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本期【藝鍋煮】介紹的食物,你肯定吃過。沒吃過,私信我們,買給你吃。吃過的,請點贊。


宋代,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時代。雖然在國力上並不十分強勁兒,但卻是「文藝青年」們熱愛的一段往事。那時詩詞歌賦百花齊放,驚艷畫作層出不窮,大伙兒活得也都十分滋潤。宋朝,更是一個「吃貨」的時代。蘇軾在與客人談論飲食的時候說「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著,南都麥心面,作槐芽溫淘,摻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粳,薦以蒸子鵝,吳興厄人研松江繪。既飽,以廬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這是大詩人夢想中的飲食生活,可見宋朝食物種類豐富。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大宋的有名食物,像火鍋、東坡肉這樣的招牌菜今日先按下不表,重點來說一說我們天天都要面對,但又不甚了解的一款吃食:包子。


包子在《東京夢華錄》中曾多次出現,如: 「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街北薛家分茶。」「王樓」是72家正店中的一家分店,制售「山洞梅花包子」。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包子不僅在市井頗受歡迎,在宮廷也是如此。皇上生日宴,妃嬪誕下皇子、公主之類喜事時便會賞賜這類食物。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話說我們古代祖先,在很早時候,不像今天有很多炒菜,因為缺乏炒的鐵鍋,他們一般吃的是蒸煮之物。至於包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是不是和我們在四川、重慶或者杭州小籠包見到的竹蒸籠一樣呢?


答案是,道理一樣,外形大不一樣。我們就來介紹一款古代的奇葩蒸煮器具。據說我們蒸東西的傳統就是從這個奇葩演化來的。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青銅婦好三聯甗,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們想像一下是不是很可笑,蒸東西的原來長這樣子。今天我們介紹的這種青銅器,叫做甗(yan,和眼發音相同)。下面這一件現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我們看到的這個甗,就是現在蒸鍋的原型。從上面的鍋,到下面的三個足,長得都有些像鼎。它就是從鼎的結構稍加改造後來的,既可以燒煮,又可以氣蒸。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甗,叫做卯(必卩)甗。


上面有兩行七字的銘文:雔卯(必卩)作母戊彝。意思是,身為「雔」徽記家族的「卯」,為紀念名「戊」的「母」親(以日為名),製作一件禮器(彝),以陳於宗廟。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我們看這件甗,到底它怎麼來蒸煮東西呢?這個甗分兩個部分,我們先看下面,叫做鬲(Li,同「利」發聲),脹鼓鼓的三足和肚子用來煮水的。很多甗出土時,下面這個三足部分的顏色明顯會與上面的青銅色不一樣,因為被煙熏了。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上面這個部分呈鍋狀,有兩個耳,是蒸煮放食物用的。平常使用時,從腰部的口中注入水,上口部架上蒸籠即可。


中間會隔一道箅子(Bi,同閉音),起間隔作用。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看完這張圖,大家就知道,水蒸氣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吧。我們古代人蒸東西,就是用這個奇形怪狀的大傢伙來做。到了宋代,仍然有類似的器物存在,但是竹蒸籠,那時也已經出現了。


與其叫包子,宋朝人更願意稱呼這些熱乎乎的白面饃為「饅頭」。這一點,恐怕是我們想不到的。宋人喜歡吃包子,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宋神宗也特別喜愛吃包子,因此當時開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包子的原意是指皇帝賜給大臣們的紅包,朱彧在《萍洲可談》里提到過:「近歲帝子藩衍,宮闈每有慶事,賜大臣包子,銀絹各數千匹兩。」每到逢年過節、宮裡辦喜事的時候,皇帝便會賜給朝中的大臣們「包子」,裡面裝上金銀珠寶或是綾羅綢緞。北方人是最先把帶餡兒的饅頭稱為包子的,北宋都城裡就有幾家很有名的包子鋪,如鹿家包子。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我們穿越回北宋,特別推薦一款:太學饅頭。太學饅頭,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但一講開封的一品包子,可能有人就聽說過了。



相傳北宋神宗皇帝熱心教育事業,一次視察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時,順便抽查了一下學校的伙食情況,太學的廚房便製作了饅頭呈給皇上。神宗皇帝品嘗之後,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說了一句話,「以此養士,可無愧矣!」此話後來傳遍京城,太學饅頭一躍成為城中名店小吃排行榜首位。太學的學生們更以能吃到這種饅頭為榮。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到了南宋,有個大名人岳珂,也就是岳飛的孫子。寫過一首詩,稱讚太學饅頭。


幾年太學飽諸儒,余伎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政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詩中說,「太學饅頭」是將肉切成絲再拌進花椒面、鹽等調料製成,再用發麵做皮的(類似於今天的饅頭狀)。其顏色白晳、質地軟嫩、味道鮮美,即使是沒有牙齒的人,也能放開大嚼。太學饅頭不但好吃,做起來也一點兒都不複雜,將切好的肉絲拌入花椒面、鹽等調料做餡兒,再用發好的麵糰包裹起來,做成今天饅頭的形狀蒸熟就可以吃了。


如果你真喜歡的不得了,回家可以嘗試著親自動手做一做。


北宋滅亡了,卻留下這一款食物,讓岳飛後代也讚不絕口


問題是,北宋的太學饅頭,為啥後來又改為開封一品包子了呢?原來,明代,朱元璋第五個兒子周王朱橚(sù)的王府就在開封。據說,他最喜歡吃「太學饅頭」,並且還常用它來招待王公大臣。由於朱橚身為藩王,在朝中的品級是一品大員,趨炎附勢者就把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一品包子造型大方,肉餡鮮嫩,湯汁豐滿,湯汁緩緩的滲入麵皮之中,綿軟且鮮香,是開封城裡老少皆宜的名牌小吃。


有河南的朋友嗎?下次給咱家帶一屜開封包子吧。

您可能感興趣

一代才女卻被迫殉葬,死前留下一首詩,看後,太監們都哭了
秦始皇已死,但他卻給後人留下一個看不見卻很神秘之物
得癌之人幾乎都吃過這幾種食物,他們都後悔死了,留下悔恨的淚水
博美因殘疾被丟棄,一點食物沒留下,這是要送它上絕路啊!
他是一代帝王,死後卻被埋在垃圾堆下,而他留下的功績至今還在使用
和珅被抓後,抄家找不到贓款,留下一首絕命詩,準確預言清朝滅亡
後裔不只是傳說,在現在的世界上仍然有他留下的遺迹
明朝留下的絕頂物件, 清朝竟拿去做這種事,好玩意都被糟蹋完了
爛父親才照顧女兒一天而已就情緒失控,接著做的事讓她的頭部留下了一輩子的可怕傷口…
努尔哈赤死里逃生,留下一种习俗,不吃不打三种鸟,一直流传至今
寒露過後, 身體這幾處千萬凍不得,老病根都是這樣留下的
「出軌的女人,偷腥的貓,總擦不掉身體留下的這三種後遺症」
戰火紛飛,他選擇留下來,只為了讓那些貓吃上一口飯
因拍戲不幸身亡的六位明星,雖然人不在江湖了,卻留下他們的傳說
捂臉!丁寧贏了平野,但卻留下了可能一輩子忘不掉的尷尬陰影
慈禧臨死前殺了光緒,還留下了兩句遺言,但聽起來卻是無恥至極
婚外偷腥的男人,身上一定會留下這幾種擦不掉的味道!
女人婚外偷情,身體會留下這6大痕迹,再精明也是洗不掉的!
朱元璋死前,留下最後一封詔書,比殺功臣還狠,讓人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