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More than books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段廣為流傳的話,楊絳譯自英國詩人蘭德(W. S. Landor),最初出現於1991年的《雜憶與雜寫》。很久以前,她就做好了「準備」,她的人生更為內省而堅定。


今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終於如她所願 「 回家了 」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楊絳先生即便近百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尤其是整理出版了錢鍾書數十部遺著。這對為人治學皆堪稱完美的世紀老人,可謂功德圓滿。


楊絳的最後20年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這些年,楊絳將既往歲月一點一點整理、打包,世人驚嘆於86歲之後的人生仍可以如此豐裕:


1998年

12月,錢鍾書先生在纏綿病榻一年之後離開人世。而前一年,這對夫婦唯一的女兒錢媛因病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容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楊絳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到。


此時楊絳已是87歲高齡。世人將看到一個更深居簡出的作家、學者、錢鍾書遺稿的忠實整理者。


1999年


楊絳根據英文翻譯了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六萬餘字。《斐多》描繪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就義當日,與門徒就正義和不朽的討論。這些討論至今仍是西方倫理學的基礎。

楊絳在翻譯時參考多部作品,並為讀者寫作了注釋。她在這年年底所寫的譯後記中說,「我正試圖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此書2000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三聯書店再版時,楊絳又做了少量修訂。


2001年


9月,楊絳先生以全家人的名義,與清華大學簽訂《信託協議書》,成立「好讀書獎學金」,這一名字與錢鍾書先生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編纂時主編的館刊同名。當年楊絳為獎學金捐助現金72萬元,到2011年,已是929萬元。


楊絳一力攬下了整理錢鍾書學術遺作的工作,那是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除了2003年出版的3卷《容安館札記》,還包括178冊外文筆記(共3萬4千頁)。


2003年


92歲的楊絳重新提筆,在該年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書中回憶了她與錢鍾書一路走來的時光,以及丈夫與女兒生前最後一段日子。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在第二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開始,她如此談論三個人的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她說,她是借寫作來重溫,讓「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自己,和他們再聚聚。


2004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楊絳文集》八卷本,約250萬字,其中一至四卷為創作部分,約為116萬字,收入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戲劇文論;後四卷為譯文,約134萬字。


楊絳為文集出版撰寫了《作者自序》、《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並親自為文集選定了照片和插圖80幅。《自序》中,她講到自己的選擇標準:「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刪棄。文章揚人之惡,也刪。因為可惡的行為固然應該『鳴鼓而攻』,但一經揭發,當事者反覆掩飾,足證『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還當謹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寫的文章,儘管句句都是大實話,也刪。有『一得』可取,雖屬小文,我也留下了。」


2007年


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是她2005年住院期間,躺在病床上想到的題目。六十餘年前,她編定了錢鍾書的第一本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如今這是她對《寫在人生邊上》的注釋。書中,她試圖回答神和鬼的問題、有關人的問題等等。


她說她聽了太多關於身死寂滅的說法,「他們的思想正確嗎?他們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們不是幾個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界:科學界、史學界、文學界等,而他們的見解卻這麼一致、這麼堅定,顯然是代表這一時代的社會風尚。」「我試圖擺脫一切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邏輯的推理,依靠實際生活經驗,自己思考。」


2008年


吳學昭的《聽楊絳談往事》由三聯書店出版。這本書相當於楊絳的自述,記錄了自楊絳出生至九十八歲的經歷。楊絳在作序時說:「為我寫的傳並沒有幾篇,我去世後也許會增加幾篇,但徵得我同意而寫的傳記,只此一篇。」


2009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楊絳文集》。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2011年


楊絳先生100歲生日。她婉拒外界為她祝壽的邀請,這一年,20卷《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出版。錢鍾書生前曾阻止楊絳想補裰破舊筆記的想法,說,「沒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為有志讀書求知者,把鍾書留下的筆記和日札妥為保存。」楊絳寫道。


百歲生日前,楊絳接受了《文匯報·筆會》的筆談採訪,她說:「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是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


2013年


102歲生日。「2013年7月17日,今天我生日,在家平靜如常度過。只是從早到晚海內外親友祝壽電話不斷……」


但就在此前,北京保利拍賣、傳是拍賣以及中貿聖佳拍賣宣布上拍錢鍾書與楊絳的信札,老人又一次走進公眾視線,聲明反對信札上拍。她這樣寫道:「事情發展到現在,我一直想不明白,朋友之間的書信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這麼多年的感情,怎麼可以作為商品去交易?我已經100多歲,對於這件事,在思想上完全無法接受,感情很受傷害!我打這官司,不僅是為我自己,也是為了大家,否則給別人的信都可以拿來拍賣,那以後誰還敢寫信?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承諾都沒有了。」在楊絳的堅持之下,拍賣公司最終撤拍錢鍾書與楊絳的信札。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錢鍾書信札


2014年


7月17日,103歲生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將出版最新的9卷本《楊絳文集》,不僅收錄她近十年來的新創文章,還有4萬多字的《洗澡》續篇:《洗澡之後》。續集中,楊絳給《洗澡》的主人公安排了結尾,她表示,趁她還健在,把故事結束,別人也不要再想寫續集了,為的是給主人公一份純潔的友情,也給讀者一個圓滿的結局。


出版社介紹,《楊絳文集》將於8月召開新聞發布會,但楊絳很可能不會參加。


2015年


錢鍾書的夫人、著名作家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虛歲105歲)。據了解,這位優雅、博學的百歲老人現在身體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仍然愛清凈。


2016年


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評價說:「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楊絳老人走了,她低調樸實的生命哲學、她一生寫就的等身著作、與錢鍾書先生留給後世的愛情佳話,值得被我們所有人記住。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JIC書籍推薦

楊絳先生病逝:記錢鍾書離去之後的那些年



《楊絳全集》


作者: 楊絳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10


裝幀: 精裝


叢書: 文學全集


ISBN: 9787020104970


《楊絳全集》分為9卷,第一卷為小說卷,收短篇小說7篇;第二至四卷為散文;第五卷為《戲劇文論》;第六至九卷為譯文卷。


更多優質圖書請前往JIC Books購買,或致電400-8202985進行預訂。


建投書局


上海 · 旗艦店


(開業倒計時)


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


北京·50+店


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16號環境大廈一層


營業時間:9:00AM-8:00PM


杭州·歐美中心店


西湖區教工路18號歐美中心A座1層建投書局


營業時間:8:30AM-9:00PM


無錫·太湖嘉昱珺唐店


馬山環山東路20號嘉昱珺唐酒店一層


營業時間:10:00AM-9:00PM


本文由JIC書局客綜合一財網、人民網、澎湃新聞網等報道整理,圖片來自網路,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您可能感興趣

不記情仇與恩怨,不記歲數不記錢
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為何如此成功?不要忘記錢學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