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學者為湘軍正名:書生能帶好兵的秘訣是二字

學者為湘軍正名:書生能帶好兵的秘訣是二字

為什麼書生能帶好兵呢?不是因為他們文章寫得好,或者品德高尚有古君子之風,而是因為,他們是讀書人,能夠整合國家資源,對於籌餉自然有莫大的幫助。而能籌到餉,甚至能源源不斷籌到餉,那麼,這樣的人去統領一支軍隊,就再也合適不過了。這就是書生領兵的本質所在。


「湘軍」一詞的構詞法,值得說幾句。「湘」是湖南,指地域,「軍」是軍隊,可以說是一門行業,那麼,所謂湘軍,即以地域加上行業,合二為一,成為一個名詞。與之類似,有晉商、徽商,乃至紹興師爺、揚州瘦馬,都用了相同的構詞法,前面是地域,後面是行業,且都在歷史上成為一個專詞。


「湘軍」之「湘」

細細分辨「湘軍」這兩個字,就會有新認識。「湘軍」之「湘」,現在都理解為指稱湖南。可是,回溯到這個詞最初被使用的時候,我們發現,「湘」不是指湖南,而是指湘鄉。當王、羅澤南在湘鄉組練一千餘名鄉勇,去長沙接受曾國藩的節制,這支軍隊就叫「湘勇」—來自湘鄉的勇營。當時,除了湘勇,還有寶勇(寶慶)、瀏勇(瀏陽)、平勇(平江)、鎮勇(鎮筸)等各色稱號,皆是與湘勇平行並列的名詞。可知,彼時的湘字,只是一縣的代指,而非全省的簡稱。


隨著湘軍名氣看漲,又有了一句名言,曰「無湘不成軍」;通常理解為軍中無湖南籍將士則難成勁旅,則此一「湘」字又指湖南。其實,這又是一個誤會。最初,此字仍是指稱湘鄉,而這句話不過是用來讚美湘軍創始人—羅澤南,意謂他所率領的湘勇在當時的湖南省內是最精銳的部隊。增字釋義,應說「無湘鄉勇不成湖南軍」,才是原義。

學者為湘軍正名:書生能帶好兵的秘訣是二字


曾國藩


曾國藩麾師東進,終克南京,其間,「湘軍」二字漸漸見諸公文,眾所周知。然而,其時所謂「湘軍」,與今日所講的湘軍仍有不同的地方。當時公文,有時用湘軍,有時用楚軍,有時稱湘勇,或又稱楚勇,而這些詞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即「湖南軍」。同時,如「豫軍」(河南)、「蘇軍」(江蘇)、「江軍」(江西)、「鄂軍」(湖北)等稱號,都是指稱某省的軍事力量,與「湘軍」是同一用法。而後人所理解的湘軍,則專指由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統帥的以湖南籍將士為主體的軍隊。兩者是有區別的。當時,在湖南省,除了曾、胡等人所率的湘軍,還有巡撫、提督統制的綠營,以及地方上的零散武裝,這些軍隊都被稱為湘軍。湘軍真正成為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湘軍,被賦予專有名詞的意義,還需要後來衍變的時間。包括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劉坤一在內的歷任湘軍統帥,在咸豐、同治、光緒三個朝代,迭出代興,南征北戰,這才將「湘軍」兩個字從泛指的名詞塑造為專有的名詞,從這以後,也才有了所謂湘系、湘軍集團的說法。


湘系,即湘軍系。曾國藩及其弟國荃所部屬於湘系,其他如胡林翼、左宗棠、劉長佑、彭玉麟、劉坤一等人也是湘軍系,這些人及其部隊,相互間當然有聯繫,但親疏有別,並非抱成一團、不分彼此,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相聯屬。在湘軍內部,早有非湘籍人士擔任高級將領的例子,如塔齊布(滿洲)、鮑超(四川),都是湘軍的統帥。在後期,則有著名的徽商胡光墉(雪岩),他跟左宗棠關係密切,也可以視作湘軍集團的一員。又如吳大澄(江蘇)—他率湘軍參加甲午戰爭,在北方全軍崩潰,可以說,湘軍最後就「斷送」在他手上—也可視為湘軍集團成員。在此意義上,「湘軍」不僅是個軍事組織,而已成為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上的概念。


有趣的是,自甲午戰爭,直到民國開國,乃至後來的抗日戰爭,這期間也頻繁出現「湘軍」這個詞。有些軍隊因在湖南作戰,或因軍中湘籍將士比較多,也被稱為湘軍。當然,以上這些不過是遵循歷史慣性,沿用以前的稱呼而已。


湘軍之「鄉」

湘軍將領以湘鄉籍人士為多,然而,湘軍統帥,除了曾國藩、國荃兄弟,其他幾位都不是湘鄉人,如胡林翼是益陽人,左宗棠是湘陰人,彭玉麟是衡陽人,劉坤一是新寧人。再看士兵,固然有「無湘不成軍」一說,表示湘鄉士兵絕對是優質兵源,但是否意味著只有湘鄉兵才是湘軍主力,才能成為精銳部隊?不是這樣的。湖南一省之內,湘鄉一縣之外,還有不少出產優質兵源的地方,如邵陽,如湘西辰沅一帶,如衡陽。再者,根據一貫流傳的湘軍選兵標準—盡量選用「樸實農夫」,而不要選用「城市油滑之人」,如長沙人—似乎可以判斷,長沙府不能出產優質兵源,但是,偏是這些「城市油滑之人」,一旦遭遇名將,也能訓練成為雄師,譬如勇冠湘軍諸部的「霆軍」。


曾國荃回湘鄉募勇,曾說,兵源最好出自離他家附近若干里的範圍,稍遠一點,哪怕同是湘鄉人,也不可靠。這種標準,有什麼道理呢?除了同鄉在語言習俗上比較親近,易於溝通,恐怕並無太多道理可講。曾國荃彷彿在說,我們家門口的人如何如何不得了,除此之外再無什麼人才,這真是狹隘的成見。這種地域上的成見,實在是將來湘軍集團之地方主義、宗派主義的濫觴。一縣之人還要搞歧視,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未來,湘軍中湖南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直至最終引發「湘淮不和」(即湖南人與安徽人之間的爭鬥),譬如,李鴻章作為安徽人,從湘軍陣營中憤而出走另立淮軍;程學啟本是曾國荃部下的猛將,只因受不了湘籍人士的歧視,脫離湘軍,轉投李鴻章;還有攻克南京首先入城的朱洪章,因為是貴州人,也受到湘籍人士的排擠,落落寡歡;直到光緒年間,王闓運還在感嘆,湘淮之間的矛盾無法調解。當然,負面影響也可能結出正面的成果。譬如淮軍之成立,淮軍之成為勁旅,李鴻章之所以成為一代偉人,正是這種負面鬥爭無心插柳得出的成果。同時,湖南本省人之間也斗得厲害。譬如,湘軍初建,王和曾國藩亦不和諧,剛開始合作,就分道揚鑣。此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左宗棠與郭嵩燾,也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可以說從頭斗到尾,甚至至死都不原諒。如郭嵩燾對左宗棠,當他聽到左宗棠的死訊,在日記中寫道:「且傷且憾。」「傷」,指左宗棠為國家元勛,又與自己有數十年的交誼,於公於私,他的逝世都令人傷心;「憾」,則謂左宗棠「矜張恣肆」,「專恃意氣」,本來能做「一代名臣」,卻因為這些壞毛病而不能達標,真是「自毀已甚」(《郭嵩燾日記》光緒十一年八月初三日)。舉世公認,左宗棠是一代偉人,郭嵩燾卻抱著私怨,不肯承認,可想而知他們的矛盾有多深。


這些爭鬥有時候顯得非常的殘酷,與「團隊精神」大相衝突,不妨說:團結並不是湘軍的特色。曾國藩在軍中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曰:「勝不攘功,敗則相救。」打了勝仗,有幾分功勞就領幾分獎賞,不要把別人的功勞搶過來,也不要虛報自己的功績,這是「勝不攘功」;「敗則相救」,則說一同出戰,誰的戰況好一點,而友軍那邊有麻煩,那麼,行有餘力就該去救助友軍,儘管這麼做可能讓己軍陷入困境,但一定要去救;如果袖手不管,甚而在軍中形成這樣的風氣,那麼,湘軍就難以成功。曾國藩這句話,本是用來總結綠營崩潰的教訓—清代的國家經制軍隊是綠營,綠營崩潰之後,像湘軍這種勇軍才登上歷史舞台。曾國藩不想讓湘軍成為另一個綠營,才時刻拿這句話提醒將領們。這話固然說得對,但是,正因為湘軍將領之間、各支軍隊之間確實出現了「勝則攘功,敗不相救」的情況,他才要格外強調這條軍令。這種情況,不是一起兩起的孤立事件,可以說,在湘軍作戰的過程中經常發生。因此,可以說,團結不是湘軍的特色。


至於不團結卻能做成一樁大事業,這是什麼道理?這就需要我們回顧湘軍歷史,看一看從組建到攻克南京,再到各軍分頭髮展,到底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梳理這些事實,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出答案。


湘軍之「軍」

湘軍不是一支組織嚴密、有唯一統帥、令行禁止的軍隊。湘軍內部有不同的源流,不同的派別,不同的山頭。湘軍主要分為兩大派:一是老湘營,一是曾軍。其實,在此之前,已有一支由湖南人組建的軍隊,規模可觀,堪稱湘軍的嚆矢。此即咸豐元年由江忠源率領赴援江西的楚勇。只是,江忠源逝世得早,他的軍隊雖然由他的兄弟繼承,但終未能發揚光大,不足以形成一派。


老湘營幾乎全由湘鄉人組成,由王創建、訓練與指揮,他逝世後,其軍交由左宗棠率領。在宗棠的統帶下,這支軍隊逐漸擴充,自江西經安徽一直打到浙江,與曾國藩、李鴻章的軍隊協力消滅太平天國;後轉戰福建廣東,追剿太平軍余部;續又揮師北上,在中原與捻軍作戰;最終奉命進入西北,在陝、甘、寧、新作戰,立下彪炳戰功。這就是老湘營。


曾軍則是曾國藩、國荃兄弟的直屬部隊。其初,部隊由國藩親率,在湖南、江西作戰,然而戰績不佳。其後,國藩回家守制,軍隊由國荃接管,自此才逐漸成為精銳之師,攻克安慶,收復南京,立下清廷戰勝太平天國的頭功。然於收復南京之後,此軍大部遂被裁撤,不能像老湘營一樣,在攻克南京之後還繼續戰鬥了十幾年。


此外,胡林翼主政湖北期間,李續賓、鮑超受其節制,稱為「鄂軍」。李、鮑之軍實為當時清方陣營中最精銳的部隊,他們並不接受曾國藩的指揮。直到續賓戰死、林翼病逝,鮑超調歸曾國藩指揮,「鄂軍」才解體。

老湘營的生命力強於曾軍,鄂軍的戰鬥力強於曾軍,二軍與曾國藩的關係亦非密近,但是,一般看法仍認為三者從始至終都屬於湘軍系統,而他們的領袖都是曾國藩;這並不符合事實。


書生領兵


一般說法,都稱讚曾、胡是「書生領兵」—二人皆出身翰林,創建湘軍前未有絲毫軍事經驗。然而,為什麼書生能帶好兵呢?不是因為他們文章寫得好,或者品德高尚有古君子之風,遂令十數萬農夫樂於受其驅遣,放下鋤頭,抓起槍桿,出生忘死,保家衛國。根本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因為,他們是讀書人,是學而優則仕且仕途很不錯的讀書人,在傳統中國,只有他們這樣身處官僚系統的人才有機會去接觸去使用國家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政資源以及政治資源。他們能夠整合這些資源,對於籌餉自然有莫大的幫助。而能籌到餉,甚至能源源不斷籌到餉,那麼,這樣的人去統領一支軍隊,就再也合適不過了。這就是書生領兵的本質所在。


胡林翼、曾國藩與左宗棠,他們都具有卓越的財政能力。胡在湖北,曾在安慶,左在蘭州,龐大的軍費從哪裡出來,又如何精心分配下去?這是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語云,統帥要能「運籌帷幄之中」,運籌啥呢?我看主要就是敲算盤。運籌具體的戰役,那確實需要人才,而且是真正的將才,但這不是需要主帥去運籌,或者說,不需要主帥天天去運籌—當然,三位統帥能夠識拔將才,指揮具體戰役的工作自然能夠歇肩。統帥時刻操心的問題,是柴米油鹽,是錢的問題:錢從哪來,來了之後怎麼花?預算沒做好,或者遇到突發事件,產生巨額赤字,能不能補上缺口?幾支部隊擠在一塊都要用錢,先給誰,後給誰,怎麼決斷?十萬火急之時,找誰去挖一筆巨額現金?計無從出,是不是膽敢冒險向同僚甚至向皇帝打幾句誑語,先把錢弄到手再說後事?因為銀錢上的爭執,值不值得跟老朋友翻臉,吵架一直吵到北京,當著皇帝互相進行人身攻擊,渾然不顧國之大臣應有的休休有容?這一切,就是統帥每天所運籌的事情。胡、曾、左之所以成為湘軍統帥,決不僅僅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品德,超強的能力—不論文章技巧還是個人修養,不論戰略高手還是天才戰將,這樣的人在湘軍中決不少—他們成為湘軍大佬,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別的,就在於卓越的籌餉能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新聞 的精彩文章:

宋滅北漢之戰簡介以及戰爭的結果
夜貓族最愛美容養顏粥
改變濕熱體質 有效食療偏方
鹽蒸橙?燉雪梨?老中醫看你的咳嗽方靠譜不
慈禧:沒有心腸打扮還活個什麼勁 慈禧在儲秀宮最有女人味的十年
您可能感興趣

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啟功先生的書法精品
美軍怎麼打仗?學者揭秘美軍單兵訓練
隸書篆書兩體對照,方便初學者記憶篆書,書法愛好者喜歡的字帖
著名學者馮其庸逝世,是紅學家也是書畫家!
梁實秋書法,冰心說「秋郎像朵花」,網友評:大學問家,寫學者字
清代大學者翁方綱書法品讀百幀
「字聖」黃自元楷書讀書樂書法欣賞:適合初學者的範本,喜歡就練
溥儀師從多位學者,教他懂人生道理的卻是一個不識字的婦女
我的前生是一顆——「古詩」的原意是指古代學者所作的詩
為啥 女老師騎學生 越來越多?學者嘆:大家都以為男同學爽
魏建功之子回憶父親:大學者編小字典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審、著名書法學者沈培方先生逝世
明代著名學者的草書~自書詩卷,千字文以及原文、譯文
健康學者張俊忠的書籍《揭開黑幕 捍衛健康》一書正式出版
南懷瑾老師:並非學者,只是讀了各式各樣的書,又學了不少雜家學術
初學者:誦讀佛經的十二條訣竅
外國學者:在清末民初,能把新兵練得像親兒子一樣的,唯有此人
拓了這枚「喵讀圖」,送給三位書家 學者 貓奴……
我是假的,誰是真的?獨立學者司馬南手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