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核心提示:一為南線愛將,一為北線愛將,兩人毛澤東都曾破例親自出門迎接過,卻為何首選粟裕?

抗美援朝,是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面臨的最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是最艱險、最沒有把握的一次大兵團現代化戰爭。帶兵到國門之外作戰,並且主要對手是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加上南朝鮮軍及英、法、加、印等國組成的「聯合國部隊」,這對於毛澤東麾下的戰將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孫子兵法·始計第一》中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指出:「兩軍對敵的一切問題依靠戰爭去解決,中國的存亡繫於戰爭的勝負。」因而,毛澤東選擇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是十分慎重的,為此,將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的位置空缺,等了粟裕近三個月,林彪近一個月的時間。


毛澤東和軍委為何最初選擇粟裕、林彪擔任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


顯然,因為沒有與美軍作戰而且是大兵團作戰的先例,毛澤東只能從最接近現代化戰爭的解放戰爭中,解放軍諸將領對付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作戰經歷,來確定最高指揮人選。從1955年授銜的將帥來看,朱德、葉劍英是總部領導人,沒有直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歷,且朱德當時已近65歲,年齡顯然偏大;賀龍在解放戰爭中主要負責西北軍區的後勤工作,1949年11月建國一個月後,才指揮一野18兵團配合二野行動,從陝西進軍入四川;羅榮桓、聶榮臻擅長的是政治工作;陳毅的特長也在政治,雖然擔任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但中共中央於1946年10月即明令:「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並且長期由副司令員粟裕代理司令員或者實際主持野司工作。1950年9月,陳毅在北京出席中共中央召開的各大軍區負責人會議,商量出兵朝鮮的問題時,他對毛澤東說:我如今雖擔負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線需要,一聲令下我馬上可以穿上軍裝去朝鮮作戰!陳毅明確支持出兵的態度令毛澤東欣賞,但他的主動「投筆請纓」始終沒有被考慮。如此,野戰軍級的軍事主官只有從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徐向前中間選擇了。


首先,從兵員數量來看,上述五位將領中,以粟裕、林彪直接指揮的野戰軍人數最多。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共有五大野戰軍。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雖然兼任解放軍副總司令,但實際直接指揮的西北野戰軍,1947年8月成立時僅4.5萬人,三個月後,部隊增加到7.5萬人。1949年2月西野正式整編為第一野戰軍時,部隊為l5.5萬人。1949年6月,軍委命令直屬軍委的華北軍區野戰軍18兵團、19兵團歸第一野戰軍建制,總兵力才達到34.4萬人。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劉伯承,從1946年6月中旬起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但1947年8月挺進中原後,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只有7個縱隊12萬人,並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正式整編為第二野戰軍時,劉伯承指揮所部轄三個兵團共28萬餘人。


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1947年1月即指揮華東野戰軍10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約27.5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8月指揮華東野戰軍攻打濟南時已為15個縱隊達32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42萬人,戰後,野戰軍達到55.1萬人。1949年2月,正式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時,部隊轄四個兵團約為58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戰軍發展到82.5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在1950年準備攻台戰役時,粟裕直接指揮的最大兵力近65萬人。


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1945年12月底即指揮東北民主聯軍部隊27萬人(含軍區部隊),1947年12月,指揮野戰軍9個縱隊、11個炮兵團、1個戰車團共42萬人。1948年8月,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四個兵團70餘萬人(不含軍區部隊)。1950年1月,又指揮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部隊150萬人(含軍區部隊)。

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解放戰爭前期一直因病在休養,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併兼任華北軍區野戰軍一兵團司令員(後改稱18兵團)後,才直接指揮兵團所屬三個縱隊(軍)作戰。1949年3月至4月,他短期間內指揮第18、19、20三個兵團及1個炮兵師共25萬人攻克閻錫山的老巢太原城(3月底,因病由彭德懷代替指揮)。


可以說,號稱毛澤東「五虎上將」的彭德懷、劉伯承、粟裕、林彪、徐向前五人中,粟裕、林彪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時間更為長久一些。彭德懷、劉伯承兩人在戰爭尾期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但兵員數量顯然低於50萬人的規模。徐向前在紅軍時期曾經指揮8萬餘人的紅四方面軍,成為同期直接指揮最多兵員作戰的將領,但解放戰爭中的指揮規模則遠遠低於其他四人。在五人中,粟裕被軍委評價為「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


顯然,指揮中小部隊作戰與指揮50萬以上的大兵團作戰是截然不同的,在作戰形式、指揮、通訊、後勤、運輸、情報等各方面都有極大的區別。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越豐富,打起仗來才越得心應手。眾所周知,讓一個優秀的縣長直接擔任省長,就很難當好,因為經驗的積累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歷史上的先例看,林彪1938年6月因傷到蘇聯治療後,有近6年的時間離開一線部隊。1945年10月直接去東北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從原來指揮八路軍115師1.5萬人,突然指揮11萬餘人(到12月底,部隊擴大為27萬人),因此戰爭初期林彪的戰役指揮明顯生疏。《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說:「後來有人抱怨:林總吃了幾年洋麵包,連仗都不會打了。抗日戰爭時期,林彪只有半年的作戰經歷,而民主聯軍大多數將領都有整整8年的實戰經驗。要想讓那些身經百戰的名將們折服,林彪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在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中,據民主聯軍總部於1947年2月給中共中央及軍委的總結報告中說:「我軍傷亡總數在八千以上,而且都是一些老骨幹。……四平保衛戰,我軍受到相當大的元氣的損失,許多主力部隊失去戰鬥力,黃克誠部三師之七旅,原為井岡山之老部隊,四平撤退後只剩三千餘人,失去戰鬥力;萬毅之三師原有一萬兩千人,經四平戰鬥傷亡及撤退中被追擊潰散逃亡只剩四五千人,失去戰鬥力;一師梁興初部剩五千人還保持有戰鬥力,二師羅華生部還保持有戰鬥力;鄧華部保一旅損失相當重;其次八旅、十旅、楊國夫部七師也都弄得疲憊不堪和不少損失。部隊中發生悲觀情緒,要求到後方休養,離主力去做地方工作。」


到1946年的初夏,東北民主聯軍自四平、長春失守以後,一路退守到第二松花江以北,力保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北滿地區。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羅榮桓描述四平撤退以來的被動局面時說:「這個仗,打得真被動。我們一個勁地撤,敵人在屁股後一個勁地追,像拖了根尾巴。」東北的這一狀況,顯然與從未離開過一線部隊的粟裕同年7至8月在華中七戰七捷的戰果迥異。此次與美軍交戰,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毛澤東和軍委在條件允許下(粟裕、林彪無病),不大可能讓其他現代條件下大兵團作戰的生手去朝鮮重新開始熟悉的過程。


其次,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精銳的嫡系主力部隊,主要是由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和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殲滅的。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47.2萬人;華東野戰軍分別在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共64.3萬人。蔣介石全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了兩個半,即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淮海戰役中殲滅第5軍,以及淮海戰役中派出5個縱隊與劉伯承指揮的中原野戰軍一起殲滅第18軍;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殲滅了其中的兩個,即遼瀋戰役中殲滅新1軍、新6軍。


第三,五人中以粟裕、林彪最年輕,1950年均為43歲。而劉伯承為58歲,彭德懷為52歲,徐向前為49歲。其中劉伯承、徐向前身體狀況也不好。1950年6月間,有人向劉伯承透露,中共中央準備調他進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他聽了之後,表示自己年紀大了,還是去辦學校,搞教育為好。這一件事,中共中央還曾經非正式地徵求過他的意見。他明白,這是中共中央領導人想著要為他安排一個合適的職位。但實事求是地考慮,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總參謀長這個第一線上的重要職務,最好讓年富力強的人去擔任。自己應該另謀所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徐向前在1949年3月的太原前線中,即肋膜炎嚴重複發,連續高燒不退,不得不向中央請求,辭去18兵團的領導職務,作較長時間的休養。1949年6月,徐向前去青島休養,因病沒有出席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一次會議。在青島經多方治療,身體未見好轉。頭疼病發作時,疼得在床上打滾,腦蓋骨似乎要炸開一般。並發的嘔吐,使他無法進食。五人中只有彭德懷身體狀況良好,這也是最後決定讓他挂帥的原因之一。


第四,朝鮮戰爭爆發時,野戰軍級的軍事主官中,只有粟裕處於臨戰狀態。他被軍委任命為攻台總指揮,統率近65萬大軍正在做攻台作戰準備。彭德懷於1949年12月後,即率領一野部隊轉入執行清剿殘匪,屯墾戍邊的任務;劉伯承1950年6月率領二野部隊已基本解放西南地區,中共中央準備讓其出任總參謀長;林彪自1950年5月率領四野部隊解放海南島以後,基本上因病在休養。因此,將粟裕轉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擔任入朝部隊的最高指揮員,便於統帥機關能以最快的時間進入戰爭狀態。


同時,東北邊防軍是野戰軍級單位,而粟裕是華東野戰軍(三野)代行司令員戰役指揮職責的副司令員,並於1948年5月因謙讓陳毅,主動放棄擔任野戰軍正職的機會,僅擔任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獨立負責野戰軍的全面工作。因此,由粟裕擔任邊防軍司令員,基本上是部隊主官平調,業務上是相當熟悉的。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一為南線愛將,一為北線愛將,兩人毛澤東都曾破例親自出門迎接過,卻為何首選粟裕?


從理論上講,林彪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有一些客觀的有利之處,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軍史普遍認為林彪才是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第一人選的原因之一。


一、林彪指揮的四野是全國兵員數量最大的野戰軍,一旦中國軍隊出國作戰,四野派出的兵員必將多於其他野戰軍;東北邊防軍所屬第一批部隊第13兵團以及第42軍為原四野部隊。由林彪指揮,在人事上比粟裕有優勢。尤其是在戰爭之初,東北邊防軍第二個兵團三野第9兵團還沒有出國的情況下,這種優勢更為明顯。


二、朝鮮北部所在緯度以及氣候、地形、民情風俗與東北大體相似,而林彪曾經指揮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征戰三年。粟裕則長期征戰在華東、中原,這些地區與朝鮮各方面的自然條件差別較大。因而林彪比粟裕更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朝鮮戰場。


三、蕭勁光是新上任的海軍司令員,正忙於組建海軍機關及建設一支急需的海上國防力量,讓他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離開海軍司令部出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最主要的原因是軍委在考慮為粟裕配備最恰當的副手。如果林彪挂帥去朝鮮,那麼軍委也就沒有必要讓蕭勁光離開海軍了。


但是毛澤東首先選擇粟裕,除考慮上述因素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考慮到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軍事表現更為獨特一些。


林彪於1946年11月指揮新開嶺戰役,取得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相當於關內的旅)的重大勝利,殲滅第25師6200餘人,而此前兩個月,粟裕率華中野戰軍已進行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軍53000餘人,約相當於9個25師。1個月後,粟裕則指揮宿北戰役一戰全殲國民黨軍3個旅,相當於3個25師。


1947年1月,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36萬人)12個師,進行「一下江南」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5000人,同一時間,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總兵力約27.5萬人)約8個師進行魯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共5.3萬餘人。毛澤東於1947年1月11日致電林彪等,要求他平均每個月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電報稱:「平均每月殲敵1個師(相當於關內的旅),一年殲敵12個師以上,就可使自己轉入有利地位。」而約5個月前,毛澤東已經在要求僅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人馬的粟裕一個月內殲滅敵人二三個旅了。他於1946年8月15日致電粟裕等:「如你們能在今後一個月內再打二三個勝仗,繼續殲敵二三個旅,則對整個局勢助益極大。」而且,粟裕的這個任務早在七戰七捷中即超額完成了。


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於1947年5月至7月發起夏季攻勢,歷時50天,殲滅國民黨正規軍4個師,連同非正規軍共約8萬餘人。而三個月前,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2月20日至23日,歷時僅三天,即在萊蕪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主力5.6萬餘人。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又用三天時間進行孟良崮戰役,殲滅蔣介石「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3.26萬人。此兩役合計時間為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8.8萬餘人。


解放戰爭第一年,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7.5萬人,而華東戰區殲滅國民黨軍高達43.4萬人。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1948年春,由於東北野戰軍副政委羅榮桓組建二線兵團,將新兵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達到100多萬人,其中野戰軍70多萬人,而東北國民黨軍為50萬人,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解放軍在兵員數量上已佔絕對優勢。3月上旬,林彪指揮部隊將長春10萬國民黨軍圍困起來,守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士氣低落。4月中旬,林彪在哈爾濱主持東北局會議,討論今後作戰問題。並於4月18日將結果報告毛澤東等,認為「對作戰的根本意見」是打長春,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採取攻城打援手段,進行長春戰役,先掃清長春外圍之敵,「進行攻城作業和各種攻城準備」,「極力吸引瀋陽敵人北上增援。如敵增援,則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戰中展開大規模的反擊,殲滅敵人;如敵不增援,則我軍即對長春發動全面總攻,計劃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


但東北野戰軍於5月外圍戰失利後,林彪認為,長春守軍的戰鬥力和防禦攻勢,都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奪取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於5月29日致電軍委:「我們建議改變硬攻長春的決心。」6月5日,未等軍委回電,他又提出東北野戰軍三個行動方案,認為目前即正式進攻長春,「成功的可能較少,不成功的可能則較多」,最可行的是「對長春採取較長的圍城打援然後攻城的辦法。時間準備兩個月到四個月。……這一行動除多費去幾個月的時間以外,沒有其他壞處,但能有把握的殲滅敵人和拿下長春」。毛澤東於6月7日複電基本同意林彪的方案,並要求「精心組織這次戰役」。


但到9月12日,長春被圍困了半年後依然沒有攻下來。出現了東北野戰軍70餘萬大軍被10萬國民黨軍牽制於長春地區,同守軍對峙的僵局,攻撤兩難。蔣介石用一座孤城「鉗制共軍大批主力南下」的企圖竟得以實現。


此一階段,關內各戰場上的野戰軍在處於兵力劣勢情況下,頻頻主動反擊國民黨軍。粟裕向軍委建議集中主力在江北打大殲滅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率華東野戰軍10萬餘人於1948年6月至7月發起豫東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近10萬人,改變了中原戰局。林彪聞訊後,說:「取勝把握至多五成,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打了這麼大的勝仗,不簡單。」9月,粟裕又率華東野戰軍全軍32萬人發起濟南戰役,攻克國民黨重兵把守、堅固設防的山東省會濟南城,殲滅國民黨軍10.4萬人。蔣介石對美國人說,「過去不惜任何犧牲以堅守堅固據點或主要城市的老戰略必須改變」。濟南戰役以前,美國輿論界說,「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尚未達到奪取國民黨任何一個防守較強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現在,他們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直至1948年10月19日,彈盡糧絕、突圍無望的長春守軍才被迫投誠。至此,孤城長春在重重包圍下堅守了7個月。


最能讓毛澤東下決心首選粟裕的原因,還在於林粟二人分別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決戰中的表現。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遼瀋戰役中,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以70餘萬對國民黨軍55萬,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人。從戰役的設想到戰役的實施,毛澤東一開始即盯著錦州,以關住東北的陸上大門,將東北國民黨軍就地殲滅。而林彪對錦州這個戰局關鍵的認識是比較滯後的。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澤東即電示林彪攻佔錦州,電報說:「關於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一個月後,毛澤東又指示林彪確立兩個「決心」,即「確立攻佔錦(州)、榆(關)(山海關)、唐(山)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林彪則在攻打錦州還是攻打長春問題上多次猶豫、反覆,毛澤東於10月3日連發兩份措辭嚴厲的電報予以批評,其中17時電稱:「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八第九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因新五軍從山海關、九十五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10月4日,毛澤東又致電林彪:「你們決定以4縱和11縱全部及熱河兩個獨立師對付錦西、葫蘆島方面之敵,以1、2、3、7、8、9共六個縱隊攻錦州,以5、6、10、12共四個縱隊對付瀋陽援錦之敵,以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之敵,這是完全正確的。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糾正了過去長時間內南北平分兵力沒有重點的錯誤(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曾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做,你們到現在才想通這一重要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面。雖然在時間上應當一開始就如此做,從你們部隊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個月之久,你們才把攻擊重點問題弄清楚,重新增加兩個縱隊到兩錦方面去,可能對於作戰要受一些影響(是否有影響及影響之大小,要看作戰結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錯誤算是糾正了。從這件事你們應取得兩個教訓:第一個教訓是,你們的指揮所應先於部隊移動到達所欲攻擊的方向去(這一點我們在很早就向你們指出了),由於你們沒有這樣做,致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第二個教訓是,在通常的情況下必須集中主力攻擊一點,而不要平分兵力。」此後,林彪才率軍於10月5日至15日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副政委陳雲在1983年8月9日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得南下,以後佔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而要回師長春,那就不會有遼瀋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得這麼大,這麼快。」


遼瀋戰役後期,毛澤東一再強調要求林彪控制營口,但林彪被杜聿明的「聲東擊西」之計所迷惑,沒有及時控制該地,使國民黨軍撤走了萬餘人,顯得美中不足,令毛澤東感到遺憾。


營口位於遼河口,是廖耀湘兵團和瀋陽國民黨軍從海上撤退的唯一港口。攻克錦州,封死了國民黨軍從陸上逃走的可能,而海上大門還沒有關上,國民黨軍有可能搶佔先機,佔領營口,掩護其大軍從海上順利退走,使毛澤東封閉蔣軍於東北予以全殲的戰略計劃落空。因此,早在錦州攻克後第三天,毛澤東即告訴林彪:「我們所擔心的是沈敵從營口撤退,向華中增援。」「提議在日內長春解決後……攻長各縱及幾個獨立師應迅速全部南下,位於瀋陽、營口之間……並須以一個縱隊控制營口,構築堅守陣地,阻絕海上與陸地的聯繫。」10月19日16時,毛澤東又指示:「你們仍應考慮部署有力兵團於營口有其西北與東北地區,以免在蔣、衛採取從營口撤退時,你們措手不及。」「此點望你們充分注意。」「蔣介石在天津集中五萬噸的船隻,準備從營口撤兵的情報是相當確實的。」以後,毛澤東又三番五次要求林彪及時控制營口。


在這個節骨眼上,林彪卻走了一步錯棋。10月20日,林彪曾命令獨立2師搶佔營口,10月22日,因廖耀湘兵團沒有向營口退卻,又傳來國民黨52軍已西進的不確實的消息,林彪認為獨2師已沒有去營口的必要,於是令其即速回至新立屯和半拉門之間,參加圍殲廖兵團的決戰。遼陽國民黨52軍即於24日乘虛佔領營口,控制了由海上南逃的通道。

毛澤東為何首選林彪、粟裕作為志願軍司令員?



毛澤東再次發了脾氣。上次發火是為打錦州,關閉陸上大門。這次發火是為控制營口,關閉海上大門。10月25日,毛澤東嚴厲批評林彪:「你們事先完全不估計到敵人以營口為退路之一,在我們數電指出後,又根據五十二軍西進的不確切消息,忽視對營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軍部隊於二十四日佔領營口,是一個不小的失著。」毛澤東仍然擔心國民黨軍全部從海上逃走。「如果敵人結集一起從打虎山向東,正面無重兵堵擊,不能收夾擊之效,則敵有全部或大部跑到營口的可能。」毛澤東要求各獨立師迅速兼程南進,收復營口等地。在此情況下,林彪於11月2日令9縱與7、8縱各一部對營口發起攻擊,殲滅國民黨軍52軍一個師,該軍軍部率一個師乘船逃走。


而淮海戰役,是殲滅國民黨軍最多的大決戰,共殲滅國民黨軍55.6萬人,實現了粟裕提出的「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的全局性戰略目的。其中粟裕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蔣軍44.3萬。而當時華東野戰軍總兵力不足36萬人,正好是東北野戰軍的一半。粟裕提出淮海戰役的建議後,在「小淮海」發展到戰略決戰「大淮海」的過程中,他又不斷提出了關鍵性建議,使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大決戰。在包圍杜聿明集團之前,粟裕在軍委根據情報命令其將重點放在東南方向的情況下,識破杜聿明「聲東擊西」之計,準確預測其將向西南方向逃跑,並最終將杜聿明集團予以包圍殲滅。


顯然,粟裕在敵強我弱的淮海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戰略戰役兩方面的果敢、堅毅、智慧是極其優秀的。毛澤東極為渴望像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那樣,全殲美軍幾個整師,因此首先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讓其率軍與美軍作戰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粟裕1950年11月抱病在華東軍區高級幹部會議所作《主次戰場與現代化戰爭》的講話來看,他關於抗美援朝中的主戰場與次戰場、突擊方向與牽制方向、持久戰與速決戰等軍事戰略上的見解,是十分先進與精闢的。如果歷史給了粟裕挂帥的機會,對中美雙方的影響無疑將更大。


有意思的是,粟裕因病沒有成為志願軍司令員統率部隊出征朝鮮,後來卻成為下達志願軍撤軍朝鮮命令的簽署人。1958年3月10日,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根據毛澤東的部署下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分批撤離朝鮮。

您可能感興趣

李靖作為大唐忠良之臣,李世民為何把他比作司馬懿?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時候,蔣介石作為首腦給毛主席授什麼軍銜?
張藝興、劉憲華、王嘉爾,作為他們的領路人,何炅和黃磊更喜歡誰?
粟裕:毛主席曾將其作為志願軍司令員第一人選,因為這個原因
作為舞蹈演員的他竟與劉德華、周杰倫、羅志祥、張惠妹都合作過!
《楚喬傳》金瀚,作為趙麗穎工作室新人的他,媲美楊冪的張彬彬
毛澤東曾選定哈爾濱作為首都
毛主席是林彪的伯樂?毛主席第一次見他,說林彪定能有所作為
作為心腹兄弟,混江龍李俊為何不勸阻宋江?
吳敦義必選黨主席?親信:馬、王都期待 洪占著位子沒作為
《紅樓夢》中,為什麼賈寶玉選擇林黛玉作為此生摯愛?
作為父親的毛澤東
作為張作霖左膀右臂的王永江,為何憤而辭職?
劉邦和劉秀作為兩代開國明君,誰更英明、更偉大?
有爺爺李治作為前車之鑒,唐玄宗李隆基為何還敢寵愛武氏后妃?
揭秘:樊噲作為劉邦的救命恩人,劉邦為何要下令殺他?
毛主席出訪蘇聯,把蘿蔔白菜作為壽禮送給斯大林,是何用意?
作為三朝老臣的張廷玉,乾隆為何不肯放過他?
俄羅斯作為老牌軍事強國:為何卻在建造大型軍艦能力上遭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