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微信已經坑害了很多人,但是大家不自覺
韓少功,1953年1月出生於湖南長沙,漢族,現居海口市,曾任《天涯》雜誌社社長,海南省作協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等,中篇小說《爸爸爸》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等。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曾獲中國內地、台灣、法國等多種文學獎項。作品《山南水北》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2006年)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
被稱為「中國作家中最有思想的」韓少功,每年有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湖南鄉村,每天勞動、寫作,和農民們在一起。村裡人有個什麼大事也喜歡找他商量。他覺得和這些底層的三教九流的人們打交道特別有收穫。他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作品《山南水北》寫的就是這裡,書在村裡傳開,不少人喜歡,也有人疑惑那裡面寫的人是不是自己。
《山南水北》
韓少功
作家出版社 / 2009-4
然而並非韓少功的書農民們都愛看,「有些東西我不是寫給他們看的,和他們形不成對話。」他說。雖然作為有意無意受到「文藝為工農服務」影響的一代人,韓少功在面對農民寫作的時候,嘗試了很多接近他們的語言和寫作方式,但他說,自己不會成為趙樹理那樣的「人民作家」。
身處一個複雜的歷史當中,身處一個複雜的時代,「我經歷過的這幾十年,如果我們對此不發什麼言的話,或者保持一種沉默、含含糊糊、人云亦云的狀態,也對自己交代不過去,我需要面對這種複雜性,挑戰自己的智力。」
一個作家,用他的經歷和寫作,將一個時代的變化和自己的思想變化和盤托出,韓少功覺得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責任。然而,《夜深人靜》卻在等待,與讀者形成對話。
《夜深人靜》
韓少功
中信出版社 / 2015-11
這本堪稱他個人心靈成長史的書以「少年」、「鄉親」、「天下」、「書卷」、「心魂」五章為區分,對應了他生活的經歷,卻並不以作家的非虛構敘述和寫作時間為主線。裡面的文字既有小說也有散文,摘錄自他不同時期作品如小說《爸爸爸》、《馬橋詞典》、《日夜書》,散文《山南水北》,隨筆《革命後記》、《暗示》等等。一向因為糅雜文體而被評論界討論的韓少功,再次以糅雜的方式拼出了他的精神成長曆程:少年眼中「文革」的混亂;知青勞動生活的艱苦與精神生活的活躍,以及他們對農村的啟蒙和農村對他們的啟蒙;農民可愛與可悲的複雜性;社會轉型之後人們價值觀的混亂,以及知識界發生的分野;在世界視野里重新看待中國和世界:我們的道路應該怎麼走?
心靈史
真正可靠的思想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產生的
青閱讀:《夜深人靜》這本書稱得上是您個人的心靈史,編選的過程也是對您自己精神成長的一次梳理,這種梳理對您而言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韓少功:我覺得生活還是思想之母,雖然文學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無中生有,實際上是最現場的那些動力激發你的靈感,最先播下來的種子是生活賜予給你的。我們這代人都受時代的局限,命運安排不是自己決定的。我覺得這既是我們的局限,也是我們可以信任自己,取得某種可靠性經驗的依據。我的思想不是完全從書本讀來的,是從生活中來的,生活和社會是我的學校。現在我們的文科教育,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從書本到書本,用書本來產生思想。這個東西有時候不靠譜,一到實際中就煙消雲散,不起作用。真正可靠的思想是從知和行的過程中、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產生的。這是我們這輩人關注的,也是我們更多珍惜的。不管我們在書上讀到什麼思想,要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都要還原到生活中去檢驗、消化。這是比較好的方式,所以我是一個實踐主義者。
青閱讀:說起您這一輩人,你們經歷了「文革」、改革開放、80年代思想啟蒙、90年代的經濟浪潮直至新世紀跌宕起伏的時代劇變,人的思想和認識也在這種劇變中不斷改變,您自己對這種處在潮流中的思想變化,感受深刻嗎?
韓少功:話分兩頭說,有些東西有變化,但有的東西也變得不多。比如上海有一個青年批評家,他看了我的《革命後記》,覺得其實從我上個世紀80年代的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到《革命後記》是一脈貫通的,根本沒變。他一說,我愣了一下,我想可能是。因為《西望茅草地》寫的是對老幹部特別複雜的感情。那個主人公是當時的一個英雄,有一些可悲的毛病和時代的局限,當時寫他是愛憐交加,或者恨憐交加,是一種糾結的心情。在《革命後記》里回顧革命的歷史,其實也是很糾結的歷史,你會有很多的反思、批判,但是你不會像某些人一樣虛無主義地對待這一切,說過去的一切都是狗屎,那些東西我沒法認同。
所謂中國道路是很複雜的過程,它受制於很多歷史、時代的原因,這中間有很多難言的隱情和困難,我們經歷這一段歷史,會知道得比較清楚一點。比如有的年輕人會問中國怎麼不早點搞市場經濟?怎麼這麼傻?其實我們就知道,像我16歲下農村的時候,農村是沒有化肥的,全國都幾乎沒有化肥。那時候的畝產量大概就是四五百斤,好一點的糧種,可以達到500斤一畝。現在有雜交水稻以後,在南方正常的畝產大概是一千到兩千斤,大概有四五倍量的增加。光是這樣一個技術條件,等於中國多了多少耕地,多了多少資源,能養活多少人?我下鄉那時候在糧食供應都是岌岌可危、經常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那種市場經濟的風暴,那種貧富分化的動蕩、物價的動蕩是沒法承受的。那個時候計劃用糧,說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地位高低都強制配給糧食,這是無奈之舉。其實50年代初我們曾經想搞市場經濟,那時候甚至還有股市、有證券市場,糧價也是放開的,後來搞了幾次不成功,《革命後記》里也描述了,當時我們對這些都是略有記憶的。
《革命後記》
韓少功
牛津大學出版社 / 2013-12
後來在我離開農村的時候,就有雜交水稻了,糧食產量一下子上升了,農民開始有富餘產品,有富餘勞動力可以轉移了:比如農民開始有雞蛋,因為糧食多了可以養一些動物了,然後拿雞蛋到城裡換東西,比如糧票等。整個的市場經濟從那個時候開始活躍。但前提的條件是地里必須長東西,這個剛性的條件沒有的話一切免談。舉這個例子是說,我們從那個時代過來,對那段歷史複雜的感受,這也許沒有變化。
當然我們思考的重點隨著時代會有所轉移,比如有人說我80年代的時候是自由派分子,也對。那時候我們特別需要解決的是民族的問題、自由的問題、個性解放的問題,那些文藝方面的思潮我們都是很認同的,比如說現代主義,什麼薩特的哲學、尼採的哲學,我們在大學的時候都是粉絲,都狂熱得很。但到了一定的時候,當你的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接觸到一些深水區的問題的時候,你的思想重點又會發生另外的轉移,著眼點、著力的地方可能更多一些。比如說在90年代後期,我已經是《天涯》雜誌的社長。那時候我們內部也有很多爭論,比如關於教育要不要市場化的問題,醫療要不要市場化的問題,農村的土地要不要私有化和市場化的問題。當時我有一些知識界的同行對社會弊端的批判我們都是很贊成的,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是真實的,但是有時候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會出現很大的差別,有不同的方案建議。比如有的說解決問題就是要徹底的市場化。當時我就覺得很懷疑:有錢就看病,沒錢就不能看病;有錢就讀書,沒錢就不能讀書,這樣對不對?我覺得不行,教育、醫療包括住房,這都是基本的人權問題,不能用一種市場的迷信來解決。這時候就發生了爭議。這也不是說我就改變了以前的東西,只是說我們思考的課題有所變化,新的問題出現了我們就討論新的問題,所以你說變不變這個東西很難說,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
變化
生活提出來的問題你沒辦法迴避
青閱讀:不過有些人還是覺得,在90年代以後您對很多問題的關注和認識上的變化,和80年代作為自由派的您對不上,您怎麼看待這種變化呢?
韓少功:我關注的是來自實踐的信息,比如在90年代,一開始我們單位有兩個打字員,專門做刊物的錄入,後來有了網路以後就發現不要那麼多打字員了,文章都是拷貝過來的。我們要裁員減掉一個,她們也是臨時工。後來就不忍心裁那個要裁的小女孩兒,她家裡7個人下崗,就她一個人還有微薄的收入,你不能讓她變成第8個。我說思想不是來自書本,是來自實際生活就是這個意思。像這樣的問題你就要思考怎麼辦,那麼多下崗工人的問題怎麼解決,這裡你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思考者的責任,而不是說我們從書本裡面振振有辭地搬出一套理論來講。所以當時我們辦雜誌是非常堅持這一點,他們說我們雜誌的特徵是文史哲不分家,大文學。其實我特別喜歡,或者特別願意支持那種不脫離實際生活的思考和表達,不管你是文藝作品還是理論作品,我一聞就聞得出你這些東西從哪兒來的。生活提出來這些問題你沒辦法迴避。
青閱讀:說到90年代的《天涯》雜誌,我想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那時的經濟風潮,在這個大衝擊下很多文學雜誌潰不成軍,傳統的文化問題、文學問題變得不受關注。但是《天涯》卻在海南這個地方發出聲音,形成一個對抗潮流的文化、思想討論的環境,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韓少功:可以說我們在中國也是很幸運的,我們見證了、經歷了非常濃縮的,或者說特別豐富的問題。比如我們經歷過計劃經濟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弊端我們看得很清楚。突然猛烈的市場經濟撲過來了,我們在這中間有很多深刻的、實際的經驗和體會。這樣的時代不是說總會遇到,有時候我們跟國外的同行聊起來他們很羨慕,說你們怎麼什麼都有?當然你身在其中有時候也是不舒服的,你會覺得很困擾、很煩惱,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方向感在什麼地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應對這樣的壓力。但是回頭看,正因為有這樣壓力的存在,你的思想不能惰怠,你有幸利用這些壓力成為思想前進的動力。
《天涯》雜誌
比如當時海南出現了色情行業,我記得對女性人權的維護曾經是知識界同行義憤填膺的事情,「文革」的時候一個黨支部書記利用權色交易,凌辱了我們的階級姐妹,大家非常痛恨和氣憤,怎麼換了一個邏輯以後,同樣是一種權力的佔有,變成有人歡欣鼓舞的事情了?我說這個東西(賣淫)有問題,人家說怎麼有問題,這不是自由嘛?我說如果人出賣自己的肉體可以是合法的話,那麼出賣自己的器官也應該是合法的,那麼出賣我的自由是不是合法呢?像以前的殉葬,出賣自己的生命算不算合法呢?這個邏輯推下去有問題啊。所以在中國,在短短的幾年裡,或者十幾年裡,這樣的問題密集地來衝擊我們,迫使我們思考,像魯迅說的那樣側著身子作戰,後面這個東西還沒有理順,問題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擠壓在你的面前了,而且這兩個問題之間有沒有關係,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都需要你冷靜地判斷,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
發聲
當災難發生時,有思想和知識的積累很重要
青閱讀:在當下中國的時代劇變里,除了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如今大家討論得比較多的,還有技術層面比如網路帶來的變化,作為一個作家、一個思想者,您對此是不是也很敏感?
韓少功:網路是我們重要的手段,甚至是我們重要的組成部分。網路中提供的方式,甚至網路本身產生的新的生活、生產形態都介入到我們的思維和生活中。我在鄉下現在條件很好了,哪怕在一個偏僻的山村光纖寬頻也能順利地抵達,我特別重視這樣的工具和手段。但它肯定有弊端,肯定有災難,現在人在適應一種新的技術的時候不是那麼敏感,大部分還是麻木的。比如簡訊、微信已經坑害了很多人,但是大家不自覺,我們知識界對此的反應太遲緩,太笨。
會有很多人成為犧牲品,每個新技術都是這樣的,人類的老師一定是災難,形成災難以後人類才會警醒,撞了南牆才會回頭,才會出現大的調整。在這之前先知先覺的人、有識之士發出微弱的聲音不會被主流世界所關注和重視。工業化時代開始的時候大家是歡欣鼓舞的,蒸汽機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有了電就是天堂,後來一次大戰、二次大戰爆發到原子彈爆炸,巨大的事件發生以後,工業化時代各種各樣的問題、弊端出現,這才發現也不是那麼美妙,我們應該做很多調整,大家才有了重新的認識。互聯網技術也是一樣。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在這方面比較悲觀,我只能是等待災難的發生,沒有災難的發生人類這個沒出息的群體不會做出足夠的反應。
青閱讀:在這樣一個時代,很可能你們經過思考發出聲音的時候會沒有人關注,甚至沒有人聽到,這個時候您還會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嗎?
韓少功:對,這種積累是很重要的。眼下看著是不解決問題,但是有思想和知識的積累,和到時候完全沒有思想和知識的積累,在兩個不同條件下發生災難,是不一樣的。如果有積累的話,發生災難人們的反應有很多可以憑藉的東西,反應會更加理性一些,更加智慧一些,更加有建設性一些。這是我們的一種設想或者說信仰。當然,天知道呢。
·END·
青閱讀精選
回復以下關鍵詞,開啟趣讀之旅
年度好書 薰衣草 契訶夫
致郁系 黑魔法 怕老婆
奧斯卡馬克思
微信號:qyuedu
歡迎來讀讀君的雜貨鋪
買買買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店
※沒了微信,我們是不是就斷了
※微信這個功能太實用了,解決了很多人的煩惱
※微信居然有這樣的隱藏功能,好多人還都不知道!
※你的微信是不是也壞掉了
※长得漂亮的人很少发自拍,她们都在看这些微信
※這是哪位高人寫的微信段子,笑死我了,不得不看!
※不看這條微信,不掌握這個秘訣,不管你花再多錢,可能都成不了白富美!
※可悲!微信害了一個美好的家庭
※敗家的老爺們,不要沒事就瞎加女人微信!
※微信沒秒回,你是不是和誰做愛去了?
※家長微信群:不看可惜,看了懵逼
※微信的這個功能,保住了很多感情
※沒有收不到的微信,只有不想回復的人
※厲害了!微信竟然還有這個功能?
※不知道這個功能,你的微信就白用了!
※微信這個功能,拯救了多少情侶的感情!
※我的微信群,突然就沒人說話了
※你可能不知道,微信廣告也有可能是個「坑」,一不小心就會被騙
※微信不回你的人,就不要跪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