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九世紀廣州長什麼樣?看通草畫

十九世紀廣州長什麼樣?看通草畫

十九世紀廣州長什麼樣?看通草畫



1844年,美國遊客奧斯蒙德·蒂凡尼在參觀了一所中國畫室後有了如下記錄:「這些作品栩栩如生地表現了中國人的工商貿易、各行各業、冠婚祭喪、寺廟神佛,其著色之瑰麗,實無與倫比……」

通草畫的輕質和小尺寸,也更適合於買賣、攜帶及至批量運輸。當年來廣州的西洋人稱:「沒有英國人在回歐洲時不帶走一幅廣州口岸圖。」


雖然目前對通草畫的興起並沒有確切時間,但從嘉慶道光年間便在廣州口岸興起是確切無誤的,直至十九世紀末,這類以反映民風民俗為主的畫種因為照相技術的出現及國際市場的變化等原因,慢慢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因此,在20年前,國內幾乎沒有人知道「通草畫」,甚至連這個名字,也是因為英國藏家伊凡·威廉斯在2000年的時候,希望把一批他們稱作「米紙畫」的作品捐回給廣州,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後,才得以命名。


近年來,有關通草畫的活動日益增多,市場也逐步走俏,引起了不少藏友的關注。但時至今日,無論中國或歐州的藝術研究機構,都沒有把通草畫看成「真正的藝術品」。在荷蘭和西班牙,通草紙畫被歸類編入在「民俗學」的收藏中。到了大英博物館,通草紙畫被劃為「中國藝術」或「中國手稿」,有時又被稱為「歐州風格的繪畫」。

對此,廣州市博物館學會會長程存潔在接受收藏周刊採訪時稱,通草畫就是「歷史的照片」,我們可以通過通草畫了解十九世紀的廣州,「中國美術史上沒有屬於通草紙畫的一頁,是十分可惜的」。


廣州是通草畫的看發源地,一度被譽為「中國風物的手繪照片」


與順應市民經濟文化高漲的年代而產生的日本浮世繪有著相似之處,通草畫自19世紀隨著中外頻繁往來的商貿流通在廣州興起,一度被譽為「中國風物的手繪照片」。它是廣州地區特有的商業繪畫品類,它的興起與當年西方國家與中國密切的貿易往來相關,也見證了廣州作為通商大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具有較好的歷史文化和收藏價值。英國收藏家伊凡·威廉斯認為:「廣州不但是通草畫的發源地,而且至19世紀60年代這個潮流走向衰落之前,廣州更一直是這種畫的主要生產地。」


市場


通草畫成交早已過十萬元

雖然通草畫從上世紀20年代衰落之後一直處於斷層狀態,甚至踏入本世紀,廣州乃至國內才重新對它有了關注,但從收藏的市場、拍賣交易來看,它入市也較早。


從公開拍賣數據中檢索,最早在拍場成交的通草畫是2005年在上海嘉泰拍賣2005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中以2.2萬元成交的「清朝官吏晚清仕女」圖。雖然從那時候至今公開的上拍記錄僅為136宗,但剛入市的成交價卻顯得價值不菲,也算是通草畫進入拍賣市場的「開門紅」,有行家分析,這跟當時業界對通草畫的突然關注有密切的關係。


但直至2010年之前,通草畫也只是零星出現在拍場,數量並不多。但需要一提的是,隨後的幾次成交,每幅幾乎也過萬元。


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秘書長方華鋒曾對媒體說:「近年來,通草畫行情上漲的原因一是紙張原材料價格較昂貴,加上留存不多,目前這種繪畫技藝和畫匠也並不多見。」據了解,目前光是通草的價格,每公斤單價就要近200元,有的甚至將近500元。而有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通草紙從年頭每斤220元升至年尾每斤360元,一年間價格上漲了六成。


自2011年開始,通草畫成交似乎可以說是進入了另一階段。那一年,在北京雍和嘉誠拍賣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名為「清代廣東懷遠驛永泰興通草畫一冊12張」的通草畫最終以5.04萬元成交,使得通草畫首次突破5萬元,隨後,通草畫的被關注率似乎逐漸有了明顯的增長。成交記錄越來越多。2013年,華億國際拍賣一幅「清通草畫屏風」的成交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以11.5萬元問鼎通草畫最高價,紀錄一直保持至去年。如果說華億國際這一件通草畫由於有傢具成分而不夠純粹的話,那麼,去年崇正拍賣同樣以11.5萬元成交「茶事圖通草畫冊頁(十二開)」則是一件純粹的通草畫,並且反映的是其經典的題材。

從事藝術品買賣三十多年的房國華告訴收藏周刊記者,他曾受不少藏家委託到海外搜集通草畫,收藏家王恆則從美國三藩市(舊金山)收集了88張,他稱,通過他收藏通草畫的藏家就有十多位,均來自全國各地。


珠三角的博物館基本都有收藏通草畫


現狀


2001年,「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19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展覽舉行,通草畫第一次回歸到廣州人的視野當中。伊凡·威廉斯先生對廣州博物館的贈畫,重新填補了廣州外銷通草水彩畫的空白,這批畫作重返它的發源地,引起了眾多學者對通草、通草水彩畫以及外銷畫貿易歷史的關注。

近年來,有關通草畫的活動也日益增多,現今很多地方,尤其在國外都有對通草紙畫的收藏。西班牙的馬德里民俗博物館所藏的通草紙外銷畫的題材包羅萬象,其中農業、鴉片種植、食用、武術、司法與行刑,都是西方人對東方世界新的關注點。遠赴歐洲淘寶的人也經常捎回一些。在歐洲的古董店裡,還經常能看見200年前的通草畫。


據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程存潔介紹,珠三角的博物館基本都有收藏通草畫,像深圳博物館、東莞博物館和東莞的鴉片戰爭博物館也入藏了一批通草畫。而現在廣州博物館收藏估計有400多張;寶墨園有100多張是常年展出的,由趙泰來捐贈;位於廣州東風路的嶺南藝術基金會,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州市少年宮都有通草畫的收藏;而王恆收藏了幾百幅,則全都給了未來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他特別提到,最近在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也剛入藏了一批通草畫。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正在做大量工作,積極將通草畫申報為「世界記憶」。


程存潔認為,從目前的收藏態勢來講,通草畫的收藏將會越來越熱。因為它真的非常精美,其次價格不會高得離譜,收藏門檻較低,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走訪


通草畫「獨一無二」的立體感


收藏周刊記者在廣州博物館的一個常設展廳中,看到了幾張通草畫或平鋪著或懸掛著,這些通草畫尺寸不大,大概只有A4紙大小,但畫面用筆精到、勾勒細緻,畫面運用了西方透視的繪畫技法,可見明暗光影效果的掌握已經走向成熟,色彩則仍然鮮艷絢麗,並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黯淡。


描繪的內容則包括官員人物類、庭院屋景類和制茶生產等民俗題材。值得一提的是,在描繪的庭院作品中,畫面對樹木的塑造尤為突出,形體效果較為強烈。也許,這就是業界所稱的通草畫具有的「獨一無二」的立體感。


名詞解釋


「通草紙」


所謂通脫木,是盛產於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南方溫濕地區的一種植物,最高可生長至30英尺,當在長到10英尺時,其莖髓就被切割使用來製造通草紙了。


「通草紙」和一般紙張的製作過程不一樣,它並不是通過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紙漿,然後烘乾製成紙張,而是直接把通脫木的莖髓切割成薄片,最終製成通草片。


19世紀來華的許多西方人把通草紙誤作為「米紙(Ricepaper)」,一直都弄不清它由何種植物加工製作而成,但都對繪製在通草紙上的水彩畫的鮮艷色彩讚歎不己,認為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材質。


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程存潔表示,中國美術史沒有通草畫十分可惜


近幾年來,一個甚少被了解的畫種——通草畫,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各大拍賣活動中頻繁出現。廣州博物館前館長、現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程存潔可謂是第一批對通草畫進行研究推廣的學者。對於通草畫的衰微、手藝的失傳,他感到非常痛惜,但他表示會不斷加深研究,希望通過更多的展覽和普及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通草畫,了解十九世紀廣州日常的生活場景。


從接受英國專家捐贈中才發現通草畫


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通草畫的?


程存潔:我真正認識通草畫,應該是從2000年開始。英國通草畫研究專家、鑒賞家伊凡·威廉斯先生收藏了一批通草畫,他想把這批畫送回通草畫的生產地廣州。因某種機緣,他於1999年與時任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陳玉環女士取得聯繫,雙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由於我在文博系統工作,又在研究廣州歷史,組織上安排我隨同陳副局長率領的三人接收團,2000年遠赴伊凡的家鄉接受捐贈。這是我首次接觸通草畫,當時就感到非常驚嘆!後來,我們還在廣州特意舉辦了一個捐贈展覽。當時對於這批畫該如何命名,也是一個大難題。因為我們過去從沒見過這種畫,甚至對用什麼材質畫的,也茫然不知。而在英國,這些畫則曾被稱為「米紙畫」,但從中國已有的文獻中,並沒有這樣的畫種的記載,甚至「米紙」到底是什麼時候製作、哪裡製作也不得而知。


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在互聯網上看到一個貴州的網友發布了一些做通草片切割的信息。於是,我就順藤摸瓜,到貴州做了多方的考證與對比,確定那批畫的材質其實就是從通脫木的莖髓切割而成的通草片。我把此消息告訴伊凡先生,後來伊凡·威廉斯專程來廣州跟隨我們去了一趟貴州,實地考察。


最後,給這類畫的命名,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對字典里對「蓪」字的解釋中,有提到能切割成「紙」。因此,綜合考慮,我們決定把這類畫命名為「蓪畫」「蓪紙畫」「通草畫」(現代漢語中蓪、通二字通用)。


從已有記載來看,當時通草畫應該是以流水線作業為主


程存潔:應該跟製作成本有關。做生意的人會千方百計來降低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當時有外國人會從國外帶來上等的畫紙到中國廣州繪製,但是價格高昂。而廣州的無名畫匠或許是在無意之間發現了通草這種材料也能作畫,於是便就地取材。


或許,對於我們現在造紙技術的發達來講,切割通草片則變得十分麻煩,而且產量不可能很高。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切割通草片要比造紙簡單,成本也低。其次,在通草紙上畫畫,效果特別好,可能是植物纖維的原因,上了顏色以後,立體感非常強,甚至顏色比普通紙都要好,而且裝訂成冊攜帶也非常方便。這對於外國遊客帶回家送親朋好友的需求十分吻合。


能否說通草畫是商業發展的產物?


程存潔:這個是肯定的。這個畫種本來就是跟隨商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也因為市場消失而逐漸衰落。之所以在廣州興起發展,也與當時廣州作為我國沿海唯一對外通商口岸的原因有關。但是後來五口通商了,畫家們為尋求商機,逐漸將畫室轉移到了香港、上海等地。不過,從目前能找到的資料來看,當年向外發展的畫家所畫的題材還是與廣州相關的。


當時他們的創作流程如何?


程存潔:從已有記載來看,當時應該是以流水線作業為主。就是一個畫師負責某一個局部的工作,幾個畫師接力創作,形成流水線式的製作流程。但這只能從一般的情況下來談。可以想像,這麼小尺幅的畫作,以當時的畫家的繪畫能力,是絕對可以獨立完成一幅畫作的。


可以說,通草畫就是「歷史的照片」


目前民間還有延續通草畫的創作嗎?


程存潔:目前,這種工藝已經失傳了。連製作通草片的通脫木,廣州現在都已經沒有了。我們也嘗試過進行培植,但是能否大面積種植,現在還不知道。但據民國前編修的番禺縣誌記載,當時的廣州確實有這種野生通脫木,但是數量並不能確定。


跟廣彩廣綉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不同,通草畫退出市場後便完全消失了。目前只能通過博物館、民間藏家的收藏進行保護。通過展覽交流、講座課堂等讓更多人了解通草畫。


現在廣州的一些小學及一些少年宮等培訓機構,都在積極重新培養小孩子去認識通草畫,去創作通草畫,但現在的顏料與十九世紀的完全不一樣了。十九世紀用的是礦物質顏料,這樣的顏料哪怕長時間接觸陽光都不易褪色。但現在使用一般的水彩時間久了顏色會淡掉。而且水彩顏料畫通草畫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達不到當時的那種效果。


美術史上對通草畫的記載非常少,業界對這個畫種的藝術認可度似乎也不高?


程存潔:學院派會一代接一代地傳授弟子,會有傳承。但是通草畫畫家不一樣,他們是為了生計,並不期望出名,只考慮作品有沒有市場。


以通草畫為主的外銷畫是當時唯一走出國門的美術畫種,銷售範圍非常廣,覆蓋歐洲、美國等等。最近,我在做研究,發現通草畫在南美洲也曾有出現,有直接從中國廣州銷往南美的記錄。這麼說來,中國再沒有發現有另一種類別的藝術品可以走得那麼遠!


我想,美術史家對通草畫的忽略,或許是因為其與不強調思想性,重視實證寫實有關。實際上,並非所有藝術品都需要有強烈的思想性。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而言,我們也需要這種忠於現實的、有實證功能的作品,更何況,通草畫也給我們留下了類似於標本式的資料,十分可貴。甚至可以說,通草畫就是「歷史的照片」。我們可以通過通草畫了解十九世紀的廣州,這類畫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價值,可以更加真實地感受當時的生活。


因此,中國美術史上沒有屬於通草畫的一頁,是十分可惜的。我深信,這種局面未來一定會得到改變,通草畫在世界美術史上一定會有它的地位!


通草畫如何保存?


程存潔:空氣潮濕反而保存會更好。通草畫不能太乾燥,太乾燥就容易裂。斷裂就很難修復了。通草紙的紙是植物纖維,墨水會滲透到纖維內,看起來就會很有立體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狗仔隊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老照片記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廣州的風土人情
清代廣州通草畫欣賞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廣州彩色老照片
廣州為什麼叫羊城
「一書一畫一世界」——張緯東、李偉書畫展在廣州舉行
老照片展示二十世紀初的廣州老照片
廣州到拉薩第六天
中國詭實錄《廣州荔枝灣廣場詭異事件》六丁六甲陣!
廣州狸花小貓找靠譜新家長
廣州鳳凰山麓的這座莊園,堪稱詩意棲居的世外桃源!
廣州丨二十幾年前,廣州還有另一個珠江新城。
半夜十二點,去廣州吃最新鮮的豬雜!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廣州一個縣城的照片
為什麼說食在廣州、味在四川?粵菜川菜,你更喜歡吃哪種?
廣州游——中山紀念堂
踏步廣州古城牆:在這兒讀懂「千年商都」的歷史
穿越晚清廣州城,建築別具一格,廣州五虎披長辮穿厚鞋吃飯優雅
廣州夜市哪裡最好吃?久聞廣州夜市大名
港真,沒想到廣州四十中和白雲廣雅的妹紙這麼TM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