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古寺文物在上海展出 見證中日文化交流
這幾天,上海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熱門地標。5月11日至7月10日,上海博物館推出「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藝術珍寶展」,走進展廳,宛如走進京都的千年古寺,64件珍貴文化財產和日本國寶,講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淵源。5月13日,上海龍華古寺圓明講堂與日本壬生寺、唐招提寺將聯袂舉辦「共結來緣?中日佛教書畫交流展",展覽由唐招提寺方丈松浦俊海、龍華寺方丈照誠、金石書畫家茆帆、旅日書畫家周之江共同奉獻力作百幅。
千年古寺文物第二次出國
作為上博的年度重磅展覽,「醍醐寺藝術珍寶展」由上海博物館向日本京都醍醐寺借展64件組珍貴文物,醍醐寺位於日本京都,此番文物來滬,大大提高了醍醐寺在中國的知名度。相傳在平安時代,遣唐使空海的孫弟子聖寶登上笠取山,得到山神的顯靈指點,發現了一眼靈泉,甘甜宛如醍醐之味,於是將笠取山改名為醍醐山,並就地結草庵,供奉修行,這就是醍醐寺的前身。目前醍醐寺佔地廣大,寺內建築就有92棟,是京都洛南地區最大的寺院,寺內收藏有近7萬件文物精品及6000多件重要文化遺產。
此次「醍醐寺藝術珍寶展」的展品有雕刻、工藝、繪畫等,其中24件是日本重要文化財產,另有6件日本國寶。這些珍藏很少出國展覽,此前僅在德國展出過一次。
展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醍醐寺的創建、歷史典故,並展示相關文物;第二部分由造像、曼荼羅繪畫、法器等組成,再現醍醐寺藝術珍寶的「原生環境」;第三部分則是與「醍醐花見」賞花活動這一歷史事件有關的文物及一些屏風畫等。
宋版《一切經》現身上博
本次展覽除了讓觀眾領略日本寺廟文化和文物藝術,還能發現中國文化對日本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許多文物帶有濃郁的唐宋藝術遺風,比如本次來滬的醍醐寺藏宋版《一切經》。《一切經》共有6000多卷,這次展出其中幾件,《一切經》當年能夠到達日本,動用了當時來往於中國宋朝和日本之間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部宋版《一切經》目前大體完整地保存在醍醐寺的靈寶館,而在中國,只有極個別的寺院存有部分殘卷。
豐臣秀吉的金天目盞亮相
部分展品與日本江戶時代的豐臣秀吉相關,其中包括《豐臣秀吉像》、《醍醐賞花詩箋》、金天目盞等文物。
豐臣秀吉曾積極支持復興醍醐寺,如修繕五重塔、三寶院等,他在舉行醍醐賞花宴會後,向三寶院布施了白銀百枚以及糧餉1600石。金天目盞是豐臣秀吉的心愛之物,在醍醐寺當時座主為祈福豐臣秀吉身體早日康復而舉行義演後,豐臣秀吉作為獎勵,將此盞賞賜給義演,此後一直保存在醍醐寺內。該天目盞仿製了中國的陶瓷天目盞,但碗系木製,表面覆蓋了薄薄的金板,外表還刻意模仿了陶瓷製品釉流淌下來的痕迹,碗托則是在銅上鎏金。
[鏈接]
有些文物只允許展出4周
上博方面表示,策劃醍醐寺文物赴中國展覽難度非常大。由於藏品中日本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的比例很高,文物出國難度大;同時,日本對於材質脆弱的織綉、紙質繪畫、木雕等文物都有非常嚴格的展覽規定,最多只能對外展示4周至8周,而上博的展覽為期兩個月,一些文物需替換展出,需要大量協調。比如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繪畫之一《繪因果經》以及遣唐使空海的真跡《大日經開題》,就只能在展覽的前4周展出。
※國際博物館日:南寧展漢代文物及駱越文化等吸引觀眾
※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展
※文化年展:唐蕃古道文物聯展
※《六朝帝都》出土文物展示
※百餘件「千年古港」文物精品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近日文物局在京召開文物收藏合法化:如何破解民間文物市場發展困局?
※日本古寺現中華真龍標本,出土遠古龍文物證實龍曾經存在?
※瀋陽故宮舉行蒙古族民俗文物展 70件珍貴文物展出
※動·境 天津博物館的古代體育文物展(下)
※漢代長沙國與中山國出土文物首次合璧展出
※烏蘇里江流域出土舊石器時代罕見文物
※上海歷史博物館向海內外徵集文物 預計明年開放
※法國奧爾良博物館出內賊,偷館藏文物放在網路上出售
※揭秘古滇國文化!昆明 考古發掘大量文物
※中國陶瓷藝術「證物」亮相航天文物展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一)
※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文本與文物:《劍橋中國古代史》書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