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媽媽九個病?打敗育兒焦慮,做快樂媽媽!
育兒焦慮第一彈
哺育難,難在各種不安全
最近,聽到很多媽媽們喊出「為孩子而出國」的口號,希望孩子能夠看湛藍的天,喝乾凈的水,吃沒有地溝油和三聚氰胺的食品...
網上那些毒奶粉、添加劑和轉基因的信息實在是挑戰腦神經。
除了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還有很多有關寶寶的安全問題不斷衝擊媽媽們的心理底線:經常在QQ 群里看到尋找被拐兒童的消息,從此不敢讓孩子離開視線半步;自從電梯逆行傷了人,寧肯抱著孩子爬幾十層的台階也不敢坐扶梯;動車一出事徹底被嚇壞,全家旅行統統取消……
也許,媽媽們真正的焦慮其實在於:世界這麼大,自己太渺小,究竟怎樣才能把寶寶護得周全呢?
育兒焦慮第二彈
教育難,難在沒有好理念
持現代育兒觀的媽媽從懷孕起就博覽群書,立志要把孩子教育成天才兒童。然而,當寶貝真的到來,理論需要付諸於實踐時才發現,很多聽起來很像回事的道理此刻都變成了花拳繡腿,而且不同理念間還經常「撞車」——專家甲說決不能打罵,而專家乙卻說適當打罵是必須的!這讓媽媽們該何去何從?
如果你告訴孩子要寬容謙讓,卻導致他被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欺負,你會不會懷疑自己的理念?體現在生活中都是再細小不過的事情,但都會讓媽媽們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在孩子的教育藍圖上就是彌天大錯。
育兒焦慮第三彈
入學難,寶寶多於幼兒園
調查數據顯示:「龍寶寶」、「馬寶寶」、「猴寶寶」所引領的生育潮,按照北京的戶籍規劃,能夠提供的幼兒園學位只有出生寶寶的一半。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適齡兒童無法順利入托。
如果你是這「一半適齡兒童」的媽媽,會不會焦慮?現在還只是上幼兒園,以後上小學、中學該怎麼辦?現在的競爭這麼激烈,自己有能力保證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嗎?
心理專家李子勛教你應對育兒焦慮:
你焦慮的是你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很多人把「育兒焦慮」理解成「養育孩子所引發的焦慮」,其實不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是我們本身就存在的焦慮,那些我們成長中未解決的問題,最終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表現了出來。所以,媽媽們的很多焦慮來源於自己的問題,而非孩子的問題。
安全焦慮:一個重要假定——世界是美好的這個世界的確存在不安全的憂患,但是不是因此我們就該草木皆兵?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做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一方面不能寄希望於這一切負面事件馬上消除。作為媽媽,我們當然要了解食品安全及營養知識,讓孩子食用一些無害的食品,多接觸更自然更生態的東西。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相信,這一切已經開始引起重視,不可能比現在更糟糕了。「在悲觀中看到樂觀,但樂觀的同時也不能一下子期望太高」,這樣的心態比較適合我們面對食品、環境的現狀。
在儘可能降低孩子遭受風險的同時,我們依然要假定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因為食品安全可以通過自己的篩選、社會調控等辦法解決,但這個問題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影響卻很難消除。如果他從小就覺得這個社會危機四伏,你能想像他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人嗎?所以說,美好的教育總比殘酷的教育要好,孩子也更容易建立起感受幸福的能力。而且,媽媽們也需要相信,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內在的力量去應對這個世界存在的各種不安全。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引導和輔助。當然,等孩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辯證思維的能力,媽媽可以引導他認識社會殘酷的一面,他能夠更辯證地看待美好與殘酷。
說到底,媽媽們不要把自己在危機事件面前的不安全感和無助感投射到育兒這件事上,而是正常地看待這些不安全,學習營養健康知識,利用如今便利的信息渠道安排生活、避免危險,那麼孩子,包括全家人的安全問題就不再成為焦慮源。
不要因為擔心安全而阻礙孩子接觸自然
瑞典的幼兒園會組織孩子去森林裡探險,會教孩子爬樹,而我們呢?卻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將孩子從小跟自然割裂。其實兒童並不像成人那樣依靠邏輯分析來認識世界,他們更依賴於觸摸、嗅覺等直覺反應來增加對世界的認知。讓孩子多接觸一下大自然,比教他們背詩歌、數數更有利於開發智力。
教育焦慮 關係重於教育,家庭系統提供解決方法
過去我們太強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好像覺得教育孩子是一門技術活。但我認為,教育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技巧,它一定是跟家庭關係緊密聯繫的。
比起具體的觀念和方法,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感受、情感聯結方式和養成的習慣,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所在。說得更白些,那就是媽媽們可以向外界學習好的觀念、好的方法,但到最後,你們家的孩子還是你們家的,更大程度上受你們家的「遺傳教育」所影響。比如很多看過《虎媽戰歌》的家長都想模仿虎媽的做法,但其實模仿不來。因為虎媽的孩子們不管怎麼教育,他們的身體里傳承了家庭本身的很多東西,比如他們看到長輩是怎樣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他們一家人是如何溝通交流的……這些孩子從小到大的感受決定了他們的成長。
媽媽們現在應該知道如何解決教育孩子的焦慮了吧?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的影響永遠來自於家庭。而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家庭里總會有一些連鎖式的重複性出現的問題,這背後是複雜的家庭動力學。
我常常建議媽媽們不妨從夫妻雙方的三代里找方法。比如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厭學,那就去夫妻雙方的親戚中打聽一下,類似的問題在家族的其他男孩子身上是否出現過?當時是如何解決的?如果對方的解決方法很成功,那麼你可以效仿;如果他的方法失敗了,那你一定要避免那麼做。這樣的做法一般很有效,因為你們在一個共同的家族氛圍里生活、成長。
因此,媽媽們與其糾結於哪種教育理念更好,哪種教育方法更有效,不如去關注你的家庭,建設你的家庭關係。一個和睦相愛的家庭所散發出來的氣息,是任何教育方法都無法替代的。
入學焦慮 把握未來導向更重要
我常常認為,媽媽在孩子入學上的焦慮,其實是他們生存壓力的折射和遺留。
現在的年輕媽媽多出生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她們生長的年代中國社會發展迅速,但也壓力巨大。每個人都在追求最好,想當第一,並且形成了「學歷改變命運」的觀念。於是,媽媽們無意識地在孩子的經歷中再現自己當時的感受——怕上不了好學校就考不上大學,怕沒有學歷就找不到工作……
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度過了轉型期,社會競爭不那麼激烈了,人們生活更強調幸福感。這是我們社會的未來,也是我們孩子的未來。在他們成人後的社會裡,他們需要更多關注的是自身幸福感,而不再是我們現在看重的「成功」和「第一」。
那麼,我們培養孩子的主流意識是要把他們引向過去,還是導向未來?要知道,我們永遠不可能比孩子更貼近未來,就像我們覺得父母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今社會一樣。說到底,孩子的福祉在於整個社會的進步。不管我們多麼起勁地去教育和引導孩子,真正讓孩子得到幸福保證的終究還是社會。
媽媽們與其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讓他們上好學校、爭第一,不如為了孩子開始去承擔社會責任,讓孩子在一種對人的關懷、尊重與感激中成長。要知道,今天你創造什麼樣的世界,明天你的孩子就在這樣的世界裡生活。
而當你真的去調整自己的方式時,你會發現,育兒焦慮已經大大減輕了。
李子勛
中國心裡諮詢師註冊系統督導師
精神科醫生
新媒體編輯 Yonnie轉載自 時尚健康星媽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十個媽媽九個腰痛,產後媽媽護腰記三點
※十個月孩子成痴呆兒,只因媽媽放衣服的一個習慣!媽媽注意了!
※媽媽亂給孩子剪指甲後果很嚴重,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都剪錯了!
※給媽媽的十個建議,努力修鍊變成好媽媽哦!
※孩子擦傷不留疤的正確做法,十個媽媽九個錯!
※十個胎兒九個繞!胎兒被繞頸了怎麼辦,准媽媽必須要知道
※亂給孩子剪指甲後果很嚴重,十個媽媽里有九個都剪錯!
※十個媽媽九個問:哺乳期生病到底能不能餵奶?
※十個媽媽九個虛,冬季就該補回來!
※據說這些是十個媽媽中有九個會遇到的餵養難題!
※攝影師媽媽生了十個孩子,個個美的不像話!
※十個媽媽九個得痔瘡,產後痔瘡很嚴重應該怎麼辦?
※十個准媽媽十個都缺鈣,孕期補鈣,你做對了嗎?
※唐篩高風險,「羊水穿刺」到底做不做?十個孕媽九個怕!
※你就是我們最美的作品,十個媽媽九個哭的暖心故事
※懷孕啦!我該怎麼辦啊?別緊張,准媽媽們最想了解的十個孕期熱門問題,婦幼專家告訴你!
※亂給孩子剪指甲危害多,十個媽媽九個錯!寶寶護甲大全轉給家長!
※亂給孩子剪指甲後果很嚴重,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都剪錯了!
※懷胎十個月,每個月胎兒最害怕什麼?孕媽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