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中國美術報》第022期 藝術設計 21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無印良品」海報


當代設計界,許多人都有著濃厚的「日本情結」。「五感設計」「日式整理術」「器物文化」等辭彙成為國內設計師熱衷提及的概念。日本設計中所倡導的「器物美學」也恰恰契合了近幾年國內對「工匠精神」和工藝文化的重視,在中國掀起一股熱潮。然而國人對日本設計美學的接受與認可並非出於偶然,正是源自其內在對東方審美理念的高度契合與內在觀照,換句話說,它的核心或許可以歸結為日本文化中的「侘寂」美學。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侘寂」說


對於「侘寂」一詞的起源有幾種觀點,一說認為其源自中國,隨佛教東傳至日本;另一說認為其與日本茶道觀念密不可分,但無論如何,「侘寂」一詞體現了一種禪學思維影響下的審美意識。「侘寂」,日文發音是「Wabi-Sabi」,是由「wabi」和「sabi」兩個字組合成的複合字,含義也由這兩個單字的含義組成。「侘」在日本文化中原是一種禪宗概念,意指「離群索居」「遺世獨立」如隱士般的清簡狀態,後被用於茶道,而千利休更是創造了「侘び茶」一詞,將禪宗中「空無一物」的精神核心與茶道精妙地融合在一起。「寂」的原意有「孤寂」「清冷」「蕭索」之意,後逐漸引申來形容一種自然、不矯揉造作的樸素感,強調本真之美和空寂的意境。「侘寂」一詞逐漸演變,發展成一種日本獨特的審美理念,簡言之即是一種重視事物內涵,忽視外在修飾,追求樸拙、自然、枯寂、脫俗的意趣,而這種枯寂絕不是消極頹廢的,而恰是一種繁華後歸於平淡、「空故納萬物」的悠遠意趣,正如老莊哲學中的「無」,看似「空無一物」,卻以無為有,氣象萬千。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東方的「幽玄」「枯寂」


「侘寂」美學集中體現了東方人含蓄內斂、追求意境的審美旨趣,對日本審美觀念的影響深遠。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普遍更重「感覺」,強調「得意忘形」的「神似」與「氣韻」,並不止步於視覺的觀看,而是調動身體各個感官去體驗和感受,不追求視覺上的完美與華麗,更追求大片留白和氤氳中所帶來的餘韻與想像空間。當然,這種餘韻在中日文化中又略有不同,中國人追求的意境深沉而雄大,遼闊而富有包容性,最終往往追求一種完滿和圓融;而日本則因其自然與文化傳統的獨特性,在文化基因中充滿一種憂傷、孤寂的哀怨之感,因此這種源自中國的審美觀念後在日本發揮到極致,並與日本的文化、信仰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審美理念,無論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抑或「侘寂」,都可合而為一,歸結為此。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安藤雅信作品


我們去欣賞日本的抹茶碗,往往會發現頂級的茶碗形狀並不完美,工匠總會在茶碗上製造人手捏制的彎曲痕迹,或在施釉時刻意保留釉料流淌不均的自然肌理。那粗糙晦澀的手感和絕不耀眼的晦暗光澤,也彷彿經歷了幾世人的把玩和時間的沉澱,在它身上留下的歷史的印記。這正體現了「侘寂」美學中那種清高枯寂、儉樸古拙的最高境界。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安藤雅信作品


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中提到,日本人對於漆器的欣賞和使用,絕不是在強烈的光照下去欣賞刺眼的光芒,而要在「黯淡」的環境中完成。「工匠在器物上塗漆、繪泥金畫的時候,頭腦里必然想到這種黑暗的屋子,以追求作品在貧光環境里的效果」,這種效果「於暗中看上去,映著搖曳的燈火,使得靜寂的房間里,彷彿有陣陣清風拂面而來……」同時他還總結日本人同中國人一樣,喜歡「光亮消失、有時代感、變得沉滯黯淡的東西」,而谷崎潤一郎筆下這種「黯淡」「晦澀」甚至滲透一絲哀傷的「陰翳」之美,恰也是「侘寂」美學影響下的具體體現。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空無一物」之境



當我們再審視日本當代設計,我們會發現這種「侘寂」美學的意識始終滲透在日本設計師和品牌的血液當中。如在日本民藝和工業設計大師柳宗理的作品中,不論小到一把湯匙,還是一柄鐵鍋、一件傢具,絕不做過多華麗的修飾和打磨,而總是以磨砂或霧面的手法處理產品表面,以此追求一種樸拙、自然的味道,甚至是一種殘缺的、不完美的意境。安藤雅信的陶瓷作品大多採用單純的色澤,或保留瓷土天然的肌理,或刻意製造釉面的瑕疵。在安藤看來,人們越來越豐富的飲食與生活,使得生活中缺少了一種儀式感和特殊感,而當繁華和喧囂變得習以為常之後,人們對於樸素、天然的追求反而變得更加迫切和內化,於是在他的作品中,能夠看出設計師對「侘寂」美學強調「空無一物」「無色無味」境界的明確追求,而當人們手捧看似粗糙、古拙的器物,卻可以直抵內心,感受到宇宙。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柳宗理 蝴蝶凳


再比如我們更加熟知的「無印良品」品牌,不論服飾、器皿或是文具,式樣與材質絕不刻意迎合潮流,而是好像永遠 「一成不變」,這些式樣乍看似乎乏味,卻正是品牌所追求的「無設計」。那些最簡單最不稀奇的樣式正因為不理會潮流,反而免去了「過時」的命運;同時,無論是天然的木材、紙漿,還是透明與半透明的PVC材質,無論使用多久都似乎永久如新,而不會如那些華麗的新材質一樣容易產生瑕疵與使用的痕迹。「無印良品」所建立的更像是一種生活秩序,一種「以無為有」「計白當黑」的生活方式,這些不也正是「侘寂」美學的精髓所在嗎?


無印良品產品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日本工業設計大師黑川雅之在其著作中將日本的審美意識精到地總結為「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八個核心理念,其中無論是追求「一期一會」「剎那永恆」的「微」,還是強調弦外之音、畫外之韻的「氣」與「間」,抑或強調留白和保持素材最本真、天然狀態的「秘」與「素」,這些概念無不與「侘寂」所追求的質樸天真、孤寂蕭索的境界相吻合。而體味這些境界,則要求人們調動全部感官和身心,用眼、耳、鼻、舌、身、意去體悟這些稍縱即逝卻又意味悠長的美感。這也是為什麼黑川雅之的大部分作品,都只是簡單的黑白兩色,且同樣保留了霧面且粗糙的表面手感,並保留素材的天然材質和肌理。當然,這種強調自然素材的觀念最終並不僅僅停留在素材本身,而是強調「人類不應該過分自負於自己的才能,面對自然時應保持謙卑的心態。沒有刻意的人工干涉,才是與自然之美相協調的真正創造,這也是人類對大自然無條件的樸實信賴」。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柳宗理? 南部鐵器系列鍋組


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濃縮了日本哲學、文化與藝術的精髓,同時也濃縮了由感官到內心、由器物到宇宙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正是在一件件動人的美物之中以及一代代匠心的呵護之下持續傳承的;而人們對於「侘寂」美學的接受和認同,或許能夠體當代人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渴望得到休憩和感動的內心追求,而這種追求,能夠穿越古今,超越國界。


(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楊曉陽:美教之道 一張一弛
徐水平:漢宣帝經略西域
藝術家孫滋溪先生於昨日去世,享年87歲
獻給母親的禮物 孝子畫家程正揆
您可能感興趣

原研哉的設計之路-最美的設計是虛無的
王侃:設計中的純設計——看瑞士平面設計展
精英設計師魏民和他的設計哲學
日式包裝設計中的傳統美學
中、日、歐美的極簡VI設計
墨極設計首席設計師於晗:設計是為人類的美好而創造
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的「禪」釋雜誌設計
薦書:《設計中的設計》
設計師眼中的書架設計之美!
實拍:日本大師為美女模特設計的時尚髮型
花與空間,有關「美」的設計
最美的設計,就是無設計
IFI國際室內設計日採訪乾貨:智慧設計,室內設計的詩和遠方
設計中的幻覺性空間!
杜昀:設計中創造獨特意境之美
平面設計中應注意的美學
潤物無聲:綠植和花藝的設計
從武士家紋開始的美學 原研哉:日本平面視覺設計簡史
萬花筒首飾,光學與設計美學的精緻融合!