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幾月來的經歷,南京城裡的市民已經習慣了在凄厲的防空警報聲中東躲西藏。看多了血肉模糊一片狼藉的場面,雖然時常也情不自禁地流下悲傷的眼淚,但已沒了最初的悸動。兵荒馬亂的時月,人命比紙還賤,老百姓最清楚這一點,在近代歷史上,古老的石頭城也不知見證了多少的血腥的屠戮。但是現在的南京畢竟不同於當年,這裡可是中華民國的堂堂首都啊!小日本也真是欺人太甚了!當憤恨充滿了胸膛,死亡對人來說也就不再是一種恐懼。烽火連三月,東邊的戰事還在繼續,進展似乎不是很妙。是啊,好長時日已經沒有看見有國軍途經這裡去增援了;長江上卻多了無數樹枝、茅草掩蓋著的小木船;去上游的船票、車票也越來越難買了。守軍敗退、政府將遷地辦公的傳言開始多起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漆黑的夜幕籠罩著騷動了一天又復歸冷清的石頭城,中山號艦船上的官兵還在忙碌著,附近的陸地上到處都是荷槍實彈的士兵。一行身穿長袍頭戴禮帽的人在軍警的護衛下,匆匆的走來,被迎上艦船。上船的那一剎那,一陣江風吹過,這行人不禁打了一個寒戰,今年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早,11月的南京已經能感受到冬的寒意了。曉霧初開,晨光羲微,中山號起錨溯江西航。一位年近70 的老者,不顧江風的寒冷,執意站在甲板上,滿懷留戀之情地望著南京城漸漸遠去。唉,有生之年,不知能否凱旋而歸啊!「現在中央已經決議,將國民政府遷移到重慶了。 」


昨晚的緊急會議上,蔣委員長宣布了他們倆議定的遷都方案,那是迫不得已的舉措!是啊,委員長說得有理。「對外作戰,首先要有後方根據地。如果沒像四川那樣地大物博人口密集的區域作基礎。那我們對抗暴日。只能如"一,二八』時候將中樞退至洛陽為止。而政府所在地,仍不能算作安全。」一二八遷都,我也是親歷過的。沒想到還有第二次,日本人真是過分啦。「一定要支持委員長堅持抗戰,不成功便成仁,堂堂中華豈能任人欺凌!」一股豪氣勃然而起,一掃先前的凄涼悵惘之情。這位爍爍老者就是國民政府的主席林森,中山艦載著他和第一批遷移人員正是開往戰時的首都重慶的。一場政府機關的大轉移就這樣正式開始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歷史記下了這一天,1937 年11月17 日。為了化解中國軍隊在北方平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利的因素,轉劣勢為優勢,更為了把日軍的進攻方嚮導入預定的國防戰略,蔣介石接受部下的建議。集重兵於淞滬,先發制人,引敵由東向西進攻,造就以逸待勞聚而殲之的局面。相對來說,這對中國軍隊是比較有利的 只因戰局在進行中突變,從日本本土及台灣抽調來的日軍10餘萬人組成第十集團軍,乘我軍換防之際。在杭州灣登陸迂迴包抄上海的中國守軍,戰局突變,軍情危急。如何應對這個可能致命的失誤,需要以變應變。


統帥部立即決定,繼續引敵由東向西,國軍主力仍向浙西、皖南轉移,準備依託近年來修建的長江防禦工事迎敵。但此時從華北抽來的日軍第六師團在白茹口登陸,與從杭州灣登陸偷襲迂迴之敵形成對上海的合圍。幾十萬中國軍隊如何撤出,又只能隨機應變了。基於「持久戰略,以空間換取時間。誘敵主力於該方面」之構想,統帥部安排了旨在掩護撤退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蔣介石定下對南京「短期固守」方針的同時,下達了相關的指示:「既作短時間守城之望,則不必將全部之基幹部隊全部犧牲,須預為撤退之掩護。」「若是迫不得已放棄南京時,各防守部隊撤退,得有掩護,」顯然,南樂城的放棄、失陷,在蔣介石看來,是意料之中的事。


事實上。自1932 年底從洛陽遷回南京後,對於首都南京在對外戰爭中的安全問題,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一直有所考慮,對於非常時期政府的遷都之舉,也時有籌劃。1936 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制定有關總動員計劃時就擬有非常時期把政府遷移到株洲的方案。

1937 年10 月下旬,上海戰事的日益吃緊,為摧毀中國的抗日決心,日本還出動飛機頻頻轟炸南京。首都南京所受威脅日趨嚴重。遷移政府及國都之舉更是迫在眉睫。11月12 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蔣介石就遷都重慶的事與國府主席林森進行了會商。13 日,軍事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何應欽、白崇太、徐永昌等也頻頻舉行會議,商討政府的遷移事宜,「議定將南京非作戰機關一一向上流移走,以備長期抗戰」15日,此時已代行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的國家最高決策機關——國防最高會議主席決定:「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遷重慶,軍事委員會遷移地點,由委員長酌定;其他各機關或遷重慶,或隨軍委會設辦事處,或設於長沙以南之地點。」遷都大計就這樣定下來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11月16 日晚,國防最高會議在鐵道部防空室內舉行,蔣介石以國防最高會議主席的身份主持會議並在會上作了《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的講話,明確告知與會者,國民政府將遷移到重慶 接著講了遷往重慶的理由


他從弱國對強國作戰來考慮,強調要有根據地的觀點,是具有戰略遠見的。中國遷都重慶首先粉碎了日軍妄圖脅迫中國在南京作城下之盟,以達到其速戰速決以屈服中國的迷夢,同時也表明中國雖在華北和淞滬連戰失利,但仍決心移師再戰,抗戰到底,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與民氣,其次,中國政府移駐重慶後 將逐步建立鞏固的後方基地,展開全國範圍的持久抗戰大戰略格局。八年抗戰的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樣,中國政府以四川為抗戰基地的核心,以陝甘為左翼,雲貴為右翼,基本扼守「三陽」一線的陣地,組織了全國國力堅持長期抗戰。


會議的當晚,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隨從10 餘人,由南京登中山艦,17 日晨,起錨溯江西航。19 日,抵漢口,22 日,抵宜昌,改乘吃水較淺的民風輪入川,於26 日下午4 時到達重慶,受到軍政當局和各界民眾10餘萬人的熱烈歡迎。國民政府的文官、參軍、主計三處的職員,預定於11月29 日、30 日分乘民政民貴輪到渝。同時,國民政府在南京的各軍政機關也開始向重慶、武漢、長沙等地轉移。


11月20 日,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就遷都重慶發表宣言。11月21 日,蔣介石的電報紛紛發往各省政府、省黨部及各戰區將領,對遷都的意義作了詳細說明,同時強調:「國民政府移駐重慶,我前方軍事不但絕無牽動,必更堅決奮鬥,就整個抗戰大計言,實為進一步展開戰略之起點。」

同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代表全川民眾,致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表示竭誠歡迎,電文說:「頃讀我政府宣言,知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移駐重慶。有此堅決之表示,益昭抗戰之精神,復興既得根據,勝負終自我操。不特可得國際之同情,抑且愈勵川民之忠愛。欣誦之餘,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 」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11月26 日,林森等抵達重慶。30 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葉楚傖、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王子庄及中央委員吳稚暉、丁惟汾、鈕永建等率中央黨部職員40 餘人抵達重慶。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府址設在曾家岩原重慶高級中學內。這是由重慶市政府工務科組織工人於11月25 日加緊改建完成的12月1 日,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開始辦公。


12 月 7 日,國民黨中央黨部也正式在范庄辦公,舉行遷渝後的首次執監委聯席會議,並開始在渝辦公。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遷都:1937年國民政府遷渝


雖然此時國民政府已正式宣告遷都重慶並開始在重慶辦公,但這時遷到重慶的只是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的少數部門,多數部門,特別是那些主要職能部門,諸如軍政、外交、經濟、財政、內政、交通等部暫時遷到了武漢或長沙等地,政府的主要負責人蔣介石、汪精衛、孔祥熙、何應欽、張群、白崇禧、徐永昌、陳誡等均齊集武漢 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指揮前線的抗戰,另一方面蔣介石對於四川的政局還不放心。1938 年夏,隨著日軍侵略的加緊,華中重鎮武漢岌岌可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7 月17 日緊急命令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駐武漢各機關,限五天內全部移駐重慶。奉此,先前遷到武漢的各黨政首腦機關開始了又一次大規模的西遷:7 月18 日起,中央各部門紛紛遷往重慶,11月中旬,軍事委員會又決定駐南嶽各軍事機關全部遷往重慶12 月 8 日,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防最高會議主席、海陸空軍總司令蔣介石也率軍事大本營由桂林飛抵重慶,從而結束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政府首腦機關和國家都城的大遷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 的精彩文章:

百年以來首次:1942年蔣介石廢除列強對華不平等條約
超乎你想像,古代堅持一夫一妻的皇帝居然有這麼多!
為何強大的李唐王朝要向突厥稱臣達12年之久?
1942年香港被日軍攻陷,國民黨救命飛機變成救狗飛機!
1945美國上尉參觀八路軍地道戰,遭遇掃蕩日軍!
您可能感興趣

1916年元旦,中國近代首次「捍衛民意尊嚴、保全國民人格」之戰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將軍縣:走出了223位將軍、2位國家主席
中國近200年最牛的一個省,近代出了兩個偉人
中國近代最貴的40枚古錢幣
此國一共有11架蘇30 部署地點與中國近在咫尺
中國近幾年建成的3大帥爆建築,第3個造價168億!
自考《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學習筆記2
中國近代史上的五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無恥漢奸,效忠日軍51年,81歲被槍斃
日稱中國近4年巡航釣魚島已超1000天 公務船數量大增
日本專家:中國近20年發展迅速,若開戰會比1962年印度更慘
中國近視眼地圖:我國兒童青少年57%近視,江蘇以72%雄踞第一
中國近700年歷史靈異事件一覽表
中國近代銀元之——中華民國三九十年造袁大頭
韓在寅追加部署薩德後,中國近100萬人已離開韓國
中國近些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美國研究50多年,卻被中國趕超
曾是中國近代史最牛的一個縣,走出了223位將軍,2位國家主席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代史上富可敵國的四位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