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郵」是什麼東東?劉備因他跑路,陶淵明為他丟官
督郵,這是個古代官職,在眾多官名裡頭算不得顯赫,也比較少見。「督郵」像一條泥鰍,翻不起大浪,卻能攪渾一池水,有時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據史載,督郵這個官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為郡守屬吏,掌監屬官。督郵官不大,職責卻不小,比如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等都屬於督郵的工作。
這樣說來,督郵可謂「位輕權重」,手裡有權,說得上話。歷史上有兩樁公案讓「督郵」留名。
劉備跑路
先說「怒鞭督郵」,這是《三國演義》里的情節,說的是劉備在安喜縣當縣尉,縣裡來了位巡查的督郵大人。此公愛好錢財,走哪兒受賄到哪兒,劉備可沒有好孝敬他的,也沒準備向他行賄,於是督郵大人不高興了,準備要陷害劉皇叔。
電視劇《三國演義》里的督郵大人
沒想到這事被張飛發覺了,當下雷霆大怒,有人要坑害大哥,當真是怒髮衝冠,狠狠地將這位督郵抽打了一頓方才解氣。
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張飛怒打督郵
打完了,張將軍是出了口惡氣,可接下來怎麼收場?於是乎,哥仨知道闖了禍,捲起鋪蓋走了人。
小說里怒打督郵的是張飛。不過史書上可不是這麼記載的,前半段沒錯,就是督郵來縣裡巡查,後半段是劉備準備前往拜會,可督郵帳外的小吏卻是難纏,明擺著是要「過路費」,語多譏諷,就是不予通報。
這讓「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老臉往哪裡擱,這下好了,和電視劇里那怯懦動輒哭鼻子的劉大哥不一樣,這下劉備可算是男人了一把,衝進帳內把那不識好歹又為非作歹的督郵給狠狠揍了一頓。
陶淵明辭官
其次是東晉大文人、大隱士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念過中學的都學過《飲酒》,也知道《歸去來兮辭》。
在大家的印象里,這位「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先生好任性,好瀟洒,好有氣節,他的「精神家園」也好生令人嚮往。
那麼,是誰讓一向恬淡的陶隱士這麼不悅——還是「督郵」。和之前那位不一樣,惹得陶先生掛印而去的這位督郵在史上確實留了名的。
據說,公元405年秋,陶淵明到了彭澤縣做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雲來巡視公務,此人素有惡名,兇狠、貪婪,每年都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否則栽贓陷害。
這次一到彭澤,劉督郵就差人去叫縣令來見。陶淵明才到任,沒和此人打過交道,雖然不想見他,但又不得不見,就在他要動身時,縣吏攔住了他,提醒他穿官服,否則可能會惹惱督郵大人。
陶淵明不聽勸
小吏說這話也是出自好意,但原本就心不甘情不願的陶先生終於發作了,他長嘆一聲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說罷,陶縣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寫就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80多天縣令的彭澤縣。從此,東晉少了位當官的大人,多了位寫田園山水詩的詩人。
還是採菊東籬下適合我啊~
督郵這個官職,到了隋朝就撤銷了,在中國歷史上前後存在也就500年光景。「亭長」劉邦當了漢朝開國皇帝,「宋押司」、「武都頭」、「魯提轄」也因《水滸》留名,倒是這督郵沒啥大來頭,如今少有人知,僅存的故事不多,還儘是反面角色。
說來說去,這「督郵」儘是些惹事的主啊,惹得劉關張三兄弟跑了路,逼得陶淵明卸了官,。
有個成語叫「平原督郵」。督郵在這又是個貶義詞。說的是在魏晉時期,東晉大將桓溫手下有個主簿善於辨別酒的好壞,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因為青州有個齊郡,齊與臍同音,意思是說好酒力一直達到臍部,所以酒好。
他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郵」,因為平原郡有個鬲縣,鬲與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達胸腹之間。這裡的「督郵」無奈打了個醬油,和「從事」一樣並無實指,屬於躺槍。
最後,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點評辛辣、解讀深刻的新聞評論號
※「督郵」到底是個什麼鬼?劉皇叔因他跑了路,陶淵明為他丟了官
※真不是我乾的系列3——劉玄德怒鞭督郵
※張飛替劉備背了黑鍋,怒鞭督郵的是劉備,不是張飛
※《三國演義》為什麼要把「鞭督郵」的主角由劉備改成張飛?
※一督郵兒子不聽華佗告誡,與妻子同床後吐舌慘死
※張飛怒鞭督郵的行為可取嗎?張飛到底該不該鞭打督郵
※張翼德怒鞭督郵
※三國演義正史中實為劉備主動挑事鞭打督郵的?
※跟徐子讀三國(2)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督郵被打,莫名其妙,問題出在劉備身上
※「鞭打督郵」與督郵打人
※三國時期鞭打督郵有兩人,一個人是劉備,另一個你絕對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