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如果說世界上最不願意被談起的事情,想必就是「死亡」,所有人都會面對,但所有人都諱莫如深。


這兩天,一檔輕鬆歡樂的說話達人秀《奇葩說》,重新將生死觀這個沉重的話題拋向了大眾。面對罹患絕症的親友,我該不該鼓勵TA撐下去?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所以很少有人討論它,正視它。直到有一天死亡突然降臨,打的我們措手不及淚流滿面,那個時候,或許我們會後悔,早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當親人身患絕症,比起一味地挽留,我們應該尊重他們選擇自己生命的權利。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親人之間的緣分,就是看著對方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所能做的是用充滿愛意的目光送別他們的背影。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身患絕症的親人想要放棄生命,可能是他們的身體已被病痛折磨到了極致。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面子、規矩,這些形式化的東西往往阻擋了真心的表達。何不都坦然一點,知道可能明天就不會再見了,那就不要再假裝用「肯定會好起來的」這樣的話來搪塞。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一位樂觀的女舞蹈家曾說,「人生是一場party,我要先走了,但我希望你們繼續快樂的玩,而不是為了我要停下音樂、收起笑容、穿上外套嚴肅地送我。」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馬東回憶起父親馬季時說,因為父親突然離世,在他臨終前沒能見上最後一面,這份心中的遺憾直到三年後才漸漸放下。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其實,我們和親人的關係正如這段動人的小詩:你是那顆星星,我是你旁邊的這顆星,我的整個軌跡被你影響。即使有一天這顆星星熄滅了,它變成了暗物質,它變成了看不見的東西,它依然在影響著我的軌跡,你的出現永遠改變著我的星軌,無論你在哪裡。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對於絕症病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關愛? 一個人的生死,他自己有沒有權利決定?誰又有權利決定?


就像《奇葩說》里辯手們的辯論,正反兩方都在試圖努力去理解臨終病人真正的心理活動。但其實這其中最大的意義,不是辯論上的輸贏,而是活著的人們終於開始勇敢地直視死亡的「目光」,並由此產生深刻的思考。


我們為什麼不願談論死亡?


我們都要面對死亡,可為什麼告別變得這麼難?蔡康永說,因為我們不太喜歡練習這件事,明明知道每一個人都會死,但我們一聊到死亡的時候整個人都會錯亂。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我們為什麼不願談論「死亡」?「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創辦人羅點點說,一方面因為中國是個「好生惡死」的民族,連孔子都說「不知生焉知死」,不願和他的弟子談論死。這是傳統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對死亡沒有理性了解時的觀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每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作為生命的最後一個部分———死亡的質量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重視。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關於死亡的教育還是太少。


作為一名曾經的醫生,羅點點說:「醫生受到的醫療教育都是『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搶救到底』。『到底』,說白了就是搶救『到死』。可每當我看到臨床搶救也會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時,就會非常糾結,會有疑問:作為醫生應該幫助病人,為什麼幫助不了?那個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老師除了教我們如何搶救病人外,並沒有教給我們怎麼讓臨終的病人更好地死。」


的確,因為我們骨子裡避談死亡的「文化基因」也好,還是本能地害怕、恐懼也罷,我們變得如此不擅長面對這堂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必修課。


「讀懂」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一位網友分享了面對親人死亡的經歷,也許你我將來也會遇到: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很多時候,最後時刻的親人和病人之間的溝通並不是兩個理性人的溝通,疾病和死亡讓雙方都變成了全世界最敏感的人。比如下班晚陪床來晚了,病人就會覺得是不是嫌我麻煩不想來了?在病房裡接了個電話,病人就會覺得是我耽誤了你的工作?如果沒有精力照顧把病人送進療養院或者請護工,病人會不會認為自己被拋棄了?


疾病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能夠磨光所有的理性。久病的老人試探子女是否重視她,疲憊的子女家財耗盡身背債務也不敢放棄治療,生怕父母或者外人說他不孝。


在真實的人生中,沒有人敢不鼓勵一個病人撐下去,甚至都不敢流露出一點點放棄的情緒,因為這個社會的道德標準不允許。」


社會道德不允許我們「放棄」的原因,源於大家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的要素。正是由於「死亡」的約束,生命才變得有限,人生中的一切取捨、抉擇才變得珍貴,只有這樣的生命才值得珍惜,才有價值。


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必須以對死亡的認識為前提。


人只有對死亡形成正確認知,直視死亡、征服死亡恐懼,才能發現死亡具有的正麵價值。


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使死亡成為一面可以反照生命的鏡子,使人更欣然地接受死亡乃是生命的一部分。


理性而豁達的生死觀念,大概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生如夏花之爛漫,死如秋葉之靜美」。


知易行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喬布斯卻用死亡張滿了生命的風帆。


喬布斯的箴言:「記住你將死亡」


如果明天就是你生命中最後一天,你是選擇等待命運的審判,還是用最後的時間活出精彩?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也許你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也能理性面對「如果生命只剩一天」的假設,但真等這一天來臨,你還會坦然待之嗎?


喬布斯選擇了「向死而生」。


喬布斯去世以後,他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開始廣為流傳。那個演講,是在他與死神剛打了個照面之後發表的,是他面對死亡的心聲。


2004年,他被診斷罹患胰腺癌,並且一度被宣判只剩下半年的生命。喬布斯在演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故事,他自己稱為「關於死亡的故事」。


這個故事並非是從罹患癌症開始的,開始的時間要早得多:「當我17歲時,讀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


此後他每天都會用這句話來檢視自己的生活,截至發表演講的2005年,喬布斯「向死而生」已然有33個年頭,是死亡張滿了他生命的風帆。


喬布斯在演講中說道:


「『記住你將死亡』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幫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榮譽、所有的驕傲、所有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


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記住你將死亡』,這是我所知道的能避免患得患失之陷阱的最好辦法。你已經赤條條一無牽掛了,再沒有理由不去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喬布斯從「記住你將死亡」中獲得的,是一份聽從自己內心的從容不迫,從容是因為內心充盈飽滿,不迫是因為逃離了身陷陷阱的種種焦慮。


「向死而生」給喬布斯帶來的是一片開闊地,而不是狹隘逼仄的「緊迫感」。


喬布斯的一生短暫而精彩,因為「記住你將死亡」這句箴言,他把握了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所以他的人生不遺憾。


反觀現實中的很多人,因為對死亡諱莫如深,生前隻字不提身後事。樂生惡死雖是人之常情,但若生前隻字不提身後之事,最終自己遺憾而去,也給家人留下很多痛苦。所以,跟老人談談身後事非常必要。


找個時間,和老人談談身後事


儘管「死亡」對很多老人來說是個晦氣的話題,唯恐避之不及,但和晚輩聊聊身後事,有利於雙方了解彼此的想法,避免留下遺憾,尤其是對那些處於疾病晚期的老人。

親人離世,他們或許希望這麼與你告別



一方面,聊聊身後事能讓老人自己選擇是否在人生終點接受沒有必要的治療,延續沒有意識的生命;另一方面,討論身後事是個正視死亡的過程,老人懂得用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死,反而利於身心健康。


身後事,說清三個方面


一是如何離開,離世前,是否還有未能完成的心愿,想見誰,去哪裡;離世時,想在家中還是醫院。


二是留下什麼,後者包括離世後,穿什麼樣的壽衣、選多大的墓地、想要怎樣的送別儀式、遺產如何分配等。這個部分很重要,每位老人都是一部寶貴的歷史,整理、記錄他們的故事,更值得後人珍藏。


第三是在醫療束手無策時,是否接受「姑息治療」。也就是拒絕不必要治療,因為有些終末期手術本身就是傷害。部分子女認為主動治療才是盡孝,這是一種錯誤觀念。


故事是最好的開場白


和老人聊身後事,要基於平時多和他們聊天的基礎上,不能太過突然。老人既有觀念早已形成,很難改變,不能強求他們接受某些觀念。


當下這代老人,和祖國一起成長,經歷過很多磨難,他們獨一無二的記憶是我們討論身後事最好的開場白。


不妨找個老人最信任或疼愛的親人來和他們聊天,可以這麼說:「爸爸,您是我們最尊敬的人,您辛辛苦苦地拉扯我們幾個孩子長大,還為社會做出很多貢獻。希望您多跟我們講講您的故事,這是家裡最珍貴的財富。」


聊天中,晚輩可以多些追問,比如「您說的這位好友現在在哪,您想見一見嗎?」「您說的那個地方具體在哪,要不改天我們一起去看看?」最後,見縫插針地問問老人:「說到這,您百年後,有沒有什麼事需要我們幫您做?」循序漸進,慢慢引導老人說出自己的想法。


殯葬方式尊重老人的心愿


如想和老人聊聊殯葬方式,不妨婉轉一些,比如,「您覺得樹葬好不好,骨灰撒在樹下,就像埋下新的生命,未來長成參天大樹。」如老人主動提及殯葬方式,晚輩最好盡量滿足。


和老人談論墓地的選擇,首先需要了解他們的心愿,比如想要「落葉歸根」回到祖籍,還是留在當地;想和親人葬在一起,還是獨自下葬等。其次,需要安撫老人,晚輩一定盡量滿足他們的想法,讓老人放心。


生前立遺囑,處理好身後財產


老人在生前立下遺囑,能起到固定證據的作用,從而避免身後發生遺產糾紛。


老人如立口頭遺囑,最好錄像或錄音,並邀請兩位與財產分割無關的見證人(比如律師、街道工作人員、鄰居)作證。


書面遺囑由老人自行書寫,並在寫好後自行或委託他人保管。如老人先後寫過多份遺囑,則以日期最近的一份為準,因此遺囑必須寫清日期。


公證遺囑法律效力最高,但辦理手續相對複雜,收費也相對較高,有的公證處可能要求老人到醫院開具「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證明。


相關鏈接:

您可能感興趣

他說愛我,卻只會傷害我,只因他的妻子已離世
朋友們被邀請來參加她的告別派對,看著她安靜的離世
這位帝王離世,一定要拉著她陪葬,真相讓人不寒而慄
喬任梁離世之後,只有他們去探望他的父母,令人感動
對丈夫說完「我愛你」三個字後離世,他們的愛情故事如此感人
產婦親吻完孩子離世 初為人母未曾想到一吻竟是永別
喬任梁離世後都有哪些生前好友去看望照顧他的父母,他們令人感動!
面對將要離世的親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選擇了安樂死的她,從決定到離世的全過程,親友們都笑著告別
她給了我們溫暖歡脫的童年,我們卻在她離世時才知道她
爸爸為孩子擋火後離世,卻不知是母親導演了這一切!
狗狗即將離世,貓咪竟伸手與它告別,令人悲痛!
這個5歲小姑娘即將離世,她唯一願望是嫁給她的好朋友
主人即將離世狗狗前來告別,下一幕讓人難忍哽咽
只是被蟲子咬了一口,可愛小女孩卻不幸離世
喬任梁離世以後,他們去看了他的父母,令人感動
癌末少女最後願望是領養一隻小貓,離世前她對家人說讓它代替我
喬任梁離世讓她飽受非議,如今她的最愛也離開了,緣分卻有了它!
只因老人一個失誤,導致孩子突然流血不止離世,可惜很多父母還是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