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文/俞耕耘


回望二戰,慘痛印記雖逐漸塵封逝去,然而它對國際政治經濟和各民族心理卻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翻開戴高樂的《戰爭回憶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恢弘畫卷徐徐展開,風雲激蕩的戰爭歲月厚重深沉,苦難慘烈的戰時生活歷歷在目。戴高樂以參與指揮戰役的第一視角,全景式紀錄了一個民族從高峰滑向陡崖,從崩潰失敗走向自由獨立,最終重獲光榮的偉大曆程。他以一個民族,一個戰場為視角,卻管窺全局,深刻評點了戰時的榮辱得失,戰後的世界格局。

《戰爭回憶錄》遠遠超越了個人的回憶書寫,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的戰鬥史詩。這不僅因為作者是傑出的軍事將領、政治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更因為他在書中深刻回答了三個問題:這場戰爭為何能夠發動?如何打贏這場戰爭?戰爭與一個民族的國家利益有何關係?這三個問題貫穿了戰前、戰時與戰後全程,涉及了戰爭責任(歷史主體)、戰略戰術(作戰方法論)、國家利益(政治外交思想)三大維度。它集中彰顯了戴高樂作為作家敏銳的歷史與人性洞察、作為將領的軍事指揮藝術、作為政治家的利益捍衛、作為民族領袖引導法國走向光榮的不同形象。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可以說,這部作品雖以戰爭歷程為經,詳盡的紀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然而,與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樣,它畢竟是一部個人色彩鮮明的回憶錄,其敘事中獨特的個人分析和強烈的民族熱情都說明了作品本身的文學性。在書中,戴高樂以敏銳直感和深刻洞察,繪就了眾多國家政要、軍隊將領的人物群像。在敘事描寫中,作者將人性剖析、民族反省和歷史意識蘊於其中,反思了這次戰爭因何能夠發動的問題。這也成為我們今天紀念二戰,反省歷史的關鍵所在。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可貴的是,戴高樂沒有以孤立視角看待戰爭,而是注重政治外交,民心向背,輿論導向,民族情緒對戰爭全局成敗的綜合影響。這形成了他全面系統的戰爭理論,從而為「如何打贏這場戰爭」提供了理論基石。在書中,他富有卓見的軍隊建設思想得到了清晰表述。在軍隊結構組織形式上,戴高樂強調建設強有力的空軍對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意義。在書中他明確指出空軍在戰略與戰術上的相輔相成,「通過轟炸為地面機械化部隊的戰鬥行動創造條件,並加以延伸。反過來,地面的機械化部隊則突入被轟炸區,使空軍的破壞行動立即發生戰略上的作用」。這種立體化作戰思想,制空配合地面行動的戰術即使在當今信息化戰爭中仍具有指導價值。遺憾的是,作者先進的軍事思想反被納粹德國借鑒應用,「閃電戰」的奇襲和摧毀使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紛紛屈服,最終法國當局也被震懾甘當傀儡。在軍隊作戰能力上,他重視士兵主體能力的提升,「戰爭中使用機器的人的素質就成了發揮裝備效能的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有一批常備的、團結的和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武器的隊伍」。他強調軍隊的快速反應和裝甲部隊獨立作戰能力。「除了經過動員所產生的大規模部隊以外,還應緊急地精選一批人員組成一支機械化、裝甲化的機動突擊部隊。」不難發現,戴高樂書中提出的軍事國防思想,不僅說明了如何打贏戰爭的問題,也批判了法國當局之所以崩潰投降的軍事原因。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作為「自由法國」的領導者,如何既獲得盟國的同情與支持,又要保持民族自身獨立性和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個舉步維艱在夾縫中生存的難題。戴高樂顯示出他作為一個政治外交家的韜略遠見和縱橫捭闔。「自由法國」的籌備工作,可謂爭取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裡有法國政界不願放棄抵抗的高官,法屬殖民地將領,不願投降的民眾以及各國流亡政府。他輾轉非洲、倫敦、中東與盟國之間,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在不懈的努力下,「自由法國不再是最初人們用譏諷、憐憫和眼淚對待的那個使人驚奇的逃亡者了。」戴高樂在書中的戰鬥經驗在實質上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高度一致,如果以中國經驗來看這部回憶錄,仍具有諸多啟示意義。戴高樂以全民族「全面抗戰」為最終旨歸,建立「民族委員會」,在被當局驅逐的困境下輾轉游擊,建立武裝。他配合接受盟軍最高指揮部戰術上的統一指揮,又要爭取法國在戰略上的獨立性。這些都與中國國共合作抗戰的經驗與現實何其相似。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作為引領法蘭西從失敗頹喪走向新生的民族領袖,在書中他始終是法蘭西堅強的領導者、忠貞的守護者和強硬的利益捍衛者。他爭取本國民眾支持,利用輿論宣傳,激昂士氣,看重前線和後方兩個戰場的辯證統一;在收復法國失地,攻入德國本土後,他與艾森豪威爾據理力爭,採取獨立軍事行動,直接擴大了法國戰果,爭取了戰後的利益。戴高樂對於法國,遠遠超出了打贏戰爭的軍事意義。他向艾森豪威爾爭辯道:「軍隊就是為本國政治服務而建立的。而且您本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這樣一點:戰略和策略不僅要具備軍事技術的條件,而且也要考慮精神方面的因素。」在法國與英國在海外利益爭奪的問題上,他既堅持了強硬原則同時又對局面進行了有效控制。儘管在國內政壇,這種強硬被理解為「頑固」,但是他迫使丘吉爾妥協,為法國爭取到了應有的尊重。縱觀整部回憶錄,作者不僅在追述戰爭,更是在洗滌民族的恥辱,他為民族在罪惡威懾下的抱殘守缺進行了救贖,用戰鬥贏回了法蘭西的尊嚴與榮耀。戴高樂的哀愁在於,他只能成為戰爭中的民族英雄,戰後的和平會像排斥「老虎總理」克里蒙梭一樣,將其留於歷史的記憶中。

俞耕耘 | 戴高樂的回憶,戰爭的技藝——重讀《戰爭回憶錄》


在中國,這片同樣遭受過法西斯侵略的古老土地上,這部書也使我們檢視戰爭中自身民族性中的正與反,光與暗。《戰爭回憶錄》就像一部戰爭啟示錄給我們以教諭:世界命運早已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懦弱逃避只會助長戰爭,委曲求全只會民族淪喪;頑固保守只會閉塞視聽,試圖撇清只會惹火燒身。世界和平不能靠祈求換來,而應以力量捍衛;民族獨立不是憑空賦予,而是自我救贖,贏得光榮。


作者:俞耕耘,書評人,自由撰稿人。學術論文見上海《學術月刊》(CSSCI),《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書評及隨筆見於《中國新聞周刊》、《中華讀書報》、《晶報·深港書評》、《經濟觀察報》、《新京報·書評周刊》、《南方都市報》、《文匯讀書周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南方日報》、《四川日報》、《生活周刊》、《北京晨報》、《齊魯晚報》、《燕趙都市報》、《生活周刊》、《江南時報》、《安徽商報》、《深圳商報》等。歡迎媒體聯繫約稿!


個人微信:linanjushi-1990


微信公眾號:書語云中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俞耕耘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
二戰風雲錄:蘇德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
盤點美國戰爭史:最短的戰爭和最長的戰爭
記錄朝鮮戰爭:戰俘的遭遇
戰爭的記憶:越南戰爭中的一代美國人
劉慈欣:《戰爭與和平》科幻的視角描寫人類戰爭
現代高科技戰爭之首戰:英阿馬島戰爭
戰爭的回憶:坦克殘骸見證下的歷史
【名著選讀】赫爾曼·沃克《戰爭與回憶》
頂上戰爭,海賊王最荒唐的戰爭!
美戰場常見武器,經歷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及波斯灣戰爭
戰爭的回憶:二戰攝影師鏡頭下的孩子
清緬戰爭:清朝的對外戰爭的又一敗戰
抗戰回憶錄:一場扭轉滇西戰局的會戰與一場人與堡壘的戰爭
詭譎日常《戰爭》戰爭遊戲
二分鐘看懂戰爭:奠定華夏民族的逐鹿之戰
駱駝與戰爭:剋制古代戰馬的沙漠之舟
《裝甲戰爭》「陸戰之王」登場 主戰坦克大曝光
高加索爭奪戰蘇德戰爭真正的戰爭拐點 土耳其始終沒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