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中國武術電影,其實一直在糾結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的問題——更極端地說,是拳法能否打過槍法的問題。徐克的電影里喊過「咱們的功夫再好,也敵不過洋槍」,也喊過「你有科學,我有神功」,武功以曖昧不明的方式,成了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中的一股暗流,甚至改變了世界電影的走向。


1


功夫片和武俠片的區別在哪裡?

曾經有過這麼一種回答:功夫片是拳腳多,刀劍少;武俠片則是刀劍多,拳腳少。


這種說法,初看有點強詞奪理,其實有自己的道理。拳術是中國武術的核心,而刀劍更多地以工具的面目出現,它是人身體的延伸。而武俠小說和電影為了創造一個異彩紛呈的武林,拔高了刀劍的位置。刀劍可以豐富故事,可以作為人物的標籤,因此武俠天生與刀劍親近。但電影里的俠客多用刀劍,少用拳腳,難以展現真功夫,這是一種投機取巧。


1905年,第一部國產電影《定軍山》面世,這是一部被搬到銀幕上的京劇武戲,舞刀弄槍無不按照戲曲形式忠實上映。此後,電影中的武打場面來源固定為兩種:一是戲曲舞台,二是劍仙小說。演員們穿著舞台上的戲服在銀幕中用掌心祭出飛劍或者雷電對打,程式化而荒誕。


直到五十年代,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終於開創了另一分支。《黃飛鴻》的班底大都是現實中的武師,展現在銀幕上的拳術也頗原汁原味,擺脫了戲曲舞台的套路,摒棄了神怪小說的玄學,開始真正強調南拳的實戰性。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換句話說,人們終於開始試圖表現一種在現實中能打的拳。黃飛鴻風行數年,只有以張徹、胡金銓為代表的武俠片可堪競爭。


2


武俠電影更注重藝術,主角不同於黃飛鴻的老成持重、諄諄教誨,而多是意氣風發的少年,以迎合觀眾的好勝心。受武俠小說而非現實武術的影響,從張徹的《獨臂刀》、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武功路數幾乎全部出自小說家、編劇的架空,打鬥雖然酣暢淋漓,但由於脫離了傳統武術的土壤,使人們總能意識到這些是「虛構的」。


此時,在太平洋的彼岸,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名聲大噪。雖然扮相不再是古裝,但李小龍的電影中,拳法器械或是出自中外武術,或是體現他自己的拳術與哲學。但他的英年早逝,使電影對李氏武學的闡述一開頭便煞了尾。

李去世後,市面上出現了他的眾多模仿者,然而只能是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他的武學,個人面貌太強。他拍攝電影時的力求真實,使故事片變成了教學片,這是電影功夫影響現實武術的一例。


3


也許是受到李小龍「真功夫電影」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原教旨的復興。


劉家良的父親劉湛是黃飛鴻的徒孫,以劉家良為首的「劉家班」,拍攝了《少林三十六房》《方世玉與洪熙官》等影片,走的正是正宗武術的路線。他從不吝惜把鏡頭放在拳腳的招式拆解上,所拍攝的故事也大都取材於武林典故。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武館》曾當選1981年「十大賣座華語電影」。它的風格仍是南派拳腳打鬥,雖經過設計,但仍然真實可信,其中也描述了一些江湖規矩、武林禮節,顯得很考究。片尾的「九曲巷對決」,狹窄的巷子內,劉家輝與王龍威各自使出數種看家功夫打鬥,並由打鬥者親自講述出這些拳術的由來、優劣,甚至細化到丈量巷子寬窄而選擇樁與步的長度。這是南拳在銀幕上最講究的一次留影。


與此同時,以袁和平為首的「袁家班」挖到了成龍這塊好材料。成龍是梨園出身,從小學的並不是正宗的武藝。但他的身手極佳,早期作品《醉拳》《蛇形刁手》這種少年不得志,遇高人傳授功夫,自己創出拳法的故事,簡直是為他量身打造的。


這些傳統武術唱大戲的作品,簡直可以稱為「拳種電影」。它一般將一種拳術的發明作為故事的主線,所有情節要緊密地圍繞著該拳術的特點展開,直接向觀眾介紹該拳種的技術要領,並且乾脆直接將拳種名稱或者人物名作為電影名。


4

1981年的《少林寺》,是北方學院派武術與粵地武術在電影上融合的肇始。


當時是八十年代初,中國內地的武俠動作電影影響力並不大。張華勛導演的《武林志》《武當》請到了一批競技武術運動員和民間武師,銀幕上的功夫有不少是真實發揮。而香港導演張鑫炎來到內地,啟用全國武術冠軍李連杰出演《少林寺》,一炮而紅。自此,大陸和香港在功夫片方面展開了親密的合作。在後來的二十年中,北派競技武術改變了中國功夫片的面貌。


出於「體育化」的需求,我國武術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體操思路,比如跳躍、平衡、難度動作、組合動作。《太極張三丰》的故事背後有一個功夫內核,那就是武當拳術對少林拳術的揚棄。在這部電影中,袁和平設計了一系列誇張而又合乎邏輯的動作場景來表現太極拳這種中國最神秘的拳種。但用太極拳競賽套路來描繪武當拳,內行人看來未免偏差過大。


李連杰涉獵廣泛,套路一學即會,能迅速抓住拳的神髓。在後來的《救世主》中,還曾分飾兩角,以形意拳和八卦掌對戰。然而,他的動作存在硬傷,比如無論競賽套路痕迹過重,以及會將任何一種拳術打出他早年練就的「翻子拳」味道。早在《黃飛鴻:獅王爭霸》中,黃飛鴻就在十三姨的映畫機前展示了一段完整的翻子拳套路。而黃飛鴻,眾所周知他是洪拳門人。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電影中的種種競技表演風格的太極拳,流毒甚廣。它幾乎是倒逼民間太極拳扔掉了所有太極拳作為「拳」的東西,來學習電影中借力打力、仙風道骨的效果。好在,1994年李連杰有一部《精武英雄》。這是一部神作,是對多年來活躍在銀幕上下的武學的一次整理。


而在徐克和程小東那裡,武功走的更遠一些。《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里,真實的武術完全被虛化,刀光劍影的江湖裡,拳術不再重要。儘管徐克也拍過《黃飛鴻》,但正如前面所說,李連杰打的已經不再是洪拳。「佛山無影腳」的本質其實還是特技,也不再是武術。


5


在大片時代,真實的武術要想融入電影變得有些困難。銀幕越來越大,拍攝要求越來越精細,電影開始熱衷於宏大的敘事、華麗的景象。


《卧虎藏龍》《英雄》是中國武俠片再次轟動世界的作品,然而其中的打戲凌亂。這是因為武指的工作與導演不夠契合。


《卧虎藏龍》的竹林打鬥一節是影史經典,但玉嬌龍與俞秀蓮的十八般兵器對戰,又返回套子拆解的老路,二者神髓割裂。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英雄》中李連杰與甄子丹棋亭對戰,用的也是二十年前就已存在的競技套路對練,卻已經不知道秦青銅劍、槍、矛和後世的文人劍、花槍根本不是一種東西。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拳術電影中一些傳統的東西強硬地回歸,其代表是李連杰的《霍元甲》、還有接二連三的「葉問片」。甄子丹努力地在打詠春,出手卻都是MMA的路數;王家衛則以更文青的方式將傳統武術在銀幕上「留一盞燈」,但顯然,他的八卦掌和形意拳仍然是競賽的路數居多。


更多時候,武術不再把自己當做主角,而是以更低調的暗影出現在大片中,有時你會發現它的吉光片羽,更多時候它會被電影本身掩蓋。看陳可辛《投名狀》時,發現武打的比重並不大,但李連杰等人的動作,竟然皆能在傳統武術中找到來歷,這也許是武術在電影中的最好歸宿。


功夫電影,怎樣一路走來?


(作者:暗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哪種動物既力大無比,還會各種武功?
為何越容易得到越不知珍惜?
蛇莓真的不能吃嗎?
餐館菜單中有哪些吸金小把戲?
您可能感興趣

電影,我們這樣一路看過!
未來交通什麼樣?就像從科幻電影中走出來
這部「跑步」電影,刺激的讓你來不及想!
哦?小蜘蛛真的要在電影裡面來一段舞?
為什麼我要去看這樣的電影?
如何像電影里那樣,成功睡到妹紙?
神十一「還不夠看?這些科幻電影來彌補
電影幕後花絮來襲,原來電影都是這麼拍出來的
《乘風破浪》 :賽車手拍出這樣的電影來,你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這些電影能被拍出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有肌肉的男演員,拍出來的電影怎麼樣?
世界最小電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手榴彈靠什麼殺人,真如電影一般一炸就死一大片?
他的電影又來了
跟著電影去旅行,五一你不得不去的幾個地方!
還真不知道日本最火的電影都是這樣來的
五一檔竟然看不見內地電影人,我們的年輕導演都跑哪兒去了?
想吃一發子彈嗎?科幻電影還可以這麼看!
為什麼我們一看電影就想吃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