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陳曉春陪同賀丹副院長在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程教學現場進行調研

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是全國高等美術院校中較早開設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程的院校之一,三十餘載的教學歷程,現以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特色的現場臨摹教學、濃厚的傳統雕塑學習創作氛圍三個特色而區別於其他高等美術學院的中國古代雕塑教學。多年來在立足西北地區豐富的古代藝術資源中汲取營養,在構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當代雕塑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程-現場臨摹

中國傳統造型理念的教學活動,對於培養能夠繼承發揚中國文化特質的雕塑人才有著很大的幫助。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經過不斷的總結與改革,走出了一條堅持從古代雕塑遺存中汲取營養,反哺當代藝術創作的傳統雕塑教學之路。從校內臨摹、校外考察、定點臨摹的教學內容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雕塑史理論學習、中國古代雕塑精品文化考察、中國古代雕塑精品遺址現場臨摹及中國傳統藝術資源轉換運用單元為授課內容的課程群,四位一體的體系化教學,以成為雕塑系重要的特色課程之一,於2013年獲得了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在中國古代雕塑史理論講授這一單元中,課程以學院地緣優勢為依託,在豐富的文物遺存中進行實踐教學。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秦兵馬俑、陽陵、茂陵、唐十八陵、鐘山石窟、藍田水陸庵、黨家村、渭南八魚石刻墓群等歷史遺迹,成為了得天獨厚的教學範本。同時,我院與陝西多家文博單位機構簽訂協議,設立教學科研合作基地,互辦講座,聘請館職專家為學生現場講解,為學生學習中國古代雕塑提供了多角度的視野與豐富的校外師資,使學生對中國古代雕塑造型的發展路徑、演進過程、時代特徵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與了解,為學生們更好的了解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學生臨摹作業


中國古代雕塑精品文化考察教學單元中,引用我院老教授王子云先生田野考察的方法,結合藝術考古、圖形學的有關知識進行文化考察教學。根據古代雕塑所處的區域位置,將考察線路設計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分別為:以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宋陵、南陽漢畫像石,鄭州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明孝陵、杭州飛來峰,上海博物館為考察線路的東路中原文化圈考察;以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馬蹄寺石窟、敦煌石窟等為考察線路的西線河西走廊文化圈考察;以重慶大足石窟、安岳地區、四川三星堆、金沙遺址、樂山大佛、廣元千佛崖、皇澤寺等為考察線路的南線巴蜀文化圈考察;以山西平遙、晉祠、天龍山石窟、懸空寺、雲崗石窟、五台山等為考察線路的北線秦晉文化圈考察;以兵馬俑、漢帝十一陵、唐十八陵、子長鐘山石窟、銅川藥王山石窟、彬縣大佛寺、藍田水陸庵、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院、西安市博物院等為考察線路的中線關中文化圈考察。在課程實施前,授課教師結合教學大綱,在預定路線中優化考察路線,並在課程中引進課題。布置前期資料搜集,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進入文化考察的歷程。通過現場數據測量、圖像記錄、民間走訪、專家訪談等方式展開文化考察教學。在現場舉行座談,引導學生們對中西方精典雕塑的造型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分析測量數據,理性的分析作品;從教師主觀出發談自己對考察對象的理解與認識,幫助學生解讀形態所承載的時代觀念等教學形式,使課程內容不空洞,為下一單元的臨摹做好視野與思維認識的準備。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陝西唐乾陵 古代雕塑文化考察


中國古代雕塑精品遺址現場臨摹是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最具教學特色的課程。現場臨摹分兩種場所的教學,一是在博物館內,二是在歷史遺迹現場。在博物館內的臨摹主要針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題材內容的中國傳統造型臨摹學習,如青銅造型、秦漢俑像、唐代雕刻等,教學對象為低年級同學,是一個通識性的臨摹單元;而在歷史遺迹現場進行臨摹,體量與深入程度就比在博物館內的臨摹要高一些,臨摹對象以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為主。教學對象為高年級同學,是一個帶有一定研究性的臨摹單元。為此,學院專項配備了可移動的雕塑工作台,內裝有輕質轉盤、木底板、橡皮泥、usb介面的led工作燈、大容量充電寶等物品,還有便於戶外臨摹教學使用的紅外線水平儀、測距儀、電子角度儀、單雙筒望遠鏡、錄音筆、攝像機等教學設備,極大的方便了老師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王家春書記在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教學現場


臨摹中教師會引導學生以作品的功能性、時代背景、創作目的為突破口,以現實生活的形態與作品的差異為切入點,著重體會中國傳統雕塑造型理念的主觀性、表現題材的象徵性、表現手法的裝飾性等。在臨摹中著重理解作品在不同地緣、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不同創作思路與風格特徵的認識,強調學生用心思考東西方雕塑造型審美的異同,動手學習中國古代雕塑的造型理念。多年來現已建立甘肅天水麥積山、山西雲岡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重慶大足石窟、平遙雙林寺、陝西藍田水陸庵、西安碑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教學臨摹基地,有力的保證了臨摹課程的有序實施。


以上的三個教學單元環環相扣,已形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課程群,教學目的與價值是從造型體系、創作觀念、創作手法等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將中國傳統藝術資源轉換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能力。在材料類、創作類課程中,以講座、工作坊、創作營等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大膽的運用中國傳統藝術資源,結合當代材料、工藝技術及創作理念,將其養分轉化運用到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去。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在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教學現場


西安美院雕塑系歷來重視對中國傳統藝術資源的研究與運用,老一代雕塑家徐人伯、陳啟南、馬改戶、陳天等先生在創系之初就提倡實踐創作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教學中側重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學習研究,現已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與積澱。如陳啟南先生所創作的《玄奘》從傳統典籍中提取描寫玄奘「美麗如華,端莊如神」,馬改戶先生從唐三彩造型中汲取靈感所創作的《絲綢之路》組雕;邢永川教授在立足本土民間雕刻的語境下,結合漢唐石刻的美學特徵,創作出了內在氣魄與歷史功績表現的渾然一體的《楊虎城》像;陳雲崗先生將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語言「線」融入創作表現,創作出的《大江東去》;王志剛先生創作的作品《無為》,將自己的藝術創作理念與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相結合,以當代的創作方式闡述了自己對道教思想的理解,更是為我們呈現了一條對中國傳統藝術資源學習的運用之「道」。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王志剛作品《吾山吾水》


先生們的作品從造型、表現、思想不同角度體現出研習中國傳統藝術資源所帶來的成果,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件件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創作作品,從實踐中為課程群的內涵建設帶來了理論與實踐的支撐。

「傳承·創造」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探索



王志剛作品《無為》


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程群通過不斷改革運轉至今,學生們的畢業創作中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作品已初現端倪。如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的王艷蒙的畢業作品《征途四象》,將瓦當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汽車輪胎巧妙結合,表達出對當代社會汽車給大眾生活帶來便捷的獨特闡釋;2013年周揚的畢業創作《道》在「2013全國高校優秀畢業生雕塑作品展」中,以紙與墨兩種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材料創作出一位高士的敏思狀態而被錢紹武先生選為「錢紹武藝術獎學金」獲得者;2016年碩士畢業生魯闊裝置作品《火燒芥子園》獲「2016曾竹韶藝術大獎」,作品用火將紙燒出山水圖樣後重新裝訂,體現了作者對傳統繪畫價值的顛覆與重構,以當代的語境詮釋了對傳統的重新界定……歷屆系主任對中國傳統雕塑教學實踐活動的堅持不懈,已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師生們的成績,無不應徵著該課程在當下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程群是在全球藝術相互借鑒發展的文化環境中,對本民族傳統雕塑藝術的又一次認識與吸收,重塑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審美價值評判體系的中國雕塑體系還有著眾多繁雜而艱辛的工作要開展。在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未來的發展規劃中,將會繼續深化中國古代雕塑考察與臨摹課程群,在構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當代雕塑教育體系中繼續探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變「文字結構」為「藝術結構」——讀林爾的甲骨文印
挑選紫砂不盲目
淺析中國古代玉雕的發展歷程
認識和田玉的石紋、裂紋和裂痕
翡翠鑒定:細說翡翠的種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傳統藝術——根雕
磚雕,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美!
基於學術譜系的中國粒子物理學術傳統淺析
中國畫 傳統的藝術美
南籠貫穿中國傳統文化 「瓷器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之旅——佛學文化和中國傳統書畫
中國傳統藝術瑰寶——技藝精湛的皮影戲!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南方史詩傳統與中國史詩學建設
中國道教傳統文化與武術
傳統釀酒技術
晨智教育安安托撫游而樂學走進中醫藥大學「愛傳統文化放飛夢想」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欣賞
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
中國傳統技藝之——宣城制筆術
體驗針灸與名醫診療 川台學生開啟傳統中醫術學習之旅
傳統扇畫藝術
道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太極拳運動是中國傳統武術、醫學、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