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詩過後是宋詞——觀《百鳥朝鳳》後感

唐詩過後是宋詞——觀《百鳥朝鳳》後感

開篇前要先向葛兆光先生致意,實在想不出更切合所想的標題,便用了葛老師當年用過的題目。


《百鳥朝鳳》第一次引入我的眼帘是在我關注的一個微博上,關注影視大魔王很久,很少見他這樣推薦一部電影,然而廣告語卻沒能打動我,也許有《美人魚》在前,情懷這個東西第一次能調動人百分之百的熱情,可下一次,就再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觀看《百鳥朝鳳》是因為朋友的一個電話,她想看,我作陪。朋友是個很實在的姑娘,觀影前的興奮,觀影中的感動,都落在我眼中。第二天下午,我又接了她一個激動萬分的電話,她告訴我《百鳥朝鳳》的票房上去了,這其中有她的一份力。至此,我才發現片子帶給人的意義比片子本身的意義更強大。

如果這部片子不是吳天明拍的,如果吳天明沒有培養出一大批知名導演,如果吳天明沒有死,如果製片人沒有下跪……如果這部片子只是片子本身的價值,還會有這麼多叫好嗎?好吧,沒有如果。


不喜歡這部片子,是因為片子中透出的情感是壓抑和無奈,沒有什麼積極的東西,說白了,一碗毒雞湯。


我一向喜歡傳統文化,也曾為傳統文化的消亡而傷心不已,也曾認為今人的精神不如古人,直到在高中語文讀本中讀到葛兆光的《唐詩過後是宋詞》,一顆嚮往新鮮生命的種子深埋在心裡。詩庄詞媚曲俗,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人養成了今人不如前人,活人不如死人,小人不如君子的思維模式。不肯跳出一個圈子去思考事情的本身,而是給相關人身上貼上滿滿的標籤,再帶上有色眼鏡去挑剔。


《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嗩吶匠人傳承嗩吶技藝的故事,如果發生在200年前,這一定是個大團圓結局,老一輩師傅將手藝傳承給了新一代手藝人,新生一代再將這份技藝代代相傳。然而,這個故事發生在80年代,結局毫無懸念,一定是悲傷的。

為傳統瑰寶傷心過太多次,心反而沒有那麼容易被打動。看金鐵木的《大明宮》時實實在在痛心了很久。歐洲有上千年的古建築,而我們的大明宮,一片殘磚碎瓦都沒能留下。為龍門石窟傷心過,那麼多人力甚至人命留下的佛像,竟沒有幾個是完整的,能盜走的被盜走,不能盜走的被毀壞,隨處可以沒有頭的佛像,那一刀刀下去,竟也忍心。為消亡已久的漢服傷心過,為什麼和服能走上日本街頭,而我們的漢服,卻因異族統治而徹底斷裂了傳承。在九寨溝遊覽時,藏族導購小伙指著清朝皇帝的龍袍說:「這是你們漢族人的服飾……」。


說不痛心,怎麼可能。可是,痛心又能怎樣?即便再建一個大明宮,那也不是從前那個。看著漢服復興者們把各個朝代的服飾穿上街頭時,我不得不接受,死去的再不能復活了。


「死馬不能再活,活馬早晚得死。」這也許就是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事實是這樣嗎?也許不盡然。我曾見到過一棵很大的枯樹,整個倒在湖泊里,看它的周長,也許它已經活了上百上千年,但它已經死了,不會再活過來,在它樹榦靠近樹枝的一側,也就是離湖泊中心最近的地方,一棵小小的樹鬱鬱蔥蔥的從枯樹的身體里生長出來。我覺得傳統文化必死,就如同這棵大樹,失去了滋養它的土壤它如法生存,然而傳統文化必不死,因為在死亡中孕育著繼承而又不同於母體,有著頑強生命力的新生命。


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多少還有幾分不同。物質文化遺產只要不有意破壞它,它自身消亡的速度極其緩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並不是因為人為破壞,而是它本身已經不能再適應全新的環境。


在觀影之前不久,機緣巧合去聽了一次羌笛。得知羌笛藝人也是少之甚少,深感自己幸運,可以在這種技藝消失之前一睹風采。腦子中滿滿都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的愁緒和豪邁。一曲終了,我似乎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門手藝後繼無人,會羌笛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它的確不夠動聽。

《百鳥朝鳳》中的焦三爺是一位很純粹的嗩吶藝人,他一身都在守護著嗩吶這門手藝,到最後不顧身體也要為德高望重的逝者演奏一曲百鳥朝鳳。他對技藝近乎苛刻的追尋,對於傳承用生命去守護打動了許多人。不過,他雖感人,感動的最多的卻是他自己。


去過幾個少數民族村寨,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有著深深的責任感和憂慮感,這是大基數人口的民族感受不到的。少數民族的年輕人要麼固守原來的生活方式,過著貧困的生活,要麼苦學漢語,努力搭上與外界的直通車,他們在學習,也在痛心。很多次聽到少數民族講起自身漢化,那絕不是驕傲,而是一種無奈。


我十分想要解釋,其實這不是漢化,不是漢民族的文化侵略,這僅僅是現代化,是每個現代人都逃不脫的宿命。我們為了追上世界前進的步伐,也在努力學英語,學習先進國家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早就不是老祖宗留下的那些了。一個群體若想變得強大有生命力,絕不是死死守著祖宗的東西不肯放手,而是把先人留給我們的有用的留下,沒用的放下。


每一個時代文化的產生都和那個時代的特殊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人漿洗衣服,不妨礙我們使用洗衣機,古人吃野草,不妨礙我們享用品種豐富的瓜果時蔬,古人偷光映雪,不妨礙我們使用電燈,古人鋤禾,不妨礙我們用機械投入農業生產,古人用草藥治病,不妨礙我們接受手術治療。同樣,古人演奏絲竹管弦,不妨礙我們欣賞吉他鋼琴。我們的先人是為我們更美好的生活打基礎,而不是子孫拖入故步自封的禁地。


說起嗩吶的興衰,我想起前幾年看《後宮甄嬛傳》時,家人說安陵容的曲子也沒多好聽,這皇帝怎麼這麼喜歡呢?我想都沒想就回答,當時才有多少樂器,女孩子的歌聲總比敲鑼好聽吧。嗩吶也逃不脫這樣的宿命,那時黃土高坡上除了人們吼上幾聲,底層的勞動人民實在沒什麼機會感受下音律的美好。嗩吶聲音洪亮,曲調高低不同,田間地頭聽上一段就對是享受。可是,故事發生在80年代,改革開放,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嗩吶在與西洋樂競爭中拿不到原來那種絕對優勢,這不算是個悲傷的故事,電影渲染有些過度。

電影中沒有表現出來,再過十幾年,二十幾年,互聯網時代到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隨手就能用十分便宜的價錢播放世界頂級大師的音樂時,那支半吊子洋樂隊也得改行干別的,那我們也要為它哭的稀里嘩啦嗎?當然不!


農業社會結束時我們痛苦,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使得土地不再需要那麼多人耕種,大批農民喪失土地被迫湧入城市,徹底告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工業時代後期我們痛苦,大批工人失業不知所措。新舊更替總是痛苦的,我們必須眼睜睜的看著曾經美好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復返,必須投入到全新的未知的未來,對過去懷念在所難免,若因此否定現在則實在不該。


我所生活的城市便是一座重工業城市,身處其中所感受到的疼痛比旁觀要清晰地多。焦三爺埋怨世風日下,以前大家都畢恭畢敬的請嗩吶匠,現在人們的態度越來越不屑。他只從人們態度的轉變中感到了憤怒,卻不肯接受人們越來越不需要嗩吶這個事實。


曾幾何時家鄉的煤炭、鋼廠工人曾是非常有面子得工作,一個人的工資足夠養全家,福利好,廠礦有內部的醫院、學校、居民區……隨著近兩年鋼鐵煤炭的衰落,一批又一批工人待業回家,碩果僅存的幾家廠礦的收入也再無法和輝煌時期匹敵。經常聽到有人唉聲嘆氣,以前是怎樣怎樣的搶手貨,現在連個媳婦都說不上。這是世風日下嗎?不是,這只是單純的失去了市場。再輝煌的文化或是經濟,都不能一直輝煌下去,有騰飛就有隕落,有出生就有死亡。嗩吶和其背後代表的傳統事物想要生存下來並不難,總有喜好者會不計成本去傳承,想要回到它最輝煌的時代,便是痴心妄想。

既然是傳承傳統文化,我們便該傳承傳統精神中積極的部分,而不是固守已有的成果。宋代人曾十分儘力去模仿唐人寫詩,然而唐詩已經達到後市無法企及的高度,無法復興唐詩,並不妨礙宋人開創了燦爛多姿的宋詞。後人超越不了宋詞的成就,不妨礙元曲流傳大江南北。寫不出曲子也沒關係,若是明清只顧復興唐詩宋詞而不發展自身,哪來的這麼多小說讓後人津津樂道?


嗩吶失去生存空間並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把嗩吶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傳承下去。先人們在黃土地上孕育出嗩吶這樣的藝術,離開那個時空的人們,繼承著先人骨血和遺志的後人,一定能在新的時空中創造超越前人的燦爛文化,這才是真正能的繼承。


古人做什麼我們做什麼,這不是傳承而是禁錮。我們的先人能開創當時世界上最燦爛的文化,我們也要開創現代世界上最強大的文化,這才是傳承了先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


票房也好,眼淚也罷,一部電影挽救不了嗩吶退出現代生活的步伐,狂歡之後終歸沉寂。面對一些淡出大眾生活的傳統,不要像孔乙己偏執一個字的四種寫法,不要像祥林嫂一樣喋喋不休的哭訴自身的悲慘遭遇,懷念和同情遠不足以讓一種事物走上頂峰,能再塑輝煌的永遠是事物本身的生命力。


天地不滅,向死而生。

您可能感興趣

唐詩過後是宋詞
唐詩宋詞里聽秋聲
唐詩宋詞里的秋天
唐詩宋詞里的秋天
唐詩宋詞里的夏天
獻給春天的詩詞,唐詩宋詞里的明媚春光
李白的詞竟也寫得這麼好!唐詞宋詩經典7首,不遜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里的明媚春光,獻給春天的詩詞!
唐詩宋詞里的明媚春光,看古人如何賞春
唐詩宋詞里的明媚春光!獻給春天的詩詞!
誰說唐詩宋詞儘是相思與憂桑
唐詩宋詞吟牡丹
唐詩宋詞中的元宵節
唐詩宋詞里的秋思
唐詩宋詞吟大寒
唐詩宋詞里話芒種
六體唐詩宋詞 你喜歡那個?
浸泡在唐詩宋詞里
《唐詩三百首》令女人喜極而泣的八句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