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薛涌:別讓孩子輸在娘胎里

薛涌:別讓孩子輸在娘胎里

薛涌:別讓孩子輸在娘胎里



摘要:(微信號ID:ipress)對於胎教,還是寧信其有,只是注意操持時不要過分即可。

作者:薛涌,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波士頓Suffolk University歷史系助理教授。


著有《思想的秘密語言》一書的David Cohen曾經講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先天與後天能力的一個關鍵區分就在於:凡是生而具有的都屬於先天的。但是,如果胎兒在子宮裡就可以學習的話,進行這樣的區分就要困難得多了。」在近幾十年瘋狂的早教熱中,胎教成了急先鋒。有人甚至聲稱:胎教出來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與眾不同。他們不是焦躁地大聲啼哭,而是非常放鬆地睜大眼睛。他們更警覺、更好奇。他們走路後學什麼都快,到了學校功課也優異。他們是新嬰兒,造就的是一代新人類。


對胎教的這種神奇效應,我們也許可以存疑。但是,出生前不當環境的惡劣影響,則是有詳細的統計資料支持的。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因為出生前後的環境而在學習、行為和感情上有問題。1989年的一項經典研究揭示,維生素B的缺乏會導致嬰兒的腦部和脊髓的畸形。當然,抽煙、酗酒、吸毒,等等惡習,都會對嬰兒的健康帶來本質性的影響。這並不是說那些沒有惡習的父母可以放鬆警戒。比如營養的好壞,對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就有關鍵性的影響。


歷史學家曾經通過歐洲的徵兵記錄的研究揭示出,十八世紀末領導工業革命的英國經濟發展水平甚高,營養良好,其男性平均身高在1米72左右。經濟落後的法國,因為營養水平差,男性則僅1米62,到了十八世紀仍然在1米7以下。這說明孩子早期的營養水平對其發育的關鍵性影響。智力當然不像身高那樣顯而易見,但一些極端例證足以為我們提供必要的線索。

二戰期間德國對荷蘭的封鎖,導致了那裡長達七個月的饑荒,上萬人餓死。醫院的記錄表明,懷孕頭三個月處於飢餓狀態的婦女,其胎兒畸形率最高。那些懷孕後三個月挨餓的婦女,嬰兒的體重和腦圍則大幅度降低。最近對拉美、非洲和美國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營養不良的孩子的智商和學習成績明顯要低。過去的研究在解釋大腦發育時通常以營養為唯一的解釋因素。更新的研究則指出營養之外的環境因素同樣重要。一些兩三歲的孩子大腦發育慢並非僅僅是營養不良,其生存環境中缺乏刺激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孩子的生命並不是從出生時開始。一位發展生物學家指出:「人在受精和出生之間的階段是胚胎。胚胎是個驚人的概念。形成胚胎是人所能作的最難的事情……人和機器最大的一個不同是:機器在沒有造好之前並不需要運轉。但是,包括人在內的每個動物在自己被『造好』之前就不得不『運轉』。」這種運轉,受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許多兩棲動物有短暫的幼蟲期以適應水生環境。青蛙生下來多為蝌蚪,漸漸長出四肢、脫掉尾巴而變成為幼蛙。但是,一些青蛙在缺水的環境中則跳過了這段蝌蚪期,居然能直接生出幼蛙來。這說明生物個體適應的過程中,環境的因素有多麼重要。人也是如此。出生前的許多因素,可能決定孩子的一生。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地要問:既然如此,難道孩子的教育不也是在出生前就應該開始嗎?理論上似乎是應該如此。但問題是,還沒有出生的孩子能學什麼?我們又能教什麼?


我們知道:出生前後連接腦神經細胞的突觸組織經歷了一個突增期。我們所擁有的大部分腦細胞都是在受孕後前三個月生成的。其中大約一半的腦細胞在出生前就退化掉。這些對智力的發育意味著什麼?這大概是早教領域最令人興奮的前沿之一。


1970年代末期,醫學家們藉助超聲波、光纖攝像機等精密儀器,大大增長了對胎兒的知識。胎兒在三個月時就會動,到了十四周時,則展示了一個新生兒所能做的大部分動作:打嗝、吮咂姆指、翻身、對聲音的驚異反應,等等。研究者又進一步把胎兒的狀態分為四種:安眠、動眠、安覺、動覺。到了二十四周時,胎兒很少持續靜止五分鐘以上。到三十二周以後,胎兒則可以持續安睡到半個小時。到六個月時,胎兒就有了聽覺。另有研究揭示胎兒在四個月時就對聲音有了反應。甚至Peter Hepper領導的研究小組探測出胎兒在十二周時就有了聽覺!

應該說,聽覺也許是人類智能中發育最早的器官。難怪中世紀西班牙思想家Moses Ibn Ezra把聽覺的出現看成是「思想之門」,伏爾泰則把聽覺稱為「通向心靈之路」。


現代心理學家Anthony De Casper則進一步揭示:嬰兒出生時已經能夠分辨母親和陌生人的聲音,並喜歡母親的聲音。不僅如此,他複製了通過羊水而傳送的母親的聲音,發現胎兒對這種聲音比通過空氣傳來的母親的聲音則更有偏好。另外,嬰兒喜歡聽母親說母語而不是外語,喜歡母親心跳的錄音超過父親的聲音。這些都說明胎兒出生前已經有了「人生經驗」。De Casper還證明,胎兒不僅能聽,而且在學。他和他的研究小組讓十六位孕婦在生產最後一個半月每天給胎兒進行兩次閱讀,讀物是蘇斯博士(Dr.Seuss)的《帽子里的貓》。結果出生後的測試顯示,這些孩子對媽媽胎教時的閱讀有明顯的偏好。


2004年一個日本研究小組發表的對黑猩猩的研究揭示,黑猩猩的胎兒有建立子宮外的音調和振動音頻刺激之間的聯繫。在胎兒期間受到震動音頻刺激的黑猩猩,到出生後33到58天之時,對同樣的聲音刺激具有和沒有在胎兒期間接受過同樣刺激的黑猩猩明顯不同的反應。他們的結論是,黑猩猩在胎兒期間就可以通過聲音學習,並且這種學習的成果可以在記憶中至少保持兩個月之久。


美國的一項研究則著眼於孕婦和母親的飲食。孕婦和母親被分為三組:第一組在懷孕最後三個月每周飲用胡蘿蔔汁四次,持續三周,在孩子出生後頭兩個月的哺乳期則喝水;第二組則在懷孕最後三個月飲水,在頭兩個月的哺乳期以同樣的頻度飲用胡蘿蔔汁;第三組則自始至終飲水。結果發現,在斷奶階段,在這三組不同餵養法中長大的孩子,對帶有胡蘿蔔風味的穀物食品有明顯不同的偏好。第一組孩子最喜歡,第二組也不拒絕,第三組則頻作反感之色。科學家們推想,這可能是因為母親的飲食通過羊水而傳給了胎兒。


不同文化中在飲食上「先天」的偏好,恐怕是在「胎教」中隨著母親的習性而形成。這也意味著懷孕和哺乳期間是塑造孩子一生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大好時機。另一項研究顯示,孕婦哪怕是「適量」地飲酒,對孩子的智商都有明顯影響。每日飲兩杯酒的孕婦,會導致孩子在七歲時智商下降七分。而父母教育程度低、家裡孩子過多,則會加劇這種智商的下降。

大多數負責的母親,都會注意飲食營養,戒除甚至乾脆就沒有抽煙喝酒之類的惡習。對她們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對付生活中的壓力。當人必須面對極大的壓力時,就可以犧牲身體中其他的功能。這是生物進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在非洲大平原上的斑馬,一旦看見自己的捕食者,腎上腺就分泌出壓力荷爾蒙,心跳立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呼吸急促。這些反應使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逃離。與此同時,這些荷爾蒙迅速關閉其體內暫時不需要的功能:消化、生長、精子生產、樹突分叉、免疫功能,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調動體內所有的能量來逃避眼前的危險。不過,當危險過去後,這些暫時關閉的關鍵性功能有馬上恢復。逃生時的壓力就巨大的,也是短暫的。不會影響其身體的基本功能。但是,如果長期處於高壓之下,那就另當別論了。


身體為對付壓力,必須犧牲其他功能。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Robert Sapolsky發現,長期的壓力會刺激壓力荷爾蒙高度活躍,使部分腦細胞失去其樹突,甚至最終死亡。這最終將導致記憶力衰減、思維不清、創造力缺乏等癥狀。對於孕婦而言,這些壓力荷爾蒙會減少對子宮的供血。在極端的情況下,子宮的供氧和養分會減少60%,並使胎兒心跳加快。


法國的一項對老鼠的研究也揭示出,懷孕的老鼠在生產的前一周如果承受過大的壓力,其孩子一生的記憶力都會有影響。因為這種壓力會阻礙孩子腦子中負責記憶的海馬腦體(hippocampus)中神經組織的增長。2005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母體長期承受壓力,會導致一系列壓力荷爾蒙的過度活動,導致早產、嬰兒體重不足、成長緩慢、情緒不穩定等等問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對人的研究則揭示出,母親在懷孕期間承受過大壓力,會增加孩子患自閉症的可能性。因為胎兒在24到28周期間對母親的壓力特別敏感。類似的研究文獻還有許多,指向的都是一個事實:胎兒期的經驗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薛涌:別讓孩子輸在娘胎里


「孕期大學」的創建人F. Rene Van de Carr在加州當了三十多年的婦產科醫生。他通過臨床觀察得出結論:胎兒在出生前就有作出選擇的能力。比如,對父親的手撫摸母親的大肚子和婦產科醫生的手的撫摸,胎兒的反應非常不同。在後一種情況下,胎兒甚至可以停止反應、愣住了。這一切在超聲波中看得清清楚楚。這些實踐使他成為胎教的身體力行者。他與心理醫生Marc Lehrer合出了《孕期課堂》一書。目前已經有三千多位母親上他的課。他鼓勵學員通過對孕婦的腹部進行撫摸或按摩的方式和胎兒溝通。特別是當胎兒踢踹時,大人輕輕按摩腹部,並不停地和胎兒講話:「爸爸在這兒」「媽媽在這兒」……久而久之,胎兒就學會了和父母溝通。


世界著名的伊斯曼音樂學院的教授Donald Shetler,曾經負責本校的「天才教育課程」,旨在發現有音樂天賦孩子。他退休後受到鈴木教學法的創始人鈴木鎮一的激勵,自己開始了胎教研究。他讓三十位音樂學生在自己懷孕五個月時開始給胎兒每天放兩次音樂,每次不超過五分鐘。早晨的音樂是激勵性的,包括亨德爾的《王家煙火音樂》和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晚上是安寧性的音樂,如巴赫、維瓦爾第等一些巴洛克音樂或者亨德爾的音樂,不過都要以心跳每分鐘六十的頻率演奏。他對這組孕婦和不進行胎教的比較組的孕婦每六周見一次,並進行了長期追蹤。結果發現,受了音樂胎教的孩子,說話要早三到六個月,上學後智力提高也快,經常跳級。


當然,這些孩子的音樂才能更加突出,對音樂的記憶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一位二十一個月的女孩居然能準確無誤地哼出一首流行曲。這些孩子也特別喜歡練琴,幾乎不用大人督促。耶魯醫學院和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教授Kyle D. Pruett也提到,一對夫婦,丈夫是大提琴家,妻子雖然喜歡丈夫拉琴,卻完全不懂音樂。懷孕時央求丈夫給胎兒演奏,結果丈夫不僅照辦,而且把耳機放在妻子的肚子上,把琴聲傳過去。孩子四個月時再開演奏會,發現孩子明顯對胎教時的音樂有積極的反應。


不過。上述這些方法,還處於零星的經驗階段。一些專家警告,進行胎教時千萬不要過分,寧願偏保守些。比如F. Rene Van de Carr雖然對自己的方法深信不疑,他也推薦胎教課程一天不宜超過兩次,每次不要超過五到十分鐘。另有專家指出,高分貝的音響對孩子有不良的刺激,放音樂時要特別當心。


應該說,胎教是早教中最神秘、最有爭議的部分。俗話說「人心隔肚皮」,跟胎兒就更是這種關係了,即使是運用最先進的技術,也難以系統觀察胎教的直接影響。有些直觀的經驗,也大有可置疑之處。比如,有人指出,那些父母隔著肚皮和胎兒說話、給胎兒講故事的,最終養育的孩子都比較聰明。這大概也確實是事實。但是其原因就可能複雜多了。


喜歡在孩子出生前就滿心歡喜地和孩子進行隔肚皮對話的父母,一般都是更有愛心、更負責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聰明,究竟是因為胎教,還是因為他們在孩子出生後始終如一地對之悉心養育?目前實在沒有數據能夠分析清楚。不過,在知識有限的條件下,有一點還是清楚的:最佳的戰略,是模仿那些負責的、充滿愛心的父母的行為。


回想我的孩子出生前的經歷,我們採取的是保守、安全的胎教原則。比如,在懷孕前,夫妻兩人都進行了體檢,同時非常留心飲食營養和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了雙方都非常健康、並且長期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時機懷孕。在計劃懷孕前,醫生就給妻子開了孕期維生素,其含量和一般維生素有很大不同,針對的是孕期的特別營養需求。我們倆人全無酗酒、吸煙等惡習。同時,她在懷孕期間甚至避免離微波爐過近,對有害環境的防範可謂無微不至。另外,她也作了些不太符合中國傳統的活動,那就是鍛煉身體。她雖然懷孕前體重才九十斤,但堅持鍛煉,懷孕後仍然沒有放棄力量練習。


我至今還記得她挺個大肚子到健身房舉啞鈴的「奇觀」。到了後期,她的運動集中於走路和游泳。從我們家到游泳池本有十幾分鐘的路。她到懷孕後期行動緩慢,走過去單程就四十分鐘。游完了回來,又要走四十多分鐘。把走路的時間加起來,運動時間要兩個小時左右。這樣堅持到生產前的一周。西方的醫生一般鼓勵孕婦鍛煉:最好是在懷孕前養成鍛煉的習慣,不要懷孕時才突然開始鍛煉、讓身體承受兩方面的挑戰。鍛煉時,當然要迴避極限式的強度和運動量,身體過熱對胎兒是危險的,同時要避免衝擊性強的運動。但是,力量練習一般還是非常健康的。因為孕婦需要加強肌肉力量承受胎兒的重量。游泳幾乎是對孕婦最好的運動。妻子基本是照著這套原則作的。結果是,她懷孕期間身體十分健康。


我們倆人當時都在讀博士,最大的挑戰恐怕就是讀書太緊張。不過,我們把懷孕時間選擇在博士期間最放鬆的階段。妻子那時已經通過的博士資格考試,進入做論文階段,進度可以自己控制,因而就抱有「無所謂」的心態:論文有精力就做,無精力就停,自己的專業變成了養孩子。我則承擔起包括做飯在內的家務,保證她百分之百地沒有任何壓力,心情放鬆愉快。當時我們的原則是:「造人」可不是個鬧著玩兒的事。為此,我們決心從生命中拿出幾年來,完全投入在「造人」之中。如果這幾年自己還能做點其他事情,那就是白撿來的。如果養孩子使我們什麼都幹不了,那也正是計劃之中的事情,不會為此而懊惱。以這樣的心態迎接孩子,才能保障心理健康,也對得起她。


本書的讀者,大概都是教育比較高、責任心比較重的父母,否則對書中討論的腦神經形成、運作的種種原理根本就看不進去。這些讀者,大概生活習慣比較健康,對早教比較投入。他們最可能有的問題是事業心太強,壓力太大。特別是在當今白領階層激烈的競爭中,大家疲於奔命。這種狀態不適合養孩子。如果想懷孕,就要想一想非洲大平原上的斑馬:在高度緊張之中逃離獅子老虎的捕捉,身體的其他機能因此關閉。


當然,如今年輕人的事業競爭不會緊張到虎口之下的斑馬的程度,但他們的緊張狀態持續的時間則長得多,可能導致身體其他功能的減弱。所以,你必須把事業、功名看得淡如水,再想生孩子的問題。從懷孕(甚至準備懷孕)的第一天起,就必須給胎兒準備一個良好的生理、感情和心理環境。想想看,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你把自己搞的過度緊張、情緒不穩,影響了孩子未來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和智商。這等於在教育上背上了高利貸。以後你必須承擔教育一個不夠聰明、心理不穩定的孩子。那時你要多花不知道多少倍的時間。聰明的辦法,是在懷孕期間放鬆一下事業的競爭。這既是教育投資,也是你自己事業上的投資。日後孩子生下來智商高、能力強、心理穩定,萬事不用你操心。你會省出多得多的時間去幹事業。當然,我們作為過來人最想說的話還是:比起孩子來,人生其他的事情實在都是無足輕重。


關於胎教,我們將信將疑。妻子確實每天聽很多古典音樂。這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她自己喜歡,聽了以後心情更好。女兒出生後,我們也一直用古典音樂哄她入睡,效果很靈。令我有些意外的是,我特地買了些《嬰兒莫扎特》《催眠古典音樂》等等,效果並不理想。孩子一生下來要聽的就是原版的「大作品」,比如巴赫的一整套鋼琴曲。特別是帕瓦羅蒂和童聲合唱團合作的《神聖之夜》,是催眠最有效的作品集了。


孩子出生後,智能等方面確實發展快一些。比如她七個月開始說出單詞。這比大多數孩子快了幾個月。但是,究竟是否是胎教的作用?我們不得而知。她媽媽就是七個月開始說話,並沒有胎教。這更像是遺傳。不過,我個人對音樂與語言能力的關係還是非常相信的。我的一位朋友叫葉小鋼,是位有成就的作曲家,現在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副院長。當年我們兩個人一起學英語,他開始時程度不如我,但幾天就大大超出,乃至經常笑話我笨。當然這也可能是他本來就比我聰明。但是,從我在一個班上的近距離觀察看,他對語言的模仿、重複能力,對音調的把握,似乎確實和他的樂感有關。


我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大概是孩子出生前的溝通不足。雖然有時也隔著肚皮和孩子說說話,但沒有形成習慣。如今的許多研究表明,孩子確實能聽見父母的話。新生兒對母親聲音的偏好,恐怕還是因為在胎里已經聽了許多,有親切感和安全感。


我這個當父親的,如果不想出生後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到處找媽而不要爸的話,還是要早點和孩子交朋友,讓她在肚子里時就熟悉父親的聲音。總之,對於胎教,還是寧信其有,只是注意操持時不要過分即可。


※本企鵝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感興趣

別讓寶寶輸在了娘胎里
別讓孩子輸在了娘胎里 胎兒發育遲緩怎麼辦?
孩子,你輸啥都別輸在寫字上
有錢人是這麼養孩子的,別讓你的孩子輸在出生線上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三種胎教你得知道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娘胎里的營養素
怎樣培養女孩子的高貴氣質?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被劉亦菲碾壓了一輩子的女星都輸在了這裡
誰說虎父無犬子?朱允炆輸就輸在了他親封的這位大將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孕婦怎麼睡能讓寶寶更好發育?4種錯誤的睡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南懷瑾老師:別讓孩子輸在陰德的教育
我居然輸了!還是輸在搶凳子這種事情上!《無敵的椅子》
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別讓孩子輸在見識少上!
孕婦怎麼睡能讓寶寶更好發育?4種錯誤的睡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你認清媽寶男:別讓自己輸在愛情起跑線
我不要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帶著7歲女兒割雙眼皮
生過孩子的女人到底輸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