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黃冊庫」看明代「祖制」的命運

從「黃冊庫」看明代「祖制」的命運

導讀:朱元璋為黃冊制度,可以說是費盡心血。在他的設計中,這一制度要和他所設立的其他大綱大法一道,作為不可動搖的「祖制」,垂之萬世,保證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幾乎明代每一個皇帝都要反覆強調自己對祖訓的恪守之誠。在這樣強大的恪守祖訓的政治傳統之下,表面上看,黃冊制度一直運行下來,而且規矩依然森嚴。但事實上,明代中後期,黃冊制度其實只剩了空殼。


戶口制度是大明王朝一切制度的基礎。黃冊制度承擔著維繫職業世襲制,防止百姓自由遷徙,保證國家稅收的三重重要使命。所以朱元璋對這個制度異常重視。這從黃冊制度的嚴苛規定中一目了然。


黃冊的規格有嚴格要求,用紙必須是上等厚綿紙,不得染色或者漂白。長寬各為一尺二寸,不得絲毫有誤。必須用正楷書寫,字體大小、行間距都有明確標準。每一頁如果有一個字寫錯,就必須整頁重抄,不得塗抹挖補。裝訂也有統一標準:必須用粗牢的棉線裝訂,可以少量使用糨糊,但糨糊中必須加入椒末等殺蟲藥來防蛀。

黃冊制度是層層上報制,每次造冊時,都由每家每戶按官府要求的格式和內容,在「供單」上詳細填寫自己家在這十年內的人口、財產變化。各州縣的主官須親自審查黃冊造辦是否真實,每一項與供單記載是否完全相符,然後還要在黃冊上簽名畫押,以示負責。然後將黃冊交送到府里。府里同樣按這個程序審查一遍,編成本府的總冊,簽名畫押用印後送到本省的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審查後,再編成本省的總冊,送交戶部。最後由戶部將全國人口、財產情況匯總,送交皇帝御覽。(《後湖志·卷四》)


朱元璋為黃冊制度,可以說是費盡心血。在他的設計中,這一制度要和他所設立的其他大綱大法一道,作為不可動搖的「祖制」,垂之萬世,保證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對自己給子孫後代留下的「祖制」,是十分自信的。他認為經過自己這顆超級大腦幾十年日夜不停地思考,這些「祖制」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沒有改進的餘地了。他不放心後代們的智力水平,所以一再強調,他留下的這些規矩,一個字也不許改。他囑咐後代們「欽承聯命,勿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明太祖實錄·卷八十二》)。他要求「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五》)。


那麼,這個「祖制」,被他的子孫後代們執行得怎麼樣呢?


幾乎明代每一個皇帝都要反覆強調自己對祖訓的恪守之誠。在這樣強大的恪守祖訓的政治傳統之下,表面上看,黃冊制度一直運行下來,而且規矩依然森嚴。所以後湖中的冊庫與黃冊,逐漸增多, 布滿了舊洲、新洲、中洲等各島。洪武二十四年,有冊庫三十四間,黃冊五萬餘本。萬曆三十年,增長到六百六十七間。到明朝滅亡前夕, 後湖共收貯黃冊達一百七十九萬餘本。自明洪武十四年起,至清兵攻陷南京, 黃冊庫的工作前後二百六十多年從未間斷。不論從它保管整理的檔案的數量和文件利用的頻繁程度, 還是從它本身各種規定嚴密的工作制度,後湖黃冊庫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檔案館之一。

但事實上,明代中後期,黃冊制度其實只剩了空殼。


「祖訓」遠沒有朱元璋所說的那樣盡善盡美。某些朱元璋製造的土法上馬又異常強大的政治機器,只有他這樣的政治強人才能開動得起來。而他的後世子孫們根本沒有那樣的精神力量去操縱。於是,雖然人們仍然要保留祖制的外殼,不敢稍稍觸動,但形勢的變化使得這個外殼已經毫無意義。「祖制」演變成一具可怕的政治殭屍。黃冊制度就是這樣。明代中後期,黃冊制度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可笑的政治笑話。


首先,庫內的黃冊數量雖然迅速增加,但質量已經大大下降,甚至徒有其表而已。


朱元璋制定的明確而嚴格的黃冊製造質量標準在洪武、永樂年間得到了貫徹。這兩朝的黃冊後來被人稱為「銅版冊」,就是說它堅固厚實,有如銅版。然而明代中期之後,各地造黃冊,已經不再遵守原來的規定。


朱元璋規定必須使用厚實白綿紙造冊,然而明中期以後,許多地方為貪污經費,專門以脆薄的劣質紙張造冊。更有許多在造黃冊時動了大量手腳的底層官員為了毀滅罪證,特意使用容易被蟲蛀的上過粉的紙來造冊,裝訂時又違反規定,使用大量面制糨糊。這樣,黃冊送到後湖之後,不久就會被蛀蝕一空。

不但用紙嚴重違反規定,內容也越來越敷衍塞責。朱元璋本來要求用正楷書寫,後來卻普遍是「字跡潦草,行款參差」。


這種狀況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基層胥吏們的貪贓枉法,更反映出官僚體系整體的敗壞。否則,如此明顯的不合程式之處,各級負責審核的官員何以不能發現?後湖收冊官員何以竟能接收?


黃冊外表的走樣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黃冊內容的嚴重不實。


按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人口的上升,明朝總的田地量應該逐漸增長。然而黃冊中的記載,卻恰好相反。實際負擔田賦稅糧的田地卻愈來愈少。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冊記載全國的土田總額為八百八十萬四千六百二十三頃零六十八畝;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在黃冊上登載的全國土田總額只剩有四百二十九萬二千三百一十頃零七十五畝,一百十一年間,全國土田居然減少了四百五十餘萬頃(《後湖志·卷二》)。


與此相同,明代的人口數,居然也是逐漸下降的。嘉靖八年(1529)六月,霍韜在修《大明會典》前夕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根據黃冊戶口數字的統計,人口已經達到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人。但到弘治四年(1491)造冊時的戶口數目,人口反減至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萬曆《明會典·卷九·戶口總數》)。按理,洪武年間兵革初息,弘治時則承平百年,加上貴州等邊遠地區都已經開始納入戶口統計,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只能說明黃冊制度已經失去效用。

朱元璋制定黃冊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使富戶多承擔賦稅,從而減輕貧困家庭的負擔。所以他將普通百姓為分「三等九則」。關於上、中、下戶等的劃分,因各地情況不同而有所差別。富戶除了正常稅賦外,還要承擔協助政府收稅等任務,貧戶的負擔則十分輕減。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之後,實際情形完全顛倒過來。基層官員們通過造冊,大量營私舞弊,他們不按照實際情況錄入人口、田產信息,通過轉嫁,造成了窮人多交稅役,富人逃避稅役的現實。有實力能鑽營的富戶,在黃冊上都被列為了「下則」貧戶,而一些貧戶卻被無端編在了「上則」和「中則」之中。


朱元璋制定黃冊制度,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維持戶口分類制度,防止人口自由流動。到明中期之後,這兩個目標都完全落空了。


永樂二年,左都御史陳瑛說:「以天下通計人民不下一千萬戶,官軍不下二百萬家。」


然而到了正統五年,明朝控制力下降後,軍戶逃亡者居然達一百二十萬人(《明英宗睿皇帝實錄》)。衛所士兵遠遠不及規定,有的只有一半,有的不到十之二三(《大學衍義補·卷一一七·嚴武備》)。

更為嚴重的,是普通民戶也開始大量逃亡。這種情況下,里甲制度也維持不下去了。大多數地區「里甲寥落,戶口蕭條」(《陝西通志·卷八十六·備陳災變疏》),「里無完甲」(《皇明詔令·卷二十》)。嘉靖時期,江南某些地區,「有一里僅存四五甲者,有一甲止存一二口者」(《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三十三》)。明末陝西的情況,「有一里一百一十戶內,止存十餘戶者,有一甲十一戶內,止存十餘丁者,有數甲全逃者」(《皇明經世文編·卷一五·議復陝西事宜疏》)。


這個時期的黃冊,早巳完全喪失了管理戶口和合理徵收賦役的作用。「每見十年大造,費民間無限金錢,不過置之高閣。」(《皇朝經世文編·卷二十九》)


官府每當奉命造冊的時候,照例是一再拖延,直到拖無可拖時便敷衍塞責,照抄舊冊,一字不改,「天下大造黃冊,率皆謄寫舊本,無一實數」(《後湖志·卷十》)。後湖黃冊庫人員把有些地區送解來的新冊與上次舊冊查對,競發稅在丁口、事產、開除、實在各個方面,新舊兩冊竟完全相同,也有一些在新黃冊中仍然登記的人戶,其實早在一百數十年前便已全戶死絕,在歷屆黃冊內也註明是絕戶,但每年還是要照抄一遍,下注「絕戶,事產俱無」。不敢把這些戶從冊籍上勾除掉,為的是怕被後湖黃冊庫查駁。更滑稽的是,有些地區的黃冊上所記的人丁不少是年達百歲以上的。據計算,萬曆十一年(1583),僅揚州府興化縣一縣之內,即有百歲以上人口的戶達三千七百餘戶之多,每戶往往又有這樣的老人一二人甚至多人,其中有人無產的又有兩千九百餘戶。(《後湖志·卷十》)這種怪事,顯然是由於造冊人員一味抄謄舊冊,每次普遍遞加十歲而造成的。清初順治十三年(1656年),戶部尚書孫廷銓還向順治帝報告過,明末有些黃冊所開人戶姓名及其事產,仍然是明初洪武年間的姓名和數目。


既然黃冊已逐漸喪失價值,於是就出現了一套專供州縣衙門實際應用,而又並不往上報的冊籍,當時叫實徵文冊,或叫實征黃冊,也有叫作白冊的。最後,明王朝不得不以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取代了黃冊制度。隨著一條鞭法的實行,黃冊制度本可以壽終正寢,但在「祖宗舊制」的威力之下,黃冊每年依然按照舊例層層編造上送。黃冊制度不再有任何積極意義,剩下的完全是弊端和禍害。它從編造、申解、保管、查駁到補造這一系列過程,也就退化成一個徹底的反覆科斂舞弊的過程。


清軍大舉南下,輕而易舉地攻佔了南京。他們帶著濃厚的好奇心,參觀了這個充滿傳說的黃冊庫。他們驚訝地發現,儘管明朝在崇禎十七年就滅亡了,但黃冊庫中最後記載的,居然是崇禎二十四年的戶口人丁數字。原來這是崇禎十五年最後一次編造的黃冊中,各地官員為了省事預造出來的。這成了人們嘆息明朝的一個最好例證。


官員們清點了明代黃冊。發現仍存一百七十九萬七千餘本。其中五十五萬五千五百三十本由工部變賣,得銀一萬六千六百餘兩。有七十二萬八千五百斤,由工部發給靖南王耿繼茂造甲用了。有五十八萬一千多斤,由江南總督馬國柱等取造火藥。還有五十四萬五千四百九十五斤,為操江巡撫陳錦所取用……(趙踐《記明代賦役檔案——黃冊的最後遭遇》)


曾經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檔案館的黃冊庫至此灰飛煙滅,以至後世學者要研究這一著名制度時,幾乎找不到一本存世的黃冊。而2010年初我慕名去玄武湖參觀「黃冊庫舊址」時,發現那只有一棟現代的粗糙的鋼筋混凝土仿古小樓,裡面陳列了幾張質量很差的史料圖片而已。


摘自張宏傑《朱元璋傳》繼吳晗版之後,近七十年來兼具可讀性與深度的朱元璋傳記!

從「黃冊庫」看明代「祖制」的命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悟空是怎樣從小學生一躍跳級成為研究生的?
雄才大略漢武帝治國之道
細思極恐:朱元璋「閹割」《孟子》
解讀《孫子兵法》:《九變篇第八》
您可能感興趣

虛雲老和尚:漢傳佛教遵祖制,四月初八紀念佛陀聖誕
明朝祖制「宦官不得干政」 為何卻被其子孫束之高閣?
明朝祖制「宦官不得干政」 為何卻被其子孫束之高閣?
海禁政策是大明的祖制,為何隆慶朝突然開關貿易?
朱棣為啥違反祖制,重用太監,最後丟了朱家江山?
為了老十三,雍正不顧康熙的安排,做了一件違背祖制的事
孝庄定下一條祖制,康熙、雍正、乾隆個個陽奉陰違
洪武禁止宦官干政,後代卻未遵祖制,萬曆袒護滅絕人倫的太監
大明祖制,錦衣衛沒駕帖不能抓人,駕帖是什麼東西?
慈禧違背祖制修建陵墓,圖案用「一鳳壓兩龍」,遭天譴4天後慘死
孝庄文皇后竟不顧祖制,冊封了大清僅有的一位漢族格格
道光一生倡儉戒奢,卻公然違背祖制,建了個慈禧都興嘆的奢華工程
孝庄竟不顧祖制,冊封了大清一位漢族格格
慈禧有多虛偽,看她如何玩弄祖制就知道了|淘觀點
雍正皇帝創下個祖制,本可讓清朝永世沿襲,不料後人都不遵守
大清嚴禁兄終弟繼皇位,慈禧為何要破祖制而擁光緒為帝?
范文程為多爾袞治國獻策不阿附,影響順治改祖制,康熙贊元輔高風
康熙即位才8歲,孝庄為何不垂簾聽政?一個祖制她無法逾越
「皇帝大婚」娶漢族護士為妻,打破了滿漢不通婚的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