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拙談我對為什麼傳承傳統文化的認識

拙談我對為什麼傳承傳統文化的認識

拙談我對為什麼傳承傳統文化的認識



其實,傳統文化一直都應該傳承下去。傳統,意味著民族性,意味著歷史性。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就是傳承了幾千年的結果。

身為中國人,首先應該愛國,而愛國最大的體現,就是責任與義務。有四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就叫它「四為」。但這個「絕學」是啥?就是中華道統,一言蔽之,傳統文化。這裡不去批判某些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或者說對待中國這個國家的態度。因為這些個態度跟叛國沒啥區別,你不能因為自己的處境就責怪這個生你養你的土地!主要想說的就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是迷信。中國文化大師南懷瑾對此有過解釋,說迷信,是自己迷迷糊糊沒搞清楚就去盲目相信,這才叫迷信。換種說法,自己沒搞清楚就說傳統文化儘是迷信,那這人就迷信自己了。


傳統文化為什麼經歷了一百多年斷層之後(太平天國運動的沒腦子的摧毀、鴉片戰爭等一系列帝國主義侵略行為的破壞、新文化運動雪上加霜、文化大革命對待傳統文化可以說是「破釜沉舟了」……)才開始出現復甦的跡象?三個大的原因一是中國人被西化久了,中了西方人文化侵略的計策還幫人家數錢;二是當時西方的確太強大了,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等中心都在西方,西方主導世界文明進程;三是中國人自己的民族觀念淡了。


不過要說西方強大是真,但強大並不意味著正確。黨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所以回頭來看看,西方物質文明帶來的好處暫且不提,但各種矛盾此起彼伏,主要的就是信仰的缺失與道德的淪喪。所以有人說:「在這個末法時代,上帝已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在的道德危機與信仰危機開始了。所以國學復興的星星之火點燃了,根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博士的說法:「拯救21世紀人類危機的只有中國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啊,21世紀是東方的時代,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時代。所以宣傳傳統文化肯定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這是世界人民與上帝的選擇。孔老夫子這個時候可以笑笑了。

傳統文化的確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儒釋道是主流,不過道教文化被忽略得太多。還有武術中醫、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占卜看相、天文曆法、服飾飲食……太多就不列舉了。只問一句:外國有這麼多嗎?


由於中國人不喜歡侵略,所以指南針用來航海,以傳播中國文化,壯我天朝神威;火藥用來放煙花爆竹,打仗用的火藥也只在中國內部,不出去打(元朝不算,這裡是說漢民族);造紙術和印刷術也主要拿來傳播中國文化。不過這些東西傳到西方就不一樣了。


西方文明的源頭在西歐,大部分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和氣候,導致西方人經常出海。這就跟我們中國的農耕文明不同,西方是海洋文明,或者說海島文明。出海帶來什麼影響?向外擴大市場,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海島上沒東西,橄欖油和葡萄不能滿足生活需求,所以要出海交換。但中國人自給自足,不出去也沒事。從這個角度看,西方人冒險、開拓、渴望財富。由於需要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再往後看,所以我們被別人打了。別人拿什麼打我們?拿指南針找方向,拿火藥轟開了國門。


所以中國是禮儀之邦不是吹的。但再想想,我們自己的東西被人家舉一反三用來進行征服全世界,然後日本人說中華正統在他們那兒,韓國人說在他們那兒,美國人說在他們那兒……如今西方文化更是深深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年輕人好的不學,壞的學的太多了。中了西方國家的計也不知道。悲哀啊!


回過頭來,順應綜合國力增強的現實情況,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力度的現實要求,孔孟、黃老與釋迦當然有必要「復活」。有人說中國這麼亂,一分鐘也不想待。這些人也真是的,也不想想為什麼亂。就是因為有這種唯恐不亂的人。自己不出力還說風涼話。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靠的是什麼?人民。人民靠的是什麼?民族文化。所以說傳統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安邦定國。但傳統文化絕不是統治的工具,而是信仰的載體。試看西方人,你不信教等於是動物,但信教人士基本都是活雷鋒,不管它宗教內部如何矛盾,但總體上是傳播正能量。這也是信仰的力量。

對比中國,中國人的信仰是啥?一個字,錢。或者說成利。再不濟就說成是欲。宋明理學那一套「存天理,滅人慾」太過了,但中國文化沒有一個不講節慾的。就像孔子說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個「戒」不要理解成「禁」,要理解成「節」,就是節制。老子言「道」,這個「道」是什麼?簡單說就是自然規律,戒,就是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


人心理與身體的關係密不可分,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身心二者的修養,就可以說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說傳承中國文化,是拯救中國人脫離慾望這個桎梏,獲得內心本來的真正的智慧的滿足。佛家有說戒、定、慧這一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自然可證其所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就是最高的智慧。當然這裡只是粗淺一說,要證菩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我相信中國人的信仰也需要來一次「正本清源」,相信這個時候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說中國太髒了,太腐敗了。境隨心轉,心能轉物,所以你的心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再來說傳統文化的復興,與歐洲文藝復興有相似之處,都是在於拯救精神世界。不過文藝復興是歌頌人性,讓人們為了獲得幸福與滿足去大膽追求,不過後來變成了放縱,像縱慾主義、性開放……這些傳到了中國後,發生了啥就不言而喻了。而傳統文化,可以說剛好治癒這個「病」。


這裡主要淺顯說說武術與中醫。


《中國傳統武術史》中說:「武術的衰落形成了武術史。」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都說興衰史,可中國傳統武術史沒有興,只有衰!原因有很多,外國的入侵、國人的擯棄、對武術不合理地改造(比如體育化、體操化)等等。

傳統武術跟現代武術不是一回事,傳統武術反映民族歷史,傳統武術承載中國人的奮鬥精神與道德理念。傳統武術講武德,沒有武德沒資格練武。就算是比武,也講禮讓與「貴在中和,不爭之爭」。體操誰都能練。西方的搏擊術,強調的是競爭,是勝負。


你看電影比如《葉問》,就很好地看出來中國武術的德在技擊中是怎樣體現的。有眼光的師傅,傳衣缽給弟子的時候,一般都傳給有德行的,就算其他弟子天賦再高,武功再好,也沒你的份兒。所以武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武術走向世界,起顯著推廣作用的大家都知道,李小龍。這個人不多說了,估計很多人都會背他的資料了……武術當然也與眾多學問有關聯,如玄學、道家醫學(丹道、經絡學說等等)、佛學(禪武合一)等等,所以說武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再說說中醫。


近來隨著中央政策的「全面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實施、各種西醫無法治癒的病被中醫治好、中醫臨床實驗治療的成功和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的現實需要,中醫開始被更多的人承認。不過還是有人沒弄清楚,說中醫就是江湖騙子的手段……中醫的目標很明確,《黃帝內經》有說,意思就是「沒病治病」。有人問:「沒病治什麼病?」我一聽就知道這人被西醫給醫多了。中醫是在沒有病的情況下注重身心的調理,達到一個符合自然規律與人體運行規律的合理狀況,這個時候人的免疫力增強,就沒病了。西醫以前不太注重,在吸收了中醫如此充滿智慧的先進理念之後,他們都點頭說好。不過中醫的某些學說仍然不被廣泛承認,被說成是迷信或者扯淡。以被逐漸承認的經絡學說為例——

我們看武俠小說,奇經八脈、任督二脈等等,以為是小說家編的,但中醫里確有其詞。這聯繫到一個關鍵詞——「氣」。這又涉及到中國古代哲學,簡單點講,道書雲:「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這個我們應該不陌生了,所以我就不闡釋了,各位都基本知道。 而「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


這個什麼意思?通過精、氣、神三寶的圓滿充足與後天積福積德的修行,可以更有「靜」的修養,之後可以打通任督二脈,不過別高興,不會飛龍上天,但會擁有比常人更智慧的大腦,更強健的身體、更愉悅的心情。但這個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個聽著很玄乎,許多人老把這跟修仙扯一塊兒,所以被人說成是迷信也活該。「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先把人做好了,再來說成仙成佛成聖吧!回到剛才的話題,因為西方的某些科學技術不能到達這個地步,所以不被承認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我這裡絕對沒有任何褒中醫而貶西醫的意思。咱還得辯證看待。我們可以崇洋,崇好的,但絕對不能媚外啊!


有人說中醫衰落的原因有中西醫結合,這個問題不太好說。養生要是養好了,不用看病,不管中西醫怎麼結合那也沒你的事。但養生還要按中醫之道進行。


所以說五千年的中醫,比幾百年的西方科學技術更智慧。有人喜歡拿西方科學解釋一切。這是蠢到家了。科學精神是什麼?開拓、探索、創新。科學最忌諱的就是對未知世界的不尊重。用科學去否定或者肯定一切,叫做科學主義,分很多流派,大錯特錯的。我們需要轉變觀念。


常言「下醫治病,中醫治心,上醫治國」,所以中醫一定要有一顆懸壺濟世的心,所以中醫是人類偉大的寶藏,等你去挖掘!我上次聽過一個挺有意思的想法,就是這個中國醫院的標誌,不都是紅十字嗎?十字這個標誌可以說與基督教傳播有關,這東西不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我們的五千年中醫,行醫之人懸壺濟世。這裡將「懸壺濟世」的說法恭抄於此,可以了解了解:


懸壺濟世


常有以杏林稱中醫,以懸壺濟世指中醫行醫者也。多年來,老酒只知其然,對其所以然不甚了了。數日前,友詰諸老酒,老酒不能對,大窘。因質之文獻,方醒。


杏林: 據文獻記載,杏林典出漢末董奉事。《太平廣記·神仙傳》記曰:


「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也。吳先主時,……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後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施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兩萬餘斛。……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


董奉善行,為人稱道,後世便以杏林稱中醫,其典概源於此也。


懸壺濟世:


懸壺濟世為古代頌譽醫者救人於病痛之說。


《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記曰:


「費長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葯,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子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復乃就耬上侯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傳說世有壺翁(約公元2世紀),不知其姓名,一稱壺公。「一說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葯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葯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因其診病貨葯處常懸一壺為醫幟,所以人稱壺翁,民間傳說多有其神話故事。壺翁曾傳醫術於費長房。記載雖語涉傳奇,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壺公、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壺公的事迹傳之甚廣,歷代醫家行醫開業,幾乎無不以,「懸壺之喜」等為賀,或於診室懸葫蘆為醫之標誌,今仍有不少藥店、製藥廠等沿以為用。


老酒以為,「壺」疑由「葫」、「瓠」因同音通假而來。後世藥房有以葫蘆為幌子者,藥廠亦有以葫蘆為商標圖案者,又有「不知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一說。


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其典概源於此。


所以我們中國醫院的標誌,用這個「壺」更好呀!


其實要說傳統文化的作用與優勢,幾本書也搞不定,筆者實在是才疏學淺,心有餘而力不足啊!畢竟是「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啊,只不過抱著一顆愛國之心,自當盡一份微不足道之力。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近來國學熱的興起,流弊也很多。國學一詞有爭議,推薦百度之後看看李英華的《國學復興論》,裡面有解釋。要注意的是,國學的繼承絕不是快餐式的,萬萬不可功力化、浮躁化,否則非但不能真正復興國學,反而適得其反,使國學惡俗化、商業化、痞子化和狗屎化。另外一定要注意提防外國文化的侵略現象,我們歡迎優秀的文化,但一定要抵制垃圾文化,哪些是垃圾文化?認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判斷能力,就知道了。


《周易》雲:「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所以國學復興,體現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昭示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向。這既引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將開啟人類文明的一個更自覺、更自信、更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新時期。


歷來中國傳統讀書人,如果真得傳統文化精髓,就會自覺挑起本文上面說的「四為」(為天地立心……)擔子,當然我可沒有孔老夫子「一肩挑盡古今愁」的憂患意識,但畢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盡一份力,總是好的。還要強調的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是經濟,而國家存在的根本是民族文化!國家都不存在了,何談發展經濟?


其實呢,我在這裡說了這麼多,不過就像個跳樑小丑一樣,一來才疏學淺、嘩眾取寵,二來大有濫竽充數之嫌疑。所謂「古道微茫致曲全,由來學術誣先賢。」所以最好還是只留一笑之緣可也!


最後借一首詩,表達我們共同的目標——


日觀寶劍夜觀書,


經天緯地展宏圖。


萬世師表孔聖在,


敢借西湖盪百污!


作者:空澈 編輯:大力

拙談我對為什麼傳承傳統文化的認識


您可能感興趣

傳統文化對生命本源的一種認識
現代人對玉文化的認識
值嗎傳播帶你認識真正的美容
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
對王莽改革的認識
對宇宙認識的深化
怎麼給紅包群里互不認識的人介紹對象
這部電影教你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污
科普 對道教符咒的認識
對玄關竅的體驗、認識和理解
樂趣心理:為什麼認識的字還會寫錯
好想和妹紙們認識認識
傳統中醫對於運動的認識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對性的認識
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與認識動植物有什麼關係?
你「不認識」的佛教
如何認識純愛與性的關係
美文經典,怎麼樣善於認識自己
教你認識真正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