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說中國的「陳釀」是騙人的?

為什麼說中國的「陳釀」是騙人的?

導語:陳釀曾是一場災難,許多羅馬人因此死亡。在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解救了葡萄酒之後,洋酒的陳釀工藝愈發精密。現在,對年份的迷信已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共識——越久越貴,越貴越有面子。但有人真在乎陳釀到底「陳」了幾年嗎?


陳釀曾是一場災難,許多羅馬人因此死亡。在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解救了葡萄酒之後,洋酒的陳釀工藝愈發精密。現在,對年份的迷信已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共識——越久越貴,越貴越有面子。但有人真在乎陳釀到底「陳」了幾年嗎?


2006年,一場龍捲風襲擊了肯塔基州的Bufallo Trace釀酒廠的酒窖。龍捲風平息後,酒窖變成廢墟,半個房頂被掀翻,酒窖中25000桶波本威士忌(Bourbon)暴露在陽光下。幸運的是,這些橡木製成的酒桶竟無一遭到狂風破壞。

在為時數月的酒窖修復期間,置於頂層的酒桶一直暴露在陽光和風雨中。釀酒廠老闆開玩笑稱之為「龍捲風倖存酒」。五年後他們打開酒桶(此時桶中的酒已經被陳了9-11年),立即為這批「倖存酒」非同尋常的美味傾倒,還真把它們標為「龍捲風倖存酒」上市。


更傳奇的故事發生在200年前。


1805年,挪威Lysholm家族一批自釀的Aquavit酒(國內商家也譯作挪威威士忌)被錯寄到了澳大利亞。當它們重新反寄回挪威,Lysholm家族驚奇地發現這批Aquavit竟有一種獨特的順滑口感和微妙豐富的口味。於是,將這批酒命名為Linie——「赤道」,並對製作過程守口如瓶。


如今,每瓶Linie酒都會有同樣的經歷——用橡木桶封裝起來,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連續旅行四個半月,途徑35個城市港口,兩次跨越赤道。而這個過程早已不是商業秘密,成為營銷手段——消費者可以憑藉瓶身的編號,在Linie的官方網頁上全程回顧手中之酒所經歷的旅程。

洋酒很重視陳釀的工藝。根據各國法律規定,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必須要在橡木桶中至少陳釀三年。此外,多數白蘭地、陳釀朗姆酒、龍舌蘭酒以及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要在橡木桶中陳釀不同的時間。


橡木桶對酒品的影響,得益於橡木的多孔結構。它使得桶內外可以長期而緩慢的進行氣體交換,讓桶內發生氧化反應。在氧化反應的作用下,酒中的刺激性和辛辣味道會得到一定的平衡。熱愛紅酒的人會在喝紅酒前「醒酒」——將紅酒倒入醒酒器,讓酒體更多得接觸空氣,並在喝酒過程中不斷晃動酒杯——是同樣的道理。


「陳釀」幾乎成為美酒的替代名詞,人類很早前就發現了這個秘訣。古希臘羅馬人用透氣性較好的雙耳陶瓶盛酒,可以讓氧氣進入葡萄酒並與之發生氧化。公元3世紀羅馬法理學家烏爾比安甚至建議酒商們,應該想盡一切方法讓葡萄酒在地中海的陽光下多曬一曬。但是,因為那時沒有良好的滅菌條件,「陳釀」幾乎成為了一種災難。


羅馬人所稱的「陳釀」,不過就是去年釀造的酒。即便如此,儲存依然是一個難題。為了防止葡萄酒腐壞,他們往裡面加入樹脂、海鹽和鉛。鉛離子在抑制生物活體生長的同時,也讓人類中毒,引發頭痛、不育、便秘和劇烈絞痛,嚴重的還會導致失語失明、癱瘓,甚至死亡。


就在挪威Lysholm家族那批Aquavit酒飄洋過海的年代,歐洲酒商仍在把化學添加劑加入葡萄酒中:明礬可以調整酒的顏色,水楊酸可以停止發酵,硫酸鐵則可以讓酒的口感更加順滑。

1864年夏季,法國化學家與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明了一種對葡萄酒與啤酒的消毒保存方法,可謂是解救了葡萄酒的陳釀工藝。通過實驗,巴斯德發現把新酒短暫加熱到50-60°C(122–140華氏度)就足以殺死酒中的微生物,長期保存也不會變酸,而且不犧牲酒的口味品質,史稱「巴氏消毒法」。


時至今日,洋酒的陳釀工藝已較為精密,並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橡木作為陳釀容器。


大多數波本威士忌的陳釀都在美國白橡木製成的桶中完成,這種橡木含有較少樹脂,卻含有更多對酒品有益的化學成分。此外,它的多孔結構在工藝上也使它更容易被做成木桶。制桶廠在獲得新鮮木材後會首先將其在室外放置9-12個月,這個過程稱為「調節」(seasoning)。在「調節」過程中,單寧酸等對酒品有潛在負面影響的化學物質會被消解,而空氣中的真菌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繁殖,將木材中的複雜有機物降解。


接下來木材就要被製作成酒桶。按照傳統的做法,橡木板會先過一下小火,以便將它們折出木桶該有的形狀。


如今小火已經被蒸汽代替,但是傳統並沒有被完全摒棄——人們發現,火能使橡木中的半纖維素分解變成糖,糖繼而被高溫焦糖化,焦糖則在陳釀過程中對酒的顏色和口味有深遠的影響。另外,此過程中生成的一些酚類會為酒帶來類似煙熏的口味。另一種生成物,香草醛,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會為酒加入若有若無的香草味。

波本威士忌的酒桶在此後還要經歷最後一道工序——內壁炭化。這道工序不但會增加焦糖的生成量,燒出的木炭則更能對酒起到過濾作用,將造成刺激性口感的化學物質從酒中剔除出去。


為什麼說中國的「陳釀」是騙人的?酒桶內壁的炭化


橡木對威士忌的口味形成是如此的重要,按照行家的估測,波本威士忌有80%的味道來自於酒和橡木桶之間的互動。而對蘇格蘭威士忌,這個比例大概在60%——因為蘇格蘭威士忌大都使用二手橡木桶。在1930年之前,陳釀Sherry葡萄酒的二手橡木桶是最普遍的選擇,直到西班牙內戰使得這種橡木桶貨源奇缺,蘇格蘭釀酒廠將目光轉向了美國。


在木桶的選擇之外,釀造者們還發現:陳釀過程中的氣候環境也扮演重要的作用。在溫暖的夏季,酒桶中的化學反應相較平時變得更加劇烈,桶內增大的壓力也會將就擠壓入木桶體內;到了冬季,桶體內的酒迴流到桶內,這樣,酒在汲取出橡木中的化學物質的同時,也緩慢得完成了一次過濾。

相較於溫度相對穩定的酒窖底層,這個過程對位於上層的酒桶的作用尤其大。一些釀酒廠因此會輪換酒窖中酒桶的位置,使得各桶酒的口味儘可能接近,而另外一些酒廠則會最終將各層的酒混合起來調配出統一的味道,甚至將上層的酒單獨出售,是市場上的高端酒。


為了量化氣候對陳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一家美國釀酒廠和蘇格蘭釀酒廠互相交換了自家釀造的威士忌,然後分別在自己的酒窖中完成陳釀過程。結果發現,在四季溫差較大的肯塔基一年的陳釀時間,相當於在相對寒冷且四季溫差較小的蘇格蘭的四年。


關於陳釀,美國人有點性急——他們希望找到在保持口味的同時能降低陳釀時間的辦法。他們努力在美國法律的嚴格規定下自由發揮。


為了增加酒和桶的接觸面積,一些釀酒廠選用小桶裝酒,一家酒廠甚至在酒窖中大聲播放搖滾樂,以此讓桶中的液體震蕩起來——大概是美國人繼虐囚以來對音樂的另一次創新性利用。而Cleveland Whisky則走得更遠——用傳統的方式陳釀半年之後,把酒倒入到一個可以增壓的不鏽鋼容器中,並把酒桶劈碎了浸泡到酒中,然後通過增減壓力人為模擬溫度變化的作用。


美國人性急,中國人更急。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酒商就不斷宣稱從自家的酒窖里直接挖出了陳年老酒。十年的新廠能推出幾十年的陳釀,都不是新鮮事。


與洋酒一樣,中國的白酒也講究陳釀,被稱之為「老熟」。因為剛蒸餾出來的新酒含有一些傷害酒品的化學物質,嘗起來會比較辛辣、刺激,就需要放置一段時間。在這期間,酸、脂、醛、醇等影響口味的化學物質進行氧化反應,逐漸才會變得誘人。


1990年代,中國白酒市場遭遇寒流,時任古井酒廠廠長的王效金首開中國「年份酒」之風,此後各家酒廠一路攀比,推出30年,50年,甚至80年「陳釀」。2004年前後,零星幾家媒體對白酒陳釀的適當年限提出過質疑:接受採訪的酒業內學者認為,清香型白酒陳釀三年足以,濃香型和醬香型則因為化學成分複雜,應在「三年以上」。


由於高度白酒追求其中的酒精含量,因此較多採用瓷罐來對酒進行「老熟」,以防止在此過程中酒精的快速揮發影響品質。瓷罐並非多孔結構,它的氣密性好,也會限制罐內氧化反應的速度。


但即便如此,《醬香型白酒貯存期老熟問題探討》等多份由酒業技術人員撰寫的研究報告,均以三年為研究期限。這些報告認為,醬香型高度白酒貯存期的第一年中,酒體會逐漸變得醇厚協調,細膩,豐滿。而貯存後期(兩年到三年),是酒體風格的變化期,醬香香氣更加突出、優雅。


至於對50年、80年陳釀的品質分析研究,查遍各大論文庫,也未曾得見。但是,在鋪天蓋地的「年份酒」營銷攻勢下,年份越長越貴,越貴越有面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共識。


那些對「適當年份」的探討很快就消失了,轉而變為對年份真假的監管的要求——蘇格蘭法律規定,蘇格蘭威士忌瓶身上的年份以以調配過程中年份最少的部分為準,而在中國,一些白酒商在新酒中混入一些年份酒,就敢標自己的酒是十年或二十年陳釀。是的,中國人渴望真正的陳釀,最好是一百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動物園不讓猴子吃香蕉了?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誰的廟宇最多?為什麼國人都敬重這個人?這說明了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丁丁」是彎的?
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有什麼不同?
讓珠寶告訴你,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紅」
中國誰的廟宇最多?為什麼國人都敬重這個人?
為什麼英國作死的脫了歐,德國人還是對它愛的深沉?
為什麼說普京是「男人中的男人」?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三國中的英雄人物臨終前,各自的遺言會說什麼?
為什麼越來越多中國美女愛找黑人男友?背後的原因讓人無語!
揭秘:為什麼美國人不買翡翠?中國人不買鑽石?
為什麼中國沒有日本那麼炫酷的鎧甲!?
蔣介石做了什麼事情?讓蔣經國稱蔣介石是自己的敵人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喜歡二戰中的德軍?
諸葛亮和曾國藩,他們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日本的醫院是什麼樣的?和中國的一樣嗎?
中國歷史上,這些女人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女強人」
為什麼說:「日本是掌握在女人手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