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忠臣不事二主:異族入侵讓士大夫從忠民逐漸蛻變成忠君

忠臣不事二主:異族入侵讓士大夫從忠民逐漸蛻變成忠君

忠臣不事二主:異族入侵讓士大夫從忠民逐漸蛻變成忠君


文|金何


核心提示:皇帝喜歡忠君、異族入侵急需內部團結,兩種因素讓孟子的思想開始發生蛻變。皇帝藉助於異族崛起入侵的客觀因素,可以堂而皇之宣傳忠君之道;異族對漢族統治地區的進逼,又使得知識分子士大夫們,主動選擇忠君之道。

歷代皇帝都喜歡忠臣而不喜歡良臣,因為前者更像是奴才,後者只是幹員。


他跌跌撞撞地被侍衛「請」進大殿,就開始放聲大哭。


朱棣親自走下來扶著方孝孺說道:「先生不必如此悲痛吧,朕就是效法周公,來輔佐成王的。」


「你是來輔佐皇上的?」方孝孺不哭了,側著臉看著朱棣。「那我問你,皇上哪兒去了?」

「他不是在朕攻城的時候,放火自焚了嘛。唉!朕也沒想到這個侄子這麼剛烈。」


「那你就該立皇上的兒子才對。」


「他兒子年紀還小,國家應該由年長的人來治理。」


「那為何不立皇上的弟弟?」


「這……這是朕的家事,先生就不必多問了吧。」

隨即,朱棣環顧左右,近侍立刻把紙筆拿了過來。


「即位的詔書,還要仰仗先生之手了。」


方孝孺接過紙筆隨即扔在地上:「今天就是殺了我,我也不寫一個字!」


朱棣強忍著怒氣,仍舊訕訕地笑著:「先生息怒,這詔書惟有先生寫才好。」


「你這北方來的篡位毛賊,你今天殺了我吧!」

朱棣壓抑著的怒火爆發了,他下令把方孝孺凌遲。這還不解恨,又下令滅了他的九族,捎帶著把他的學生朋友算上,前後一共殺了幾百人。


於是,方孝孺成了冠絕古今,唯一一個被滅了十族的知識分子。他無疑是一個不事二君的忠臣。


他慷慨就義了,然而他的家人和朋友,是不是死的太不值當呢?


這就牽扯到了一個很老很老的問題,國家易主的時候,舊時的臣下們,是應該繼續跟隨舊主?還是向新主效忠?

君臣之道來源於儒家,似乎忠君之道也是儒家所提倡,但事實是如此嗎?


不妨看看儒家的二號人物孟子是怎麼說的。


忠臣不事二主:異族入侵讓士大夫從忠民逐漸蛻變成忠君


《孟子·梁惠王下》第六章里,孟子問齊宣王:


「如果你的臣子中有人把妻子托給自己的朋友照顧,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受凍挨餓,那該怎麼辦呢?」齊宣王不假思索地說:「拋棄這種人。」孟子又問:「假使某個官員不能很好的管理他的屬下,那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回答:「撤他的職!」孟子繼續問:「假如國家得不到治理,那該怎麼辦呢?」齊宣王一時語塞,他岔開了話題,說別的事情了。


此時的齊宣王肯定非常尷尬,他當然明白孟子的言外之意:如果國家得不到很好的治理,那就應該拋棄和更換君主了!你個皇帝算什麼,幹得不好你就得滾蛋!天下和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更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過,君若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透過孟子的思想,我們能夠看出,儒家提倡君臣之道,但儒家並沒有過分強調忠君之道,儒家始終強調的是忠天下之道,忠民之道。


一代名臣魏徵,先後跟了好幾個主子,最後才算在李世民身旁紮下根來。如果以忠臣不事二君來衡量他,魏徵明顯是個貳臣。但作為李世民的一面鏡子,他輔佐前者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你能說他壞嗎?


李世民曾說魏徵是忠臣,魏徵不認可,他說自己是良臣。


另一個人是五代時期的馮道。這個人比魏徵走的更遠,他先後效力於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宰相。


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之最。然而馮道在國事政務上,始終以民為重,而且能夠提攜賢良。在五代那種亂世,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沉下心來以國事和民事為重呢?馮道這麼做,不是正好體現了民為重君為輕的儒家觀念嗎。


然而封建時代的君主們,怎麼能夠讓臣下視自己為寇讎,又怎麼能無視臣下對自己的隨便和不忠呢?這樣一來,自家的天下不就要變成別家的天下了嘛!


於是,對儒家思想觀念的改變始終在悄悄進行。添加和刪減,是歷代帝王們必做的功課。目的只有一個,讓臣下從忠民忠天下變成忠君。


與此同時,客觀環境也給忠民向忠君蛻變,提供了條件。


隨著盛唐遠去,北宋始終沒能恢復盛唐時代的疆域。北方遼和金兩個異族一天天強大,甚至還不斷騷擾中原地區。正是在此種外力因素下,忠君的屬性漸漸超過了忠民和忠天下的屬性。


因為如果對君不忠,就可能造成政局動蕩,進而給外族的入侵留下可乘之機。家裡的發展可以往後緩緩再進行,但是外族的入侵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這種局面下,惟有團結在最高領導人周圍,並且始終效忠他,政局穩定,從而才能對抗異族的虎視眈眈。


尤其隨著北宋被金國異族所滅,南宋一朝,從朝廷到民間知識分子,更是把忠君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皇帝喜歡忠君、異族入侵急需內部團結,兩種因素讓孟子的思想開始發生蛻變。皇帝藉助於異族崛起入侵的客觀因素,可以堂而皇之宣傳忠君之道;異族對漢族統治地區的進逼,又使得知識分子士大夫們,主動選擇忠君之道。


最終,異族入主中原,徹底讓士大夫從忠民蛻變成忠君。於其說是我們知識分子階層的思想倒退,不如說他們是在外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


此後經過元的異族統治後,漢人中知識分子的忠君觀念,可謂根深蒂固了。


方孝孺面對死亡,可以不顧自己的性命,甚至不顧及家人和師生朋友的性命。明明很有才能的一個人,明明可以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國家和百姓,但他卻偏偏不。因為他接受的教育早已變成君為重社稷次之民為輕了。


對朱棣以及其後的皇帝而言,方孝孺這樣的人很有宣傳性。畢竟,忠於皇帝個人的士大夫多了,皇帝自家的天下就會更加穩固。因此,每個皇帝的內心深處,都希望身邊有方孝孺這樣的忠臣。


一個君王會蛻化、改變、變質甚至消失,而百姓和天下,則始終不變,只有忠於後者,才是真正的大道。


然而朱棣之後,皇權集中更加明顯,棍子甚至刀子就在士大夫旁邊。忠君,無論強迫還是自願,這時誰敢不跪舔呢?


孟子他老人家如果泉下有知,會不會淚流滿面呢?


忠臣不事二主:異族入侵讓士大夫從忠民逐漸蛻變成忠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何 的精彩文章:

朱紅薯的敏感:你詛咒朕滅國喪邦,朕讓你孫子給你哭喪
搭京觀,人吃人,紅泉路上無人行
千萬不要嘲笑你的同事很土,他可能會是下一任宰相
照相機攝取魂魄:外國人眼裡19世紀末的中國異教徒們
毒性雖慢卻最猛:綿延五十年還會發作的「亡國之毒」
您可能感興趣

徐忠民先生書法作品欣賞,外柔內堅,清怡雅靜
真跡名家推薦 I 徐忠民:觀古人之意,我取境
八訪建盞老匠之洪忠民及新品」蟬翼」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