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雄才大略漢武帝治國之道

雄才大略漢武帝治國之道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劉徹即位做了皇帝,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推行一系列「更化」新政,造就了「漢武盛世」。


太史公有言:「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漢武帝順應國家歷史發展潮流,帶領國家從文景時期的「治世」走向屬於自己時代的「盛世」,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民國時期的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中評價道:「武帝時為中國極強之世,故古今稱雄主者,曰秦皇漢武。」對漢武帝一生功業和個人稟賦,其實可用四個字概括——雄才大略。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漢武帝以改革思路作為治國方略,實現國家走向強盛的治國之道。

雄才大略漢武帝治國之道


「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而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這是思想家、政論家董仲舒向武帝呈上的一封縱論改革弊政的對策文書中的話。「更化」指的就是改革,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士人針對漢武帝時代以前的國家現狀不滿,要求推行改革,武帝當即採納,遂全新改革舊弊。縱觀歷朝歷代的改革,或大刀闊斧或小修小補,既有轟轟烈烈而傷筋動骨,又有滿懷壯志最後無疾而終,如果改革不合時宜、不服水土,攝於利益集團的阻撓,那麼便會中途夭折、積重難返,最後自然會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漢武帝的「更化」措施無不擊中時弊、切中要害,正當其時、符合人意,毫不誇張地說,其統治中前期的革新措施,具有藝術性、技術性,體現其超高的政治智慧。


1、尊崇儒術,確立國家的主導統治思想


與其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其獨具慧眼,黃老之學不合時局發展,不如說是儒家學說的王道思想有利於漢武帝強力有為政治的推行,有利於漢家統治的鞏固,雙方只是順應歷史發展各取所需罷了。

儒術的獨尊經歷了艱難險阻,漢初官方指導思想是黃老之學的無為政治,與民休息。到了武帝即為初年,魏其(田蚡)、武安(竇嬰)俱好儒術,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皆是儒生,朝中及民間形成了黃老之學與儒學的學術之爭,武帝遂重用趙綰和王臧。但在作為黃老之術的信奉者——竇太后的鎮壓下,結果是趙綰、王臧被罷逐,丞相、太尉均被免,這雖然與當時最高權力的爭奪有關,但說明了儒學開始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這也是儒學崛起時遭遇的挫折。


等到竇太后去世,武帝掌權後,董仲舒建言動用國家行政力量推行儒學,具體措施是興辦太學,培養儒學治國精英的後備幹部。國家聘請博士官,講授內容主要為儒家五經,博士弟子(西漢時稱謂)、太學生(東漢時稱謂)皆是精挑細選的,他們通過精學儒家經典,考試合格後出仕做官,甚至在皇帝身邊做郎官。太學養士制度形成了天下讀書人紛紛學習儒家經典的濃厚氛圍,提高了儒家學術地位。尊崇儒術是武帝的一大改革,對後世影響極大,為歷代君主沿用。


2、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


漢武帝欲整肅的地方勢力主要是以諸侯王為代表的高層貴族和以地方豪強為代表的大族。


漢初郡(郡縣)國(諸侯國)並行,這是適應楚漢爭霸戰爭和建國後鞏固政權的政治形勢需要。但隨著時局的發展,郡國並行,政令不一、有害統一的這一弊端逐漸顯露。劉邦晚年整肅了異姓諸侯王,文景時期同姓諸侯王日益強大。武帝從制度建設入手,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各個諸侯國內實行推恩令,簡單說就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變為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所有兒子,形成直屬中央政權的侯國。鞏固了中央集權,避免「七國之亂」再次發生。推恩令施行的結果是「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說白了就是諸侯國分為眾多小的采邑,僅僅存有少得可憐的租稅而無法參與政事。推恩令成功施行的一大原因是武帝洞悉了人情世故,找准了改革的利益紛爭點。加強中央集權的又一個政治策略是遷徙關中富豪到茂陵守陵,於無聲息中打擊地方豪強勢力。這些無不表現出漢武帝政治改革的政治藝術性。

3、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決策權、執行權是權力運行的兩大表現形式,而尤以決策權為重,


漢武帝為貶抑相權,增設新的決策機構——內朝,如重用文學侍從之臣,他們多以「中大夫」的身份,得以侍中用事。《漢書》曾稱讚此措施,「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漢武帝另一個削弱相權的舉措是誅殺握有重權的丞相,以摧折丞相威勢。據統計,到漢武帝晚年,共殺丞相5人,終武帝一朝,相權始終無法獨大,有效防止了政出多門。實際上,漢武帝以強化中央集權的名義收地方權力於中央,從某種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於推動國家改革,而從歷史來看,其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則更應給予批評。


4、經濟集權,國家壟斷經濟政策

但凡一個政策的實行,都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實情。漢武帝施行國家壟斷經濟政策的原因,一是長年累月的邊境戰爭,耗費了大量國家府庫財物,急需開闢財源;二是為了打擊富商大賈,為了同政治領域的集權相協調一致,從經濟上鞏固中央集權。


漢武帝首先在帝國境域內進行了幣制改革。當時有卓識的政論家、思想家反對私鑄貨幣,漢武帝順應時事,當機立斷推行終其執政一生的貨幣改革。朝廷在上林苑設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時稱「上林三官」,三官分工合作,形成了合理的生產流水線,有效保證了鑄幣的數量和質量。「上林三官五銖錢」工藝精良,製作規整,使盜鑄者望而卻步。


漢武帝以鹽鐵官營為核心的國家壟斷經濟政策有效打擊了豪強貴族,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國家的對外征伐,其標誌是任命齊地大鹽商東郭咸陽、南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總領鹽鐵事務。其基本規定是,在出產鹽鐵的地方,設置鹽官和鐵官,負責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說到武帝的經濟集權,不得不提一個重要人物——桑弘羊,他是後來鹽鐵官營政策及其他經濟壟斷措施的主要推行者和負責人。桑弘羊的經濟思想來源於以太公、管仲為旗幟的齊地經濟理論和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理財學說,二者共同點就是主張國家對經濟運行過程加以控制。桑弘羊為武帝的經濟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和有效的財政支持,並使其壟斷經濟政策有條不紊運行著。

經濟集權的同時,漢武帝也著手對帝國的財稅體制進行革新。以家庭資產總量為基準,按照一定比例向國家上交賦稅的「算緡」與「告緡令」——其實是最早的資產稅被確立並廣泛推行,取得了預期效果,進一步支持了對外戰爭。


5、開疆拓土,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根基


通過政治上的中央集權、經濟集權,漢帝國實力如日中天,在對外交往方面大有作為,一改漢初對匈奴的和親弭兵政策,漢武帝開始了北伐匈奴、南平百越、西通異域、東定朝鮮、經營西南夷。這裡我們著重說一說北伐匈奴。


漢匈戰爭持續數十年,影響局勢變化的大戰有三次:


元朔二年,衛青採用遠程奔襲戰術,發動漠南之役。解除匈奴對都城長安的威脅,設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實邊。


元狩二年,霍去病採用大迂迴側擊戰術,發動河西之役。匈奴實力大損,打通漢與西域的通路,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採用快進、連續攻擊戰術,發動漠北之役。漢軍長驅直入,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餘里。經此一戰,匈奴主力向西北遷徙,漠南無王庭。


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上的「更化」新政,使漢武帝治下的帝國走向「盛世」,軍事上的強盛更是水到渠成,自此統一而強盛的多民族國家和延綿數千年至今的「天下觀」形成。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文/煙雨平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細思極恐:朱元璋「閹割」《孟子》
解讀《孫子兵法》:《九變篇第八》
菩提祖師為什麼一見面就要把悟空趕出去?
粗大事了,端午節原來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徽州」:一個名字就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劉徹,漢武大帝
大漢王朝之二—漢武帝
中國西漢皇帝漢武帝劉徹誕生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何會對樓蘭國王子施以宮刑?
漢武帝後宮之最:四大國寶級美女伴身
道教史略:秦皇漢武求仙的故事
國策與國運――析漢武帝身後的政治走向
漢武帝 文治武功
「漢武帝——帝國財政的教科書」的思考
漢武帝:中國古代皇帝姐弟戀的先驅
陳道明、張豐毅、陳寶國飾演的秦皇漢武,誰更霸氣?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中國文化衰頹的開始
漢武帝劉徹簡介 漢武帝之後的皇帝是誰
漢武帝治世絕招,慎畏小、智治大
縱論百代帝王之漢武大帝
夜郎國王問漢使者他與漢誰大?漢武帝於是滅了夜郎國
原創:大撒比國君系列六——殺子殺孫漢武帝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漢武帝真的「獨尊儒術」嗎?
漢武帝後宮:四大國寶級美女常伴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