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大批發」!NASA一次性找到了1284顆
NASA公布概念圖顯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確認的部分行星。
目前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超過3200顆,其中2325顆由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
據新華社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0日宣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一次性確認了1284顆太陽系外行星的存在。至此,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超過3200顆,其中僅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就發現了2325顆。在確認的行星中,近550顆可能是類似地球的岩石行星,其中有9顆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中。宜居帶系外行星也因此增至21顆。
「眨眼」捕捉行星
總耗資6億美元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以德國著名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的名字命名,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它繞太陽飛行,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基本重合,通過觀測行星凌日現象,在天鵝座和天琴座的大約10萬個恆星系中搜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
具體來說,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每隔30分鐘會同時監測約10萬顆恆星亮度的變化,當某顆行星經過恆星表面、即「凌日」時,它就可觀測到恆星因受行星遮擋所發生的細微亮度變化,即通過捕捉星星的「眨眼」來判斷行星的存在。
據美國航天局官網介紹,由於行星軌道和恆星類型不同,凌日現象大約會持續1小時至半天時間。每一段「眨眼」時間,就是開普勒望遠鏡的「捕獵」黃金期。
「掃帚」新式搜索
與恆星的光輝相比,行星凌日時的亮度變暗現象實在是微乎其微,也非常難觀測。舉例來說,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掠過太陽大小的恆星時,產生的亮度變化只有百萬分之八十四,這就像是要從數公里外看清一隻跳蚤是否爬上了汽車前燈一樣難。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主體大致呈圓筒狀,直徑2.7米,長4.7米。用於檢測亮度變化的光度計由光圈為95厘米的望遠鏡、直徑1.4米的主反射鏡以及9500萬像素的焦平面陣列感測器組成。
光線射入望遠鏡後,從主反射鏡反射到感測器上,每隔6秒鐘,感測器會把檢測到的光子數量記錄並上傳至望遠鏡內的計算機,以便存儲和初步分析。這些光子數據每個月會傳回地球一次。
自20多年前人類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通常通過一一分析確認的方法來驗證疑似行星,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而最新的研究方法,是基於一種能同時應用於多顆候選行星的新型統計分析方法,計算每個候選者為行星的百分比概率,概率超過99%被認定為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員打了一個比喻:候選行星就類似丟在地上的麵包屑,以前是一顆一顆撿起來,新的方法是用掃帚把它們掃起來,結果就是一次性發現一大群系外行星。
身處1.2億公里外太空「開普勒」已超期服役
按美國航空航天局原定計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服役期為3年半,但2009年至今,它在太空中已7年有餘,屬超期服役。
其間,這個「老兵」也曾經曆數次危機,但都有驚無險。在2013年,因4個反應輪中的兩個出現故障,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被宣布「死亡」。反應輪主要用於調整望遠鏡的姿態。2014年,科學家用太陽光子產生的壓力作為一個「虛擬反應輪」,讓這台太空望遠鏡得以重生。美聯社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局計劃明年再發射一台搜尋行星的天文設備。
前不久開普勒望遠鏡再次進入緊急模式,僅維持最低限度運行能力,經科學家努力才恢復正常。它現在位於近1.2億公里以外的太空。科學家說,讓開普勒維持正常運行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為何要持續探索太空?美國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埃倫·斯托凡說:「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類似我們太陽的某顆恆星的周圍,我們或將最終找到又一個地球。」
※NASA:我們又找到1284顆新行星
※NASA一口氣發現1284顆系外行星:9顆宜居
※NASA 發現第二月球:「2016 HO3」
※火星上的第一張人臉!1976年NASA早就拍到
※NASA又發現1284個系外行星 發現地球2.0
※NASA一次性購入53台D5
※NASA新發現1284顆行星,扒一扒系外行星探索趣聞!
※2030年NASA將把人類送上火星!
※時速112km!NASA首次展示人類第一輛火星卡車
※NASA2020年發射新一代火星車長啥樣
※NASA將與銥星共乘一艘SpaceX火箭:計劃2018年初發射
※NASA發現太陽有一個75,000英里寬的洞
※NASA新發現219個候選系外行星,其中10個可能宜居
※上天了!NASA買53台尼康D5旗艦單反:230萬豪氣
※前NASA員工爆料:1979年我看到人類在火星漫步!
※2020年NASA再送人類上月球,下一步計劃殖民火星
※前NASA員工爆料:「1979年我看到人類在火星漫步!」
※NASA宣布12星座是假!第13個星座被故意刪掉
※NASA宣布再發現10個類地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