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匠心│修船棺,能創造歷史的「工程」

千年匠心│修船棺,能創造歷史的「工程」

商業街·千年船棺的重生


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葬現世,這座古蜀王朝的王室墓葬群中發現了17具船棺和獨木棺,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震驚世界。在此後的十餘年裡,船棺卻漸漸淡出公眾視線,除去出土時的幾張照片,人們也再沒見過船棺的真容。2010年,商業街考古工地回填保護,商業街與船棺,似乎就此銷聲匿跡。


船棺去了哪裡?在成都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的大型木質文物修復室,四名修復師掀起厚厚的防塵布,揭開了這十幾年的謎團。

8年守護墓坑裡的船棺保衛戰


黝黑厚重的木質,光線映照下一絲絲細碎而美麗的金芒,四米多長的巨大棺身是由整棵金絲楠木鑿成,儘管它的表面沒有繁複的雕飾,也足見三千年前古蜀王室的奢豪。


這件躺在修復室中的船棺,是目前已經完成修復的四件棺木中的一件。面對記者的驚嘆,修復師曾尚華笑得很淡定:「這(四件)其實只是幾個『小傢伙』。」2001年,42歲的曾尚華應朋友的邀請進入成都考古隊,商業街船棺墓葬就是他走進的第一個考古現場:「當時考古發掘已經基本結束,現場就是個接近兩層樓高的巨大深坑,我下到坑裡,最大的船棺和人差不多高,完全看呆了。」


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的船棺非常脆弱,木材含水量高達400%,輕輕一按就滲出水,不比一塊豆腐堅硬多少;一旦失去水分,它們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裂、朽爛。經過研究,考古專家們決定先將船棺原址保存,曾尚華的工作,就是給這些棺木保水保濕。

千年匠心│修船棺,能創造歷史的「工程」



每隔一段時間,修復師都要對船棺做檢查保護


「當時的技術是給棺木表面噴洒藥劑。我和十幾個工人,每天要給所有棺木均勻地噴六遍葯。」發霉、苔蘚、白蟻、老鼠,所有可能損傷到棺木的東西都在曾尚華的「黑名單」上,在這個潮濕泥濘的墓坑裡,他日復一日重複完成著棺木保護的流程,從蚊蟲亂飛的悶熱夏天,到濕冷難捱的冬天,一干就是整整8年。


浩大搬遷等候最完美「救援」

當曾尚華帶著他的工作隊奮戰在一線時,成都乃至全國的考古專家們也在緊鑼密鼓地尋找給船棺「脫水」加固的辦法。實際上,飽水木質文物的脫水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荊州文保中心掌握著世界最領先的脫水技術,但他們也是首次面臨這樣巨大體量的飽水木質。


「其實四川地區的船棺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陸續有出土,至少一百多具,但因為脫水技術達不到,直到商業街以前一件都沒能保存。」2008年,曾尚華被調去搶救修復在地震中受損的文物,他的工作由左光棣接手。一年多以後,船棺表面經過長年的藥劑噴洒已經恢復了一定的強度,脫水技術方面也有了新突破,考古專家們最終決定對船棺進行搬遷修復和原址回填保護。2009年的10月,一台重吊車、五台12米長的集裝箱大貨車駛入考古工地,左光棣見證了這一次浩大的搬遷工作。「17具船棺,我們一共搬走了其中的6具,一共是11件。」他比劃著手裡的鉛筆解釋:「船棺是把一整棵楠木削掉上面的1/3,然後在裡面挖出凹槽,兩根合起來就是一具棺木,這6具里有一具是沒有蓋子的,所以只有11件。」

千年匠心│修船棺,能創造歷史的「工程」



船棺在北湖進行脫水浸泡

巨大的棺木被吊出墓坑,放上貨車,一路從成都繁華市區護送至北湖考古整理基地。商業街遺址和剩下的船棺就此被重新掩埋在泥土之下,但船棺的脫水和修復工作,才剛剛開始。


棺木脫水創造歷史的修復工程


「船棺和別的文物是不一樣的。」說到自己的工作,左光棣總有一種自豪感,「修別的文物可以叫『工作』,但我們修船棺,這是一項『工程』,不是一兩個人做得了的活兒。」


北湖考古整理基地位於成都北三環外,是一座孤立的小樓,甚至沒通自來水,文物修復師們就在這裡完成了船棺脫水的世界級挑戰。「我們用木板和塑料布在每一具船棺周邊搭建了一個水槽,按照研究出來的最佳脫水配方,調配藥劑給最小的四件棺木進行浸漬加固。剩下的幾件還是泡在清水裡保存。

千年匠心│修船棺,能創造歷史的「工程」



將船棺搬遷進入池中浸泡


這相當於是一次實踐性的試驗,成功了,才敢繼續給更大的棺木做脫水。」藥劑的濃度要隨時監測,木質的每一分變化都要仔細觀察、記錄在案,清水裡保存的棺木也要經常換水保持清潔。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左光棣就這樣日日圍著水池子打轉,然而看到藥水里的棺木一天天恢復堅韌,他的心情是激動的:「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我們在創造歷史。」


2011年,四件棺木完成浸漬加固,水槽被拆除,修復師們將棺木洗刷乾淨後,又圍著它們搭起了保溫棚:「棚子里裝了紅外線乾燥器,保持40℃的恆溫,讓棺木慢慢乾燥。」左光棣的工作從圍著水池變成圍著保溫棚,每天頂著高溫走進棚內監控溫度、檢查棺木的乾燥進展,這一守,又是兩年。


船棺情結修不完船棺不想退休


2013年,進行了4年的棺木「脫水」工程完美完成,這四件棺木終於進入了最後的修復環節,曾尚華、左光棣、熊承國、陳福梅等幾位跟隨船棺多年的修復師齊聚一堂,為這些古老的巨大棺木填補裂縫、修整表面。直到去年年底,船棺完成了展陳修復工作,做好了今年6月份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準備。

千年匠心│修船棺,能創造歷史的「工程」



船棺修復師們


緊接著,船棺再次搬家,它們被送到金沙博物館附近的新文保中心,有了更先進的設備保護和保存。五一勞動節前夕,記者又一次在文保中心門口的飽水木質文物保護工場見到了曾尚華和左光棣,他們用棚頂的航吊揭開浸漬槽的蓋子,清理水面的雜物,進行常規的換水工作。這裡浸泡的是商業街出土的最大的一具棺木,足有11米長、1.6米高、1.8米寬。


它也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單體體量最大的飽水木質文物,在四件小棺木脫水成功後,計劃在今年將這具最大的棺木開展脫水工程,說到這個,兩位兩鬢斑白的修復師滿臉笑意:「剛進工地的時候,肖主任說你就準備干到退休吧,我們都還不信。這輩子就盼著能把船棺一件件修出來。沒有修完,我們也不想退休。」


快報記者陳逾斯攝影李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地鐵傳媒有限公司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創造藝術的人工智慧,也能創造藝術家
「天眼」工程里的中國創造
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之心雕琢城市
觀察壓路機的工作過程,見證奇蹟的創造過程
人類創造和修復自身的鍊金術
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複雜的武器系統
希拉里為什麼能創造歷史
水町-用科技創造修復奇蹟!
經常做創造性的工作,才能開創出嶄新的天地
陰溝裡翻船,印度海軍船廠再次創造奇蹟
看看心血管器械創新設計大賽上青年醫生的「心」創造,下一屆等您來
工業新時代:工業機器人創造的「黑燈工廠」
一個間諜創造的工程奇蹟,秦國強大的幕後推手
沙盒遊戲演幻史 創新與創造才是真正的王牌
混合元素創造藝術家,他竟用墨水、茶、酒、刺繡創作
培訓成就夢想創業創造未來
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
難以置信,藝術家創造出「薛定諤的木頭」
島國這個男人玩木尚志,12年手工創造天馬行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