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融入美國文化才算成功么?被誤解的留學生群體有話說

融入美國文化才算成功么?被誤解的留學生群體有話說

融入美國文化才算成功么?被誤解的留學生群體有話說



對於許多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來說,融入美國文化是學習和工作以外,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似乎我認識的不少人,幾乎在每日的交流中,常常感受到與一整個社會的格格不入,並且因此陷入困擾。這種困擾的來源,是一種深深的挫折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和美國人打成一片,被賦予了一種正面的價值和意義,而格格不入,似乎就被打上了失敗的標籤。大概這種認知的來源,是因為不少國人認定了能夠順利融入美國文化的學生,一定擁有優異的溝通能力,而那些遭遇文化阻隔的學生,一定是缺乏社交技巧,甚至是擁有一定的性格問題,例如自我孤立,拒絕交流。

然而融入或者不融入美國社會,並不只是單單純純地由溝通技巧或者溝通意願決定。相反,這涉及了一個嚴肅的文化選擇問題。


單純從交流的方式來說,在美國求學的大陸學生一般擁有不錯的英語溝通水平,和美國本土學生交流,並沒有語言形式方面的障礙。那麼問題在哪裡呢?一般來說,語言包含了形式(Form),使用(Use),和內容(Content)。那麼內容有沒有問題?有趣的是,在我觀察的大多數友人之間,完全熟悉美式語言內容並沒有問題。雖然常常滿是文化的阻隔,但是人類認知和判斷的模式,或多或少是類似。一些跳躍的邏輯包含著深刻的文化背景,然而這個社會的準則,是允許詢問邏輯表達的疑難並且理應得到解釋。於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大多數中國學生都能夠準確地了解語言所傳達的內容,甚至能夠掌握表層內容之後多層的含義。很明顯的例子,如果只是聆聽相對正式的,邏輯性強的談話,雖然雙方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往往中國學生並不存在太多的理解障礙。


那麼問題,在哪裡?剩下的選項,只有一個,也就是語言的使用。語言使用的障礙,說穿了非常常見,比方說一些特殊的辭彙,包含了文化常識的的引用和指代,還有生活中習慣的比喻,都可能構成了這種障礙。隨便舉個例子,或許剛到美國的學生,一面被嘲笑Fobby,一面甚至不知道Fobby到底是什麼含義。實際上,具體解釋了這個辭彙的用法之後,中國學生能夠輕鬆地理解它的內容,但是在生活中,由於詳細詢問語言的使用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歡迎的,因此中國學生並沒有很多機會以一個外人的身份「學習」使用方法,就如學習語法一樣問。當然,後文也會提及,即使允許學習,在本土文化外的中國學生也是無法學習到語言使用習慣的,因為根本,無可學習。


或許很多人會解釋,儘管了解這些使用的習慣很難,但是足夠的溝通,是可以達成這個目的的,比方說,厚著臉皮的詢問,積極地了解美國人的生活,看他們的電視,聽他們的歌曲,甚至多翻字典,就可以知曉。於是可以簡單的總結,是因為中學學生們主動的退卻,拒絕了解,才導致他們喪失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實際上,這種歸納,更多的,是一種誤解。原因很簡單,語言的使用,實際上既沒有規則,也沒有固定的內容。舉個例子,繼續分析上文說到的Fobby。Fobby,來自於Fob,也就是Fresh of Boat, 這個辭彙最早的來源,是用來形容新移民和本土生活習慣脫節,後來演化成對一切與現實中Cool/Tight行為不符合的「老土」舉動。但是什麼舉動是Cool?什麼舉動又是和Cool相反的Fob?這是一組相對的關係,卻沒有絕對的含義。沒有規則,也沒有內容可言。至於在具體的談話中,這個辭彙到底是什麼意思,往往是由當時的文化現狀,動態決定的。或許在70,80年代移民潮的時候,穿喇叭褲是老土,而到了現在,說不定小喇叭褲又成了時尚潮流。換言之,Fobby是一個「載體」辭彙,只有在一個具體的文化群體和文化環境中,才被靈活地賦予一個意義。


常見的,一個具體的文化群體,常常會對於大量的語言使用模式賦予文化性的意義,並且這個意義,也是隨著時間和社會情況的變換,而不斷改變的。換言之,無論是Fobby還是其他語言的使用,並不只是在表達一個翻字典可以查到的意義。相反,這種文化決定的用法,正是由於一個文化群體有著區分和自我認定的動機,才形成的。通過利用流動語言使用規則,一個文化群體不但可以明確他們族群的邊界,也可以確立文化族群的認知。


話說到這裡,答案已經很明確,中國學生無法和美國人進行正常並且親近的日常溝通的問題,不是溝通能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文化區分的後果。當然,這裡的文化區分,並不包含任何貶義,因為一個團體,總必然要確認邊界,確認誰是成員,而誰不是。換言之,如果一名中國學生要真正地能夠與美國人達成在口語和生活環境上進行順暢的交流,這也意味著這名學生不但要主動選擇進入美國文化,而且要被這種文化認可。


換句話說,是否融入美國人的生活,不但涉及到了一個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涉及到一個文化種群選擇的問題,也就是,選擇你是誰的問題。而這個選擇,並不是涉及到具體的能力和水平,而更多涉及到價值和個人喜好,自然而然的,也是由每個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決定。有人選擇和美國社會保持距離,有人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人選擇雙重的文化認同,甚至是全面西化的文化認同。我想,這只是一種個人的文化傾向罷了。從常見的角度說,和自己的文化群體抱團,更加能夠明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認知。只要在這同時,能夠保持和美國人正常的,雖然難免是表層的溝通,這種選擇,實質上是一種非常積極也易於執行的選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式思維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在美國,不懂體育很難融入
想融入美國社會嗎?美國的這些基礎知識你知道嗎?
融入美國,你的優秀值得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頌讚!
英國留學後 中國學生真的很難融入嗎?
留美學生人數逐年上漲,私下生活卻很難融入美國文化
你不需要融入群體,你讓群體融入你就好了
中國留學生融入美國社會,到底有多難?成績滿分也入不了主流的眼
融入美國留學工作生活,我有大力丸
你不需要融入群體,你讓群體融入你就好了。
中國赴美留學生難融入美國生活,為啥?
光色一體才能有融入感!
看美國幼教怎麼幫孩子融入社會
殘障人士融入社會,支持性就業是最佳選擇嗎?
法國藝術家用想像力改造物品,將創意融入生活
老外說中國留學生就愛扎堆,不願融入當地社會?中國學生:呵呵
天翼文化:讓數字閱讀融入大眾生活
辱華』演講的背後,是如履薄冰的留學生『融入』問題
中國留學生:我們如此優秀,卻只是假裝融入美國
讓故宮文化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