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間故事:張良馱河得兵書

民間故事:張良馱河得兵書

民間故事:張良馱河得兵書

秦始皇時期,在雲壇山和西橋頭山之間有一條河,因兩山之間河寬而深,當地人們叫池水,又叫澗池。池水上窄下寬,窄水處有座石橋,名叫「倚橋」又叫「圯橋」,因兩山相夾又叫「依山橋」和「夾山橋」。這座橋有可當心處,是用七塊石頭搭建的,三塊大石頭作橋墩,四塊長板石鋪在上面作橋面,當時也有稱這座橋叫「七石二空橋」,聽不明白的人就叫「七十二空橋」了。夏天河水寬了,可在橋兩頭擺放石塊。是一塊一塊大石頭排列起來的,為漫水步履橋,老人和小孩過河如不小心就會掉到河裡。


西橋頭的小埠山前有個庄叫張家樓,有個財主姓張,餵了很多豬,雇了個放豬的也姓張,名叫張良(也有叫張郎的,郎與良古時通用)。張良原先是韓國宰相之子,為復國讎,因刺殺秦始皇不成,隱姓埋名逃到下邳後不久來到張家樓的。(姓張財主蓋的高大門樓以此稱村)為了謀生糊口,才謀個放豬掩身的差事。他一年四季放豬,對豬管理很好,個個長得油滾肥胖,很討財主歡喜。張良放豬時常在橋上,觀山景看游魚,見有老人小孩過河,他總是跑過去馱過橋或扶著過河,怕掉水淹著、摔著、凍著,大家都親熱地叫他張郎或馱河郎。


初冬的一天傍晚,張良放豬在橋上觀山景,只見一位老人身穿麻布短袍,腳蹬圓頭皂靴,胸前飄著花白鬍子,顛顛抖抖地來到橋頭,不住地咳嗽。張良見老人這把年紀,要是摔倒在橋下就麻煩了,張良正要走過去背他,老者便踉踉蹌蹌地踩石過橋了。他急忙喊:「老大爺,慢點走,我來……」這一聲還未喊完,只見老人一下子坐在石頭上。張良急忙跑到跟隨前扶起他說:「嚇著您了嗎?老大爺。」老人用手一指說:「鞋子,給我穿上」。張良拾起一隻圓頭靴子,給他穿好說:「我背你過河。」

張良背起老人,踏著石塊一步一步向前走,誰知剛走不多遠,老漢嚷嚷:「我的鞋子,我的鞋子」。張良轉臉一看,鞋子甩橋下泥水中,張良把老人放下,取下腰系巾給老人墊上腳板,下去把鞋子揀起來,擦乾泥水,又給老人穿上,繼續馱他過河。剛到橋中心,老人又嚷嚷:「鞋又掉了,快撈上來穿上」!張良一看,鞋正掉在涓涓溪水淤土邊上,張衣伸手撈又撈不著,如果想撈到,自己的一隻鞋就得濕,可老人直嚷著:「我的鞋子,我的鞋子」。張良寧願自己濕一隻鞋也得把老人的鞋子撈上來。他向前跨一步,一隻腳踏在瓜皮水中,才把鞋揀上來,又給老人穿上,他馱起老人再過橋。老人在張良的背上心想:「這個後生,可教也」。


馱過了橋,張良把老人放在地上說:「老大爺,慢慢走好。」這時老人拍著他的肩膀說:「孺子可教也,我送你一樣東西。」說著從懷中取出一本書說:「孩子,讀了這部書,你就可以做皇帝的老師啦。」張良雙手接過,跪上磕頭,說:「謝謝您老人家。」老人扶起張良說:「苦讀十年,你就會用著的」。張良問老人尊姓大名,家居何處?老人理一下花白的鬍鬚,搖頭擺手說:「不必細問,老夫居住在濟北的谷城山下,黃石是矣。」


說罷,老者飄然而去,從此也沒有見過他。


張良眼望老人走後,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書》,張良感到奇怪。於是便認真研讀這部書。又十年,在村中結集百餘人反秦復仇,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反秦首領劉邦。張良被劉邦看中,封為軍師隨劉邦一起攻南陽、取咸陽,四年楚漢之戰,打敗項羽,為劉邦建立西漢,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池水叫豬河,南山張良讀書的地方叫「讀書山」,也叫明山。小埠山是他讀兵書布畫戰術和集練兵陣的地方叫布子山,又因他常去遠望家鄉和尋望老師的山,又稱「登高山」。與黃石山隔河相峙的山,是他常住的地方,叫張子山。這些地方都因張良活動軼事而命名留傳至今。


本文作者:王如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洲說事 的精彩文章:

口述歷史:志願軍老戰士的抗美援朝戰鬥經歷(2)機槍封鎖點
妙說金瓶梅:武大郎為何敢捉姦?深思熟慮換來殺身之禍
最新考證:184師血戰邳州禹王山殲滅日軍一萬八
宋江為何總想殺李逵:欲殺達六次之多
李煜如果不當皇帝,難成「詞中之帝」
您可能感興趣

民間故事:忠義的黃狗
民間故事:善良小伙喜得珍珠,貪心男子命喪河中
民間故事:朱棣選墳
愛聽書的山大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白狐復仇
民間故事:書生的艷遇
民間故事:修廟
民間故事 憨厚的李良
民間故事:書生和青魚姑娘的姻緣
民間故事:狗娘
民間故事:民間瑰寶軒轅鏡
民間故事:蛟龍嫁妹
民間故事:趙子龍鑿井
民間故事:神偷
民間故事:人皮天書
民間故事:山林鬼魂
民間故事:斗鬼
民間故事:斗鬼
民間故事:捉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