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的遠洋海軍不是造出來的

中國的遠洋海軍不是造出來的

中國的遠洋海軍不是造出來的



單從技術能力的角度上來說,能夠建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國家很多。可是,當今世界上,擁有真正意義上遠洋海軍的國家只有一個,當然就是美國。很大一部分中國人嚮往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從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開始,海洋帶給我們的屈辱太多,這個屈辱至今仍然在延續。台灣之痛、釣魚島之傷、南沙之癢,無疑都在呼喚一支中國的強大遠洋海軍。否則,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後代身上,屈辱仍將延續。海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廉價的物流載體的權力變遷,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實力政治版圖的變遷。自大發現時代之後,幾乎每一個海洋勢力的崛起都伴隨著一個大國的崛起。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是以遠洋攻防為直接目標的海軍,是能夠與任何海洋強國在大洋深處爭奪制海權的海軍,是能夠獨立擔負並完成戰役和戰略目標的海軍。在美國海軍獨步天下的今天,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英國、法國的海軍,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充其量不過是遠洋部署型海軍。他們的海洋力量,能夠在遠洋對美國海軍形成一定的威脅,但說到爭奪制海權,那就是白日做夢了。正如世人所看到的一樣。世界歷史上,諸多具備足夠的技術和經濟條件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國家中不乏失敗者。他們,最終沒有通過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給國家帶來興旺。擁有了不適合的遠洋海軍,帶來了國家實力結構的崩潰。同樣,在我國日益具備了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技術能力的同時,我們該不該著手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如果要打造,該如何讓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打造服務於國家崛起,而是不給國家崛起平添阻力。這些,都是中國人需要深思的。成大事,沒有熱情,起不了頭,可要是沒有了理智,卻絕對收不了尾。德國和日本的歷史教訓,這裡完全可以借鑒。

日本,在沒有對於歷史有清晰的認識之前,無疑是我國宿命的對手。即便剝離了歷史,日本的戰略位置仍然決定了其在我海軍進軍遠洋的過程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我國發展海軍的過程中日本的感受,我國大可以忽略掉。特別是從中遠期的角度上來看,在龐大的經濟規模的支撐下,海洋力量對日本的全面超越和壓制是我國海軍建設過程中必然的使命。包括釣魚島和東海問題的解決,無論是和平方式或者不得已的戰爭選擇,都離不開強大的海洋實力。俄羅斯,短期和中期內,兩國之間的潛在聯盟關係是很難動搖的。大格局下,雙方互相需要,共同支撐著世界大棋局上較弱的一角。然而,從遠期來看,俄羅斯的復興是必然的。豐富的資源,必將再次支撐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作為一個未來的強國,俄羅斯的選擇是多樣的,可變的。因此,現在可以被有效利用的來自俄羅斯的資源,在未來未必會一直能夠被有效利用。這就對我國的海洋崛起提出了一個至少二選一的要求。在我國在遠期與俄羅斯的戰略關係發生實質性變化之前,要麼打造好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要麼打造好資源基礎。


印度,與我國的關係相對複雜一些,不確定性也要大上不少。至少,從當前情況來看,印度表面上和美國接近,以獲取實質性的利益。可是,在行動上,印度卻表現出了待價而沽的態度。在中美之間,印度暫時還不願意做出選擇。因而,我國也必須考慮到在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過程中的印度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本身和中國的情況具有相當的相似性。印度也是一個在快速崛起中的大國,印度正在快速加強自己的海軍實力。從格局上來看,印度絕對是一個可資利用的對象。更為確切地說,中國和印度可以互相利用。當然,前提是排除那無聊的嫉妒心理,認識到真正的利益來自何方,而不是為了區區一個發展中國家頭號大國的虛銜進行沒有實際戰略利益的互掐。歐洲,雖然前景並不十分明朗,但是同樣是我國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因素。甚至,歐洲在未來世界大格局上的意義是無可替代的。其作用,將要超過印度和俄羅斯對於中國的價值。畢竟,歐洲是未來可能的三極世界中不可替代的一極。僅僅這一地位,就足夠奠定歐洲的分量。顯然,很難想像歐洲會偏袒中國。可是,歐洲也絕對不會過分偏袒美國。他如果想在未來的三極世界中獲得足夠的分量,那麼大西洋聯盟的裂痕,必須要繼續拉開。也因為其中的互相作用關係,中國也可以間接地影響這一進程的速度。而這一進程的速度又直接關係到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速度。


美國,只能這樣說,不重視誰也不能重視美國。在以前、現在、將來可預見的時間段內,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實質就是打造一支能夠在遠洋抗衡美國海軍的海洋力量。無法否認美國的強大。更無法否認,避免和美國以及美國海軍以戰爭的形式交手,將是中國國家崛起和海權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準則之一。

中國的遠洋海軍不是造出來的


近期,是中國海軍顧忌最少的一個時期。美國對於中國海軍發展的遏制比較多地還是體現在了口頭上的中國海洋威脅論上。在全球戰略繼續調整的這個階段中,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的力量也必然是有限的。俄羅斯和中國仍然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印度則只會口頭表態。無論是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還是印度海軍進入太平洋,現在談論都有點為時過早。放在誰來看,這個階段中國海軍的發展,基本上是針對太平洋地區的。在日本和美國的雙重壓力之下,至少在這一個階段內,中國是無心也無力染指印度洋。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海軍應該取得某些突破,以避免在未來因為突破而帶來太大的風險。這裡的一個重點就是航空母艦。當前的中國海軍的建設,規模倒在其次,整個艦隊的配套、完整、合理才是最重要的。依靠著我國日益提升的造船能力,有了一個合適的艦隊構成,未來我們就可以從容完成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的克隆過程。其實,日本比我國受到的遏制更嚴重。在美國的間接影響之下,日本艦隊規模的提高必須謹慎。畢竟,日本在戰略地位上近似於美國的附庸國,他的海軍發展自然某種意義上要符合美國的需要。


日本在中國之前擁有過大的艦隊規模,則必然導致中國的海軍建設更為順暢,同時從理由上來看也顯得更為充分。然而,達到或者超過日本海軍當前艦隊規模也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夠真正比較有效地在釣魚島、東海、台灣方向上實現戰略威懾。這一階段,從理論上來說,我國不應主動尋求以戰爭方式解決釣魚島和台灣問題。在中期之前,實際上也難以看出是否有和平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人類的僥倖心理總是存在。只要我國的海軍規模不大到一定程度,對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的影響就顯得相對微小。美國仍然會按照他自己的世界觀以及對於利益的衡量來實現他的目的,改造這個世界。可以看到的是,美國所追求的是單極世界。就當前而言,中國僅僅是阻礙其構建單極世界的一個因素。


美國在追求單極世界的道路上走得越遠,也就意味著世界各國對於來自美國的威脅的日益清晰,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被寄予的希望也將更大。其中的標誌就是中國軟實力得到提升,親和力在與美國的行為對比下上升。同時,美國的戰略力量投入之後,想要撤出卻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了。與陸軍和空軍部署同時的,則是海軍要負擔大量的戰鬥和非戰鬥任務。在不損害我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美國願意這樣做,或許對於美國所追求的單極世界來說是必然的舉動,也存在在美國眼裡有可能實現的利益,但是對於我國來說,卻沒有多大的損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內。俄羅斯海軍將處於一個低谷,而印度海軍也仍然在起步階段。

中國沒有必要單方面吸引太多的美國力量,為世界多極化作出貢獻。也許在全球化的世界裡,中國是世界的中國。可是無論如何,中國首先是中國人的中國。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引起美國的過分注意。一旦吸引太多的美國海洋力量來到西太平洋地區,對於我國國家戰略和海洋戰略的未來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到了中期這個最重要的階段,情況就不一樣了。伴隨著印度海軍的發展和俄羅斯海軍的復興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我們的海軍建設也要同步調地走起來。


如果說,當前的歐洲,缺乏一體化的動力。那麼,到那預想中的中期階段,這個動力將出現。原本衰落的北極熊會再一次站起來。印度的崛起這個過程,也將讓歐洲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有限。與俄羅斯不同。印度,以前僅僅是一個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他與歐洲的利益也是不一致的。相信,印度崛起給歐洲人帶來的心靈衝擊,是會有效果的。

中國的遠洋海軍不是造出來的



那麼,中國海軍的發展夾雜在一起,就不突出了。更何況,美國在亞洲地區不是還有日本嗎?即便無法趕上中國的腳步,加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力量,制衡那是絕對夠了。如果說,在2003年之前,我們可以想像從陸地打開局面聯繫中東的話,那麼2003年之後,我們必須認清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的力量已經截斷了我們從陸地上聯繫中東主要原油產地的通道。即便陸地能夠有所進展,主要還是在中亞方向,至多加上伊朗。這個時候,與俄羅斯的關係就顯得尤其重要了。龐大的資源背景和已經開始復興的勢頭,這都是我國所需要藉助的力量。

在中美歐框架內,我們必須與歐洲建立良好的關係,在中歐俄三角內,我們又必須對俄羅斯有所傾斜。也只有這樣,才是最為美妙的。而中美俄三角內互相之間的關係,又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有多少資本可以用。前面看似矛盾的條件,卻並非不可能完成。其實,歐洲需要的共同的經濟利益,而俄羅斯,主要是從政治上的支持。歐洲沒有辦法付出讓中國在中歐俄三角中支持他的代價。那麼,結果顯而易見。選擇支持俄羅斯,也是一個保險的做法。我們沒有必要在東面力量不足的階段去主動樹立陸地上的地緣政治對手。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內,中國的力量倒是有可能涉及到印度洋了。能做,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去做。讓印度在這個階段信任我們是必要的。


印度,在這個階段,也將開始從區域範圍內威脅到美國在波斯灣地區戰略優勢。一旦對抗開始,想要很快改變風向可就不容易了。是否有共同的「中國威脅」,這個區別可就大了。如果中國進入了印度洋實力體系,那麼結果是中國和印度成為同一實力體系中接近的兩方。與美國的慣性控制比起來,一個鄰接印度的國家的海洋威脅顯然來得更實際。中國海軍沒有來的話,則印度洋體系內就只有印度和美國兩大海洋勢力,衝突的加劇只是遲早的問題。至於所謂的印度海軍東進,只是形式罷了?難道印度想到太平洋來為我國分擔壓力?感激之至!幾條船開了一下,口裡說了幾句,那能在太平洋撈到多少?這一階段,中國會對於美國的西太平洋霸權形成壓力。可是,西太平洋與全球海權比起來,孰重孰輕還是非常容易分辨的。也正是這個階段,我們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是釣魚島問題還是東海問題又或者台灣問題、南海爭端,沒解決的,都要解決。我們不能給第三個階段留下隱患。事實上,如果第二個階段不解決這些問題,也談不上進入第三個階段。


被近處的問題牽制住了力量,何談真正走向大洋。充其量,不過就是以衝擊大洋為手段的自衛行動。美國的單極世界幻想,也將在這個階段崩潰。事實上,美國的單極世界是否成功,不是看他是否能夠壓制中國,而是看他是否能夠壓制世界。當這一目標丟失之後,美國的目標會變得更現實,理當以保持世界實力政治版圖上的優勢地位為目標。


後期,實際上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通過海洋力量的鞏固以及陸地戰略的延伸,美國必然將面臨著對抗還是合作的選擇。歐洲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也會最直接地展現出來。只要我國擁有了足夠的力量,可嘗試在一些與歐洲有一定關係的問題上撇開歐洲,與美國去解決。沒有外部壓力,想讓歐洲覺醒實在是太困難了。我們這不是在製造一個對手,而是在製造一種穩定的格局。只有三個力量足夠的支點,才能穩定地支撐世界的力量平衡。

我國不是美國,我國還沒有解決的很多問題,美國已經解決了。這就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問題比美國要多。一方面,我們需要時間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實力的增加又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必需。正因為這樣,制衡力量的存在才顯得尤其重要。當年的冷戰,正是因為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制衡力量,才讓美國可以幾乎肆無忌憚地去與蘇聯進行全面對抗,最後把蘇聯拖垮。在那個時代,沒有任何一個除美國外的國家能夠接手蘇聯解體後的大量戰略遺產。這也就不存在蘇聯在自己行將崩潰之前刻意讓第三方賺便宜的機會。實際上,只要前期和中期控制得當,到了這一時期,俄羅斯與我國的良好關係未必不能保持。多長時間,筆者當然無法預料。日本,也可能緩和起來。日本就是這樣,在絕對力量面前的選擇,某些時候還是比較明智的。至於印度,他的經濟當前比中國慢一輪。更重要的是,他在印度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枯竭之前,印度洋的重要性和西太平洋比,美國人,似乎更願意選擇印度洋。印度如果願意跟上我國的海洋步伐,那是他們的本事。


美國是否會竭力在印度洋方向進行一場保衛。筆者認為,這是必然的。美國,不會輕易讓印度控制了自己的命脈。在中國的命脈和自己的命脈面前,抉擇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俾斯麥當年玩那麼多球的壯舉,我們倒沒有必要重複。我們所面對的局面,還沒有那麼複雜。關鍵是,有了思路,必須要通過細節的操作去實現。要讓有對抗意圖的雙方,都成為我們的朋友,就要分別與他們,找到足夠的共同利益。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我們可以有效掌握的共同利益就是自己的經濟。經濟不僅僅是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建立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所必須的利益基礎。只有這個利益基礎在,我們才有資格去玩這個海權政治的遊戲。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海軍赴吉布地艦艇有何來頭?一軍艦美國都造不出
鏡頭下帥出了一種新高度,中國海軍的大國范是越來越濃了
中國海軍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可喜的是有了航母!
中國海軍遠航波羅的海,向遠洋海軍邁出一大步
繪製海洋戰圖的無人軍團 海軍出遠門少不了它們
中國猛造核潛艇卻與美國海軍差距越來越大?美國媒體說的在理嗎?
讓中國陸軍和海軍最羨慕的飛機是它?中國要花10年才能研製出來
中國海軍突破的不是島鏈,而是自己
中國海軍遼寧艦突破的不是島鏈,而是自己
中國海軍的靶艦越來越大,反映出我們實力不斷增長
中國海軍造艦速度,在趕超美國,反觀俄羅斯,這是非常可悲的吧
未來美國的最大威脅是俄還是中國?美海軍司令的一番話很在理
美日海軍要看好了,中國遠洋兩棲登陸編隊正破浪而來!
美想借環太軍演讓中國海軍出醜?中國花百億造的神盾又不是花瓶
中國在此領域已經超越印度,但是連美國海軍一個艦隊都比不了
中國海軍曾捕獲的無人潛航器,擊沉航母的好武器,可惜中國還沒造出來
中國海軍越來越會「玩」了,充滿自信地擁抱大洋、走向深藍
中國海軍實施的這個超級工程,美國都沒造出來!
泰國海軍:僅有的一艘輕型航母已經很久未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