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骨科太猛了!
導語:長征醫院骨科醫院,無疑就是中國骨科學界的一名將軍。
文:潘達君
來源: 「醫學界」微信號
有這麼個團體,在全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區——上海的南京路上——屹立不倒,又能在他人不能至的最艱難的野戰前線屢建奇功。這說的不是「霓虹燈下的哨兵」,而是上海長征骨科醫院。
今年4月,長征骨科醫院的副院長葉曉健,與《醫學界》聊起了他所鍾愛的脊柱醫學事業。
長征骨科醫院副院長葉曉健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長征醫院骨科醫院,無疑就是中國骨科學界的一名將軍。
1955年,中國現代骨科的奠基人之一屠開元教授一手創立了長征醫院骨科,如今,當初他植下的小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長征醫院骨科已成為全軍骨科研究所,國家重點學科,並且在十幾年前就因為規模宏大能力卓越正式掛牌成立「院中院」——長征骨科醫院。
長征醫院骨科分脊柱外科、創傷骨科、修復重建外科和關節外科四大領域,脊柱外科是全國最大的脊柱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之一。葉曉健教授介紹,作為骨科的一部分,僅脊柱外科年手術台數就可達到7000-8000台,由於硬體和人才條件充裕,在這裡,全部類型的骨科治療方式都得以順利展開。其中,由葉曉健教授領銜的脊柱微創經過多年努力和積澱,在國內已處於頂尖水平。葉曉健介紹,在應用較廣的脊柱內窺鏡方面,長征骨科在頸椎上的努力已經走在了業界的前頭,而脊柱微創外科的其他領域,長征也正在向國際領先水平追擊和趕超。
與年輕醫生交流中的葉曉健
科室這個集體,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在人才培養上,長征骨科也自有他的一套:首先,醫生起點高,科室中幾乎所有醫生都擁有博士學歷;其次,重視年輕醫生培養,在嚴格的規培之外,許多年輕醫生都有機會出國進修,比如說,想在脊柱微創方面有所斬獲,可以到德國擁有最好的微創技術一流醫院去交流;第三,長征骨科本身就是非常優秀的教學平台,創始人屠開元教授一人就為中國骨科學貢獻了6000多名醫生,如今長征依然走在這條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目前,作為一個有資格成為「院中院」的龐大科室,長征骨科日常有300名左右的醫生在工作,其中包括前來長征進修學習的外院醫生。此外,長征骨科還有對外的技術培訓班,將下級醫院認知和普及度不夠的專項技術輻射到全國各地。
站在傳統的陣地上向創新衝鋒
葉曉健認為,外科的整體發展趨勢是向著符合「精準醫療」概念的微創技術發展的,脊柱外科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基本上與微創技術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長征骨科作為中國骨科學界的領軍之一,有必要在微創技術上不斷突破的原因——即使現行技術有限,無法在所有的手術中開展微創技術,但是,在適合手術的患者身上,微創技術的好處是切實而可見的。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名做頸椎微創手術的患者,在術前一側上肢痛到想將胳膊卸掉,夜間根本無法入睡。做微創手術時採取用清醒狀態下的局部麻醉,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就已經感覺到一下子不痛了,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能和外科醫生互動反饋。手術之後,由於創口極小,患者當即就能下地活動了。目前,葉曉健的科室里,許多這樣的微創手術已經可以達到了日間手術的標準——也就是說患者在手術完成的當天就可以回家。
對於入院患者來說,微創手術的優勢也一樣是明顯的——同樣的疾病,行微創手術的患者,比行創面更大的一般手術的患者,恢復速度大約快2-3倍,能下地行走的時間平均要快1周。而微創手術的手術時間也相對更短一些,每個節段平均只要30-60分鐘,多個節段或大一些的微創手術大多能控制在2-3小時。
毫無疑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長征骨科的風格,儘管開展脊柱微創技術10年有餘,葉曉健還不滿足於現狀。他透露,科室在微創領域還有很大的繼續拓展和深造的空間——首先,可以開闢微創的新領域,擴展微創手術的用途;其次,對已有的術式進行改進,繼續降低手術創傷;最後,葉曉健還希望建設一個新的微創脊柱中心,以給科室的尖端領域提供更充足的「彈藥支援」。
除了實際上的微創手術,葉曉健還認為微創更是一種「精準原則」。他說,做任何外科手術都應該懷著「微創」的精神,去小心的處理病灶,想一想能不能讓患者創口更小、組織器官保留得更完整,微創並不僅僅停留在術式層面,還應該擴展到醫者行醫的準則上。
不難看出,這種「微創精神」在本質上對外科醫生的基本功要求非常嚴格,而這種基本功的高標準,也是長征一直以來的優勢。作為軍隊醫院,在骨科問題中,他們有更多的病案經驗可以積累,也會面臨只有軍隊醫院才會面臨的特殊情況,這些經歷磨鍊出了醫生的技術和智慧,並且作為隱形的財富在長徵人中流傳了下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是骨科最最基礎的打石膏技術,長征的標準和規範程度也是值得自豪的——「學院派」的石膏技術。
進了軍事博物館的石膏
說到長征骨科的石膏,就不得不提一個特殊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中國發生汶川大地震,當時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醫療系統參與救援的速度和力度自不用說,而處在第一線的軍隊救援情況更是有目共睹。長征醫院作為軍隊醫院,可以說是集合了兩者的特徵。長征的醫療救援隊走在了第一線,山高路險,餘震不斷的情況下,這些肩負著雙重負擔與榮耀的人與自然災害搶灘,第一時間深入了還沒有醫療隊能夠進入的災區。
彼時餘震不斷的山區里,醫療隊能依賴的硬體資源完全為零不說,自然條件還十分惡劣——這種艱苦的野戰環境,也正是軍隊醫院顯身手的時刻!沒有手術間,我們用帳篷!沒有手術台,我們拼桌子!手術支撐固定不方便,我們打石膏!
在搖搖晃晃,沒有無影燈,沒有足夠設備的抗災帳篷里,頸椎嚴重受傷的災民正命懸一線,如果不做手術,他就要面臨高位截癱甚至呼吸中樞受累的風險。可是,臨時由課桌拼湊的簡陋的手術台無法實行需要趴著的全麻頸椎手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句口號,來到餘震不斷、塌方隨時發生的災區深處,已經證明了他們不怕死的精神,而面對這樣高難度的手術挑戰,醫療隊沒有叫苦,而是立刻想出了化解困難的方案——以人為模板,打造出了一台適合手術的石膏床。軍隊醫院雷厲風行的作風也在這次事件中顯露無疑,為了讓傷者儘快得到救治,在傷員正在運送的同時,醫療隊就已經著手製作這台獨一無二的石膏床。沒有MRI,沒有CT,如何確定受傷處的準確情況?長征骨科的老傳統所積累起來的經驗這時候又大顯身手,讓醫生們在全無影像設備支持的情況下確定了傷情,制定了手術計劃。最後,全世界第一例野戰條件下的急診全麻頸椎後路椎管減壓手術在這張簡易的石膏床上完成了。
512地震中野戰條件下的脊柱外科手術
而這塊見證歷史時刻的石膏在光榮退役之後,也住進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塊載入史冊的「里程碑」。
軍隊醫院也很「潮」
很有意思的是,對目前很熱的「多點執業」「遠程醫療」等等話題,葉曉健也有相當新潮的見解。
他認為,多點「執業」是一個事實現象,如院外會診就是多點執業的一種形式。並且,多點執業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優勢制度,讓上級醫院的優秀醫生去下級醫院多點「執業」,可以幫助下級醫院的醫生提高,也能幫助更多患者,是一種多方共贏的模式,值得進一步推廣。
說到遠程醫療,葉曉健更是胸有成竹,他說,遠程醫療部隊早已有多年實施的經驗,也有不斷革新的遠程通訊和操作系統。
看來,現在的新模式,這位有30年行醫經驗的長征「老專家」不僅玩得很轉,還走在了前頭。一方面保持著傳統帶來的高規格實力,一方面不斷研究和掌握著新生事物,葉曉健教授看上去就像是科室的縮影。
(本文為「醫學界雜誌」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出處。)
過往的君子給我贊~
※這個馬殺雞做的太爽了!
※就是一個「腰」精!楊冪這個腰細的太不科學!羨慕啊
※天啦擼!這個獸醫身材也太好了吧
※改變「低頭族」的硬骨頭,這個老師教了什麼?
※巨人魔山竟然養了這麼一隻狗!這個反差也太大了點
※這個逼裝的太失敗了!
※天冷了,多吃點這個,保暖、護膚還減肥!太神奇了!
※有了這個神奇衣架,再也不怕陰雨天了!
※誰認識這個癩蛤蟆一樣的男星?咋演了那麼多科幻片呀
※如果不是那條汪的那個眼神……也許今天的好萊塢,就少了這個鐵血硬漢
※這個磁碰的也太熟練了吧……
※這個女人太聰明了!以後和老公吵架了,就這麼做!
※這個技能太厲害了我的姐!
※這個閨蜜太坑爹了!
※鼻炎太難受了!這個方法已經治好了十幾萬人!
※從酒癮少年到肌肉男,這個小伙太酷了!
※被這個渾身是疤還敢拍寫真的姑娘灌了一年份的雞湯!
※她把雞蛋放到大米里,原來是為了這個,大家都震驚了!
※這個彎拐的,太鬧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