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交通創造奇蹟,他們做了什麼?
先來看看日本交通做到了什麼?
日本創造了許多奇蹟:日本在2010年的鐵路運量達226.7億人次,為全球第一;儘管國土狹小,國家高速公路長達14000公里;日本的航空運輸業相當發達,在世界名列前茅,東京羽田國際機場和成田機場的客貨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羽田國際機場2012年的旅客吞吐量為亞洲第二,達到6782.5萬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日本的交通質量也非常高,鐵路以準時和安全聞名,日本新幹線從1964年開通以來50多年乘車者無人身事故,而在2013年機場服務質量排名中,羽田機場位列世界第二,航班晚點率全球最低,是全球衛生情況最佳的機場。
他們是怎麼做的?
盡精刻微的細節的「無縫聯接」
交通是本質上一種流動的聯接與傳遞,而聯接與傳遞的順暢、安全與迅速,體現於盡精刻微的細節的無縫而圓滑的聯接,而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正是日本人的特徵與性格之一。
以日本新幹線為例,日本新幹線創造了許多世界奇蹟。日本國土交通省鐵道局策劃調整官大野正人曾在總結日本新幹線的特點時說,日本新幹線「一、運量大,一編組坐席定員最多為1634人,全國每天運送77萬人次;二、密度高,每小時單向發車10多列,最密時發車間隔為4分鐘;三、安全性好,40年間乘客死亡事故為零;四、正點率高,年平均晚點時間為18秒,其中包括地震、颱風和降雪等自然災害;五、能耗低,法國的TGV-D系列人均能耗為16.1KW;德國ICE1系列人均能耗為12.6KW;日本的E4系列人均能耗為8.3KW」。(見於青「重走鄧小平訪日之路:交朋友 播種子」,2003年12月14日人民網)
資料圖:日本的火車
而這些奇蹟,來源於日本幾十年來精益求精的細節吟味。首先在硬體上,設計者在世界上首次研發了列車速度自動控制系統(ATC),這個系統是由列車自動保護系統(ATP)、列車自動監控系統(ATS)和列車自動運行系統(ATO)三個子系統組成。在1964年開發東海道新幹線之際,開發人員發現列車在超過200公里以上的車速時,靠司機肉眼識別信號顏色是不可能,因此開發人員研究了高速行駛的列車可能發生的一切事故及其細節,以全封閉式軌道線路為依託,完成了這個精緻入微的系統。ATC系統是一個完整的列車速度遙控監督系統,它提供駕駛員一個連續的允行速度曲線,當列車行駛速度超過允許速度,剎車設備會自動強制其減度,以確保行車安全,避免超速、冒進、追撞等事故發生,這個系統還通過精細入微的全自動的車速計算與控制,使車站間之軌道電路區間長度易於決定、隔站停靠班距縮短、並可以讓列車號誌信號包含軌道電路資訊一起提供給司機。
新幹線不僅在硬體上細節過硬,在日常點檢上也力爭做到萬無一失,除了對車輛進行月檢、解體檢查等外,每晚12點到凌晨6點的新幹線停運期間,都要對車輛和鐵道進行徹底點檢,確認安全。如東海道新幹線全長515公里,每天要出動1000名作業員,在夜間點檢鐵軌和架線。他們的作業結束之後,手拿照明工具,被新幹線從業人員稱為「七個武士」的7人一組的作業員就會出現在鐵道上。他們在線路上排成一排,檢查鐵路上是否有障礙物,以防前面的作業人員將工具等遺忘在鐵路上。不僅較大的工具,就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也逃不過他們的眼睛。每天在新幹線發車前,還要有一種叫做「新幹線電氣軌道綜合實驗車」的車輛在新幹線將要行駛的所有軌道上試行,確認線路與軌道的安全。這種試驗車都塗上醒目的黃色或紅白兩色的,以防止旅客誤乘。
日本《每日新聞》曾報道,JR的列車司機只要有一次越線停車就算違章作業,得停職反省接受「日勤教育」,如果越線情況發生2次,即使不被剝奪司機資格,也還要接受時間更長的反省教育,如果在速度上控制得不好造成列車晚點哪怕一分鐘,處罰將更嚴厲。
過硬的細節和細節與細節之間的無縫聯接,使新幹線創造了安全、正點的世界奇蹟。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大雪、地震、海嘯等經常發生,但是東海道新幹線在1987年民營化以來一直到2013年,雖然有遭遇自然災害延遲的現象,但是每輛列車平均延遲時間最多也僅有84秒。
2004年10月23日,新潟縣發生7級強烈地震,使從東京開往新潟的上越新幹線列車脫軌。在地震發生時,由於新幹線早期地震感知系統「UrEDAS」啟動,使列車在脫軌地點1.6公里外停車。雖然這是新幹線開通以來的第一次事故,但是由於沒有任何人傷亡,法國國營媒體認為,這次在強烈地震中發生事故,竟然沒有人員傷亡,這進一步證明了「新幹線安全的神話」,但是日本方面卻仍然將此作為一個重大事故,在國土交通省內設置了「新幹線脫軌事故協議會」。針對「地震脫軌」這個新課題的種種細節,細緻研究對策,然後在新幹線車輛上裝配了車輪脫軌後防止車輛大幅度脫逸的車輛保護設施及破損後仍然能引導車輪複位的新的鐵軌固定裝置,而事故列車被送入東日本旅客鐵道的「事故歷史展示館」,以讓人們永遠記住這個教訓。同時,日本又投巨資開發了全球最先進的新幹線地震預警系統,當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9級大地震時,僅在東北新幹線上就有18列新幹線行駛,但所有新幹線都在地震來臨的第一時間減速並停止運行,沒有發生任何事故,延續並更新了日本新幹線的「安全神話」。
日本人對交通安全的細節吟味,不僅體現在新幹線上,在其他的交通運輸中也都體現了「硬體」與「軟體」兩方面的過硬。美國人購物時的頭號參考資料,雜誌《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在最近5年對各車種的最佳推薦車型評選中,日本車佔有較大優勢,而在《福布斯》公布的2009年度最強汽車製造商排行榜中,豐田、本田奪走了冠亞軍。
在運輸工具以外的各種與交通安全有關的事物中,也可以體現日本人細節上的過硬。如小學生用的書包,都配有透明反射罩,且多為防衝擊性硬質材料做成,這樣,兒童在黑暗處走路時容易被開來的汽車發現,一旦發生事故時,也可以依靠書包的防衝擊性能減輕兒童的受傷程度。在行人的交通規則中,也規定晚上出來做跑步等體育鍛煉的人們,需穿具有熒光性的運動服,以防交通事故。
2011年,中國甬台溫鐵路列車發生了追尾事故,據說主要原因就是組織和管理不善,但是是不是也可以說,那時中國的高速鐵路雖然在外形和速度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細節上仍不過關呢?
一個國家真正的現代化,其實質上應該是細節的現代化,再巍峨的高樓,沒有細節的精緻,也會崩潰於蟻穴;速度再快的列車,沒有細節的吟味,也將難保安全;再強大的軍隊,沒有細節的嚴密而圓滑的聯接,也會首尾脫節。
細節,是分工細膩化的工業與後工業社會的靈魂,是精密化和系統化的現代產業結構的精髓。
徹底的「弱勢優先」的交通規則
我在大陸、台灣和馬拉西亞出差時,發現這些地方都是「強者優先」的交通規則,汽車不給行人讓路,但是在交通的通暢與安全方面,都遠遠不如日本。日本的交通規則和交通習慣,是徹底的「弱勢優先」的原則。首先,對於駕車者來說,日本的交通規則規定:「在道路上,步行者的安全最為優先」,一般在交叉路口,都是車輛讓行人現行,綠燈時,行人可以大搖大擺地過斑馬線,不會有司機會頂過來。如果過斑馬線時,行人停下來讓汽車先過,有時駕車者也會禮貌地在伸出手來,示意請行人先過。
自行車也是如此。日本有許多人行道上可以騎自行車,但是原則是步行者優先,自行車不能妨礙步行者通行,不可在人行道上騎得太快或打鈴讓步行者讓路。此外,如有步行困難的人通行,必須暫時下車。在過斑馬線時,如有妨礙通行者之虞,需下車推車步行。自行車在轉彎時不能妨礙步行者穿馬路,在看到高齡者、殘疾人與孩子在前面行走時,需要徐行。
殘疾人更是優先,在十字路口,一般都有殘疾人等專用的信號燈按鈕,如果殘疾人等弱勢者按亮紅燈要過馬路,所有的車輛都需要在這個時刻給他(或她)讓路。
「森林法則」是強者先行,但是在森林裡只有霸道沒有交通,而在現代社會的交通中,只有「弱勢優先」才能保證安全與通暢,因為在交通中,行走的弱勢不可能傷害駕車的強勢,而強勢越是逞強,就越容易傷害弱勢,也就是說越容易造成事故,而事故是安全、流暢和準時的大敵。
在現代交通中,「強者的示弱」,是一種關懷,一種風度,更是安全的保障。這不禁使我再次想起日本的新幹線。日本新幹線的試驗時速最高達到了420公里,但是幾十年來實際運營速度未超過300公里。日本新幹線的第一要素是安全,第二要素還是安全,只有在充分保證安全條件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提速---這看起來似乎是「強者的示弱」,但實質上是人命高於一切的深切關懷,同時也是企業名譽與生命的保障。
流暢而安全的交通來源於全體國民的努力
在日本的車站等地方,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的景象,那就是人們在乘電動滾梯時,自動靠左邊排成一排,而將右邊的部分空出,以便著急趕時間的人能快步從空出來的右側順利通過,如果左邊全部站滿,一般人們也不會去「佔領」右側空出來的部分,而是排電動滾梯的下面,等著在左邊乘入。
資料圖:東京商場的顧客在乘扶梯
這是極其遵守規則的日本人創造的動人的景觀,它帶來的結果就是通行的流暢--疲勞而不需要趕時間的人可以悠哉悠哉地等著乘滾梯,而要趕時間的人可以通行無阻,而這種流暢來源人們對約定俗成而不是強制的規則的遵守,而他們對於交通規則的自覺遵守就更可想而知了。這種守則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來源於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個人修養等多方面的因素。
日本的兒童從小就必須接受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知識編入了語文、算術、圖畫等科目中。文部科學省制定出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實施計劃,開展「交通安全標語比賽」、「開設交通安全茶館」、「作成交通安全地圖」、「成立兒童交通安全義工隊」等活動,同時開設專門的交通安全課,組織各種活潑、有趣的交通安全常識普及活動,還經常有警察去給孩子們講交通安全常識。每個學童的帽子、書包甚至胸前姓名牌子上都有黃色的醒目交通安全標誌。
日本有一個組織叫「日本交通安全教育普及協會」,這個組織在全社會展開普及交通安全的活動。他們組織「交通安全教育指導者研修會」、「祖孫三代交通安全意識啟發」、「高齡駕車者教育擴充事業」等,向全社會普及交通安全的技能與知識。
在整個社會的努力下,日本的交通事故,整體上呈現連年減少的傾向,1994年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為10,653人,到2014年,下降到4,113人,20年下降了64%。
來到日本後感到,國土狹小的日本,在交通上要比幅員遼闊的中國流暢得多,這除了道路和交通工具等「硬體」和先進的管理外,日本人遠比中國人遵守規則也是重要的原因,這種規則包括必須遵守的有罰則的交通規則也包括上面所說的那種沒有罰則的約定俗成的規則,而中國人往往對有罰則的交通規則都不遵守,更不用說沒有罰責的規則了,這一點看一看中國城市裡的十字路口就會明白,那在紅燈下橫穿馬路的行人,那和行人搶道的橫衝直撞的汽車,往往使十字路像一團糾纏不清的亂麻,而這不遵守規則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阻塞,使所有路面上的交通工具的正點到達都成了一種夢想。這也會使我們得出一個和上面的結論相反的結論,那就是:阻塞來源於反規則。人們往往覺得「搶先一步」會更快些,殊不知不守規則的「搶先一步」的結果只能是整體的阻塞。
一個社會越是現代化,就越凸顯出規則的重要,因為一個現代化社會的最基本特徵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細分化,而作為現代化社會的人,只有做到「準時而精確地到位」,才能保證不被日益細分化的時空淘汰,而保證的「準時而精確地到位」的最重要條件就是規則的不斷的建立和人們對規則的嚴格遵守帶來的整個社會系統的流暢、安全、準時。
日本流暢而安全的交通,來源全社會每個成員的精誠努力。
(作者:張石)






※日本那些奇怪的規則,日本網友自己都受不了……
※日本的交通事故為什麼少?
※日本「奇蹟動物園」無人問津到日本第一,究竟他們做了什麼?
※為什麼日本的交通事故率這麼低?
※日本陷入山寨黑歷史後,他們做了什麼?
※日本香菜愛好者為了表達愛,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這車什麼來頭?日本首相見了都要讓道!撞了它毀終生……
※連這些都不知道,去日本讀研就是你噩夢的開始!
※不會這些日語,你怎麼和日本人結婚?
※日本人的這些奇葩創意,你能忍嗎?
※只有來了這裡,才能真正玩轉日本北海道!
※沒有柴犬的日本,那還能叫日本?
※別找了,你想吃的日本和果子都在這兒!
※日本人從不獨立思考?他們到底怎麼了?
※日本人离婚后也不想搬走?
※為什麼日本人就算有錢也不會想買豪車?
※為什麼日本人出行偏愛軌道交通?
※日本網友自製蛋糕,家人卻嚇壞了,為什麼呢?
※他被日本人稱為傻瓜,卻創造出不會腐爛的蘋果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