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理學研究在愚弄大眾?

心理學研究在愚弄大眾?

對於許多心理學家而言,有明確跡象表明,他們的研究領域遇到了麻煩。諷刺的是,最明顯的跡象來自一項有關預感(premonition)的研究。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達里爾·貝姆(Daryl Bem)向學生自願者展示了48個單詞,然後出其不意地要求他們儘可能多地寫下所記得的單詞。隨後又進行一項練習:貝姆給學生隨機提供部分測試過的單詞,並讓他們抄寫。貝姆發現,有些學生在測試中,更容易寫出隨後練習中抄寫的那部分單詞。結果先於原因出現?


貝姆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了他的這一發現,以及另外8個支持心理效應(psychic effects,貝姆將其稱為「psi」)的實驗。毫無疑問,不少科學家懷疑他的觀點。3個研究小組分別試圖重現貝姆所報道的實驗結果,都沒有成功,這導致他們在發表研究結果時,遭遇重重障礙。這一事件給心理學研究敲響了警鐘。「事實上,文獻中越來越多有悖常理的發現,這讓人們意識到,其中一部分結果也許根本就不可重現,」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數學心理學家埃里克·簡·瓦根馬克斯(Eric-Jan Wagenmakers)說。


心理學中的陽性結果有時會像謠言一樣,容易傳播而難以消除。它們佔據著大部分追求新奇研究的期刊。同時,那些試圖重現這些研究結果的工作,尤其是當重複實驗得到陰性結果時,卻難以發表,只會擱置在個人文件櫃里,或者變成茶餘飯後的談資。瓦根馬克斯說,「有些實驗是大家都知道不能重現的,但文獻中並沒有這方面的報道」。他補充道,發表研究結果的障礙讓人心寒,「有的學生花費整個博士生研究階段,去嘗試重現某個現象,結果重複不出來,多年研究得到的陰性結果又難以發表,於是只好退出學術界」。

這些問題在整個學術界普遍存在,但心理學領域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規範使這些問題更加嚴重。例如,調整實驗設計以保證得到陽性結果已成為普遍做法。一旦陽性結果得到發表,幾乎沒有研究人員去做重複實驗,取而代之的是「概念性重複」(conceptual replications),也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檢驗類似的假說。批評人士稱,這一做法相當於在搖搖欲墜的地基上用紙牌建房子。


一些著名的欺詐案例使這些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始作俑者原以為不會被察覺,因為重複實驗的難度很大。目前心理學家正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已經開始評估問題的規模,並給重複實驗提供發表的機會。「在過去6個月中,更多心理學研究人員開始談論和關注這一問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約瑟夫·西蒙斯(Joseph Simmons)說,「希望我們能迎來一個轉折點。」


普遍的偏見


面臨這些問題的並非只有心理學。在一篇著名的論文中,目前供職於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約翰·約阿尼迪斯(John Ioannidis)認為,據統計推斷,「許多已發表的研究結果是錯誤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尼爾·法內利(Daniele Fanelli)對科學界各領域4 600項研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1990年至2007年之間陽性結果的比例增長了22%以上。根據法內利的另一項研究,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報道陽性結果的比例最高,而空間科學的比例最低,前者幾乎是後者的5倍(參見「重視陽性結果」)。這種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1959年,統計學家西奧多·斯特林(Theodore Sterling)發現,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4個期刊所發表的研究中,97%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陽性結果;1995年,他再次分析後發現,情況毫無改變。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克里斯·錢伯斯(Chris Chambers)說,心理學陽性結果泛濫,其中一個原因是強調「有噱頭的」結果,「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往往把心理學研究當做吸引眼球的把戲」。結論必須精彩、搶眼甚至令人難以置信。西蒙斯聲稱,部分責任在於審閱過程。「我們審閱文章時,總是讓作者證明他們的發現是新奇或者有趣的,」他說,「我們通常不要求他們證明自己的發現是真實的。」


西蒙斯應該是了解這一點的。他最近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半開玩笑地「宣布」,披頭士(Beatles)的《當我六十四歲》(When I』m Sixty-four)這首歌可以使聽眾的年齡減小一歲半。西蒙斯設計這項實驗是為了說明,利用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來支持假設是何等容易。許多心理學家在關鍵研究環節上作決定時非常隨意,包括招募多少自願者、測量哪些變數以及如何分析結果。研究人員本該無惡意作出選擇,但有些人卻隨意歪曲實驗和數據,直至得到陽性結果。


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消費者心理學家萊斯利·約翰(Leslie John)對2 000多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超過50%的人都會首先檢驗結果的統計學意義,然後再決定是否收集更多數據,直到獲得陽性結果就停手。超過40%的人選擇性發表陽性結果。一般說來,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心理學家都認為這些做法情有可原。「很多人繼續這麼做,因為他們在接受科研訓練時,老師就是這麼教的,」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布倫特·羅伯茨(Brent Roberts)說。


於是,提供證據的重擔就壓在了進行重複實驗的人肩上,但他們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想想貝姆那篇聲名狼藉的論文發表後的餘波吧。3個研究小組都未能重複出貝姆的實驗結果,當他們聯合將陰性實驗結果投稿給學術期刊時,《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和《科學和心理科學》(Science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都表示,不會發表簡單的重複實驗。《英國心理學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將論文送出外審了,但最後還是拒絕刊登,而貝姆正是外聘的審稿人之一。四處碰壁的論文最終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尋得立錐之地,這一雜誌發表所有「技術上可靠」的論文,無論其結果是否新奇。


「我已經盡己所能來鼓勵重複實驗了,」貝姆說。他堅持自己的結論,並已在網上公布了他的實驗方法和測試的所有細節。但他補充道,一項重複實驗本身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它是不成熟的,」他說,「人們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弄清楚一項重複實驗失敗或成功的原因。需要綜合分析多次實驗。」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斯特凡·多揚(Stéphane Doyen)和同事未能重複出美國耶魯大學約翰·巴奇(John Bargh)的經典實驗時,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巴奇曾通過實驗指出,人們無意中想到與年齡有關的單詞時,行走速度會變慢。而多揚的論文遭到多次拒絕後,最終也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 綜合》上。巴奇怒氣沖沖地在博客上發文回應,認為多揚的研究小組是「一群外行的研究人員」。後來,有人發表博客描述了這次交鋒,巴奇又與博文作者進行了一番爭論。巴奇說,他之所以反應如此強烈,部分原因是他發現人們對「潛意識思維過程非常重要」這一觀點越來越懷疑,他感到這一研究領域受到了損害。


誠然,一次重複實驗的失敗並不能否定原來的結果。許多平淡無奇的原因都可能導致重複實驗失敗。如果原來的實驗結果不是很明顯,重複實驗時就可能偶然出現陰性結果;參與重複實驗的自願者也可能與原來實驗中的不同;另外,一個研究小組可能根本沒能力重現另一個研究小組的實驗。


「做實驗與導演戲劇有共通之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說。諸如實驗的日期、房間的顏色等細枝末節,都可能會影響結果,而實驗方法中從來不會描述這些細節。例如,巴奇就辯稱,多揚的研究小組給自願者展示了太多與年齡有關的單詞,這可能引起他們對實驗隱藏意圖的注意。在誘導性研究中,「你必須將實驗條件設定得恰如其分,既能產生效果,又不會引起自願者的任何注意,」 卡尼曼說,「不是所有人都有巴奇的訣竅。」 卡尼曼說,只有那些發現了某種效應,並在成百上千次實驗中重現了這種效應的人,才擁有這類特殊的「訣竅」。巴奇在談到他的誘導性實驗時說,他「從未想過利用某些秘密知識,來促成這些效應的產生。我們總是嘗試公開這些知識,但也許我們應該更多、更詳細地公布實驗方法的種種細節」。


重視陽性結果


對各學科的文獻分析表明,學術期刊都傾向於發表「陽性」研究結果——即「支持」待驗證假說的結果。而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痼疾最深。

心理學研究在愚弄大眾?


1996年,當巴奇發表了那篇關於潛意識誘導效應的論文之後,幾十個實驗室如法炮製,開始了各自的誘導性實驗。例如一項實驗顯示,比起拿輕寫字板的自願者,拿重寫字板的自願者參加面試時更認真,面對社會問題時更有緊迫感。而另一項實驗則發現,在與清潔有關的單詞的影響下,受試者對骯髒行為更寬容。


這種概念性重複對於經常涉及抽象概念的心理學是有用的。「人們通常認為,與完全不變的重複相比,『概念性重複』能更好地證明某些效應的普遍性,」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心理學家、《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編輯艾略特·史密斯(Eliot Smith)說。


但另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依賴概念性重複是有問題的。「你不可能完全複製某個概念,」 錢伯斯說,「這太主觀了。誰也不確定一項研究需要多麼『類似』,才能算作概念性重複。」他表示,這種做法還產生了「邏輯上的雙重標準」。例如,如果一塊重寫字板無意中影響了人們的判斷,人們就會將它視為「與年齡有關的單詞使行走變慢」的概念性重複;但如果寫字板的重量並未影響人們的判斷,沒有人會指出原來的誘導效應在概念性重複中被證偽。由於只能被證明而不能被證偽,概念性重複往往是一系列弱結果彼此論證。「這是驗證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在科學中的體現,」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布賴恩·  諾塞克(Brian Nosek)說,「如果不進行概念性重複,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限制,但它並不能取代直接重複實驗。為了證明『A』是真實的,你需要再做一次『A』,而不是去做『B』。」

學術欺詐與不端


概念性重複的做法,會導致學術不端行為難以發現。2011年11月,荷蘭蒂爾堡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新秀迪德瑞克·斯達伯(Diederik Stapel)接受調查,最終供認了大量學術欺詐行為。斯達伯發表了一系列令人振奮、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例如混亂的火車站等無序環境會助長歧視。重複這些實驗有許多困難,這使得斯達伯的學術欺詐行為很難被發現。負責調查這一案件的科學委員會寫道:「儘管這些過於漂亮的結果本應引發人們的懷疑,但實際上卻被奉為圭臬……即便人們親自進行過重複實驗,他們也會相信,自己的失敗是因為缺少斯達伯先生的技能。」現在,人們已經清楚,斯達伯至少在30篇論文中竄改和捏造了數據。


斯達伯的故事,與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卡倫·魯傑羅(Karen Ruggiero)和馬克·豪塞爾(Marc Hauser)的情況如出一轍,這兩位分別在歧視和道德方面發表了備受矚目的文章。魯傑羅的學術欺詐行為於2001年被人們發現,而豪塞爾在2010年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與斯達伯一樣,他們都是被內部舉報人揭露。「如果這個領域真的能自我糾正,那為什麼他們兩人的學術欺詐或不端一直未能被糾正呢?」諾塞克說。


在這些爭議的驅動下,許多心理學家都在想方設法,鼓勵研究人員做重複實驗。「我認為心理學應該帶頭應對這一挑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說。2012年1月,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心理學家哈爾· 帕施勒(Hal Pashler)和同事一起創辦了一個名為「心理學文件抽屜」(PsychFileDrawer)的網站,心理學家可以在該網站提交未發表的重複實驗,無論是否得到陽性結果。該網站受到熱烈歡迎,但迄今只收到9個實驗結果。提交實驗結果幾乎得不到任何激勵:科學家提交實驗結果後,要面對同行的批評,卻並不能增加他們所發表文章的數量。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他說,「美國一流大學的心理學課程可以列出一份心理學研究結果的名單,要求研究生在自己的領域內選擇一項,進行重複實驗」。這樣,學生將鍛煉自己的技能,並早早發表有價值的文章,而心理學界則可以確認那些令人驚訝的效應是否站得住腳。


瓦根馬克斯還認為,重複實驗的發表規則應與其他研究有所不同——它們應該像醫學上的臨床實驗一樣預先登記,以避免西蒙斯所描述的情況:根據預設結果反過來扭曲實驗數據,以及根據實驗結果來決定是否發表。在重複實驗初期就與原文章的作者聯繫,甚至一起合作,可以從一開始就確保實驗方法的完善。


這些改變可能還只是部分科學家的一廂情願。另一些科學家尚在質疑問題究竟是否存在,甚至諾塞克也指出,對於假陽性結果的普遍性,還沒有切實可靠的評估。為了彌補這一點,去年年底,他召集了一組心理學家,嘗試重現3個最重要的心理學期刊在2008年發表的每一項研究結果。該小組將儘可能使用與原始實驗相同的方法,並盡量與原作者一起工作。諾塞克稱,這項研究的目的不是揪出個別有問題的工作,而是為了「獲得一些初步證據,以確定重複實驗到底有多大的必要」。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諾塞克等人不可能得出什麼結論,但帕施勒相信自己的擔憂會得到證實:許多心理學研究結果都不可重現,而未能重複出原始結果的研究都擱置在研究人員的「文件櫃」中,這些都是事實。帕施勒說:「到那時,真相將無可辯駁。」


(作者:埃德·揚;翻譯:車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你們都錯了!變色龍的秘密原來不是色素?
您可能感興趣

心理學只研究變態嗎?
心理學研究表明:寵物真的是泡妞神器!
理論心理學的責任與未來——中國文化心理學與精神性研究的角度
頂級心理學大師齊聚西鶴年堂 中醫學臨床心理學研究突破重大
華中師範大學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招聘
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健康與遺傳」研究團隊博士後招聘啟事
與衰老有關的研究理論學說都有哪些?
最新研究發現,學心理學可以幫助女性豐胸!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杉山將:弱監督機器學習的研究進展
古人說心理:《黃帝內經》心理描述 闡述古人對於心理學的研究
類腦學習與處理演算法的研究
10個奇怪的心理學研究,看看心理學家們有多拼
牛頓沉迷神學,錢學森研究特異功能,盤點大科學家的神秘研究
先心病基因組研究計劃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啟動
心理觀念的語言學之源——兼評J·傑恩斯關於心理語言的「古生物學研究」
大科學家轉行研究玄學?頭銜高不代表說的就對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幹細胞研究中心招聘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助理
黎樂民:理論與計算化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學科重要研究前沿
黎樂民:理論與計算化學發展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