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學者:中美拉大與其他國家差距 兩國難爆發戰爭

學者:中美拉大與其他國家差距 兩國難爆發戰爭


學者:中美拉大與其他國家差距 兩國難爆發戰爭


資料圖: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


原標題:學者:中美在拉大與他國的差距 兩國難爆發戰爭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按: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是「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的提出者,該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崛起國為何可能取代現行世界主導國的地位。閻學通教授在其新作《世界權力的轉移》中給出答案:崛起國的成功在於其政治領導力強於現行世界主導國。當下的美中兩國分別被視為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如何看待中美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何看待未來的國際格局,如何看待亞太熱點南海和朝鮮半島出現武裝衝突的可能,《環球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對閻學通教授進行了專訪。


中美關係:競爭加劇,「兩極」格局漸成


環球時報:從「道義現實主義」理論出發,怎樣才能加強一國的政治領導力?

閻學通:崛起國的政治領導力由兩個因素構成,即開放和改革。開放保證領導方向正確,改革保證領導方法有效。開放使人們通過比較,看清世界上何為先進、何為落後,從而依據學習先進和摒棄落後的原則進行改革。有了正確方向,用改革的方法進行制度創新從而將落後的現狀加以改變,進而達到和超越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改革是指向正確方向的變化,向落後和錯誤的方向變化是倒退,那不是改革。去年3月我在貴報發表文章提出極左路線對國家破壞力很大,現在我依然認為極左路線是削弱領導力的最主要原因。


環球時報:對於當前的中美關係,自去年開始有不少美國知名學者持悲觀看法。今年正逢美國大選年,美國國內炒作中國議題的聲音更大,中美關係「被變壞」的因素也存在,您怎麼看當前的中美關係?對抗與合作會發生失衡嗎?


閻學通:隨著中美兩國綜合國力差距的縮小,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必然日益加深。無論美國學者悲觀還是樂觀,國際政治的客觀規律不可能改變。美國要維護其世界霸權,即奧巴馬講的「美國決不接受成為世界第二」。也就是說,美國要維護冷戰後形成的「單極」格局,而中國崛起意味著這一格局將向兩極格局轉變。兩種格局是以兩種不同的實力結構為基礎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崛起使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中美結構性矛盾加深,自然會加劇兩國間的戰略競爭,但這不意味中美必然發生直接戰爭。中美都是核大國。冷戰時期,美蘇都沒發生直接戰爭,現在全球化條件下,中美髮生直接戰爭的可能性更小。自冷戰結束以來,中美之間衝突時少時多。如果說冷戰結束以來中美之間的對抗與合作沒有發生過失衡,今後5年也不會,但關係下行不可避免。


我對今後5年中美關係的預測是:由於5月20日蔡英文在台灣上台「執政」,今年下半年中美關係將不如上半年,由於奧巴馬將於9月來中國參加G20峰會,因此峰會之後的中美關係將不如峰會之前。明年美國領導人變更後,無論誰上台執政,中美關係都可能是下行趨勢。這種趨勢可能持續1年左右,2018年中美關係有回升的機會。也就是美國新領導人在當了一年家後,才能體會到中美關係嚴重惡化對美也不利。

環球時報:中國經濟發展雖然減速,但從全球看仍是不錯的成績。照這樣的趨勢,美國和中國會把其他國家甩得更遠。那麼,未來世界是向多極還是中美兩極方向發展?您曾撰文「說中國世紀還太早」,現在您如何看?


閻學通:依據「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美國之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是這些國家的政治領導力出了問題,中美兩國在過去幾年裡同時拉大了與其他大國的綜合國力差距,是因為中美兩國政治領導力強於那些國家。同理,柯林頓政府之後,美國的政治領導力弱化,使中國的政治領導力超過了美國。通過比較兩個國家在同一時期的改革內容和力度,就能看出哪國的領導力強。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在大國應對危機所採取的改革政策中,中國的改革大於美國,美國的改革大於歐洲和日本。我認為,歐洲的衰落並非源於當前的難民問題或經濟不景氣,而是源於歐盟東擴的錯誤決策,使其一體化不進反退。


雖然中美兩極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但這僅證明中美兩國的綜合實力差距在縮小,並不意味中國的實力已經超越美國。在中國的綜合實力沒超越美國之前,不可能出現「中國世紀」。而且,即便中國的綜合實力略超美國,也仍是兩極格局,仍不會出現「中國世紀」。只有中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時,才可能出現「中國世紀」。我認為,至少20年內不會出現以中國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單極格局。


亞太熱點:南海和台海可能「深度交叉」


環球時報:當前,南海問題似乎成了中美關係檯面上最棘手、也是最具對抗性的問題,這是否會上升為中美關係中長期的結構性矛盾?

閻學通:南海問題在中美之間會成為一個長期矛盾,就像台灣問題一樣。我不認為南海問題在短期內會有解決的可能性。而且,這個問題還會在一定時間內變得更加複雜。現在南海問題和台灣問題不交織;蔡英文上台之後,很可能兩個問題發生深度交叉,使得問題更難處理。例如,不能排除台灣方面邀請美國在太平島附近進行聯合行動的可能。解決南海問題需要能力,中美都無這種能力,中美在南海的衝突會長期持續。


至於南海衝突的管控,我認為中美已經探索出一種有效方式,就是加強透明度。例如,美國向這一海域派遣軍艦,採取了提前半個月宣布的做法,且不斷釋放有關進程的消息。中國也開始採取類似做法。雙方在南海行動的透明度越高,衝突升級的可能性就越低。有可能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戰略競爭加劇,但競爭不導致戰爭。中美建立危機管控制度,應重在加強透明度,誰在這裡幹什麼都不使對方覺得意外。


環球時報:東北亞局勢隨著年初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和日本新安保法正式實施而突生變局。朝鮮與美韓的強硬對強硬是否會導致危機螺旋上升?


閻學通:朝核的危險態勢似乎已經到頭了,再升級也升級不到哪裡去。朝鮮已經進行了四次核試驗,都沒引發戰爭,那麼朝鮮進行第五次、第六次,甚至第一百次核試驗,會引發戰爭嗎?朝鮮進行的第一次核試驗是引發戰爭危險最大的,次數越多越難以引發戰爭。東北亞隨著朝鮮核能力的發展,隨著朝鮮彈道導彈能力的發展,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是在下降的。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韓之間不斷發生軍事衝突,今後這種衝突還會不斷發生,但是哪起衝突是因朝鮮核項目引起的,則難以判斷。其實,自冷戰結束後東亞就一直延續這一狀態——衝突不斷,沒有戰爭。跟歐洲比,東亞地區的和平持續得更長久。歐洲是衝突比東亞少但戰爭卻不斷。比如科索沃戰爭、喬治亞戰爭和烏克蘭戰爭。衝突少但有戰爭與衝突多而無戰爭相比,何者更為可取,我想這不難作出判斷。


一些西方媒體及學者認為,當朝鮮核彈道導彈射程能覆蓋美國時,會突破美國的「心理門檻」,到時美國可能會對朝鮮發動戰爭。我不這麼認為。當初美國擔心蘇聯彈道導彈對美國的威脅,只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後來又擔心中國核能力,但連個危機都沒發生。為什麼美國會為朝鮮核能力而發動戰爭呢?美國採取「外科手術」式軍事行動定點清除朝鮮核設施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這不必然形成戰爭。


環球時報:日本實施新安保法是否會導致問題複雜化?


閻學通:我認為不會增加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但會增加南海和台海地區的緊張。蔡英文上台後,日本與台灣方面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日本與美國在南海進行一些軍事合作的可能性正在加大。相對來說,日本通過新安保法與韓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性不大。總之,日本實施新安保法,會加大我在台海和南海的困難。


周邊外交:「結伴」轉向「結盟」不可避免?


環球時報:聯盟體系是美國力量的支柱之一,而中國奉行「不結盟」原則。您覺得中國是否需要調整這一方針?中國提出的「結伴」是否應擴展到軍事安全、反恐等領域,形成地區聯盟?


閻學通:「遏制戰略」是冷戰時期提出來的,但「結盟戰略」則是人類幾千年使用的。把結盟視為「冷戰思維」是件很奇怪的事。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針對東西方兩大集團對抗的兩極格局為中小國家提出了一個應對戰略,即「不結盟」。嚴格來講,「不結盟」是真正的冷戰思維。此外,不結盟適於中小國家在兩極格局條件下應對超級大國,在一極格局下作用很小,對於超級大國更是不適用。隨著中國實力逐漸接近「超級大國」和兩極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外交將難以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因為這個策略不但維護不了中國的國家利益還會有傷害作用。


中國現在提出「結伴」政策,比「不結盟」要進步了一些,向適應我國實力地位和兩極化趨勢調整,這好於不結盟。我認為,隨著中美兩國綜合實力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從「結伴」向「結盟」轉變將不可避免。「結伴」的核心應是軍事合作,經濟合作不需要「結伴」。例如,中國已經是美國和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不結伴照樣開展雙邊經濟合作。


環球時報:西方媒體和一些學者說,中國周邊過去一年麻煩不斷。去年您在本報刊文「整體的周邊比美國更重要」,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一年之後,您對這個問題如何看?


閻學通:我們在周邊外交問題上,確實需要下決心確定外交優先次序。首先,繼續在「到底是美國還是周邊更重要」問題上採取模糊態度,不利於制定明確的外交政策。美國與我周邊國家發生矛盾不可避免,當矛盾發生時,我們不支持周邊國家,就不可能在與美國發生矛盾時獲得周邊國家支持。長期以來,我們不願明確到底是周邊重要還是美國重要,導致我們對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模糊不明,因此周邊國家對我國也不信任。因為我們本質上沒有把「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視作至關重要,認為與美國關係的重要性超過與任何國家。與美國關係改善了就能改善與鄰國關係,這個觀念是我國周邊外交無法實現突破的根本原因。我與鄰國的衝突不是美國挑撥而產生,美國是利用我與鄰國的衝突。寄望通過改善中美關係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存在邏輯上的問題。


第二,我們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要好於我們與周邊之外國家的關係。這不是指經濟方面,而是指軍事安全方面。我們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關係可以不如與周邊之外國家的關係,比如中日貿易額小於中美,中俄貿易額小於中德,這對我國沒有傷害,不會惡化我周邊環境。但我們需要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安全關係好於與周邊之外國家的關係。然而,我們目前下不了決心與鄰國結盟。當我們不在安全上給周邊國家提供保障時,邊界糾紛、政治衝突、經濟摩擦等很容易惡化我們與它們的戰略關係。我堅持認為,當前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最大需求是為它們提供軍事安全保障,因此,提供軍事援助比經濟援助更能改善我與周邊國家的戰略關係。


關於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未來在亞太地區發揮的作用,我覺得影響不是很大。經濟決定論者認為TPP對我國戰略環境影響大,是因為相信「以經促政」的作用。事實上,中美和中日間的經濟合作規模遠大於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但並沒有對改善雙邊戰略關係有太大作用。我國採取「以經促政」戰略沒有太大效果,美國這麼做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不會產生太大戰略影響,周邊國家與我國關係的核心是安全而非經濟關係。現在許多周邊國家採取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雙軌戰略,很說明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 胡錦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英媒:美印商討合作跟蹤中國潛艇 並將談反潛作戰
美威脅在南海部署水下航行器 或跟蹤中國潛艇
澳大利亞所購新潛艇將裝備美製先進魚雷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國家想跟著美國發中國的國難財,結果被中國狠打一頓
中東一國這是鐵定要和美國翻臉,美國眼下進退兩難,加上俄羅斯極力拉攏,美國難受了
國際秩序悄然受挫 美國難抵中國這一手
悶聲發大財 中國在這一領域竟可令美國難堪
令人難忘的國難歲月,國外繪畫中的中國抗日戰爭,讓人眼前一亮
失衡與分裂:美國難以走出的國家困境
金牌數中國難超英國,一國家若沒事,中英都得讓位
外媒 日本欲與中國爭東南亞 但離了美國難奏效
當美國人還餓肚子時這美洲國家人人喝牛奶 德國難民還紛紛湧入
缺了戰略家毛奇,德國難以強大
美國難以留住前往學習的中國人才:回國工作更有成就感!
美國並沒有那麼便利——在美國做這些事比在中國難多了
中國可以象海綿一樣吸納任何國家的軍事技術,就連美國難以理解
她庇護1萬中國難民:她是美國人,卻把一生獻給中國
一外國人,在抗戰期間從日本兵手下,庇護萬餘中國難民!
美航母短期內無法和海軍兄弟並肩作戰,中國已順利破解美國難題
他貴為韓國太子卻有國難回,晚年生活凄慘,還被嘲笑不是韓國人
中國利劍制敵千里外 美國難以進行戰略壓制
伊朗仿製了這款中國最小導彈艇,就是要以小博大,讓美國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