海岸「可以居」隨侍一年,潛心研習畫藝,形成獨特的方氏藝術風格,終成一代國畫大家。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方召麐 磐石圖


晚年的方召麐功勛卓著: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在世界各地展出。她本人獲得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最高榮譽獎,以及港大和日本創價大學的名譽博士。黛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大婚,倫敦大學送的禮物是她的「磐石圖」;李嘉誠、霍英東等香港上流社會人士以收藏她的作品為榮。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曾作長詩,讚頌她為「大地之母」。


「結了婚就得買菜做飯 哪有時間畫畫」


令人慨嘆的是,方召麐一生未曾再婚,80歲的她依然擁有美少婦一般清麗而炯炯有神的眼睛。朋友問她,方先生,這麼多年,沒有人追您么?她笑吟吟地說:「追我的人不要太多啊!但是我不能結婚,我要是結婚了,就得給他們做飯,哪有時間畫畫。」


人們對方召麐的印象更多的是高貴而非奢華,兼具藝術家氣息和英式優雅。 80歲的她依然熱愛穿旗袍,但在畫室工作時,她只著最簡單的裝束:馬尾辮、黑布衫。方召麐也逛街,但不買化妝品,而是買青花瓷瓶和硯台毛筆;她還喜歡京劇,曾經和梅蘭芳的前妻,「冬皇」孟小冬學過老生,還能唱青衣。無論年紀多大,她出門都不讓人攙扶,而是以英式禮儀挽著同行男士的手臂。


在她的畫里 一切孤苦漂泊無依的人都可以找到歸宿


著名女畫家邵飛曾經評價方召麐「刻骨的悲傷成就了她的慈悲」。在方召麐的畫里,沒有聲嘶力竭的嚎叫、聲淚俱下的痛苦。她以她的畫筆,營造出了一個喜悅、祥和、壯美的世界——那些刻骨的傷痛,最終被她化為光明和完美。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方召麐 無錫梅園


桃花遮天蔽日,山石氣勢磅礴,她沒有隱逸消沉,而是寄情人間。人們憨態可掬,手腳笨拙可愛,每一幢小房子都有著不一樣的表情,充滿著生的歡悅。


這是方召麐夢想中的桃花源,在那裡,人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沒有逃難,沒有物質的貧乏,沒有失去的痛苦。在她的畫里,一切孤苦漂泊無依的人,都可以找到歸宿。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方召麐 八十一歲作 子孫繞膝圖



鄧季惺


民國傑出政治家、社會活動家;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之母


上個世紀20年代,16歲的四川妹子鄧季惺受到新思潮影響,離開故鄉求學。在上海中國公學讀預科時,鄧季惺結識了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生吳竹似,兩年後,兩人結婚。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鄧季惺與吳竹似17歲相識、19歲結婚。


雖然很早就走入婚姻生活,並因為生育中斷了學業,但好強的鄧季惺並沒有放棄學習。產後她考入南京女子法政學校,選擇法律作為自己的專業。


「死者已矣,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不幸的是,婚後第四年,吳竹似得了肺結核。鄧季惺帶著三個孩子,陪著丈夫一起到北京養病。利用在北平的機會,鄧季惺進入當時被譽為「中國最優秀之法律院校」的朝陽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鄧季惺認為,那時整個中國社會充斥了"人治"而最缺"法治",於是她選擇法律專業,尋求"法治"的思想也貫穿了她的一生。


1931年,24歲的鄧季惺經歷了巨大的創痛——丈夫吳竹似因病不治,逝世於北平。當時,她還帶著三個孩子,最大的不到五歲,最小的吳敬璉才一歲多。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1933年,鄧季惺獲得法律學學士學位。


在那個年代,一個孀居的女人,她的命運大概就是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在青燈冷裘中度過漫漫長夜。可是,鄧季惺並沒有屈從於命運。她一方面獨自拉扯著三個孩子,一方面繼續在朝陽大學學習。


按照舊習,出殯的時候,幾個孩子應該披麻戴孝在出殯的路上一步一磕頭。但鄧季惺卻沒有讓孩子們這樣做,因為幼子吳敬璉年幼體弱,這樣做肯定會把他弄出病來。她說,「死者長已矣,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1932年,鄧季惺帶著三個孩子在北平。右一為吳敬璉。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鄧季惺、陳銘德全家福。後排中為吳敬璉。


「不許叫陳太太 只許叫鄧先生」


當吳竹似的生前好友、後來成為報業巨子的陳銘德來到北平看望鄧季惺時,被她的勇氣和智慧感動了。


兩人漸漸萌生感情。1933年1月,陳銘德和鄧季惺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他們的結婚協議印在粉紅色的卡片上,散發給前來參加婚禮的來賓:各人用各人的姓——即不冠以夫姓;鄧季惺帶來的三個孩子依舊姓吳;用分別財產制共同負擔家庭生活費用。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1933年1月,鄧季惺、陳銘德在北平結婚。


這協議大都是鄧季惺提議的。一則她是學法律的,講究依法辦事;二則協議體現了一種男女平等的思想,和保障他們母子今後的生活——鄧季惺娘家和吳竹似家都薄有財產,分別財產的制度即可明確他們的生活保障。


這樣的防備在今天看來,似乎有悖於甜蜜的愛情,但是,我們卻看到了鄧季惺強烈的法律意識。鄧季惺還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婚後不許別人叫她陳太太。熟人都知道她的脾氣,只稱呼她鄧先生。


辦報、當律師、開託兒所、蓋房子


1933年夏,鄧季惺通過公務員考試,回南京在司法部工作。骨子裡不安分的她,很快厭倦了衙門生活,此時的她又開始熱衷於婦女運動,和馮玉祥夫人李德全、曹孟君、譚惕吾、王楓等人,成立了「南京婦女文化促進會」。


她們還大膽地搞起「女權運動」實驗,學開車、練打靶,開風氣之先。從母親及自己的個人經歷,鄧季惺深知,婦女要解放,必須解決社會壓在婦女身上的沉重負擔。為此,她們創辦了「南京第一託兒所」,她自己擔任所長,負責具體事務。抗戰初期,鄧季惺又在較少受到空襲的重慶南岸辦了一個「七七託兒所」。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鄧季惺在《新婦女》報上發表文章:「世界厄運之1936年頃已降臨,吾輩生為弱國之民,復為弱國之女子,對此驚心惕懷之新年其感憤實非文字可形容。」


1937年7月1日,在鄧季惺的努力下,報社集資五萬元成立了「新民報股份公司」,用今天的眼光看,這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化的公司制度。陳銘德由社長改稱總經理,鄧季惺則出任公司經理。入股董事有國民黨各派系的人,也有四川一些民族資產企業的代表人物。


這是中國報業史上第一個近於現代化的報業集團。後來吳敬璉以提倡市場經濟聞名,有人開玩笑說,母親鄧季惺是他第一個老師。


鄧季惺精明的商業眼光和頭腦令人佩服。早在1933年,鄧季惺就在南京城北買地,蓋了一幢兩層的花園洋房,取名「鶼廬」,一半留給自己居住,一半用於出租。這幢房子當時還作為中國中產階級的居住模式樣板,接待過美國參觀者。


孟母「擇鄰而居」 亦愛洗手做羹湯


每到一處,鄧季惺必為子女選擇適合讀書、靜思的居住環境。剛到重慶,鄧季惺一家住在《新民報》的宿舍里。她聽說江北有一塊地,又跑到那裡蓋了一處房子。法幣天天貶值,她便用所籌資金和報社積累買進黃金美鈔保值。


1943年去成都辦報時,她在金沙街華西壩的南門橋邊修了一所紅磚二層小樓。解放初,一家人搬到北京後,鄧季惺在南長街蓋了一幢三百多平方米的三層洋樓。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20世紀50年代,3位正值壯年的報人(從左到右):陳銘德、鄧季惺、張友鸞賦閑在公園合影。1961年,鄧季惺與丈夫同在全國政協文化俱樂部工作,鄧季惺為俱樂部小餐廳顧問。鄧季惺在這個時候最為出名的事業是做泡菜,連江青都請人向她討教秘訣。


但鄧季惺並不是只顧事業、不顧家庭的「工作狂」。女兒吳敬瑜回憶,雖然母親很忙,但只要有空,她就抽出時間悉心照料幾個孩子的生活。每在報紙上看到一種新菜譜,她回來就學著做給孩子吃,如番茄湯,菠菜豬肝湯。


50年代,一代報人鄧季惺失去了她熱愛的舞台,但是作為那個時代的「新女性」,鄧季惺對新聞自由、法治社會的爭取和探索,散發出穿越歷史塵煙的動人力量。



結語


方召麐、鄧季惺、何香凝等幾位民國傑出女性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年輕時經歷丈夫離去之創痛,以超人毅力撫養兒女成人;同時並未放棄自我,在各自領域做出了超人的建樹。


「母性」被她們升華為「悲智雙全」的境界,她們自我超越的路徑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或可為我們提供鏡鑒。近日方召麐女士書法作品登陸嘉德春拍,也讓我們再次回溯那個時代傑出女性的精神氣度。女性力量生生不息,引領我們向上。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畫事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母親幫女兒接生,這是女人的偉大
海賊王里無私奉獻生命的女人,每個人都是偉大的母親!
英國母親—生了自己的女兒,還幫女兒生了孩子
古代反差最大的一對母女:母親淫亂禍國,女兒卻是一位愛國女詩人
最偉大的女人,是做了母親的老師
母親,女人一生的榮耀與羈絆
NBA四大球星與母親的感人故事,他們竟都是單身家庭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父親是家族的仇人,母親獨自帶他們最大
這位國內鮮為人知的華人母親,竟是比利時的國家英雄!她的一生是大寫的傳奇!
人民的好兒子感動中國人物劉英俊的母親罕見老照片
她是中國最可能被印上人民幣的女人一生未婚,是5萬多嬰兒的母親
華人母親:亞裔身份讓女兒受同學們歧視?這其實是排異
這個沒有名字的母親,生的兒子為開國元帥,毛主席稱讚這個女人
美國縱火案父親和三個兒女葬身火海,僅大女兒生還,兇手竟是母親
成為母親那樣的女人
外國小女孩天生殘疾,而其親生母親每天竟還要對她做這樣殘忍的事
英國女子為母親代孕,生下自己的弟弟
女人生寶寶,母親跟婆婆的反差,會讓人心冷的!
蛇蠍婦人!美毒癮母親竟殺死親生孩子和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