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去百度還是去谷歌,在於這份歷史書單
讓孩子學技能學知識,都不難;難的是人生格局的培養,三觀的培養。讀歷史是我覺得最有效的途徑。今天這篇文章,是告訴家長,兒童為什麼要讀歷史,以及精心準備的歷史書單
文/三川玲
小時候,雖然我文科成績很好,但我並不愛歷史。
那個時候,總覺得歷史是被割裂的,片段的,冷冰冰的,由一大堆數字和人名所堆砌起來的,泛著一股故舊發霉味道的陳年舊事。
漸漸地,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才開始真正地對歷史感興趣。
因為,我想知道自己已經走過的二三十年,到底有沒有意義。我還想知道,那些我敬佩的人,他們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做出了什麼。我更想知道,我所處的這個時代,在歷史長河之中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時期。最終,我想知道的,是我在這樣的時代之中,我以後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
當然了,這些答案並不能從歷史課本里來找尋。我開始尋找更好讀的歷史書籍,世界史、歐洲史、斷代史、人物史、風俗史……別看寫出來有些枯燥,但實際上,我才發現,真正的歷史書寫起來,其實可以是非常有趣的。
從《明朝那些事兒》到《羅馬人的故事》,從《希利爾講世界史》到《極簡歐洲史》,從凱撒的《高盧戰記》到丘吉爾的《二戰史》,從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到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從奧蘭多·費吉斯的《耳語者》到楊顯惠的《夾邊溝紀事》,從凱倫·阿姆斯特朗的《佛陀》到林語堂的《蘇東坡》……
而在教育領域,我更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西塞羅、昆體良、奧古斯丁,到誇美紐斯、福祿貝爾、盧梭、杜威、蒙台梭利,乃至民國的夏丏尊,豐子愷、葉聖陶、朱自清,陳鶴琴,呂叔湘……總之,我真的是讀得不亦樂乎。
我忽然發現,一個人如果讀懂了歷史,其實就會明了了當下;一個人如果讀懂了歷史,其實也就看清了自己。
於是呢,我就很喜歡給我的女兒講歷史故事。有很多個夜晚,她由於聽某個故事到了緊要關頭,就遲遲不願意睡覺,又嫌我讀得慢,乾脆抓過書來,直接翻到結尾,「這個壞人終於死了」。然後,才安心地睡去。
我很想把我自己閱讀歷史的體會,以及和孩子一起閱讀歷史的經歷,在這裡和大家聊一聊。
馬車、火車、行人匯聚在一個路口,這是人類交通史發展的重要的路口,也是玩軌道火車男孩最關心的歷史時刻。歷史和生活息息相關。圖片來自果殼生活習慣史系列《用兩萬年修好路》。
壹:讀歷史的孩子有志向,讀歷史的父母不焦慮
因為寫童書媽媽公眾號,我得以與數十萬家長和他們的孩子互動,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三年下來,幸福的家長和孩子很多,煩惱的也同樣多,這裡只談後者。
我發現家長們最突出的問題是焦慮,這些焦慮多半由不安全感不確定感導致——害怕孩子落後,害怕孩子不成功,害怕孩子失去競爭優勢,害怕孩子跌出自己的階層。
而孩子們的種種問題之中,重中之重是沒有人生目標,特別是那些在選大學專業決定未來人生方向的孩子。
你在他們的眼睛裡面很少看見激情——他們在三歲的時候還想當宇航員科學家,十歲的時候想當法庭上意氣風發伸張正義的律師,在大地上展露才華的建築師,發明新療法可以救自己的爺爺也救全世界爺爺的醫學家……可是,這些目標都在年歲長大的同時,一寸一寸被吞噬掉。
孩子們和家長埋首於這樣的算計:
上什麼樣的補習班才能保持名次,上什麼樣的學校才能考進名牌大學,學什麼樣的專業不至於一畢業就失業,去國外留學的銀子賣掉一個房子夠不夠……一時間,孩子從三歲長到十八歲的過程,是夢想、理想主義被一寸寸毀滅的過程,是家長的焦慮一節一節被攤平和證實的歷程。
而這個精心規劃的過程,過得一點都不輕鬆,甚至非常辛勞。家長孩子不但為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奮鬥,還為上奧數課英語課冰球課等一系列培優班奮鬥。
一些最勤勞的母親,甚至能夠將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做精確的,不浪費的安排——可惜的是,在這些安排裡面,很少有呼吸的時間,留白的時間,等待的時間,發獃的時間,看過去的時間,看大尺度的未來的時間(不是下一個小時,下一周,下一年,而是長長的一生),思考自己稟賦興趣人生戰略的時間。
就好像人們總結的那樣:無論多麼勤奮的戰術,都無法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那些疲於奔命的家長和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孩子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導致了家長更加焦慮,而孩子更加茫然。
在這個時候,我建議家長和孩子們能夠抽出一些時間來,站在生命的高處,仰望一下星空,暢想一番宇宙,談一談哲學話題,讀一讀歷史書。
那些擔心孩子會跌出自己的階層的家長,不妨看看歷史上興旺的家族是如何傳承的,也不妨用歷朝歷代的真實事件來驗證一下「富不過三代」這句俗語是否正確。
那些以為上不了名校就斷送了孩子前程,毀了孩子一生的家長,你會發現上下五千年,所謂最古老的名校歷史也不過數百年,沒有讀過名校的歷史人物比比皆是。
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顯然不在名校,而是其他。至於是什麼,你大可以在歷史書裡面得到結論。
歷史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坐標。當我們熟讀歷史之後,你會發現人類發展的所有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也就自然找到了成功的秘密。
在歷史之中,散落著各種各樣的鑰匙,有的鑰匙是打開偉大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財富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藝術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文學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幸福之門的……
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眾多的鑰匙之中,找到屬於自己孩子的那把,如此而已。
這是我想談的第一點,讀歷史的孩子有志向,讀歷史的父母不焦慮。
黃道婆發明了扎棉車和繩弓大弦,使棉花成為日常紡織品。歷史只記錄名垂青史的人,能夠留下歷史痕迹的人物和事件,每一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也是我們有可能超越的肩頭所在。這就是智慧。圖片來自果殼生活習慣史系列《用七十萬年穿好衣》。
貳:讀歷史的孩子有格局,讀歷史的孩子有智慧
童書媽媽的讀書會上,有人在演講中講到兩個小孩子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美國小女孩兒凱瑟琳的故事。在她5歲的時候,由於看到PBS電視台的紀錄片,就發起了募捐蚊帳去救助非洲兒童。兩年後,她募集了超過6萬美元,救助了近2萬個小生命。
第二個故事,是加拿大小男孩兒希里傑克的故事。在他6歲的時候,他就夢想為缺少乾淨水源的非洲挖井。他發起了「水罐」的組織,一段時間之後,在非洲8個國家建造了30口井。
這兩個故事講完之後,引發了大家的討論: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沒有大格局?
其實,很簡單,正如前面所說,他們的夢想被功利的目標給消滅了。同時,還因為他們幾乎沒有聽說過歷史上的人都真正地想過什麼,做過什麼?
我很喜歡看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薄薄的一頁紙上,可以在幾行文字之間,就是一場驚人心魄的戰役。而在幾頁之中,就可以寫就幾百年的風雲變幻。
我特別喜歡這樣的題目:《用七十萬年造好床》、《用兩萬年修好路》、《用三千年讀好書》、《用兩千年行好醫》,透著大氣磅礴的氣勢。
我也特別喜歡凱撒在《高盧戰記》中的開頭:高盧全境分為三部分,其中一部分住著比爾及人,另一部分住著阿奎丹尼人,而那些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叫克勒特人、我們稱之為高盧人的,住在第三部分。所有這些人,彼此之間的語言、習俗和法律,各不相同。一看就是將帥的戰略眼光。
我總是想,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看這樣的書,聽這樣的故事,心胸自然就會寬廣,眼界自然就會遠大。
讀歷史,也是讓孩子有智慧的好方法。請注意,是有智慧,而不是小聰明。
什麼是智慧,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說孩子們學習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是掌握知識的話。那麼,學習歷史,則可以把人類時期所有的結晶汲取到自己身上。
歷史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是真實發生過。
我曾經跟著名的恐龍學家邢立達老師聊恐龍,提及孩子們對當下世界並不存在的恐龍的狂熱,大部分孩子對各種各樣的恐龍如數家珍,那是因為考古挖掘出來的骨骼、牙齒和恐龍蛋都證明了世界曾經存在過這樣不可思議的龐然大物。
很多在歷史上做出傑出乃至偉大貢獻的人都提及,他們的進步只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夠了一下——如果我們不知道過去有些什麼樣的巨人,不知道巨人的站法,我們如何才能站在其肩頭呢?
歷史最有意思的是,它只記錄名垂青史的人,能夠留下歷史痕迹的人物和事件,每一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也是我們有可能超越的肩頭所在。這就是智慧。
一個跨頁圖交代了富貴人家穿的織錦皮革絲綢和錦緞,貧困人家穿的破舊麻布棉襖。我們為技術發明的進步歡呼,也為貧富的巨大差距而唏噓。圖片來自果殼生活習慣史系列《用七十萬年穿好衣》。
叄:讀歷史的孩子心靈高貴,讀歷史的孩子有內涵
我知道很多實用主義的朋友一聽「心靈高貴」這個詞就會在心裡暗暗嘲笑我,且聽我徐徐說完。
歷史很有意思,能夠載入史冊的無非兩種人:大能量的好人和大能量的惡人。歷史還能夠記錄的是,是大好人和大惡人的最後的下場,以及他的「身前身後名」。
我每天給女兒讀二十分鐘歷史,我們用了一周時間,才把大奸人嚴嵩的一生讀完,他從正義滿懷的書生,鬱郁不得志的十年,到跪舔獲得寵信大紅大紫的幾十年。嚴嵩雖然到了八十多都快死了才被絆倒,但他倒下的那一天,女兒高興地從被窩裡面坐了起來,高喊「太好了」。
歷史可以不說一句評價,就讓孩子明了什麼叫大是大非。我知道她肯定不會做一個嚴嵩那樣的小人。
而看一個最短的十五年的歷史吧:
15年前,中國和美國兩個搜索引擎公司幾乎同時起步。15年後,一個在研究量子計算機的可行性和自動駕駛,並研發了阿爾法狗這樣的超級人工智慧。另一個則在奮發研究賣廣告,販假藥,玩流量,送快餐。
它們的名字一個叫谷歌,一個叫百度。一個在挑戰人類科技的極限,一個在挑戰人類道德的底線。
你會讓孩子選擇做百度那樣的人,還是google那樣的人,其答案不言自明。而只有心靈高貴,為人正義的力量,才能讓生命更加健康和長久。
我不由想起了寫作《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和《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的台灣學者陳衛平的話:我從三歲的時候就瞧不起那些蠅營狗苟的小人,讀歷史的孩子才會有家國情懷。
最後一點,我想說讀歷史的孩子會很有內涵。
就以演講和寫作的表達來說吧,我們都知道肚裡空空人,頭腦也產生不了什麼東西,嘴巴里說不出什麼東西,手裡更是寫不出什麼東西。那麼,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生活積累還沒有那麼多的情況下,多讀讀歷史,就是非常好的文化營養。
其實,就此而言,歷史不僅僅可以幫助孩子能說善寫,還對於他將來選擇事業,說服他人、影響社會、影響世界都至關重要。
而且,給孩子讀歷史,其實是非常偷懶的啊。在父母當中,我女兒更加喜歡她的爸爸,因為爸爸張口就能編個故事,動動胳膊就能跟她玩不少遊戲(有些真的很「弱智」很「無底線」,但小朋友就是喜歡啊!)。
不過呢,我也有自己的絕招,就是給她讀歷史故事,真實的歷史往往比虛構的故事更精彩。我給女兒滔滔不絕送上歷史故事的同時,我也彷彿成了歷史的代言人,女兒對我多了很多很多敬重,我說話的份量,在女兒可是重重的哦!
不過我得趕緊坦白,感謝孩子給我機會為她讀歷史書。在給她建立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同時,我的三觀也在刷新和升華,我受到的益處,甚至多過她。
童書媽媽
給孩子的歷史書單
以下是我經過半年時間,請教出版界的前輩,與孩子親子共讀,擬出的一份歷史書單。入選這個書單我考量的標準有三個:
1、順暢有趣,讓孩子和家長更愛歷史而不是更怕歷史;
2、歷史觀符合當下現代思潮,讓孩子做一個世界公民;
3、能夠清晰地看見歷史規律,在思維上給人以啟發。
輕鬆有趣而大有深意
《果殼生活習慣簡史》
適合年齡:3歲~8歲
為什麼馬桶上近百年來排名第一的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馬桶帶給人們健康、潔凈、美好的生活,顯著提升了人類生活的幸福指數。
我很喜歡新蕾出版社推出的《生活習慣簡史》繪本系列,這是個與兒童息息相關、以平凡見偉大的梳理歷史的角度。兒童生活即是兒童教育,當兒童懂得生活學會生活,他們就有幸福的能力。
這套書的梳理邏輯可以從書名裡面看出來:《用七十萬年造好床》《用七十萬年煮好飯》《用兩千年洗好澡》《用兩萬年修好路》《用七十萬年穿好衣》《用三千年讀好書》《用兩千年行好醫》——要用這麼簡潔的繪本,勾勒出這麼多年的歷史痕迹,需要作者在科技、風俗、歷史三大領域佔有大量的資料,並有很強大的歸納提煉能力。圖書的的插圖也非常藝術化,老實說,我第一眼看的時候,一直以為是老牌出版帝國英國出品。這套書跟我激賞過的《神秘日誌》《可怕的冒險》具有相似的氣質。這在原創圖書裡面非常難得。
圖書的作者其實是一幫很英俊美麗的青年出版人和科學家,作者團隊歷時1100個日日夜夜,足跡踏遍8國博物館,歷經上千次實景考察,收集了上百萬字的文獻資料,以嚴謹精準的科普知識,結合具有頂尖藝術背景的資深畫家繪製的精良美稿創作而成,在中國原創科普繪本中實屬罕見。
童書媽媽每天為孩子讀二十分鐘,已經堅持一年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適合年齡5歲~99歲超適合親子共讀
這是一套來之不易的好書,作者吳涵碧女士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以「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為題,在台灣《中華日報》、《國語日報》開闢專欄,連載歷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間斷,本書即這些專欄文章結集而成。我聽本書的出版者步印圖書館的於惠平總編輯說,吳姐姐寫作這套書的資料,裝滿了整整一屋子。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內容上起遠古,下終明代中葉,一共1075篇,一共200萬字。吳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歷史的嚴肅性和學術性,這些歷史故事,都經過考證核實,字字有出處,句句經推敲。
經過對比,我認為步印童書館出版的簡體版比台灣的繁體版更好。好在什麼地方呢,無論是用紙、開本、裝幀設計,都簡樸典雅,非常恰當。
每天二十分鐘,每天兩個故事,我已經給女兒讀了一年《吳姐姐講歷史》,我很愛這套書,迫不及待要分享給所有的朋友。

※是的,就是那個人人嚮往的百度,我們去了
※看完這二十張照片,你就知道百度和谷歌真正的差距在哪了
※它對著恆星一面的溫度一千度,而背面只有幾百度
※姐這一招,你百度都搜不到,想不到吧
※眾里尋他千百度,只為邂逅你——多肉!
※黑科技!去百度搜索這些詞,這塊不正經的屏幕好玩到停不下來
※街拍美搭II眾里尋她千百度,姑娘這樣穿真漂亮,美翻了!
※你和你女朋友的床照,被我在百度網盤上看光了
※用百度搜這些詞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特效
※三歲半孩子竟近視二百度,罪魁禍首居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習慣
※乍看只是很繽紛的軟球,但只要擠下去根本就是縮小版百度地圖嘛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百度這是搞笑嗎?
※你的個人隱私,可能被我在百度網盤上看光了!
※百度今天這封信還是不行
※圈內捧谷歌貶百度的風氣是怎樣形成的?百度是否真的不如谷歌那樣「業界良心」?
※眾里尋它千百度,原來最遮小肚子和游泳圈的不是連衣裙,而是連體褲
※譴責百度之餘,來看看歪果仁怎麼逼瘋谷歌
※此人騙了明哥十幾年,到頭來慘死於明哥手下!百度卻不知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