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比星爺的癩尿牛丸還要有筋道
本文首發在物道(wudaoone),中國精緻生活微雜誌。
福州肉燕燕皮
文 | 物道
任何一種美食,從誕生開始,都是因了人們對「要吃好」的追求。但是,能讓一道美食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生命中的,就不止是「好吃」那麼簡單。它必然是被揉進了許多故人情,才能成為讓那份美味升華,成為讓人日思夜夢的滋味。
看過周星馳《食神》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一顆名震江湖的「爆漿癩尿牛丸」。力大如牛的店員掄起兩根大木棒日夜捶打,將砧板上的上等牛肉打至泥狀,再手握拳狀一粒粒擠出。煮熟後的牛丸彈性驚人,甚至可以用來打「乒乓球」。
福州的食神們,用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打制方法,做出了一種毫不輸於癩尿牛丸的筋道美食。只不過,他們打的不是牛肉,做的也不是丸子──他們把經過無數次捶打的豬肉肉泥,混上薯粉,擀成了一塊色澤如玉的薄皮。這就是福州燕皮。
手打肉,肉包肉
走過福州街頭,「嗒!嗒!嗒!」一聲聲力量感和節奏感十足的擊打,總會讓許多初來乍到的遊客駐足。但對福州人來說,這打肉做燕皮的聲音,他們最熟悉不過。
遠遠望見前方一家店鋪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擊打聲就從眾人中間傳出。三四個小夥子圍站在一個圓形木砧板旁,掄一根油亮的大木槌一下下地捶打著豬肉,打出來的嫩紅色肉泥已經細膩黏著如同豆蓉。店鋪的大師傅說,這肉須是精選的豬後腿瘦肉,必須人手打制。燕皮那股嚼勁,就全拜了那千捶萬擊所賜。
肉泥打好了。撒上用細孔絹篩篩過的甘薯粉和清水,反覆攪勻壓勻,揉成一團乳白軟嫩的肉粉坯。接下來的擀皮,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拍、擀、點、壓、拂、掃、切……十幾道工序,將這團肉茸面坯擀得如紙般輕薄。
將剛擀好的燕皮切條,用海鮮高湯煮食,香噴噴平滑爽脆,口感神似燕窩。而最受歡迎的吃法,要數「肉燕」,即「肉包肉」。將燕皮切成小塊方片,選瘦豬肉、蝦米、荸薺和紫菜等剁醬做餡兒,包裹攏捏成圓頭、細腰、散尾,像盛開的長春花,所以人們也叫肉燕作「小長春」。
久等了的食客,終於可以坐下嘗一碗新鮮打制的肉燕了。勺起一個透明的「小長春」,一口咬下去,皮薄香脆嫩滑,嚼勁十足,肉香洋溢了整個口腔。輕吸一口清湯,擱下瓷碗,禁不住滿足地一聲長嘆。「魚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厭」,這句響噹噹的順口溜,此刻,吃的人比誰都懂。
無燕不成宴
相傳燕皮出自官宦之家,後來打燕皮的手藝流傳入福州民間。舊時豬肉矜貴,肉燕是在節慶筵席上才能吃上一回的珍貴菜肴,「無燕不成宴」,便成了傳統。
一位老廚師,為村中大小筵席掌勺二十多年,他說,「每場宴會都少不了太平燕」。將肉燕和整個的鴨蛋放在一起煮的菜肴,就是太平燕。福州話稱「鴨蛋」作「鴨卵」,諧音「壓亂」,而「宴」「燕」同音,寓意十分太平。逢年過節、婚嫁喜宴之時,捧一盤香噴噴的太平燕上席,鞭炮齊鳴,全場鄉親齊齊起身舉杯,吉祥而盛大。
每每離別故鄉,福州人亦要在啟航前吃一場「太平宴」。吃了一碗太平燕,鄉人的祈願將助遊子乘風破浪,平安抵達夢想之地。而鄉親們笑著將肉燕送到自己手上的情景,總能使每個離鄉在外的福州遊子魂牽夢縈。
老子說,珍饈百味,不過一飽。但對每一個福州人來說,那一口口香滑爽脆中,有著遠比「一飽」要豐富得多的滋味。無燕不成宴,這是福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儀式,亦是福州人對這道美食最深的熱愛和認可。就像福州人不會忘記「無燕不成宴」一樣,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頭,都藏著一句關於家鄉美食的話語。這句話語,總是起於美味,延續於悠長的故人深情。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源自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觸目驚心!你吃的牛丸牛百葉竟是這麼做出來的
※英國人發明可食用水包 網友:撒尿牛丸,以為這樣就認不出你了嗎?
※香港丨周星馳的一粒爆漿瀨尿牛丸,能讓香港人彈起翻生。
※今天來科普下撒尿牛丸的正確吃法
※27歲男子鍛煉三個月 比吃了撒尿牛丸還強!
※「撒尿牛丸2.0版」:英學生髮明可食用水球
※嶺大頒授5榮譽院士深水埗「明哥」、「牛丸」陳婉婷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