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愧第一大將,三陳己見,說服「五大書記」!毛主席先惱後喜
1955年,新中國第一次授銜時,毛澤東主席說了一句話,「將大不過粟裕」,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且在大將中排名第一。
當然,坊間還一直流傳著粟裕「兩讓司令一讓元帥」的佳話。
歷史是多情的,它會瞬間讓某個人站在霓虹燈下,受萬般寵愛;歷史又是無情的,它也會瞬間忘記很多人,恰如大浪淘沙。
濟南戰役,華東野戰軍用了8晝夜,即拿下了國軍重兵設防的濟南城,這充分證明了解放軍強大的攻堅能力。
連幫著蔣介石打內戰的美國人都看出來了,解放軍「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解放軍已經得勢!
但是,就像弈棋一樣,得勢不一定得勝,「一招不慎」,還會「滿盤皆輸」!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決策是:華東野戰軍南進,渡過長江,以中原解放區為中心,進一步將戰爭引向國統區。
粟裕和大部分華野指戰員(陳毅除外)的意見是:華野繼續留在中原黃淮地區,與劉鄧、陳謝兩支大軍配合,集中兵力,打大規模的殲滅戰。
世上本沒有絕對好的戰略,所有的戰略都是通過天、地、人在起作用。
粟裕第一次將自己的建議上報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代表中央軍委電告粟裕:
決策不變,抓緊率部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
粟裕接到電報後,邊準備渡江,邊思考。
粟裕第二次將自己的建議上報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這一次,粟裕在電報中提到的許多戰術意見,被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採納,但南進的大戰略,不變!
軍中不成文的規定:下級向上級提意見,「事不過三」,同樣的意見提兩次後,沒有效果,就要:
執行!
1948年4月18日,粟裕第三次將自己的建議上報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
毛澤東主席有些惱了,粟裕是不是怕「困難」,不願意離開老解放區作戰?連續三次向中央軍委提不同意見,這不是擾亂軍心嗎?!
粟裕的膽子也太大了!
1948年5月,粟裕被招到了河北省阜平縣城南庄中央駐地,「五大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還有中央其它主要領導,要當面聽取他的意見。
粟裕開始還有點緊張,但「藝高人膽大」,後來便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一、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規模殲滅戰的條件已經具備。
二、南渡,雖然可以給敵人巨大的威脅和震動,但卻無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南渡也不一定能調動敵人布置在中原的主力部隊。
三、10萬人南渡,在敵占區轉戰,將有五萬至六萬人的減員,剩下的部隊只能自保,根本不可能對敵人造成威脅。
粟裕徹底說服了「五大書記」,特別是毛澤東主席,不僅如此,毛澤東主席還樂了。
毛澤東主席當即決定:華野三縱隊暫緩渡江南進,留在中原黃淮地區作戰。
會後,毛澤東主席還向粟裕宣布了中央的另一個決定:
陳毅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華野由粟裕負全部責任。
粟裕一聽,堅決不任華野司令員,還堅決要求保留陳毅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後來,中央只能任命他為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戰場檔案"還原最真實的戰爭現場,探討人與天、人與地、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規律。情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官場如戰場、人生如戰場,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andangan,長按可複製)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紅二方面軍總指揮是賀龍,核心人物卻是他,後來的五大書記之一
※任弼時為何能位列「五大書記」,一件小事可看出他的偉大
※他是「五大書記」之一,外交時做了這個決定,毛主席也說做得對
※戰爭中是粟裕的副手,毛主席內定為台灣省第一書記,你可知是誰?
※他是總書記,跟隨毛主席長征時兩次掉下馬,毛主席還為他寫詩
※他是戰神粟裕的副手,被毛主席內定為台灣省第一書記,他是誰
※任弼時位列中央「五大書記」的原因,這兩件小事可以解釋清楚
※他跟粟裕平級,曾被內定為台灣省委第一書記,連毛主席都自愧不如
※他是黨中央五大書記之一,多數人卻不知道!為何?
※胡耀邦與開國上將楊勇是表兄弟,一個是總書記,一個是參謀長
※延安整風期間,名不見經傳的劉少奇做什麼事一躍升為五大書記之二
※「五大書記」是如何走到一起?第一次合作是在哪裡?
※他三次推辭總書記職位,一手將毛澤東推上主席台,原因竟是這樣?
※他是「五大書記」之一,也是出色領導人,喜歡鼓勵下屬從小事做起
※達康書記走紅後第一個節目竟然不是湖南衛視的,網友:好期待呀!
※他曾是省委書記,敢為毛主席仗義執言,後掃過大街
※南昌起義,他貢獻了五分之一的兵,卻不曾被史書記錄一筆,為何
※達康書記上熱搜,靳東吳秀波張嘉譯大器晚成…一夜爆紅,大叔迎第二春
※趙書記,你這樣是要嫁給楊菊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