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看熱鬧還是看經典
馮智軍
5月18日,你去博物館了嗎?
本周三的「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紛紛舉辦相關活動,成為一次集體宣傳推介博物館文化的絕佳契機。僅在北京一地,就有97家博物館免費開放,舉辦91項慶祝主題活動。中國美術館再次開放夜場,七大展覽迎接觀眾。不僅有法蘭西院士的外來精品,更以館藏經典陳列廳展的「明月入懷」 招徠觀眾,遴選了明初「院體」「浙派」「吳門畫派」作品,特別是「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名作以及從未展出過的夏昶、吳偉珍品尤其引人注目。
在「國際博物館日」去或沒去博物館也許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話題,但通過系列活動和博物館人的集體發力,一定能夠引發人們對博物館更多的關注,這也是近些年來越發明顯的事實。這個節日不是博物館界人的節日,而是一個喚醒人們對整個人類文明關注的節點。所以,對博物館界而言,重要的不是在這一天舉辦了什麼活動、開啟了什麼慶祝,而是要去思考:用什麼來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怎麼樣讓人們得到更好的觀展體驗。
今天發生的一切,都將是明天的歷史。今天的優秀文化成果,也將會是明天在博物館裡看到的人類文化遺產。5月14日,曾榮獲「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的著名美術家、美術教育家楊之光先生在廣州病逝,享年86歲。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中國畫人物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1995年至1999年間將畢生心血全部作品1000餘件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學院。現在,斯人已逝,但斯藝永存,這同樣驗證了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博物館,不是專屬的,而是共生和開放的。文化和藝術不是博物館的全部,卻是博物館存在的根基。它的光芒穿越歷史而來,同樣也在今天汲取著新的能量。
比如,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就以「歷史中的當代」為主題,以期從歷史視野中重新發現當代。在5月16日的巔峰之夜頒獎盛典上,頒發的年度影響力三項大獎中,剛剛故去的黃專主編的《世界3:作為觀念的藝術史》獲得「年度出版物」大獎,胡向前獲得「年度青年藝術家」獎項,劉韡獲得「年度藝術家」獎項。而5月18日啟動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主題為「發生·發聲」。這些今天正在發生的事,發出今天的聲音誠然必要,但能否留存到明天,乃至更加久遠,同樣需要時光加以檢驗。
歷史無法標價,但歷史的遺存在今天卻可以貼上價簽。這種標籤,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今天對歷史的認知、判斷和選擇。剛剛落槌的嘉德春拍「大觀夜場」匯聚了近現代、古代2個板塊共計130餘件拍品,總成交額為11.137億元,成交率為65%。其中近現代場次里,成交價排行前幾的黃賓虹、傅抱石、吳冠中、吳湖帆,再一次證明哪些作品最受歡迎。而在7年前就創造了當時中國書法拍賣的最高紀錄1.08億元的曾鞏《局事帖》,本次起拍價為1.3億元,最終以2.07億元成交,更是明證了市場對稀缺藝術品的渴望。
市場自有其定數,我們不妨看看熱鬧,若想看經典,需要的還是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來聊聊博物館的歷史
※國際博物館日,來看看中國有哪些禁止出境展覽的佛教文物
※國際博物館日催熱博物館游
※國際博物館日: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之美
※國際博物館日來臨 網友評選國內最值得去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走進中國唯一一座古代墓葬專題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一個博物館愛好者的個性參觀指南
※那些不遜國際章的日本國際巨星,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瀋陽故宮博物院「國際博物館日」門票半價
※國際博物館日到來 細數博物館的挑戰與應對
※走進國際博物館日 盤點不可錯過的四類奇妙博物館
※中國美術館「國際博物館日」將邀觀眾夜賞藝術
※國際博物館日的冷思考:是否已淪為「兒童遊樂場」?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接地氣的藏品更受歡迎!
※國際博物館日:盤點各國民間「怪癖」收藏家
※看看這幾天我們都為國際道教論壇做了哪些準備
※國際博物館日 盤點那些造型奇特、宏偉壯觀的博物館
※看看世界各地的國際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