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官場的隱權力:奴才權勢高過下級官員

古代官場的隱權力:奴才權勢高過下級官員

本文摘自《隱權力》,吳鉤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權力排名學」


「衙門」這個詞,我總是聯想到它的諧音「爺們」。事實上,衙門就是由一大幫「爺們」構成的。以清代縣衙門為例:

正印官知縣,秩七品,一縣最高行政首長,老百姓尊稱為「太爺」;知縣手下有一班供其差遣、具體執行公務的書吏、衙役,也被小民尊稱為「差爺」。另外,朝廷通常還給州縣配備了若干佐貳官,作為縣太爺的副手;縣丞,秩八品,縣衙的第二把手,相當於常務副縣長,人稱「二太爺」;主簿,秩九品,分管糧馬或治安的縣衙第三把手,人稱「三老爺」;典史,未入流,分管一縣治安,縣衙第四把手,人稱「四老爺」。


以上四位「爺們」(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是進入行政序列的朝廷命官,具有正式的國家幹部身份。除此之外,衙門還有一幫人物,並非國家幹部,勝似國家幹部,也絕對稱得上「爺」。


首先是幕友,俗稱「師爺」,即知縣私人出資聘請的行政顧問、行政秘書、行政助理,但地位比現在的縣長助理之類高,與知縣大人以賓主相稱。一個小縣少說也要有兩位師爺,分理錢穀(稅務)與刑名(司法);大的縣份,師爺則多達七八位乃至十多位,除了錢穀師爺、刑名師爺,還有什麼書啟師爺(起草公文)、賬房師爺(財務會計)、知客師爺(招待賓客)、挂號師爺(掌管函件),等等,以致清代有「無幕不成衙」之諺,幕友又以紹興師爺為著,所以又有「無紹不成幕」之說。


知縣僱用的長隨、家丁,即官之僕役,地位雖卑,但仆以主貴,也被稱為「二爺」。他們的工作是為縣太爺辦差、跑腿、伺候左右,根據分工不同,長隨有門丁(傳達室大爺)、跟班(生活秘書)、司倉(倉管員)、管廚(後勤)、司簽(辦公秘書)等。有的衙門,「二爺」還有自己的跟班隨從,供自己使喚,俗稱「三爺」,又稱「三小子」,說白了,三小子就是僕役的僕役。平日知縣有事要吩咐胥吏衙役,按例由門丁傳諭,不過門丁並不親自傳喚,而是轉頭叫「三爺」去跑腿,受傳喚的胥吏衙役進入內衙,也由三小子陪領。

衙門裡還有另一批人也被稱為「三爺」,即舅爺、姑爺、少爺的合稱,我在這裡用來泛指官親,官員的遠親近戚乃至乾親熟人,都可以歸入官親之列。古人外出當官,常常拖家帶口赴任,親朋好友也會跟隨著到任謀個差事。現在所謂的「裸官」,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以上三類「爺們」(師爺、二爺、官親),大致屬於前人所說的「無官之責,有官之權」的隱權力者。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是:作為隱權力者的三類「爺們」,與具有正式官員身份的「佐貳老爺」相比,誰的權力更大?誰更受到吏役、百姓的敬畏?


這裡我賣個小小的關子,先來轉述一段《官場現形記》的故事:


話說湖北武昌省城有一座龍華寺,很是繁華,合城文武官員,空閑時候都走來「隨喜隨喜」(指捐獻香油錢)。寺里方丈只管清修,不問別事,執事的另有知客僧,專管應酬客人以及同各衙門來往。這龍華寺里的知客僧,法號善哉,能言會道,非常有人緣,當知客僧不上一年,凡是湖北省里的貴官顯宦,豪賈富商,他沒有一個不認得,而且還沒有一個不同他說得來。他更有一件本事,是這些大人老爺們的太太,尤其沒有一個不喜歡到他寺里走動。


有一次,善哉和尚搞了一個超大型的水陸道場兼募捐儀式,廣發請帖,邀請達官貴人參加這次水陸功德。善哉和尚竭力張羅,把寺里寺外陳設一新。男客席位,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是提、鎮、司、道以及督、撫衙門的幕友、官親;二等是實缺、候補府班以下人員至首縣止,同著些闊佬商家,什麼洋行買辦,錢莊匯票等字型大小;三等乃是候補州、縣,以及佐貳各官,同尋常買賣人等。女客席座也分三等,同男客不相上下。中國人在排座次上的學問一直是博大精深的,以前我在某市電視台當記者,入門功課就是記熟市領導的排名,哪個名字在前哪個名字在後,哪個領導上鏡五秒哪個領導上鏡四秒,都有講究,絕不能弄錯。這個善哉和尚乃佛門中人,按理應該講「眾生平等」,不過他果然是「知客」的天才,深諳俗世凡塵的「排名學」,將來賓的席位分上、中、下三等。享用上等席位的VIP貴賓包括提督、鎮總兵(他們是駐武昌的高級武官,相當於省軍區的司令、軍長)、布政使與按察使(副省級領導)、道員(相當於地區行署專員)以及督撫衙門的幕友、官親,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大概沒有屈尊參加這種宗教活動,否則,那一定是VIP中的VIP了。二等貴賓席所坐的是實缺、候補的知府級官員和首縣(省衙門駐地知縣),還有一些闊佬商家,主要是金融界與外貿界的成功人士。至於州縣領導以及佐貳官,則安排在三等席位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為何要一手抓限娛令 一手樹典型?
周恩來揭秘:毛主席為何決定不向日本索賠?
尹壯圖上疏犯了乾隆帝的大忌:「盛世」終是夢
張之洞為何不許「房」與「事」兩字連用
解密絲綢之路:路上的大咖是軍隊而非商人
您可能感興趣

清代官場,官員該自稱「奴才」還是「臣」?
清代官員自稱「奴才」是身份象徵?
古代官場奴才變成老爺:揭秘職場升遷秘籍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在清代,「臣」和「奴才」那個地位高?
清朝「奴才」地位為何高過「臣子」?
清代滿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稱「臣」,因「奴才」地位高
談·奇事丨清朝奇怪的制度,奴才地位高於臣,漢人地位低只能稱臣
清代官員到底應該自稱「臣」還是「奴才」?
水滸中隱藏最深的奴才是他,心機重,排名高,既狡詐又懦弱
清代官員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稱「奴才」?
「奴才」出門後主子的各種撕家場面,失控了
清朝特有的怪現象,官大的碰見小民也要稱奴才
和珅在皇帝面前稱奴才,紀曉嵐卻稱臣?「奴才」竟然比「臣」厲害
「奴才」出門後主子的各種撕家場面
甲申之難,民族之殤:士大夫到奴才的蛻變之路
電視劇里滿族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的原因
這個人手段極其高明!孫悟空曾無視玉帝老君,為何卻做他的奴才?
「奴才」不是想叫就能叫的,清朝官場潛規則滿人才能自稱「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