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語言變化看英國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

從語言變化看英國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

民族與語言


當一群人形成一個民族,他們的身上就會出現一些獨特的標籤,比如:生活的環境、不同於他人的外貌、生存的習慣、思維的方法等。以中華民族為例,昔者始皇帝車 同軌書同文統一天下,功過是非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卻是可以完全肯定的,那就是統一了六國的文字,若當初沒有秦小篆一統天下,那麼我們今天也不見得在眾多方言之下還能保有一種相同的文字。漢字之美在於凝練,形聲表意的特點從古至今早已蔓延到了我們的為人處事,比如含蓄、隱晦等。可見,在文字的使用過程中其特點亦融入到了使用人群的舉手投足之間,形成了一個民族獨特的背影。


愚以為最能表現一個民族特點的東西必然是它正在使用的文字,而一個民族所使用的文字也必能揭示這個民族所獨有的特點。

和日韓的一些古籍由中文記載一樣,在十四世紀之前的英國,政府的文件多是由法文記述,而到了十五世紀末期,英語則成了英國的主要語言,而揭示這種變化少不得要從英國島上人民的來源說起。


英國起源


公元五世紀,昔日的羅馬帝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次衝擊下灰飛煙滅(這又是另一段迷人的故事)僅剩東羅馬帝國在拜占庭期待曾經的輝煌,而在這些游牧民族之間 亦沒有和平,最終法蘭克國家成為最終的王者,但在全盛之後就三分天下並成為日後法、德、意三國的雛形。當時的法蘭西是那片土地上的霸主,但是八到十一世紀 從北方斯堪的納維亞來的諾曼人(是的他們就是維京人!)成為新一輪的掠食者,911年諾曼人在法國西北建立的受法王統治地諾曼底公國並逐漸基督教化成為法蘭西的好公民。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征服了昂格魯土著成了英國國王(黑斯廷戰役)。


所以英國在1066年之後就擁有了兩部分:英國本土及原有的諾曼底公國,由於統治者是法國移民所以政府採用的標準文字便統一成了法文,顯而易見的是島上的領土明顯的大於原有的公國,所以諾曼人逐漸把英國島變成了統治的主體,而原來的諾曼底公國就變成了國家之外的一小塊孤單的土地。

矛盾來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繼承製度。


不同於東方文明繼承製中對於男性繼承者的硬性要求,在中世紀西歐,女性也擁有繼承權,在沒有兒子的時候長女就變成了第一繼承人繼承家族的財產,而在她出嫁之 後,原有的家族財產就變成了嫁妝併入夫家,所以在中世紀西歐迎娶富有的女繼承人就成為了不少家族發家致富的手段。


而在繼承的財產中,土地的繼承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在中世紀西歐,國王在統治的時候採用的是「封君封臣」制度,類似於我國西周的分封制度,初期國王分封土地的「使用權」給有功者,然後有功者在層層 分封下去,最後一級就是我們比較熟知的騎士,國王是最大的封君,騎士是最小的封臣


這種制度在最初的確能達到保護王室 擴張國土的作用,但是到了後來由於分封的層數過多,封臣死后土地的處理又太過於複雜,原來單純的分封土地使用權變成了分封「所有權」。伴隨著土地的繼承, 女性的出嫁,若是女子嫁妝中的土地沒有在夫家土地的旁邊,女子的土地就變成了一塊隸屬於夫家但不在夫家領地範圍之內的一塊「飛地」(這個概念很重要!)。


十二世紀法王的妹妹阿基坦的伊莎貝拉嫁給了英王,而作為下一代英王愛德華三世就擁有了來自母親的法王的血脈,以及封地,但是法王死後卡佩王朝絕嗣,作為法王外孫的愛德華三世需要繼承法國王位,並且長期以來英王作為法王的「諾曼底公爵」在法國一直以來是有一塊封地的,所以在法國本土的英國土地就成了一塊「飛地」。

那麼問題來了。愛德華三世是回國繼承法國王位合并英法還是法國人民擁立新一屆法王政府呢?


法國其他的公爵肯定不能同意英法統一,若是前者那麼世界歷史都要全部重寫,所以法國的王公貴族擁立法王的侄子腓力六世成為新的法國國王。加之在經濟方面英法兩國都希望削弱對方以利於本國的對外貿易,所以戰爭一觸即發。


這場以王位爭奪為核心的戰爭從1337年打到了1453年,一百多年的戰爭使得英法兩國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並且在戰爭的中期,黑死病席捲了歐洲大陸,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疾病,無數的城市變成的鬼城,至今在英國某 教堂的牆壁上仍留有當初瀕死之人留下的文字。受傷的不只有人民,一百年的時光使得英法更替的數位國王,曾經榮耀的君主統治搖搖欲墜,各方公侯虎視眈眈,終於,1458年,英軍從大陸撤出,法軍收回了英國在法國的全部據點。


這場戰爭看似英國失敗了,因為它失去了法國的領地,但是一些細微之處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1

語言的變化


英國的王公貴族不再以說法語為流行,而是逐漸開始接受混合了昂格魯撒克遜語,愛爾蘭語的英語,法語逐漸從英國人的生活中撤出,但是法語仍對英語有著深切的影響,英語和法語之間的聯繫隨著兩國的發展不僅沒有斷絕反而有所加深,到了近代早起,由於歐洲三大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發展,英語和法語中的一些辭彙互相串換,使得現代法語和現代英語逐漸形成,例如英語中的「沙龍」就是脫胎於法語,而法語中sh開頭的辭彙也大多來自英語。


2


思維的變化

法語以精密聞名於世,而英語的語法簡單更容易傳播,從而使英國在交流貿易上更容易有所作為,在失去的大陸上的據點之後,英國的目光開始轉向海外,並伴隨著英帝國的建立,英語亦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人開始更加清楚的認識自身,由去法語化開始了英吉利民族的形成。


愚以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英法在文化上的關係有些相似於中日,都是大陸文化向島國的輸送再通過一系列的「斷奶」產生新的文化。比如百年戰爭,比如撤回遣唐 使之後日本對於唐文化的再造,記得在《源氏物語》中,光源氏對未摘花張口閉口不離「唐衣」(仿唐文化時期日本文學以歌詠唐衣為時尚)嫌棄不已,這是否也表 現了紫式部所處的平安時代的人們對發展自身文化的渴求?對於它文化廣泛而深入的汲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吸收之後能根據自身而加強創新則更為重要,英國通過百年戰爭切斷了與法國的聯繫而發展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亦推動了英吉利民族的形成,語言的變化僅僅是表面現象,其背後隱藏的關於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變化亦是非常值得人深思。


「除了手中的筷子,我們和祖先的生活竟無半分相似之處。」


誠然這句話說的略有偏頗,但是卻也表現出了如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一 種忽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我們的民族在不斷發展中早已變成了和國家連為一起的「國族」。


所謂中華文化更應該說是一種民族文化,也許有人說漢字還在,但是翻開史書又有多少人可以一字不落的閱讀出來呢?曾經那些改變的好處毋庸置疑,不過也常常慶幸那些改變並沒有再深入下去,語言文字的變化不過是文化發展中的 冰山一角,文化也不過只是一個民族於他人眼中的背影,而在民族形成中所沉澱出來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信仰才是最為重要的,物質之繁盛是否已經模糊了曾經的上 善之行,如今所崇尚的「國學」是否是傳統精粹所在而不是今人用錢財所堆砌出來的鏡花水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西 的精彩文章:

俯瞰:拜占庭
您可能感興趣

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國際傳播;「一國兩制」與國家整合等七則講座
民族崛起的豐碑,在國家需要時歸國的英雄
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精英:理解中國從 「天下帝國」到「民族國家」進程的鑰匙
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中國演義小說中的文學人物,被韓國人奉為本國民族大英雄
韓國稱日本是韓國人渡過海造就的國家和民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民族特質和風采的民族文化
中國史上十大最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們讓國家變得更好
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土耳其與中國的突厥有什麼關係?中國古民族如何變成歐洲人的?
詳解中國古代各朝代游牧民族的變遷史和文化起源
美文心語: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
號稱戰鬥民族國家:不惜與美國鬧翻也要把武器給中國
濃濃的民族建築文化,美到極致的中國古建民居
跟中國淵源最深的外國國王,說中國人是最偉大的民族
中國香道文化|沉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傳統
中國古代史上的八大民族英雄,各個揚我中華國威
中國版「加勒比海盜」乃是民族英雄鄭成功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