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街頭藝術,給海派文化帶來什麼

街頭藝術,給海派文化帶來什麼

■本報記者 彭薇


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等國際化大都市,街頭藝人的身影到處可見。朱自清曾這麼評價巴黎的街頭藝術:「在巴黎幾乎和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如今,上海向街頭藝術敞開懷抱,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什麼氣息?


給城市多點煙火氣

在不少老上海人眼中,上海街市井井有條,整潔大氣,卻總少了點煙火氣。


十幾年前,當時的市人大代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羅懷臻遞交了一份《上海市城市街頭藝人管理條例》議案。他建議對「街頭藝人」進行內涵界定,並進行身份登記和申報、審批,認定他們演出的內容、類別、活動地點、活動時間,並頒發演出許可證等。


羅懷臻是職業劇作家,這個想法來自創作靈感。「自古有街市就有百戲,街頭是藝術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先秦西周的宮廷藝人,大都是從街頭被選拔到宮廷里去的。」在他看來,把街頭還給藝人,不是開創是返還,還給城市應有的風景。在他眼中,街頭藝術分兩類人群。一類為乞討型,以展示傷殘、冤屈為主,輔以粗糙的表演,博取同情;另一類為藝術型的,通過街頭的公共空間展示自己的藝術,不失尊嚴地收取觀者的自覺施予,包括戲劇、歌舞、雜技、魔術、特技、繪畫、武術等多種類別。他提出應該將兩者區分,讓市民享受真正的自由藝術的紅利。在政府和社會各界推動下,羅懷臻代表的提議現在變成了現實。街頭藝人取得合法資質,成為上海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一座現代化的都市,為什麼漂亮的建築下只有花草呢?應該有人和城市的融合。」在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看來,街頭藝人作為城市景觀,向市民和遊人展示才藝與文化,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

起初,市演出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從地鐵站到公園口,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四處尋找,他們希望找到能夠美化這座城市的街頭藝人。


「街頭藝術」需要科學管理


巴塞羅那有一條著名的蘭布拉步行街,街上「流動」著無數民間藝術家,這些街頭藝人均持有當地頒發的營銷執照。


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年文化交流部部長朱守俊告訴記者,國外街頭藝人發展繁榮的背後,都有相關部門科學的管理。「現在,街頭藝人所能表演的公共空間為數不多,但藝人人數在慢慢壯大。」朱守俊認為,「街頭藝術」要細水長流,還需長久的管理。


在街頭藝人李雄剛看來,市演出行業協會與他們制定的14條持證上街「公約」和相關規定,「這不是限制,而是讓街頭藝術更好地走進公眾。」

記者了解到,街頭藝人們頗為看重的演出「許可證」,經過一個月實習期才能領證,有效期3個月。之後,藝人要重新填表申請換證,協會則根據他們的綜合表現來決定是否繼續發證。協會從街頭藝人中間吸納了一些督導員,擔起「藝人自治」工作,對不符合要求的藝人進行提醒、指導與改正。


陸昕一是水晶球表演藝人,他理解這個項目試點的不容易,「我們腳下佔了一塊空地,只有表演有足夠的水準被接納,我們才有可能深入人心。」


吳雪菲周末送女兒去少年宮學習。等候的兩小時內,她就在靜安公園附近溜達,對許多街頭藝人很熟悉。如今,她和編織中國結的張根潮成了朋友,不定期帶女兒到街頭尋找張師傅,拜師學藝。「我喜歡城市這種生氣勃勃的模樣。」


李雄剛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起,上海推動街頭藝人立法調研。上海文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立法核心是規範發展、營造城市文化氛圍,讓街頭藝人數量與立法速度、城市管理服務能力等相匹配。


專家建議,無論是藝人篩選准入,還是上崗制度安排,都需要管理,但不宜太細,以防損害了民間藝術原本的自由和活力。在上海藝術節和一些文化場合,也可給持證藝人們多一些表演和切磋的機會。

(責編:tibet)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西藏網 的精彩文章:

50名法國藝術家遵義採風:這是一份最好的禮物
故宮的世界 世界的故宮
郭松民:「西雅」正被「無意識」地神化
您可能感興趣

海派文化藝術節台北登場 上海交響樂團打頭陣
一家之言:上海「海派文化」的源頭和形成
海派玉雕藝術展,欣賞大師作品
海派文化 之旅
海派文化里的咖啡味道
吸納與輻射——由海派繪畫觀海派文化的生命活力
上海亞振海派藝術館開館暨陳佩秋藝術精品展開幕
上海海派玉雕大師,楊小榮玉雕藝術品鑒
從「海派」弟子到「京派」領袖
海派與嶺南畫派的起源
滬藏一家親,海派文化獻演日喀則
海派杖頭木偶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漢上演獲好評
海派書畫大師程璋
「海派」驕子吳琴木,從鄉村教師到山水畫大師
海派大師吳石仙,這山水畫真讓人沉醉!
「海上三任」之一、「海派」大師任熊的花鳥藝術
上海「海派玉雕名家」何小波玉雕藝術品鑒
四大玉雕流派——海派玉雕
晚清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大寫意花卉,彰顯「試演草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