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魏最後的良將 馬超劉備孔明都不是對手 卻被司馬懿害死
熟知三國故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時期蜀國有五虎上將,而曹魏則有五子良將,這種說法是來自於陳壽的《三國志》,因為陳壽在書中將蜀國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列為一傳,而將魏國的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這就是曹魏五子良將來源的說法。
而張郃雖然在五子良將中排名最末,可是為曹魏建立的功勛卻一點都不亞於其他幾人,更是曹魏最後一員良將。
可能說到這有朋友會迷糊,因為張郃死後,鍾會、郭淮、鄧艾等都是良將,筆者憑什麼說張郃是最後一位呢?
因為我說的是曹魏的良將,也就是說這良將有一個前提是終於曹氏家族的,鍾會、郭淮、鄧艾等人都是司馬家族提拔起來的將領,算不得是曹魏的忠臣。
這麼說,大家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對了,千萬別被新《三國》電視劇所誤導,曹爽比起他爹曹真來拍馬都不及,曹真死後,張郃確實是忠心於曹氏家族的最後一員良將。
張郃本是袁紹的部下,卻在官渡戰役中和袁紹意見不和而有了生命危險,於是選擇了投靠曹操,從此曹操就撿到了寶。
在曹操帳下,張郃履歷功勛,在擊袁譚、討陳蘭、破馬超、征張魯時屢立戰功,在漢中之戰中,夏侯淵被黃忠所斬,是張郃穩定了局面,讓劉備無法繼續擴大戰爭優勢,而在曹操趕到漢中前線之前,劉備也一直不敢和張郃正面交鋒。
張郃還曾擊敗了諸葛亮,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張郃大敗馬謖,直接挫敗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第二次諸葛亮北伐時,曹睿再召張郃迎戰諸葛亮,可張郃卻料敵先機,對曹睿說他還沒趕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退了,果然當張郃趕到前線的時候,諸葛亮就因糧草不濟而退兵。
可是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張郃卻在追擊諸葛亮的退軍時,中了埋伏,被蜀軍所射殺了。
關於張郃為什麼會陣亡,《魏略》一書告訴了我們事實真相,那就是他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
《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也就是說張郃知道諸葛亮會有伏兵,可是司馬懿卻堅持要張郃去追擊,最終被蜀軍給射殺了。
那麼《魏略》的說法可信嗎?因為《三國志》里可沒有這段記錄。
個人覺得是可信的,因為寫《三國志》的陳壽是晉人,他不敢將司馬懿的過失,而且是這種借刀殺人的詭計寫進書里,他沒記錄,不代表事情沒有發生。
而且從司馬懿的角度上來看,他是有殺張郃的動機的。
就如上文所說的一般,張郃是曹魏最後一員良將,曹真死了,曹爽又能力不足。曹睿能依仗的良將除了司馬懿之外就是張郃了。而且明顯曹睿對張郃更加信任,而且當時曹魏主要的敵人是蜀漢,而張郃一直在蜀魏邊境領兵作戰,顯然比一直在和東吳的前線為官的司馬懿更熟悉蜀漢的情況。
而此時的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卻並不穩固,在曹氏內部有曹爽對他有很深的防備心裡,外部又有張郃可以代替司馬懿的作用。所以在司馬懿的心中,死了的張郃才是好張郃,此時的張郃雖然對曹魏來說是擎天一柱,可是對司馬懿來說卻是掌權的絆腳石,自然要除之而後快!
※此人是曹魏最後的忠臣,他不死,司馬懿父子不敢篡位
※晉朝司馬氏最後的賢王,他若不早死,或許不會有五胡亂華
※曹魏最後的忠臣,戰功赫赫,他若不死,司馬家族不敢篡魏
※他是曹家最後的名將,他若在,司馬懿豈能篡權?
※父親生了他,劉備卻是養了他,更是劉禪最後的依靠!
※曹魏的最後的忠臣,司馬昭的死對頭,東晉開國皇帝卻是他的曾外孫
※明王朝最後的支柱,忠勇比肩袁崇煥,此人不死,滿清不能入關
※她曾為胡彥斌拋棄薛之謙,卻與「最帥武松」閃婚生子…不打擾才是最後的溫柔!
※薛之謙強勢回應是有恃無恐還是被逼無奈,揭開李雨桐最後的底牌!
※大明王朝最後的支柱,忠勇比肩袁崇煥,此人不死,滿清不能入關
※?他是曹家最後的名將,有他在,司馬懿豈能篡權?
※此人被稱為曹魏最後的忠臣,他的一死,司馬家族篡權從此再無障礙
※薛之謙與李雨桐鬧得不可開交,最後的人生贏家竟是高磊鑫?
※看巴黎時裝周,李沁楊紫等眾明星競相爭艷,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宋喆馬蓉抱女兒現身超市,宋喆能成好繼父嗎?他才是最後的贏家!
※民國時期的鄭爽陳喬恩唐嫣楊紫都是脫塵出俗,最後的李易峰你別鬧!
※他明末最後的王牌,也是明朝最後的希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朱元璋子孫都是軟骨頭?這些藩王死不降清,撐起了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帝若是用好這個人,大明或許不會亡在他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